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时代,新的陈列理念和陈列展示方法、手段等不断运用到陈列展览中。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国共产党代表团驻沪办事处纪念馆(上海周公馆)建馆成立40周年,纪念馆对基本陈列展览进行了重新改造。文章以上海周公馆基本陈列改陈为例,对革命类纪念馆展览陈列主题内容、设计创新、宣传教育等做一分析。
关键词:革命类纪念馆;陈列展览;主题;内容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传承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从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为我们正确把握新时代革命类纪念馆的发展方向提供了理论依据,指明了前进的道路。近年来,随着博物馆理念的更新,新时代背景下的革命类纪念馆被赋予了新的使命和特征。加强展览策划及设计布展,是纪念馆工作的重中之重。选择观众更易接受的方式,将革命历史和其所蕴含的精神价值最直接地展现和传递给人民群众,并取得良好的效果,成为革命类纪念馆人关注的话题和努力追求的目标。本文以中国共产党代表团驻沪办事处纪念馆(上海周公馆)基本陈列改陈为例,对基本陈列展览工作提出几点思考。
中国共产党代表团驻沪办事处纪念馆(上海周公馆)是上海地区唯一一处保存完好并對外开放的周恩来纪念地。2019年是周公馆建馆40周年,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更好地讲述中国共产党人艰苦奋斗推动民主革命走向胜利的故事,周公馆对基本陈列进行改造升级。历经3个月的精心打造,2019年9月30日,“雾海明灯—中国共产党代表团驻沪办事处史迹陈列”展览以崭新的面貌迎接来自世界各地的观众和游客。
1 陈列展览主题
基本陈列展览是纪念馆的核心和灵魂,它直接面向广大观众,因此需要首先确定一个主题。陈列展览的主题是整个展览的核心要素,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一般陈列展览主题的产生会有两种方法:一种是从有固定范围的、现成的展品中归纳出一个主题进行展示;另一种是从一个想法或观点开始,选定展品对想法、观点进行诠释。
此次周公馆基本陈列改陈的主题为“雾海明灯—中国共产党代表团驻沪办事处史迹陈列”。中国共产党代表团以驻沪办事处为“据点”,在当时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危险条件下,展开了一系列的重要工作,扩大了中国共产党的影响力,壮大了国统区的爱国民主统一战线。上海周公馆就像茫茫雾海中点亮的一盏明灯,为中国的前途指明了方向。上海周公馆根据实际陈列展厅的建筑格局与特点,对原本的陈列展线进行了改造,设置了一面玻璃材质的展览主题墙(图1),进一步突出“雾海明灯”这一展览主题。玻璃主题墙以黑白两色线描画、LED灯幕和金色立体大字组合构成,以期深深吸引人们的目光。精心创作的线描画,以老上海外滩这一上海的标志性画面为背景,具有极强的年代感。画面前景的周公馆,迎着光芒巍巍挺立,代表中国共产党人果敢顽强、坚定无畏进行斗争的革命精神,也传达出中国共产党代表团是当时中国光明前途的代表,可谓“雾海”中的一盏“明灯”。这一展览内涵,恰如其分地凸显了展陈故事的历史背景和展览主题。
2 陈列展览内容及设计创新
陈列展览主题确定后,展览的内容即成为陈列展览的灵魂,是陈列展览改造升级工作的关键因素之一,是推动整个陈列展览改造工作的重要基础。传统展陈内容较为枯燥乏味,而现代展陈在传统基础上加以创新,注重多元化要素的吸收,植入标语、音像、原生态音乐等非物质文化的内容,加大视觉、听觉冲击力,增强对观众的感染力和影响力。要做好内容创新,就要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并坚持独立思考,从实际情况出发,不跟、不盲从,以人为本,从而满足观众的需求。展览的内容要在把控好原本展陈主题的基础上,更深入、更全面地反映其历史地位和作用,从而突出陈列展览的重点和亮点。这就要求既保留原本展览内容的精华,又适当补充可以反映当下红色主题教育思想的展览内容。
