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9年12月23日晚,李书福登上央视“2009年度经济人物”的颁奖台,从国资委主任李荣融手中接过奖杯,“也该是李书福领奖的时候了!”李荣融这样评价李书福的入围。—位民营企业家和央企大管家在这种场合握手,颇具戏居!胜——10年前李书福带领吉利杀人时,中国汽车业是国有企业家的天下;多年后李书福为民企造车请命获许,使他身处汽车国企常年围剿的窘境中……
李书福领奖当晚,吉利和福特公司同时发布信息:双方就福特旗下沃尔沃交易的所有重要商业条款达成一致,并预计2010年一季度签署股权收购协议;在获得相关监管机构批准后,2010年二季度吉利汽车集团将完成收购沃尔沃轿车公司的交易。2009年3月初,沃尔沃交易案震动着欧美和中国汽车业,关于“沃尔沃生存还是死亡”“李书福是赌博还是先知”的讨论开始弥漫。在9个月的时间里,舆论经历了从质疑到逐步接受事实的微妙变化。这种舆论变化背后,有多少人能够看透风暴眼里的李书福?仅有10年造车史的李书福首次出海。是上演“哥伦布发现新大陆”还是“泰坦尼克号”夜沉大西洋?有太多疑团需要解密。
农民李书福的汽车梦
在中国汽车业,李书福向有“狂人”之称。而且,发狂是他的常态。事实上,李书福的狂发自内心,即使在20多年前,他还只是一个满怀黄金梦的贫穷青年时。19岁那年,依靠120元钱,李书福开始了最初的生意——骑辆破自行车满街给人照相,两年后进入冰箱行业,头脑活络的他从做冰箱零部件开始,大胆地冲入禁地,组建了自己的冰箱厂,生产到1989年,李书福这个26岁的北极花冰箱厂厂长,已经是—个十足的千万富翁了。1992年,在海南房地產最火热的时候,他也曾经携带资金进入海南的房地产市场。这个无所畏惧的年轻人初次败北,折进去几_千万,有的记者将之称为他“商业上的最大失败”。不过李书福却说他从中得到的教训是:“我只能做实业。”
1996年,李书福成立了吉利集团有限公司,第二年宣布自己要进入汽车产业。这样一个行业的暴利空间无人怀疑,只是当时国内汽车业似乎已经被国外汽车巨头们瓜分殆尽,没有一家中国公司敢于宣称自己能够造出一辆整车。就在此时,李书福大着胆子宣称自己要投入5个亿来生产汽车。这时候一个不怕死的突然跳出来宣称自己要造车,而且是以区区5亿元,自然让人瞠目结舌——即使这5亿元也是李书福夸大的,后来媒体普遍认为当时他只有1亿元资金。日后被人称为“疯子”和“狂人”的李书福却有时不我待之感。他跑到了台州的一个下属县级市临海建起了一个面积超过800亩的制造基地,名义上说是要生产摩托车,工厂里却整日琢磨着如何造汽车。他回应别人质疑的话也被当做一句狂言:“汽车不就是摩托车再加上两个轮子吗?”另外一句话是“汽车就是有四个轮子的沙发”,这句话让他博得“狂人”的称号。
真正不可思议的是,一年之后,1998年8月8日,李书福还真造出了一辆车。这一天,吉利豪情在临海的工厂下线。不过这一不可思议的举措却鲜有喝彩,“他摆宴100桌,向全国官员及经销商发出700张请柬,结果只来了一位浙江省的副省长,90多桌菜肴受到冷落”,后来的记述说。在民营造车势单力薄、饱受歧视的年代,他以“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出位,为吉利汽车博取眼球。事实上,看似癫狂的李书福,踏出的每一步都经过了仔细思量。1999年,当时主管工业的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到吉利视察,李书福对曾培炎慷慨激昂地说:“请允许民营企业大胆尝试,允许民营企业家做轿车梦。如果失败的话,请给我一次失败的机会吧。”到今天为止,后面这句话仍然是中国商业历史上最著名的语录之一。
