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情境激趣,引领学生自主探索?可以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创设联想情境,焕发学生探索新知;创设合作情境,激发探索欲望等策略,让学生自主探究问题的结果,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关键词】 数学教学;课堂情境;激趣;自主探究
“情境” ,《辞海》解释为:“一个人在进行某种行动时所处的社会环境. 是人们社会行为产生的具体条件. ”具体到数学教学中,汪秉彝先生、杨孝斌先生认为:“数学情境是一种以激发学生问题意识为价值取向的刺激性的数据材料和背景信息. 是从事数学活动的环境,产生数学行为的条件. ”然而,在现实数学教学中,如何有效发挥情境激趣的积极的作用. 引领学生自主探究数学. 我的实践体会如下. 与同仁共勉.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构成初中学生教学的基础,也是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基础,创新与兴趣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只有对学习感兴趣后,学生才能自主地、自觉地去观察、研究和探索.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所以,在数学教学中,应该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个贴近生活实际的“生活化”情境,引导学生在生动具体的现实情景中开始数学学习,体验和理解数学.
案例1 教授“平行”这节课的教学片段:
师:引导学生观察操场边的电线,让学生知道,如果空中的火线和地线相接的话就要短路了,那么空中的两根电线这么长它们为什么没有相交呢?
生:(学生这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同时也对“平行”这个比较抽象的问题有了直观的印象. )大家知道因为这两根电线是平行的.
师:再问“那么你们想知道什么是平行吗?”要求学生尽量把观察到的“平行” 印象用图画画下来.
生:边画边思考、讨论会发现很多的平行问题如:操场直线跑道上的跑道线之间是平行的;两棵树之间也是平行的;两根双杠也是平行的,等等.
师:再引导学生去归纳什么是“平行”?
生:熟练地归纳“平行”的定义:“在同一个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师:再让学生想想看平时生活中有没有这种平行的例子. 生:举例说:火车的两根铁轨;滑雪运动时,两根雪橇要保持平行;商场自动扶梯的两根扶手,等等.
实践证明:当数学和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结合时,数学才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 上述教学片段中,以学生亲生经历的实际生活问题,诱发学生主动参与探究的心理意向,学生会想到很多这种平行的问题,这样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会了“平行”这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了学习的自信心.
二、创设联想情境,焕发学生探索新知.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想象力是借助联想培养起来的 ,联想是由某种概念引起其他相关概念的心理过程 ,是客观事物之间的联系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其实质就是根据一定的意识导向对表象进行再现、加工 ,改造和组合.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经常创造联想情境,正确引导学生开展多种联想,使学生思维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案例2 在教授“相似三角形”时,可以这样设计:先展示两幅形状相同,大小不等的学校平面示意图(比例尺为1 ∶ 2)提问学生:它们有什么关系?形状有什么特点?然后在图上标出A,B,C三点(A点表示教学楼,B点表示学生宿舍,C点表示食堂),提问:这两个三角形有什么关系?形状有什么特点?再引导学生联想,对应的角与边有什么关系. 这样很自然地得出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比为1 ∶ 2)的关系,从而揭示出相似三角形的定义,这样,利用学生头脑中已有知识点和经验,与已掌握的结论和方法联系起来,由“此”想到“彼”的一种心理活动. 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这样解决问题,往往能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研究表明,联想能力的提高是改善学生思维品质的可靠保证,从一定意义上讲,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一方面,利用学生头脑中已有知识及解题方法进行联想,去探索新问题的解题途径亲自体验,形成一种思想上的飞跃,以建构自己的知识网,这样才能举一反三,产生联想 . 另一方面,在平时教学中应讲究一个“度”不能拘泥于简单的“做”,在对基础知识熟练掌握及运用的基础上,进行联想思考和反省的活动. 鼓励学生展开合理、恰当、有效的联想.
三、创设合作情境,激发探索欲望
数学合作学习,是教授中学生学习的一种组织形式,是师生共同协作、共同参与、共同探究的新型学习方式,它主要在于分工合作,协同作战,用团队精神面对困难,用群体力量战胜困难,在合作学习中主要通过讨论、争辩、表达、倾听及参与实践等形式来展开,让学生体会合作的作用,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直观感知、操作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学生的个性探索与小组的合作探索有机结合,调动全体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主体性、合作意识、交往品质等多方面素质的协调发展.