革命类纪念馆的展览陈列设计,在表现形式上既要把重心放在历史文物的展示上,还要考虑光线、角度、色彩、连贯性与协调性等,构成多维立体的效果,用直观的视觉形象吸引观众,营造展示的氛围,深化展示的主题,突出历史的真实性和视觉的冲击力,以期达到最佳陈列展示效果。
周公馆陈列展览改陈后,以时间为线索,以线性结构的方式将陈列展览内容划为四个部分,分别是“办事处的设立”“宣传中国共产党和平民主正义主张”“团结各界人士、壮大爱国民主力量”“撤离上海”。具体翔实地讲述了中国共产党代表团驻沪办事处是如何在周恩来等同志的领导下,在艰难复杂的环境中,卓有成效地开展宣传、统一战线等工作,同国民党内战独裁政策进行坚决斗争,从而使中国共产党赢得了民心,壮大了爱国民主的力量的,为了争取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中国的胜利,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此次展览中,在有限的展厅空间里,“螺蛳壳里做道场”,运用壁面陈列、架上陈列、中位陈列等多陈列形式,将展览的文物、照片、图表、版画等展品,在适宜的照明设计下,通过灵活的布局,充分有效地展示出展品的年代、历史价值、立体结构、质地等。
随着科技的发展,新时代对展览的展陈方法和手段提出了新的要求,不能还停留在以往简单的文物、标本展陈,辅以简单枯燥的文本解说的陈旧展示方法,而是应该以现代科学技术来丰富展陈的形式,增强展陈的效果。现代展陈是朝着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的。多媒体互动的展陈方式是现在和未来展陈的方向,不仅要考虑当下各种新式的展陈技术的应用,还要考虑所使用的技术手段和展览陈列的主题、内容以及环境等之间的协调。通过对音频、视频、文字、图片、动画等媒体的综合应用,给观众全方位的感官体验,在互动的过程中,使观众也能成为展陈的一部分,从而满足观众对陈列展览的体验和探索的诉求。
中国共产党代表团驻沪办事处(上海周公馆)设立后,办事处的活动即遭到当时国民党特务的监视,根据当年在周公馆工作的办事人员的回忆文章中记载:为了和平建国,以周恩来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不畏艰险地在周公馆中与国民党反动派斗智斗勇。为了生动展示当时周公馆门前所发生的那些监视与反监视的场景,展览形式中创新设计了“特务监视点”的电子触摸屏(图2),并辅以剪影动画,让观众可以通过手动点击场景动态插画、拖动画面、点击动态按钮等操作,更直观地了解故事的细节。再以透着微光的上海周公馆、动态的汽车、作为“信号”的花盆等环节,带给观众身临其境的参观感受。 为充分展示周恩来在国共和谈中发挥的积极作用,展览中还将“国民党进攻解放区态势图”从原来普通平面纸质展示,改变成动态的地图,并增加了与周恩来有关的三个小故事,可以让观众更全面地了解周恩来在国共和谈背后付出的艰辛努力,作为展览内容的进一步延伸。故事文末特别设置的“互动问答”环节(图3),增强了展项的趣味性,也让观众对历史故事留下了更深刻的印象。此外,为了使观众能看到、听到更多的文物故事,纪念馆将近几年出版的周公馆文物小故事“送进”了展厅。“邓颖超送给雷洁琼的名片”别出心裁地通过沙画形式,将历史故事生动地展现出来。“中国共产党代表团送给沈钧儒的瓷如意”“廖梦醒的呢背心”等,运用了现代AR(增强现实)技术,使观众可360度“翻看”文物,拉近观众与文物的距离。观众在参观时,还可以使用手机扫描文物展柜旁设置的二维码,文物背后的故事就会呈现在面前,而对应的语音讲解,也可以使观众更加便捷地了解故事内容。
为了给观众提供更多了解周公馆历史的渠道,展览在不大的空间里,还精心安排了一个“视听厅”。在多媒体触摸屏中,有馆方自制的纪念周恩来的音乐视频《您是这样的人》,有全国周恩来纪念地联展的丰富图片资料,有珍贵的历史资料片《重开和平之门》等,观众都可以自由点击观看。而视听厅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超大屏幕的《人民的胜利》专题视频。在国共和谈彻底破裂后,中共代表团被迫撤返延安,周公馆也被迫关闭。此后,中国的历史经历了怎样的走向?新中国是怎样建成的?