2002年2月,李书福登上了“中国汽车界风云人物”的榜首,与此同时,也被封为“汽车疯子”。经过10年的经营,现在的吉利汽车在宁波、临海、路桥、上海、兰州、湘潭等地建有六个汽车整车和动力总成制造基地,拥有年产30万辆整车、30万台发动机、变速器的生产能力,还拥有吉利自由舰、吉利金刚、吉利远景、上海华普、美人豹等八大系列30多个品种的整车产品。
天时地利的“蛇吞象”
而2009年,“汽车疯子”李书福以非常低调的方式刺激了一下中国和世界的神经,吉利汽车从福特汽车公司手中全资收购沃尔沃轿车公司。这将是中国汽车产业史上最大、最彻底的一宗海外收购。知情人士透露,交易金额估计在20亿美元左右。这印证了李书福10年前的一句“疯言疯语”
2000年美国几大汽车巨头如日中天,他在某汽车论坛上“大放厥词”:“通用、福特迟早要关门!”气得几个跨国公司代表中途退场。一想起这件事,已改走低调路线的李书福还是忍不住自得一把。一个执著疯狂、不按常理出牌且具有行动力的人是可怕的。谁能想象,在一个小老板的指挥下,一个靠敲敲打打起家的手工小作坊,10年之后能吞下北欧最大老牌汽车巨头?
收购沃尔沃,将为李书福寻得破解吉利转型升级难题的最佳捷径,吉利能够大大提升品牌形象,获得世界级技术,并得以进入成熟汽车市场。而经历草创的10年超速发展,2007年年初,吉利遭遇到史上最大的危机:自2006年年底开始,小型及经济型轿车销售量开始明显下降,2007年上半年,发动机排量少于1.0升的小型轿车销量比上年同期下跌近30%——吉利赖以生存的“低价制造”开始失去市场。意识到危机的李书福着手调整公司战略。2007年5月,吉利宣布进入战略转型,宣传口号由“造老百姓买得起的车”悄然变为“造最安全、最环保、最节能的好车”。这位著名的“低价车大王”声称:“吉利将不再打价格战。”
但另一方面,“自生”一个高端品牌并在短期内获得消费者的认同显然很难。一个千载难逢的历史时刻随之而来。受困于金融危机,国际汽车市场陷入了一片凄风苦雨之中。汽车巨头福特单季度亏损高达上百亿,一些汽车相关产业也遭受重挫。陷入困境的国际巨头们纷纷出卖旗下资产来自我拯救。这正是中国汽车商海外抄底的大好时机。如按知情人士透露的20亿美元计,吉利的购买价不到10年前福特购买沃尔沃时价格的1/3。好一笔划算的买卖!李书福曾自得地谈论吉利在金融危机中的获益:从日本、欧洲引进了大量技术人才,“如仅仅靠自己培养,费时不说,水平也难以短时间提升”;从国外进口了许多以前花钱也买不到的设备。相比疑窦丛生的滕中重工收购悍马案,同为民营企业,专注于汽车产业的吉利得到了政府的支持。商务部官员公开表态,赞赏吉利有效利用外汇储备的作为,“在必要时将为吉利提供海外法律和咨询等服务,支持其顺利收购。”天时,地利,人和,市场因此给了李书福最大的认可。自10月23日福特公布吉利为优先买家的消息,吉利汽车几个月来股价顺势大涨124%。
