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2015年之后,双雪涛、班宇、郑执等几位“80后”沈阳籍作家崭露头角,他们以书写铁西区1990年代经济改革以来的工人及其子弟的遭遇与情感而迅速获得声名,当地文宣机构将他们放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5年之后,双雪涛、班宇、郑执等几位“80后”沈阳籍作家崭露头角,他们以书写铁西区1990年代经济改革以来的工人及其子弟的遭遇与情感而迅速获得声名,当地文宣机构将他们放在一起,特别命名为“铁西三剑客”,进而被媒体人视为“东北文艺复兴”的一种征兆,同时也得到了来自批评界的诸多肯定,将其上升为崛起的“新东北作家群”。这是颇为耐人寻味的文学事件,如果我们回溯东北的历史与地理、形象与表述、认知与想象,会发现当下的新一波东北作家与东北题材书写确实在吸收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遗产的基础上,通过地方性怀旧表达了工人阶级
其他文献
通常我们会说短篇小说是一个生活的截面,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人物遭遇了一些事并做出选择。也许那是一种对过往的终结,或是改变了未来——但是过往和未来没有出现在小说里,
关于希腊,我们其实保有很多想象,或者就说是回忆。 ——杨牧,《长短歌行·跋》 Ⅰ.导言 杨牧(1940-2020)具有诗人与学者的双重身份。作为诗人,他常被认为是台湾“学院派诗人”的宗师。这个称谓有时略带贬义,但是杨牧却毫不在意,甚至拥抱它。a他之所以被称为学院派诗人是因为他拥有世界一流大学的比较文学博士学位(1970),发表过许多中英文的学术著作,而且在美国大学任教逾四十年。除此以外,他的
林贤治先生的写作,涉及多种文学体裁,包括诗歌、散文、传记、文学批评、思想随笔等等。各方面的成就,都十分突出。而近些年来,他的散文创作却受到特别的关注。十年前,获得首届“在场主义散文奖”,曾一度引起舆论的轰动;2019年,他的长篇散文《通往母亲的路》又获得“花城文学奖”。作为一位散文家,他的实绩和影响有目共睹。而从整个当代文坛来看,他的散文创作及其理论主张,又可谓旗帜鲜明,风标独具。 一 林贤治
不少谈论时间的著作都会援引奥古斯丁那段自白:“那末时间究竟是什么?没有人问我,我倒清楚,有人问我,我想说明,便茫然不解了。”a有关时间的本质向来众说纷纭,即使人类历史上那些最聪敏的头脑也从未就此获得过共识,譬如康德将时间与空间并举为人类认识的两种基本形式后,便鲜少顾及时间这一母题本身,而在海德格尔的视域中,死亡被内嵌于此在的生存结构之中,此在的有限性注定它只能向死而生。不惟哲学方家就时间一题各执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