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考指挥棒下,历史教学变成了功利的误区。我认为历史教学承担着非常重要的社会教化作用,教师应从人格教育、情感渗透、张扬个性这三方面着手,使学生能从历史教学中提高素养、提升品位、完善人格,即"欲知大道,必先为史"。
【关键词】历史教学观 人格教育 情感渗透 张扬个性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清末启蒙思想家龚自珍的这句话,说明了"为史"与"知道"的关系。尊史、修史有着明确的目的,近期目标是育人,远期目标是"资治"。从孔子开始,以史育人成为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教育,也是我们现在历史教学的职责和功能。
然而,历史在应试教学中,地位已变得十分尴尬。多数老师、学生、家长都把这个学科仅仅看成是升学的工具,教和学中都是急功近利,为高考而教,为高考而学,往往忽略了课标的要求,没有注重历史学科承担的社会教化功能。为此,作为历史教师,我们必须坚守住历史课堂这一阵地,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历史课堂教学应重视学生的人格教育、情感渗透、张扬个性。
一、人格教育
《中学历史教学大纲》明确规定:"通过历史教学......使学生继承人类的传统美德,初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健全的人格"。对于学生的人格教育即是大纲的规定,也是我们教育的终极目标。
(一)挖掘教材资源,强化人格教育。
历史教材中有关人格教育的素材很多,如从"卧薪尝胆"的勾践到"东山再起"的谢安;从"路慢慢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屈原到"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从"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林则徐到"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谭嗣同等等。我们可以充分发挥其特有而深刻的教育和教化的功能。
《抗日战争》我导出一个引子:在网上广泛传播的一篇日本在华留学生写的文章,说中国人不尊重自己的民族英雄,有中国的年青人说:"象黄继光那样的傻瓜,以后再也不会出现了"。由此甩给中国人一句话:"支那人,当我们日本人在参拜靖国神社时,你们没有资格对我们说三道四!"说完这些,可给学生布置作业:"回长谷川弘一的帖子",你可预料学生的反映是怎样强烈!这才是真正的学用历史,我想,也许三年后学生走出校门,会把我讲过的书本知识忘个一干二净,但这个故事却可能激励学生终生。
(二)优化教学方法,实践人格体验。
我们的历史教师一定要转变传统教学观念,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意识,形成以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为根本出发点的现代教育教学观。比如:如果没有禁烟运动,鸦片战争会爆发吗?假使没有天京事变,太平天国运动会成功吗?如果太平天国运动真的成功了,你认为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历史的倒退?如果光绪真的有实权,戊戌变法一定能成功吗?如果袁世凯不篡权,辛亥革命会最终成功吗?让"死"的历史知识真正鲜活起来、生动起来。采用形式多样的方法来教学,效果比满堂灌要好得多,不仅深受学生欢迎,而且在实践中学生可锻炼自己思维能力,体验人格情感,有助于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
(三)提高自身素质,展示人格魅力。
教育大计,老师为本。教师的重要性可想而知。可以这样说,每个教师本身就是一本无言的教科书。教师的作用在学生人格的塑造形成中至关重要。车尔尼雪夫斯基说:"教师要把学生造成一种什么人,自己就应当是这种人"。作为一名历史教师,平时要注意用自己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去感染学生、感化学生。
二、情感渗透
陶行知先生说:"真的教育是心心相映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从先生的话中,我们不难领会,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情感教育不能空谈,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他们感兴趣的事情出发,联系生活讲历史,把历史问题生活化,运用热点问题造成兴奋点,从而引起学生的关注和感情共鸣。
如讲《鸦片战争》时可以联系当今毒品泛滥的形势,由毒品的危害联系到当时英国输入鸦片对中国的危害。又如讲抗日战争,可以用"赵薇穿日本军旗服装"的新闻导入,并提出疑问:"中国人民为什么对此事件表示强烈的不满?",引导学生回忆日军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前面所学的南京大屠杀,数十万中国人惨死在日军的手上,让学生再次感受日军给中国人带来的巨大民族灾难,意识到中国人民只有团结一致,奋起抵抗才能摆脱"亡国灭种"的危机,更加容易理解中国军民在抗日战争中不怕牺牲的史实,体会当时中国人民抗战的决心。这样既可以避免空喊爱国主义的口号,又不会远离学生实际的生活。因为这个情境深深地触动了学生的情感,也拓展了他们的思维空间,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审美情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张扬个性
有些学生认为历史就是要背、要记,真无聊。数学物理化学做出一个题来多欣慰,你看历史有什么用呢,历史不就是看看发生了什么事嘛,天天拿这个历史资料看看背背,过几天又忘了,没有意思。确实,历史课程的专业性强,历史教师如果像考古工作者,必定要把历史教"死",把学生教"死"。
新课程、教材都贯彻了民主、开放的精神。这意味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拥有更大的个性自主权。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应最大限度地张扬自己的教学个性。不做老师做厨师,换个角度对待历史,把"枯燥无味"的历史教得有滋有味。让学生获得真切的历史感,在头脑中再现历史画面,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引起学生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关注和思考。
要教会学生敢思敢想、张扬个性。历史并不是由过去的人和遥远的故事组成的简单罗列,而是"今人与过去发生的事实的一种对话"。我们要教给学生的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探索知识的过程和方法。
总之,历史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师必须更新理念,创新教学方法,才能把历史课教的鲜活起来。面对心态各异的学生,通过人格教育感染学生心灵,通过情感渗透陶冶学生性情,通过教师个性飞扬的讲解,激发学生个性,使之"欲知大道,必先为史"。从而实现历史教学的社会教化的功能。
参考文献
[1]张家港市暨阳高级中学,张建春《新课程下历史教学与人格教育》