狂人面对的挑战
凭一个李书福的胃,消化得了一个世界知名的老牌汽车巨头吗?在许多西方观察家眼里,这不是一桩门当户对的婚姻。沃尔沃董事长等几位高管给福特董事长联名上书,宣称吉利汽车不是合适的持有人,“它是家小公司,而且没有研发沃尔沃的必需技术”。
十多年造车,骄傲的李书福从没把牛气的老外放在眼中。然而,这是个真实的残酷世界,一点点民族自豪感并不能保证吉利不重蹈上汽的覆辙。他的第一个敌人是工会。在欧洲,工会的势力极为强大。目前,沃爾沃的生产线、研发机构、营销团队、目标市场主要在欧美。当3月份传出吉利收购沃尔沃轿车,即遭遇瑞典当地财团、工会以及民间的敌意。目前,吉利有两个竟购对手——由前福特汽车公司高管牵头的“皇冠”财团,以及一家由沃尔沃高管和瑞典汽车工会领导人牵头的财团。即使收购顺利,工会问题依然会长期困扰李书福,一旦吉利入主沃尔沃,任何想通过裁员、降薪和生产转移来控制成本、扭转亏损局面的方法,都会遭到来自工会最强硬的抵抗。要伺候好一支脾气强硬的员工团队,可不像在国内打发流水线上的农民工。3万人的队伍,工资、奖金、福利、各项社保,那是天文数字。目前看来,双赢方式只有一条——加大沃尔沃在中国市场的份额。有消息称,吉利已经开始为沃尔沃在华布局制定计划,第一步将在内地设立两、家分厂。
而考验他的第二道坎,是他如何管控一家有着悠久历史的世界汽车巨头。李书福已经开始四处挖角,组建一支富有国际经验的高管团队。原华泰汽车总裁童志远出任中国沃尔沃轿车项目首席运营官,另一新近加盟吉利的关键人物,是菲亚特动力科技原中国区总裁沈晖。在沃尔沃收购案上,李书福再次显露了他的过人之处:许诺保持沃尔沃的独立性,管理层依照其独立的商业计划开展运营,保留沃尔沃目前的生产和研发设施、工会协议和经销商网络。惟一需要改变的是考核与奖惩办法,“相当于港人治港”。这样一来可化解沃尔沃高管人员对中国吉利的敌意和怀疑;二来,也保持了沃尔沃品牌血统的纯正——这可是吉利大把真金白银换来的。这回,“狂人”李书福表现得很谦虚:“今后还是要依靠沃尔沃的团队,他们的职业化水平比我们高很多。”一旦收购成功,“吉利仍是吉利,沃尔沃仍是原来的沃尔沃,除了老板换成了李书福”。
李书福领奖当晚,吉利和福特公司同时发布信息:双方就福特旗下沃尔沃交易的所有重要商业条款达成一致,并预计2010年一季度签署股权收购协议;在获得相关监管机构批准后,2010年二季度吉利汽车集团将完成收购沃尔沃轿车公司的交易。2009年3月初,沃尔沃交易案震动着欧美和中国汽车业,关于“沃尔沃生存还是死亡”“李书福是赌博还是先知”的讨论开始弥漫。在9个月的时间里,舆论经历了从质疑到逐步接受事实的微妙变化。这种舆论变化背后,有多少人能够看透风暴眼里的李书福?仅有10年造车史的李书福首次出海。是上演“哥伦布发现新大陆”还是“泰坦尼克号”夜沉大西洋?有太多疑团需要解密。
农民李书福的汽车梦
在中国汽车业,李书福向有“狂人”之称。而且,发狂是他的常态。事实上,李书福的狂发自内心,即使在20多年前,他还只是一个满怀黄金梦的贫穷青年时。19岁那年,依靠120元钱,李书福开始了最初的生意——骑辆破自行车满街给人照相,两年后进入冰箱行业,头脑活络的他从做冰箱零部件开始,大胆地冲入禁地,组建了自己的冰箱厂,生产到1989年,李书福这个26岁的北极花冰箱厂厂长,已经是—个十足的千万富翁了。1992年,在海南房地產最火热的时候,他也曾经携带资金进入海南的房地产市场。这个无所畏惧的年轻人初次败北,折进去几_千万,有的记者将之称为他“商业上的最大失败”。不过李书福却说他从中得到的教训是:“我只能做实业。”
