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音乐课是孩子们喜欢的课程,能够尽情歌唱、表演、游戏,但是由于太投入和兴奋,往往忽视对音乐课最基本的音乐音响的深入感知,造成表面上课堂氛围热热闹闹,实质上学生对音准的掌握、音乐形象的感知情况并不乐观,这就需要教师运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从“静心”开始,慢慢学会用心聆听美妙的音乐。
关键词:音乐;精心;聆听
音乐能让人心潮澎湃,也能让人黯然神伤,音乐是一种音响的艺术,是各种声音奇妙的组合。音响的流动虽然可以构成音乐的存在方式,但必须通过听觉的感知才能实现其存在的价值。在日常的音乐教学中常碰到这样的情况:在开始学习一首新歌曲之初,听第一遍范唱(特别是课件中的范唱)学生就迫不及待地张口跟着一起哼唱,仿佛是在唱一首老歌那么熟练,在佩服学生模仿力的同时,也有了一丝担忧:要是不跟伴奏唱会怎样?就会有很多的音唱不准,特别是相似的乐句经常分不清,一旦唱不准确还很难纠正。初听一些乐曲时,会发现孩子们随着音乐进行自由的律动,因而就会产生一些桌椅碰撞声、讲话声等音乐以外的很多声音,影响了作品的完整性,也使所有学生都听不清楚,因而学生对作品的了解只能停留于对作品的最初印象,很难深入。
由于听觉感受到音乐信息是非语义性的,也就使得音乐对现实的反映比较间接,具有某种不确定性。同时,由于人的听觉对音乐的感知能力存在着明显差异性,敏锐音乐听觉的获得既需要先天的条件,更需要后天的训练,因而非常需要从“静心”开始着手培养学生聆听美妙音乐的习惯,让每个学生都有一双“音乐的耳朵”。
音乐是把生活和大自然的声音加以提炼、加工、升华而成,而日常生活和大自然又都是孩子们所熟悉和喜爱的。每当接手一个新的班级,我会带着学生玩创造声音的游戏:请全班学生依次模仿一些日常生活和大自然中的一种声音,用录音机录下组成一个声音作品,再随意播放,要求学生仔细听听,当听到自己制造的声音时举手示意,学生对于自己制作的声音作品特别期待,参与的积极性很高,更会竖起耳朵仔细听。这项游戏让学生了解声音,需要仔细听、静心听,才能听出更多的内容,再引导着去听别人制造的声音作品,这时孩子就会仔细地听,发挥想象说出很多让人意想不到的奇妙想法。
教师要充分调动课堂上随机产生的有利因素,让学生有聆听的兴趣。一只硕大的野蜂误入了音乐教室,它横冲直撞,“砰砰”声让教室里顿时乱成了一锅粥,有害怕躲藏的,有勇敢追打的。由于担心,情急之下忙对孩子们说:“快听!大野蜂正在和我们说话呢。”教室里慢慢安静下来,伴着大野蜂的嗡嗡声,一个孩子很不解地问:“大野蜂没说话呀?”我肯定地回答:“那是因为你还没有仔细听,每位同学都再听听,看谁能听懂大野蜂的话?”顿时,教室里安静地只能听到大野蜂发出的声音,孩子们个个屏住呼吸仔细地听,一个孩子说:“我听懂了,它说‘我很害怕,我找不到出去的路。’”得到我的肯定和鼓励后,孩子们的思维一下活跃起来“这里是个奇怪的地方,有着奇怪的声音和会移动的东西。”“我是快乐的飞行健将,嗡嗡嗡、嗡嗡嗡”……“太棒了!你们竟然能听懂大野蜂的话,太了不起了,那么我们怎样帮助它呢?”“我们不要吵,那样它就不会太害怕了!”“把门窗打开,让它找到出去的路。”接着再让学生去模仿野蜂飞舞时发出的声音,不同的声音能够表现不同的情境,我也立即从网上搜索出《野蜂飞舞》这首曲子给大家聆听,感受音乐原来就来自大自然。
教师授课的声音也要尽量轻柔优美,让学生愿意聆听。学校里一位嗓音高亢的老师为了学生能够听课,特意配了个隨身带的扩音器,班里99%的学生都表示不愿在这样的声音环境中上课。而另一位英语老师在课中有一看口型猜单词环节,虽然没有发出声音,学生反而集中注意力去分辨,达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因此,音乐教师声音的轻柔优美,播放音乐的器材有上乘的音质都会让学生有美的感受,更愿意听。
在学习歌曲的初期,尽量简化伴奏,让学生听得清楚。每个人对音乐感知程度不同,太过华丽、繁杂、热闹的伴奏和配器都会让学生抓不住主要旋律,因此学习歌曲时多跟钢琴,少放伴奏带,在对歌曲已经掌握的情况下,可逐步加入较为华丽的伴奏,这时学生才能够体会伴奏的丰富和独特的魅力,对歌曲的掌握才更扎实。
轻声高位演唱,引导学生互相倾听。学生在歌唱时容易激动,特别是欢快的旋律,学生常会纵声歌唱,不仅没把歌唱好,还会损害声带,我就和他们说说发声原理,引导用自然的声音演唱,遇到有些歌曲音调较高就要用轻声高位的演唱方式。在多声部旋律或节奏练习时,要求用半声唱好自己声部的同时,听到别的声部旋律,一开始听不到,就用逐渐加入声部的方式解决,慢慢培养互相倾听的习惯。
只有“静了心”,才能更好地感受音乐作品中的美,才能更好地理解、鉴赏和表现音乐作品,才能在音乐美感的愉悦和享受过程中,使情感得以升华,心灵得以净化,产生潜移默化的精神力量。
参考文献:
[1]廖乃雄.论音乐美的鉴赏[J].学术月刊,1980(6).