案例3 教授“三角形中位线”这一课,
师:提出三个问题给予导读导议:(1)什么是三角形的中位线?一个三角形中位线有多少条?它与三角形中线有何区别?(2)何谓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它的条件和结论各是什么?(3)如何证明三角形中位线定理?
生:对前两个问题能轻松地理解掌握,但对问题(3)的证明的思路和方法感到陌生,存在疑惑.
师:待学生对问题(3)提出疑惑时,不急于向学生讲解,给予点拨,让全班学生再思再议,发挥集体智慧,合作分析解决.
生1:提出:“这一定理的证明思路和方法,又新又陌生,是怎样想出来的?”
生2:提出:“对这个定理的证明,可以用别的方法来证明,课本为什么要用这种方法来证明?”
师:针对生1提出问题后,启发学生议论认识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的推论2的结论.
生:议论认识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的推论2(经过三角形一边的中点与另一边平行的直线必平分第三边)的结论. 也隐含着三角形中位线,解决了课本中为什么要“过D作DE′∥BC,交AC于E′”的问题,形成共识:DE′与DE重合,因此DE∥BC,从而对课本的证明思路和方法理解畅通.
师:小结强调要领会“重合——同一”这种证明方法,指出它在今后学习应用中,还将出现.
生:明白了课本中为什么采用这种证明方法的原因.
师:对生2提出的意见组织引领全班学生合作探索.
生:通过小组讨论各抒己见:添加不同的辅助线,运用平行线、三角形全等、平行四边形等知识得出这一定理的多种证明方法.
创设合作情境,将学习个体整合成学习共同体,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合作学习,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共同感受学习的过程,共同体会成功的愉悦. 使学生深化认识,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发散思维能力,体验小组合作学习成功的乐趣.
总之,情境是一种信息载体,其方法很多,无论设计什么样的情境,都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以激发学生好奇心,引起学生学习兴趣为目标,引领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把情境激趣视作学生学习的“启发剂”,应贯穿于教学的始终,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朱建英.《分组教学的理论与实践》(《中学数学教育》2002年第7-8期).
[2]傅道春.《新课程中课堂行为的变化》,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9月.
[3]郭岗田.《关于数学教学情境创设的思考》,中学数学教学教育,2006年3月.
【关键词】 数学教学;课堂情境;激趣;自主探究
“情境” ,《辞海》解释为:“一个人在进行某种行动时所处的社会环境. 是人们社会行为产生的具体条件. ”具体到数学教学中,汪秉彝先生、杨孝斌先生认为:“数学情境是一种以激发学生问题意识为价值取向的刺激性的数据材料和背景信息. 是从事数学活动的环境,产生数学行为的条件. ”然而,在现实数学教学中,如何有效发挥情境激趣的积极的作用. 引领学生自主探究数学. 我的实践体会如下. 与同仁共勉.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构成初中学生教学的基础,也是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基础,创新与兴趣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只有对学习感兴趣后,学生才能自主地、自觉地去观察、研究和探索.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所以,在数学教学中,应该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个贴近生活实际的“生活化”情境,引导学生在生动具体的现实情景中开始数学学习,体验和理解数学.
案例1 教授“平行”这节课的教学片段:
师:引导学生观察操场边的电线,让学生知道,如果空中的火线和地线相接的话就要短路了,那么空中的两根电线这么长它们为什么没有相交呢?
生:(学生这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同时也对“平行”这个比较抽象的问题有了直观的印象. )大家知道因为这两根电线是平行的.
师:再问“那么你们想知道什么是平行吗?”要求学生尽量把观察到的“平行” 印象用图画画下来.
生:边画边思考、讨论会发现很多的平行问题如:操场直线跑道上的跑道线之间是平行的;两棵树之间也是平行的;两根双杠也是平行的,等等.
师:再引导学生去归纳什么是“平行”?
生:熟练地归纳“平行”的定义:“在同一个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师:再让学生想想看平时生活中有没有这种平行的例子. 生:举例说:火车的两根铁轨;滑雪运动时,两根雪橇要保持平行;商场自动扶梯的两根扶手,等等.
实践证明:当数学和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结合时,数学才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 上述教学片段中,以学生亲生经历的实际生活问题,诱发学生主动参与探究的心理意向,学生会想到很多这种平行的问题,这样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会了“平行”这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了学习的自信心.
