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应县木塔,是我国最高最古老的唯一的一座木结构塔,是山西省的标志性建筑。因其年代久远,有许多值得探索之处,从形制上来说有“塔楼之辨”,释迦塔由于其内藏诸多佛像及佛牙舍利等佛家之物,属于传统意义上的“塔”或“佛塔”,又因其他原因可称作“戍楼”。从建塔原因上来说,有宗教、军事、贵族倡导等原因之分。
关键词:释迦塔;辽代文物;辽代佛教;山西历史
释迦塔经过近一千年的保存至今。除了因为其严谨的结构,历代维护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新中国成立后,也进行了系统的维修和管理。塔现在已经成为山西的标志性建筑之一,然而同时也有一些不容乐观的状况,目前由于木塔自身状况不佳以及为了对木塔进行保护,游客只能穿过一层,木塔现存状况要求相关部门拿出建筑方面的修缮方案,并且对塔内文物进行保护宣传。
一、释迦塔“塔楼之辨”
释迦塔靠近雁门关,建塔可能有一些军事上的考量,故而可称其为“戍楼”。元代金好问的诗作可作为佐证。元好问一生到应州数次,作诗较多,且金辽朝代相继,元好问的记述较为可信的。在元好问《过应州》诗云:“平野风埃接戍楼,边城三月似穷秋。人家土屋才容膝,驿路旃车不断头。随俗未敢尝马湩,敌寒直欲御羊裘。十年紫禁烟花绕,此日云山是应州”。
元好问的这首诗,为应县木塔又称“戍楼”提供了证据。
另有一说法称,应县木塔实为一肖氏家庙,可见本文第四部分,但那是指其性质,其名并不可称作“家庙”。此处只先探讨“塔楼”之辨。
1979年又发现新的佐证,1张畅耕先生在山西朔州发现作于辽天祚帝乾统七年(1107年)的《杭芳园栖灵寺碑》,碑文称:“杭芳园右临广路,面欺玉塞之戎阃,背倚金城之戍楼。”
张先生认为“玉塞”指的是雁门关,“金城”现在被认为是“兰州”的别称,“金城戍楼”则是指应县木塔。这也是将释迦塔称作“戍楼”的一项佐证。碑文应为迄今为止关于应县木塔最早的文献资料。
这里笔者提出一点拙见。这里将“玉塞”解作“雁门关”,引起一点思考。“玉塞”从字面意思来看,很明显是边塞之地,加一“玉”字,较为直接的联想应当是“玉门关”。具体的佐证有:唐代李世民《饮马长城窟行》中“胡尘清玉塞,羌笛韵金钲”;唐代李益《边思》中“腰垂锦带佩吴钩,走马曾防玉塞秋”;唐代翁绶《关山月》中“光分玉塞古今愁”;以及王维《燕支行》中“誓辞甲第金门里,身作长城玉塞中”等诗中皆有“玉塞”一词的出现,并且多与边塞有关,均解作“玉门关”。宋代完颜璹(1172-1232)的《朝中措·襄阳古道灞陵桥》中有“霜清玉塞,云飞陇首,风落江皋”,亦解作“玉门关”。隋唐时,玉门关关址由敦煌西北迁至敦煌以东的瓜州晋昌县境内,而雁门关位于山西省忻州市代县县城以北雁门山中,是长城上的重要关隘,但又有一种说法,北宋时无论瓜州还是玉门关原址都已属于西夏,雁门关是北宋的边防重地,与玉门关相隔甚远,如此“玉塞”可能借玉门关,实指雁门关,也不无可能。
应当说,释迦塔由于其内藏诸多佛像及佛牙舍利等佛家之物,属于传统意义上的“塔”或“佛塔”,又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起着戍守的作用,加之其形制已与中国古代的楼阁有近似之处,称作“戍楼”也未尝不可。
由上述的几点分析,我们暂且可以把释迦塔称为一座佛塔,并认为同时它还起着戍楼的作用。称其为佛塔,是因其内的佛像和珍藏的佛牙舍利,以及相关的辽代壁画、刻经等文物。2木塔自建成后,历代名人挂匾题联,为木塔增色不少。其中可考的有“峻极神功”是明成祖朱棣于永乐四年北伐宿应州时亲题;明武宗朱厚照于正德三年在应州一带击败鞑靼小王子,在此塔处宴请有功之臣,题“天下奇观”。整体看来,挂于塔外侧的匾额一共25块之多。正面匾额多达六块,自上而下为“峻极神功”、“天下奇观”、“释迦塔”、“天宫高耸”、“正直”、“万古观瞻”,北面塔一层有匾额“永镇金城”,与前文诗文可成呼应。
二、释迦塔选择建在应州的原因分析
根据应县人民政府网关于应县木塔的官方介绍。原大同市考古所所长、研究员张畅耕先生,在研究辽金史方面有一个重大发现,即释迦木塔是辽兴宗仁懿皇后倡建的,关于兴宗皇后兴办此事的原因,这要从她的家世说起。