[2]黄凤仙《人格教育应当成为历史教学的灵魂》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3]梁励.<<论历史教学的情感教育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
【关键词】历史教学观 人格教育 情感渗透 张扬个性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清末启蒙思想家龚自珍的这句话,说明了"为史"与"知道"的关系。尊史、修史有着明确的目的,近期目标是育人,远期目标是"资治"。从孔子开始,以史育人成为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教育,也是我们现在历史教学的职责和功能。
然而,历史在应试教学中,地位已变得十分尴尬。多数老师、学生、家长都把这个学科仅仅看成是升学的工具,教和学中都是急功近利,为高考而教,为高考而学,往往忽略了课标的要求,没有注重历史学科承担的社会教化功能。为此,作为历史教师,我们必须坚守住历史课堂这一阵地,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历史课堂教学应重视学生的人格教育、情感渗透、张扬个性。
一、人格教育
《中学历史教学大纲》明确规定:"通过历史教学......使学生继承人类的传统美德,初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健全的人格"。对于学生的人格教育即是大纲的规定,也是我们教育的终极目标。
(一)挖掘教材资源,强化人格教育。
历史教材中有关人格教育的素材很多,如从"卧薪尝胆"的勾践到"东山再起"的谢安;从"路慢慢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屈原到"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从"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林则徐到"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谭嗣同等等。我们可以充分发挥其特有而深刻的教育和教化的功能。
《抗日战争》我导出一个引子:在网上广泛传播的一篇日本在华留学生写的文章,说中国人不尊重自己的民族英雄,有中国的年青人说:"象黄继光那样的傻瓜,以后再也不会出现了"。由此甩给中国人一句话:"支那人,当我们日本人在参拜靖国神社时,你们没有资格对我们说三道四!"说完这些,可给学生布置作业:"回长谷川弘一的帖子",你可预料学生的反映是怎样强烈!这才是真正的学用历史,我想,也许三年后学生走出校门,会把我讲过的书本知识忘个一干二净,但这个故事却可能激励学生终生。
(二)优化教学方法,实践人格体验。
我们的历史教师一定要转变传统教学观念,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意识,形成以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为根本出发点的现代教育教学观。比如:如果没有禁烟运动,鸦片战争会爆发吗?假使没有天京事变,太平天国运动会成功吗?如果太平天国运动真的成功了,你认为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历史的倒退?如果光绪真的有实权,戊戌变法一定能成功吗?如果袁世凯不篡权,辛亥革命会最终成功吗?让"死"的历史知识真正鲜活起来、生动起来。采用形式多样的方法来教学,效果比满堂灌要好得多,不仅深受学生欢迎,而且在实践中学生可锻炼自己思维能力,体验人格情感,有助于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
(三)提高自身素质,展示人格魅力。
教育大计,老师为本。教师的重要性可想而知。可以这样说,每个教师本身就是一本无言的教科书。教师的作用在学生人格的塑造形成中至关重要。车尔尼雪夫斯基说:"教师要把学生造成一种什么人,自己就应当是这种人"。作为一名历史教师,平时要注意用自己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去感染学生、感化学生。
二、情感渗透
陶行知先生说:"真的教育是心心相映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从先生的话中,我们不难领会,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情感教育不能空谈,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他们感兴趣的事情出发,联系生活讲历史,把历史问题生活化,运用热点问题造成兴奋点,从而引起学生的关注和感情共鸣。
如讲《鸦片战争》时可以联系当今毒品泛滥的形势,由毒品的危害联系到当时英国输入鸦片对中国的危害。又如讲抗日战争,可以用"赵薇穿日本军旗服装"的新闻导入,并提出疑问:"中国人民为什么对此事件表示强烈的不满?",引导学生回忆日军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前面所学的南京大屠杀,数十万中国人惨死在日军的手上,让学生再次感受日军给中国人带来的巨大民族灾难,意识到中国人民只有团结一致,奋起抵抗才能摆脱"亡国灭种"的危机,更加容易理解中国军民在抗日战争中不怕牺牲的史实,体会当时中国人民抗战的决心。这样既可以避免空喊爱国主义的口号,又不会远离学生实际的生活。因为这个情境深深地触动了学生的情感,也拓展了他们的思维空间,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审美情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张扬个性
有些学生认为历史就是要背、要记,真无聊。数学物理化学做出一个题来多欣慰,你看历史有什么用呢,历史不就是看看发生了什么事嘛,天天拿这个历史资料看看背背,过几天又忘了,没有意思。确实,历史课程的专业性强,历史教师如果像考古工作者,必定要把历史教"死",把学生教"死"。
新课程、教材都贯彻了民主、开放的精神。这意味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拥有更大的个性自主权。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应最大限度地张扬自己的教学个性。不做老师做厨师,换个角度对待历史,把"枯燥无味"的历史教得有滋有味。让学生获得真切的历史感,在头脑中再现历史画面,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引起学生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关注和思考。
要教会学生敢思敢想、张扬个性。历史并不是由过去的人和遥远的故事组成的简单罗列,而是"今人与过去发生的事实的一种对话"。我们要教给学生的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探索知识的过程和方法。
总之,历史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师必须更新理念,创新教学方法,才能把历史课教的鲜活起来。面对心态各异的学生,通过人格教育感染学生心灵,通过情感渗透陶冶学生性情,通过教师个性飞扬的讲解,激发学生个性,使之"欲知大道,必先为史"。从而实现历史教学的社会教化的功能。
参考文献
[1]张家港市暨阳高级中学,张建春《新课程下历史教学与人格教育》
[2]黄凤仙《人格教育应当成为历史教学的灵魂》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3]梁励.<<论历史教学的情感教育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