馆方将这一段历史通过经典历史场景的图片和视频资料,以艺术化的手段呈现出来,不仅让观众对周公馆的历史功绩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同时也自然而然地产生为新中国的成立而欢呼、为人民的胜利而雀跃的爱国情感。这一系列的现代科学技术的有效运用,使观众从被动接受信息转变为在参观过程中主动发现、思考、探索、反馈问题,从而深入浅出地将收藏、教育、科学研究转化成观众个体的身心体验。此次周公馆基本陈列展览改陈,为了帮助观众更好地参觀展览,还特别策划了“追寻伟人足迹 共庆祖国华诞”线上主题教育活动,利用互联网平台,更好地扩大了上海周公馆陈列展览的知名度。
3 陈列展览的宣教服务
纪念馆的文物都是要靠实实在在的陈列展出才能把历史与观众系在一起的。纪念馆的陈列展览,最终目的是为宣传教育服务,为观众服务。宣传教育工作是纪念馆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连接和沟通纪念馆与广大观众的纽带和桥梁。以往博物馆、纪念馆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总体上较为淡薄,工作中存在着有无观众、观众满不满意与自己无关的心态,缺乏主动性,冷漠散漫,给观众留下不太好的印象。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要有完善的规章制度,这样才能确保宣教服务工作条理清晰地逐一完成。而规章制度的约束力,也会使讲解人员在工作中具有饱满的工作热情,能够从内心深处认识到自身岗位工作与服务意识的重要性,更好地发挥积极性,通过富有感染力的讲解,建立起陈列展览和观众之间的桥梁,让观众对纪念馆的陈列展览有更深刻的认识和了解,向观众传播纪念馆文化,同时又可以反馈观众的意见和建议给纪念馆的陈列研究人员。通过信息的反馈,纪念馆可以了解观众对陈列展览的评价和感受,总结经验,促进陈列展览的创新,不断提高陈列展览的质量,从而使纪念馆的陈列展览持续向前更好发展,营造良好的参观氛围,更好地满足观众日益高涨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需求。相信只要有与时俱进的强烈意识和精神,就能不辜负现代观众的参观需求,让现代纪念馆的发展不落后于社会进步,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做出贡献。
关键词:革命类纪念馆;陈列展览;主题;内容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传承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从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为我们正确把握新时代革命类纪念馆的发展方向提供了理论依据,指明了前进的道路。近年来,随着博物馆理念的更新,新时代背景下的革命类纪念馆被赋予了新的使命和特征。加强展览策划及设计布展,是纪念馆工作的重中之重。选择观众更易接受的方式,将革命历史和其所蕴含的精神价值最直接地展现和传递给人民群众,并取得良好的效果,成为革命类纪念馆人关注的话题和努力追求的目标。本文以中国共产党代表团驻沪办事处纪念馆(上海周公馆)基本陈列改陈为例,对基本陈列展览工作提出几点思考。
中国共产党代表团驻沪办事处纪念馆(上海周公馆)是上海地区唯一一处保存完好并對外开放的周恩来纪念地。2019年是周公馆建馆40周年,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更好地讲述中国共产党人艰苦奋斗推动民主革命走向胜利的故事,周公馆对基本陈列进行改造升级。历经3个月的精心打造,2019年9月30日,“雾海明灯—中国共产党代表团驻沪办事处史迹陈列”展览以崭新的面貌迎接来自世界各地的观众和游客。
1 陈列展览主题
基本陈列展览是纪念馆的核心和灵魂,它直接面向广大观众,因此需要首先确定一个主题。陈列展览的主题是整个展览的核心要素,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一般陈列展览主题的产生会有两种方法:一种是从有固定范围的、现成的展品中归纳出一个主题进行展示;另一种是从一个想法或观点开始,选定展品对想法、观点进行诠释。