《契丹国志》载:“兴宗皇后肖氏,应州人”,仁懿皇后从皇后到皇太后,入主后宫四十余年,正处于国泰民安之时,且此时仁懿皇后有一定的话语权,为彰显肖家显赫地位,并且此时佛教流行,其本人也是佛教笃信者,故而就在应县建起了这座高大的木塔。在木塔一层南北门内槽的六位供养人画像,南面三女,北面三男,据说正是肖家的三后与三王。辽庆陵出土的《仁懿皇后哀册》中,也曾提到仁懿皇后“精穷法要,雅识朝纲。建宝塔而创精蓝百千处,即中宫而居永乐迨五十霜”。正因如此,有一种说法是,应县木塔实为一座肖氏家庙。
但调研小组认为建造应县木塔更为重要的原因是军事和宗教上的考量。应州离雁门关不远,为辽宋多事之地,当时辽宋两国在山西境内是以恒山南北为界。应州是辽的西南门户,此处却是地势平坦,一览平川。在此处建起高塔,有利加强守望,具有极高的军事价值。另一原因即是宗教方面,当时有大兴佛教之思潮,为宣传佛教而建一佛塔,由塔内众多佛像、壁画等即可看出其宗教宣传作用。从建筑意义上讲,古代不少高大的佛塔,都有两种意义,一是崇尚佛教,二是登高目敌。释迦塔正好同时满足这两种意义,因此它的修建也得到了统治者的大力支持。
三、总结
释迦塔景区无论是在景区建设还是历史文化宣传上都有待改进,如何能将其历史文化遗产去掉严重的商业化行为更有效更全面的传递给大众,如何有效进行保护,这还是需要一直思考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系2018年度上海师范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专项资助成果之一。
注释:
1.杜成辉:《山西应县木塔建于辽代的又一佐证--元好问的几首吟应县木塔诗》,《北方文物》2005年第2期,第62-64页。
2.杜成辉:《浅谈应县木塔秘藏中的辽代变文》,《北方文物》2013年第2期。
作者简介:
[1]王運欣,出生年月:1999年7月20日,性别:女,民族:汉,籍贯:山西省,学历:本科,毕业院校:上海师范大学,毕业专业:古典文献,研究方向:古典文献学,工作单位:上海师范大学,
[2]李睿祺 ,出生年月 2000.03.07 ,性别 女 ,民族 汉,籍贯 山西省,学历 本科,毕业院校 上海师范大学,毕业专业 古典文献学,工作单位 上海师范大学,
[3]李朝熠,出生年月 1999.05.11 ,性别 男,民族 汉,籍贯山西省,学历本科,毕业院校 上海师范大学,毕业专业 金融学,工作单位 上海师范大学
(作者单位:上海师范大学)
关键词:释迦塔;辽代文物;辽代佛教;山西历史
释迦塔经过近一千年的保存至今。除了因为其严谨的结构,历代维护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新中国成立后,也进行了系统的维修和管理。塔现在已经成为山西的标志性建筑之一,然而同时也有一些不容乐观的状况,目前由于木塔自身状况不佳以及为了对木塔进行保护,游客只能穿过一层,木塔现存状况要求相关部门拿出建筑方面的修缮方案,并且对塔内文物进行保护宣传。
一、释迦塔“塔楼之辨”
释迦塔靠近雁门关,建塔可能有一些军事上的考量,故而可称其为“戍楼”。元代金好问的诗作可作为佐证。元好问一生到应州数次,作诗较多,且金辽朝代相继,元好问的记述较为可信的。在元好问《过应州》诗云:“平野风埃接戍楼,边城三月似穷秋。人家土屋才容膝,驿路旃车不断头。随俗未敢尝马湩,敌寒直欲御羊裘。十年紫禁烟花绕,此日云山是应州”。
元好问的这首诗,为应县木塔又称“戍楼”提供了证据。
另有一说法称,应县木塔实为一肖氏家庙,可见本文第四部分,但那是指其性质,其名并不可称作“家庙”。此处只先探讨“塔楼”之辨。
1979年又发现新的佐证,1张畅耕先生在山西朔州发现作于辽天祚帝乾统七年(1107年)的《杭芳园栖灵寺碑》,碑文称:“杭芳园右临广路,面欺玉塞之戎阃,背倚金城之戍楼。”
张先生认为“玉塞”指的是雁门关,“金城”现在被认为是“兰州”的别称,“金城戍楼”则是指应县木塔。这也是将释迦塔称作“戍楼”的一项佐证。碑文应为迄今为止关于应县木塔最早的文献资料。