[2]赵幸莲.静心聆听 感悟音乐[J].艺海,2010(5).
关键词:音乐;精心;聆听
音乐能让人心潮澎湃,也能让人黯然神伤,音乐是一种音响的艺术,是各种声音奇妙的组合。音响的流动虽然可以构成音乐的存在方式,但必须通过听觉的感知才能实现其存在的价值。在日常的音乐教学中常碰到这样的情况:在开始学习一首新歌曲之初,听第一遍范唱(特别是课件中的范唱)学生就迫不及待地张口跟着一起哼唱,仿佛是在唱一首老歌那么熟练,在佩服学生模仿力的同时,也有了一丝担忧:要是不跟伴奏唱会怎样?就会有很多的音唱不准,特别是相似的乐句经常分不清,一旦唱不准确还很难纠正。初听一些乐曲时,会发现孩子们随着音乐进行自由的律动,因而就会产生一些桌椅碰撞声、讲话声等音乐以外的很多声音,影响了作品的完整性,也使所有学生都听不清楚,因而学生对作品的了解只能停留于对作品的最初印象,很难深入。
由于听觉感受到音乐信息是非语义性的,也就使得音乐对现实的反映比较间接,具有某种不确定性。同时,由于人的听觉对音乐的感知能力存在着明显差异性,敏锐音乐听觉的获得既需要先天的条件,更需要后天的训练,因而非常需要从“静心”开始着手培养学生聆听美妙音乐的习惯,让每个学生都有一双“音乐的耳朵”。
音乐是把生活和大自然的声音加以提炼、加工、升华而成,而日常生活和大自然又都是孩子们所熟悉和喜爱的。每当接手一个新的班级,我会带着学生玩创造声音的游戏:请全班学生依次模仿一些日常生活和大自然中的一种声音,用录音机录下组成一个声音作品,再随意播放,要求学生仔细听听,当听到自己制造的声音时举手示意,学生对于自己制作的声音作品特别期待,参与的积极性很高,更会竖起耳朵仔细听。这项游戏让学生了解声音,需要仔细听、静心听,才能听出更多的内容,再引导着去听别人制造的声音作品,这时孩子就会仔细地听,发挥想象说出很多让人意想不到的奇妙想法。
教师要充分调动课堂上随机产生的有利因素,让学生有聆听的兴趣。一只硕大的野蜂误入了音乐教室,它横冲直撞,“砰砰”声让教室里顿时乱成了一锅粥,有害怕躲藏的,有勇敢追打的。由于担心,情急之下忙对孩子们说:“快听!大野蜂正在和我们说话呢。”教室里慢慢安静下来,伴着大野蜂的嗡嗡声,一个孩子很不解地问:“大野蜂没说话呀?”我肯定地回答:“那是因为你还没有仔细听,每位同学都再听听,看谁能听懂大野蜂的话?”顿时,教室里安静地只能听到大野蜂发出的声音,孩子们个个屏住呼吸仔细地听,一个孩子说:“我听懂了,它说‘我很害怕,我找不到出去的路。’”得到我的肯定和鼓励后,孩子们的思维一下活跃起来“这里是个奇怪的地方,有着奇怪的声音和会移动的东西。”“我是快乐的飞行健将,嗡嗡嗡、嗡嗡嗡”……“太棒了!你们竟然能听懂大野蜂的话,太了不起了,那么我们怎样帮助它呢?”“我们不要吵,那样它就不会太害怕了!”“把门窗打开,让它找到出去的路。”接着再让学生去模仿野蜂飞舞时发出的声音,不同的声音能够表现不同的情境,我也立即从网上搜索出《野蜂飞舞》这首曲子给大家聆听,感受音乐原来就来自大自然。
教师授课的声音也要尽量轻柔优美,让学生愿意聆听。学校里一位嗓音高亢的老师为了学生能够听课,特意配了个隨身带的扩音器,班里99%的学生都表示不愿在这样的声音环境中上课。而另一位英语老师在课中有一看口型猜单词环节,虽然没有发出声音,学生反而集中注意力去分辨,达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因此,音乐教师声音的轻柔优美,播放音乐的器材有上乘的音质都会让学生有美的感受,更愿意听。
在学习歌曲的初期,尽量简化伴奏,让学生听得清楚。每个人对音乐感知程度不同,太过华丽、繁杂、热闹的伴奏和配器都会让学生抓不住主要旋律,因此学习歌曲时多跟钢琴,少放伴奏带,在对歌曲已经掌握的情况下,可逐步加入较为华丽的伴奏,这时学生才能够体会伴奏的丰富和独特的魅力,对歌曲的掌握才更扎实。
轻声高位演唱,引导学生互相倾听。学生在歌唱时容易激动,特别是欢快的旋律,学生常会纵声歌唱,不仅没把歌唱好,还会损害声带,我就和他们说说发声原理,引导用自然的声音演唱,遇到有些歌曲音调较高就要用轻声高位的演唱方式。在多声部旋律或节奏练习时,要求用半声唱好自己声部的同时,听到别的声部旋律,一开始听不到,就用逐渐加入声部的方式解决,慢慢培养互相倾听的习惯。
只有“静了心”,才能更好地感受音乐作品中的美,才能更好地理解、鉴赏和表现音乐作品,才能在音乐美感的愉悦和享受过程中,使情感得以升华,心灵得以净化,产生潜移默化的精神力量。
参考文献:
[1]廖乃雄.论音乐美的鉴赏[J].学术月刊,1980(6).
[2]赵幸莲.静心聆听 感悟音乐[J].艺海,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