此次周公馆基本陈列改陈的主题为“雾海明灯—中国共产党代表团驻沪办事处史迹陈列”。中国共产党代表团以驻沪办事处为“据点”,在当时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危险条件下,展开了一系列的重要工作,扩大了中国共产党的影响力,壮大了国统区的爱国民主统一战线。上海周公馆就像茫茫雾海中点亮的一盏明灯,为中国的前途指明了方向。上海周公馆根据实际陈列展厅的建筑格局与特点,对原本的陈列展线进行了改造,设置了一面玻璃材质的展览主题墙(图1),进一步突出“雾海明灯”这一展览主题。玻璃主题墙以黑白两色线描画、LED灯幕和金色立体大字组合构成,以期深深吸引人们的目光。精心创作的线描画,以老上海外滩这一上海的标志性画面为背景,具有极强的年代感。画面前景的周公馆,迎着光芒巍巍挺立,代表中国共产党人果敢顽强、坚定无畏进行斗争的革命精神,也传达出中国共产党代表团是当时中国光明前途的代表,可谓“雾海”中的一盏“明灯”。这一展览内涵,恰如其分地凸显了展陈故事的历史背景和展览主题。
2 陈列展览内容及设计创新
陈列展览主题确定后,展览的内容即成为陈列展览的灵魂,是陈列展览改造升级工作的关键因素之一,是推动整个陈列展览改造工作的重要基础。传统展陈内容较为枯燥乏味,而现代展陈在传统基础上加以创新,注重多元化要素的吸收,植入标语、音像、原生态音乐等非物质文化的内容,加大视觉、听觉冲击力,增强对观众的感染力和影响力。要做好内容创新,就要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并坚持独立思考,从实际情况出发,不跟、不盲从,以人为本,从而满足观众的需求。展览的内容要在把控好原本展陈主题的基础上,更深入、更全面地反映其历史地位和作用,从而突出陈列展览的重点和亮点。这就要求既保留原本展览内容的精华,又适当补充可以反映当下红色主题教育思想的展览内容。
革命类纪念馆的展览陈列设计,在表现形式上既要把重心放在历史文物的展示上,还要考虑光线、角度、色彩、连贯性与协调性等,构成多维立体的效果,用直观的视觉形象吸引观众,营造展示的氛围,深化展示的主题,突出历史的真实性和视觉的冲击力,以期达到最佳陈列展示效果。
周公馆陈列展览改陈后,以时间为线索,以线性结构的方式将陈列展览内容划为四个部分,分别是“办事处的设立”“宣传中国共产党和平民主正义主张”“团结各界人士、壮大爱国民主力量”“撤离上海”。具体翔实地讲述了中国共产党代表团驻沪办事处是如何在周恩来等同志的领导下,在艰难复杂的环境中,卓有成效地开展宣传、统一战线等工作,同国民党内战独裁政策进行坚决斗争,从而使中国共产党赢得了民心,壮大了爱国民主的力量的,为了争取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中国的胜利,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此次展览中,在有限的展厅空间里,“螺蛳壳里做道场”,运用壁面陈列、架上陈列、中位陈列等多陈列形式,将展览的文物、照片、图表、版画等展品,在适宜的照明设计下,通过灵活的布局,充分有效地展示出展品的年代、历史价值、立体结构、质地等。
随着科技的发展,新时代对展览的展陈方法和手段提出了新的要求,不能还停留在以往简单的文物、标本展陈,辅以简单枯燥的文本解说的陈旧展示方法,而是应该以现代科学技术来丰富展陈的形式,增强展陈的效果。现代展陈是朝着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的。多媒体互动的展陈方式是现在和未来展陈的方向,不仅要考虑当下各种新式的展陈技术的应用,还要考虑所使用的技术手段和展览陈列的主题、内容以及环境等之间的协调。通过对音频、视频、文字、图片、动画等媒体的综合应用,给观众全方位的感官体验,在互动的过程中,使观众也能成为展陈的一部分,从而满足观众对陈列展览的体验和探索的诉求。