这里笔者提出一点拙见。这里将“玉塞”解作“雁门关”,引起一点思考。“玉塞”从字面意思来看,很明显是边塞之地,加一“玉”字,较为直接的联想应当是“玉门关”。具体的佐证有:唐代李世民《饮马长城窟行》中“胡尘清玉塞,羌笛韵金钲”;唐代李益《边思》中“腰垂锦带佩吴钩,走马曾防玉塞秋”;唐代翁绶《关山月》中“光分玉塞古今愁”;以及王维《燕支行》中“誓辞甲第金门里,身作长城玉塞中”等诗中皆有“玉塞”一词的出现,并且多与边塞有关,均解作“玉门关”。宋代完颜璹(1172-1232)的《朝中措·襄阳古道灞陵桥》中有“霜清玉塞,云飞陇首,风落江皋”,亦解作“玉门关”。隋唐时,玉门关关址由敦煌西北迁至敦煌以东的瓜州晋昌县境内,而雁门关位于山西省忻州市代县县城以北雁门山中,是长城上的重要关隘,但又有一种说法,北宋时无论瓜州还是玉门关原址都已属于西夏,雁门关是北宋的边防重地,与玉门关相隔甚远,如此“玉塞”可能借玉门关,实指雁门关,也不无可能。
应当说,释迦塔由于其内藏诸多佛像及佛牙舍利等佛家之物,属于传统意义上的“塔”或“佛塔”,又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起着戍守的作用,加之其形制已与中国古代的楼阁有近似之处,称作“戍楼”也未尝不可。
由上述的几点分析,我们暂且可以把释迦塔称为一座佛塔,并认为同时它还起着戍楼的作用。称其为佛塔,是因其内的佛像和珍藏的佛牙舍利,以及相关的辽代壁画、刻经等文物。2木塔自建成后,历代名人挂匾题联,为木塔增色不少。其中可考的有“峻极神功”是明成祖朱棣于永乐四年北伐宿应州时亲题;明武宗朱厚照于正德三年在应州一带击败鞑靼小王子,在此塔处宴请有功之臣,题“天下奇观”。整体看来,挂于塔外侧的匾额一共25块之多。正面匾额多达六块,自上而下为“峻极神功”、“天下奇观”、“释迦塔”、“天宫高耸”、“正直”、“万古观瞻”,北面塔一层有匾额“永镇金城”,与前文诗文可成呼应。
二、释迦塔选择建在应州的原因分析
根据应县人民政府网关于应县木塔的官方介绍。原大同市考古所所长、研究员张畅耕先生,在研究辽金史方面有一个重大发现,即释迦木塔是辽兴宗仁懿皇后倡建的,关于兴宗皇后兴办此事的原因,这要从她的家世说起。
《契丹国志》载:“兴宗皇后肖氏,应州人”,仁懿皇后从皇后到皇太后,入主后宫四十余年,正处于国泰民安之时,且此时仁懿皇后有一定的话语权,为彰显肖家显赫地位,并且此时佛教流行,其本人也是佛教笃信者,故而就在应县建起了这座高大的木塔。在木塔一层南北门内槽的六位供养人画像,南面三女,北面三男,据说正是肖家的三后与三王。辽庆陵出土的《仁懿皇后哀册》中,也曾提到仁懿皇后“精穷法要,雅识朝纲。建宝塔而创精蓝百千处,即中宫而居永乐迨五十霜”。正因如此,有一种说法是,应县木塔实为一座肖氏家庙。
但调研小组认为建造应县木塔更为重要的原因是军事和宗教上的考量。应州离雁门关不远,为辽宋多事之地,当时辽宋两国在山西境内是以恒山南北为界。应州是辽的西南门户,此处却是地势平坦,一览平川。在此处建起高塔,有利加强守望,具有极高的军事价值。另一原因即是宗教方面,当时有大兴佛教之思潮,为宣传佛教而建一佛塔,由塔内众多佛像、壁画等即可看出其宗教宣传作用。从建筑意义上讲,古代不少高大的佛塔,都有两种意义,一是崇尚佛教,二是登高目敌。释迦塔正好同时满足这两种意义,因此它的修建也得到了统治者的大力支持。
三、总结
释迦塔景区无论是在景区建设还是历史文化宣传上都有待改进,如何能将其历史文化遗产去掉严重的商业化行为更有效更全面的传递给大众,如何有效进行保护,这还是需要一直思考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系2018年度上海师范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专项资助成果之一。
注释:
1.杜成辉:《山西应县木塔建于辽代的又一佐证--元好问的几首吟应县木塔诗》,《北方文物》2005年第2期,第62-64页。
2.杜成辉:《浅谈应县木塔秘藏中的辽代变文》,《北方文物》2013年第2期。
作者简介:
[1]王運欣,出生年月:1999年7月20日,性别:女,民族:汉,籍贯:山西省,学历:本科,毕业院校:上海师范大学,毕业专业:古典文献,研究方向:古典文献学,工作单位:上海师范大学,
[2]李睿祺 ,出生年月 2000.03.07 ,性别 女 ,民族 汉,籍贯 山西省,学历 本科,毕业院校 上海师范大学,毕业专业 古典文献学,工作单位 上海师范大学,
[3]李朝熠,出生年月 1999.05.11 ,性别 男,民族 汉,籍贯山西省,学历本科,毕业院校 上海师范大学,毕业专业 金融学,工作单位 上海师范大学
(作者单位:上海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