二、创设联想情境,焕发学生探索新知.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想象力是借助联想培养起来的 ,联想是由某种概念引起其他相关概念的心理过程 ,是客观事物之间的联系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其实质就是根据一定的意识导向对表象进行再现、加工 ,改造和组合.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经常创造联想情境,正确引导学生开展多种联想,使学生思维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案例2 在教授“相似三角形”时,可以这样设计:先展示两幅形状相同,大小不等的学校平面示意图(比例尺为1 ∶ 2)提问学生:它们有什么关系?形状有什么特点?然后在图上标出A,B,C三点(A点表示教学楼,B点表示学生宿舍,C点表示食堂),提问:这两个三角形有什么关系?形状有什么特点?再引导学生联想,对应的角与边有什么关系. 这样很自然地得出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比为1 ∶ 2)的关系,从而揭示出相似三角形的定义,这样,利用学生头脑中已有知识点和经验,与已掌握的结论和方法联系起来,由“此”想到“彼”的一种心理活动. 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这样解决问题,往往能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研究表明,联想能力的提高是改善学生思维品质的可靠保证,从一定意义上讲,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一方面,利用学生头脑中已有知识及解题方法进行联想,去探索新问题的解题途径亲自体验,形成一种思想上的飞跃,以建构自己的知识网,这样才能举一反三,产生联想 . 另一方面,在平时教学中应讲究一个“度”不能拘泥于简单的“做”,在对基础知识熟练掌握及运用的基础上,进行联想思考和反省的活动. 鼓励学生展开合理、恰当、有效的联想.
三、创设合作情境,激发探索欲望
数学合作学习,是教授中学生学习的一种组织形式,是师生共同协作、共同参与、共同探究的新型学习方式,它主要在于分工合作,协同作战,用团队精神面对困难,用群体力量战胜困难,在合作学习中主要通过讨论、争辩、表达、倾听及参与实践等形式来展开,让学生体会合作的作用,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直观感知、操作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学生的个性探索与小组的合作探索有机结合,调动全体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主体性、合作意识、交往品质等多方面素质的协调发展.
案例3 教授“三角形中位线”这一课,
师:提出三个问题给予导读导议:(1)什么是三角形的中位线?一个三角形中位线有多少条?它与三角形中线有何区别?(2)何谓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它的条件和结论各是什么?(3)如何证明三角形中位线定理?
生:对前两个问题能轻松地理解掌握,但对问题(3)的证明的思路和方法感到陌生,存在疑惑.
师:待学生对问题(3)提出疑惑时,不急于向学生讲解,给予点拨,让全班学生再思再议,发挥集体智慧,合作分析解决.
生1:提出:“这一定理的证明思路和方法,又新又陌生,是怎样想出来的?”
生2:提出:“对这个定理的证明,可以用别的方法来证明,课本为什么要用这种方法来证明?”
师:针对生1提出问题后,启发学生议论认识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的推论2的结论.
生:议论认识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的推论2(经过三角形一边的中点与另一边平行的直线必平分第三边)的结论. 也隐含着三角形中位线,解决了课本中为什么要“过D作DE′∥BC,交AC于E′”的问题,形成共识:DE′与DE重合,因此DE∥BC,从而对课本的证明思路和方法理解畅通.
师:小结强调要领会“重合——同一”这种证明方法,指出它在今后学习应用中,还将出现.
生:明白了课本中为什么采用这种证明方法的原因.
师:对生2提出的意见组织引领全班学生合作探索.
生:通过小组讨论各抒己见:添加不同的辅助线,运用平行线、三角形全等、平行四边形等知识得出这一定理的多种证明方法.
创设合作情境,将学习个体整合成学习共同体,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合作学习,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共同感受学习的过程,共同体会成功的愉悦. 使学生深化认识,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发散思维能力,体验小组合作学习成功的乐趣.
总之,情境是一种信息载体,其方法很多,无论设计什么样的情境,都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以激发学生好奇心,引起学生学习兴趣为目标,引领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把情境激趣视作学生学习的“启发剂”,应贯穿于教学的始终,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朱建英.《分组教学的理论与实践》(《中学数学教育》2002年第7-8期).
[2]傅道春.《新课程中课堂行为的变化》,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9月.
[3]郭岗田.《关于数学教学情境创设的思考》,中学数学教学教育,2006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