中国共产党代表团驻沪办事处(上海周公馆)设立后,办事处的活动即遭到当时国民党特务的监视,根据当年在周公馆工作的办事人员的回忆文章中记载:为了和平建国,以周恩来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不畏艰险地在周公馆中与国民党反动派斗智斗勇。为了生动展示当时周公馆门前所发生的那些监视与反监视的场景,展览形式中创新设计了“特务监视点”的电子触摸屏(图2),并辅以剪影动画,让观众可以通过手动点击场景动态插画、拖动画面、点击动态按钮等操作,更直观地了解故事的细节。再以透着微光的上海周公馆、动态的汽车、作为“信号”的花盆等环节,带给观众身临其境的参观感受。 为充分展示周恩来在国共和谈中发挥的积极作用,展览中还将“国民党进攻解放区态势图”从原来普通平面纸质展示,改变成动态的地图,并增加了与周恩来有关的三个小故事,可以让观众更全面地了解周恩来在国共和谈背后付出的艰辛努力,作为展览内容的进一步延伸。故事文末特别设置的“互动问答”环节(图3),增强了展项的趣味性,也让观众对历史故事留下了更深刻的印象。此外,为了使观众能看到、听到更多的文物故事,纪念馆将近几年出版的周公馆文物小故事“送进”了展厅。“邓颖超送给雷洁琼的名片”别出心裁地通过沙画形式,将历史故事生动地展现出来。“中国共产党代表团送给沈钧儒的瓷如意”“廖梦醒的呢背心”等,运用了现代AR(增强现实)技术,使观众可360度“翻看”文物,拉近观众与文物的距离。观众在参观时,还可以使用手机扫描文物展柜旁设置的二维码,文物背后的故事就会呈现在面前,而对应的语音讲解,也可以使观众更加便捷地了解故事内容。
为了给观众提供更多了解周公馆历史的渠道,展览在不大的空间里,还精心安排了一个“视听厅”。在多媒体触摸屏中,有馆方自制的纪念周恩来的音乐视频《您是这样的人》,有全国周恩来纪念地联展的丰富图片资料,有珍贵的历史资料片《重开和平之门》等,观众都可以自由点击观看。而视听厅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超大屏幕的《人民的胜利》专题视频。在国共和谈彻底破裂后,中共代表团被迫撤返延安,周公馆也被迫关闭。此后,中国的历史经历了怎样的走向?新中国是怎样建成的?馆方将这一段历史通过经典历史场景的图片和视频资料,以艺术化的手段呈现出来,不仅让观众对周公馆的历史功绩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同时也自然而然地产生为新中国的成立而欢呼、为人民的胜利而雀跃的爱国情感。这一系列的现代科学技术的有效运用,使观众从被动接受信息转变为在参观过程中主动发现、思考、探索、反馈问题,从而深入浅出地将收藏、教育、科学研究转化成观众个体的身心体验。此次周公馆基本陈列展览改陈,为了帮助观众更好地参觀展览,还特别策划了“追寻伟人足迹 共庆祖国华诞”线上主题教育活动,利用互联网平台,更好地扩大了上海周公馆陈列展览的知名度。
3 陈列展览的宣教服务
纪念馆的文物都是要靠实实在在的陈列展出才能把历史与观众系在一起的。纪念馆的陈列展览,最终目的是为宣传教育服务,为观众服务。宣传教育工作是纪念馆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连接和沟通纪念馆与广大观众的纽带和桥梁。以往博物馆、纪念馆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总体上较为淡薄,工作中存在着有无观众、观众满不满意与自己无关的心态,缺乏主动性,冷漠散漫,给观众留下不太好的印象。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要有完善的规章制度,这样才能确保宣教服务工作条理清晰地逐一完成。而规章制度的约束力,也会使讲解人员在工作中具有饱满的工作热情,能够从内心深处认识到自身岗位工作与服务意识的重要性,更好地发挥积极性,通过富有感染力的讲解,建立起陈列展览和观众之间的桥梁,让观众对纪念馆的陈列展览有更深刻的认识和了解,向观众传播纪念馆文化,同时又可以反馈观众的意见和建议给纪念馆的陈列研究人员。通过信息的反馈,纪念馆可以了解观众对陈列展览的评价和感受,总结经验,促进陈列展览的创新,不断提高陈列展览的质量,从而使纪念馆的陈列展览持续向前更好发展,营造良好的参观氛围,更好地满足观众日益高涨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需求。相信只要有与时俱进的强烈意识和精神,就能不辜负现代观众的参观需求,让现代纪念馆的发展不落后于社会进步,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