1996年,李书福成立了吉利集团有限公司,第二年宣布自己要进入汽车产业。这样一个行业的暴利空间无人怀疑,只是当时国内汽车业似乎已经被国外汽车巨头们瓜分殆尽,没有一家中国公司敢于宣称自己能够造出一辆整车。就在此时,李书福大着胆子宣称自己要投入5个亿来生产汽车。这时候一个不怕死的突然跳出来宣称自己要造车,而且是以区区5亿元,自然让人瞠目结舌——即使这5亿元也是李书福夸大的,后来媒体普遍认为当时他只有1亿元资金。日后被人称为“疯子”和“狂人”的李书福却有时不我待之感。他跑到了台州的一个下属县级市临海建起了一个面积超过800亩的制造基地,名义上说是要生产摩托车,工厂里却整日琢磨着如何造汽车。他回应别人质疑的话也被当做一句狂言:“汽车不就是摩托车再加上两个轮子吗?”另外一句话是“汽车就是有四个轮子的沙发”,这句话让他博得“狂人”的称号。
真正不可思议的是,一年之后,1998年8月8日,李书福还真造出了一辆车。这一天,吉利豪情在临海的工厂下线。不过这一不可思议的举措却鲜有喝彩,“他摆宴100桌,向全国官员及经销商发出700张请柬,结果只来了一位浙江省的副省长,90多桌菜肴受到冷落”,后来的记述说。在民营造车势单力薄、饱受歧视的年代,他以“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出位,为吉利汽车博取眼球。事实上,看似癫狂的李书福,踏出的每一步都经过了仔细思量。1999年,当时主管工业的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到吉利视察,李书福对曾培炎慷慨激昂地说:“请允许民营企业大胆尝试,允许民营企业家做轿车梦。如果失败的话,请给我一次失败的机会吧。”到今天为止,后面这句话仍然是中国商业历史上最著名的语录之一。
2002年2月,李书福登上了“中国汽车界风云人物”的榜首,与此同时,也被封为“汽车疯子”。经过10年的经营,现在的吉利汽车在宁波、临海、路桥、上海、兰州、湘潭等地建有六个汽车整车和动力总成制造基地,拥有年产30万辆整车、30万台发动机、变速器的生产能力,还拥有吉利自由舰、吉利金刚、吉利远景、上海华普、美人豹等八大系列30多个品种的整车产品。
天时地利的“蛇吞象”
而2009年,“汽车疯子”李书福以非常低调的方式刺激了一下中国和世界的神经,吉利汽车从福特汽车公司手中全资收购沃尔沃轿车公司。这将是中国汽车产业史上最大、最彻底的一宗海外收购。知情人士透露,交易金额估计在20亿美元左右。这印证了李书福10年前的一句“疯言疯语”
2000年美国几大汽车巨头如日中天,他在某汽车论坛上“大放厥词”:“通用、福特迟早要关门!”气得几个跨国公司代表中途退场。一想起这件事,已改走低调路线的李书福还是忍不住自得一把。一个执著疯狂、不按常理出牌且具有行动力的人是可怕的。谁能想象,在一个小老板的指挥下,一个靠敲敲打打起家的手工小作坊,10年之后能吞下北欧最大老牌汽车巨头?
收购沃尔沃,将为李书福寻得破解吉利转型升级难题的最佳捷径,吉利能够大大提升品牌形象,获得世界级技术,并得以进入成熟汽车市场。而经历草创的10年超速发展,2007年年初,吉利遭遇到史上最大的危机:自2006年年底开始,小型及经济型轿车销售量开始明显下降,2007年上半年,发动机排量少于1.0升的小型轿车销量比上年同期下跌近30%——吉利赖以生存的“低价制造”开始失去市场。意识到危机的李书福着手调整公司战略。2007年5月,吉利宣布进入战略转型,宣传口号由“造老百姓买得起的车”悄然变为“造最安全、最环保、最节能的好车”。这位著名的“低价车大王”声称:“吉利将不再打价格战。”
但另一方面,“自生”一个高端品牌并在短期内获得消费者的认同显然很难。一个千载难逢的历史时刻随之而来。受困于金融危机,国际汽车市场陷入了一片凄风苦雨之中。汽车巨头福特单季度亏损高达上百亿,一些汽车相关产业也遭受重挫。陷入困境的国际巨头们纷纷出卖旗下资产来自我拯救。这正是中国汽车商海外抄底的大好时机。如按知情人士透露的20亿美元计,吉利的购买价不到10年前福特购买沃尔沃时价格的1/3。好一笔划算的买卖!李书福曾自得地谈论吉利在金融危机中的获益:从日本、欧洲引进了大量技术人才,“如仅仅靠自己培养,费时不说,水平也难以短时间提升”;从国外进口了许多以前花钱也买不到的设备。相比疑窦丛生的滕中重工收购悍马案,同为民营企业,专注于汽车产业的吉利得到了政府的支持。商务部官员公开表态,赞赏吉利有效利用外汇储备的作为,“在必要时将为吉利提供海外法律和咨询等服务,支持其顺利收购。”天时,地利,人和,市场因此给了李书福最大的认可。自10月23日福特公布吉利为优先买家的消息,吉利汽车几个月来股价顺势大涨124%。
狂人面对的挑战
凭一个李书福的胃,消化得了一个世界知名的老牌汽车巨头吗?在许多西方观察家眼里,这不是一桩门当户对的婚姻。沃尔沃董事长等几位高管给福特董事长联名上书,宣称吉利汽车不是合适的持有人,“它是家小公司,而且没有研发沃尔沃的必需技术”。
十多年造车,骄傲的李书福从没把牛气的老外放在眼中。然而,这是个真实的残酷世界,一点点民族自豪感并不能保证吉利不重蹈上汽的覆辙。他的第一个敌人是工会。在欧洲,工会的势力极为强大。目前,沃爾沃的生产线、研发机构、营销团队、目标市场主要在欧美。当3月份传出吉利收购沃尔沃轿车,即遭遇瑞典当地财团、工会以及民间的敌意。目前,吉利有两个竟购对手——由前福特汽车公司高管牵头的“皇冠”财团,以及一家由沃尔沃高管和瑞典汽车工会领导人牵头的财团。即使收购顺利,工会问题依然会长期困扰李书福,一旦吉利入主沃尔沃,任何想通过裁员、降薪和生产转移来控制成本、扭转亏损局面的方法,都会遭到来自工会最强硬的抵抗。要伺候好一支脾气强硬的员工团队,可不像在国内打发流水线上的农民工。3万人的队伍,工资、奖金、福利、各项社保,那是天文数字。目前看来,双赢方式只有一条——加大沃尔沃在中国市场的份额。有消息称,吉利已经开始为沃尔沃在华布局制定计划,第一步将在内地设立两、家分厂。
而考验他的第二道坎,是他如何管控一家有着悠久历史的世界汽车巨头。李书福已经开始四处挖角,组建一支富有国际经验的高管团队。原华泰汽车总裁童志远出任中国沃尔沃轿车项目首席运营官,另一新近加盟吉利的关键人物,是菲亚特动力科技原中国区总裁沈晖。在沃尔沃收购案上,李书福再次显露了他的过人之处:许诺保持沃尔沃的独立性,管理层依照其独立的商业计划开展运营,保留沃尔沃目前的生产和研发设施、工会协议和经销商网络。惟一需要改变的是考核与奖惩办法,“相当于港人治港”。这样一来可化解沃尔沃高管人员对中国吉利的敌意和怀疑;二来,也保持了沃尔沃品牌血统的纯正——这可是吉利大把真金白银换来的。这回,“狂人”李书福表现得很谦虚:“今后还是要依靠沃尔沃的团队,他们的职业化水平比我们高很多。”一旦收购成功,“吉利仍是吉利,沃尔沃仍是原来的沃尔沃,除了老板换成了李书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