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师的自我研究:实现学科育人的有效途径

来源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uzj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什么是教师的自我研究?语文教师的自我研究怎样展开?如何有效助力学校立体化育人的文化体系的构建?自我研究其实存在于教师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之中,如开展课堂观察、撰写教学笔记、同伴切磋探讨……但如何让无意识的、碎片化的自我研究转变成自觉的、系统的教师自我研究呢?
  萨马拉斯认为,教师自我研究是个人情境化探究、批判性协同探究,提高学识,透明、系统化的研究过程,旨在知识的生产与陈述。换言之,教师自我研究是扎根于个人具体教学情境中的系统化研究,需要在诤友的批判性协同下进行反思,以提高学识,使个体、学生受益。因此,自我研究可以是占主流的课堂教学研究,也可以是课堂外的研究,这对于语文教师也不例外。那么,基于课堂教学,如何有效展开语文教师的自我研究呢?本文以教育戏剧课为例进行论述。
  一、扎根于个人具体教学情境,突破课堂教学模式的单一层面
  自我研究是情境化的探究,是由教师自己发起,受自己所在情境中的问题的驱使而进行的研究。这意味着教师必须自我反思,管理好自己正在研究并努力改变着的课堂。于语文教师而言,这种基于课堂的个人具体教学情境的研究,要能打破以往课堂模式的单一性,将教育教学目标与素养实践目标融为一体,创建互补式、体验式、实践式三大课堂,形成“思维—体验—实践”的教学生态链,实现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以及生命价值。
  以教育戏剧的课堂教学为例,语文教师自我研究的关键除了对戏剧文本的微观探究外,其核心问题在于如何打破传统的课堂模式,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戏剧课程中,实现参与式介入,让学生在与戏剧的相遇中完全地在“场”。
  首先,要明确教育戏剧的教学目标是为了培养学生对生活的观察能力、理解能力,提高他们的想象力和表现力,提高其对社会、对人、对环境的认识。
  其次,打破传统课堂模式,融体验、实践于一体,实现素养实践目标的达成。学生通过细微动作,进入背台词、走调度等戏剧创作的体系;通过各种道具材料、灯光变幻、声音合成等舞台元素的学习、实践,形成对戏剧艺术的认识。因此,真正的参与式介入,是学生能够经由实践,从知觉、情感、认知等层面进入剧本,关注人物、声音、道具、节奏,挖掘深层、隐喻、本质,促使他们把握作品的意义。而在再创造的过程中,也使他们超越时代局限,看到在他们的生活世界里从未看到过、感受過的东西,进而促使他们去认知那些未知的、被遗忘的、被忽略的、被遗失的东西,这就是在与戏剧的相遇中完全地在“场”。
  二、践行批判性协同反思,提高教育教学效能
  教师自我研究的实施,要素之一是与同伴协作(包括与学生的协作),关键在于教师要有敏锐的“问题意识”,敏感于教学中的动态矛盾,善于抓住核心问题,从关键细部入手,展开层层推进的探究。
  其一,助力学生思维“批判的透镜”的形成。仍以戏剧课堂教学为例,笔者曾要求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在课上表演哈姆雷特与老国王的鬼魂相遇这一情节。有一组孩子竟然让老国王的灵魂直接进入了哈姆雷特的精神之中,共存于一个躯体!一人分饰二角。“我们常说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无论哪一种版本,哈姆雷特依然是那个为了复仇而忍辱负重、装疯卖傻的高贵王子。而克劳狄斯必须是邪恶的,王后必然耽于淫欲,奥菲利亚只能是纯洁无暇的。是不是也造成了人物的单一和扁平?”合理的个性化解读背后是“批判性反思”,学生自己可以成为一个阐释者、质疑者、意义的生成者——这个人的悲伤真正的触发点在哪儿?人物和人物、人物和自己之间的矛盾又该如何化解?一系列问题伴随参与的全程,学生进行反思、批判、探索,产成共鸣。教育戏剧的作用由此得到深化与拓展——孩子们找到了思维“批判的透镜”!
  其二,促成师生“全面觉醒”共同体的形成,真正达成“批判性协同反思”。教育戏剧,让孩子们能从自己的角度去发现作品的意义。更重要的是,它点亮了一个共享的世界。在与角色对话以及团队的磨合中,师生们共同参与了感知的旅程,学生们能够清晰地表达、认真地聆听不同观点,沉迷于理性的探索,欣喜于顿悟的时刻,感动于团队的合力。这时,我们能够看到师生全面觉醒的共同体的形成。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更强调语文是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新《课标》强调教师要为学生创设综合的学习情境;要根植课堂,挖掘与整合教材资源,有效沟通课堂内外;要找准支点,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实现学科整合的共生与发展。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必须有综合意识,把“学科教学”变为“学科教育”,即打破语文板块的壁垒,综合完成语言、思维、审美、文化素养的培养;打破学科壁垒,在多学科合作中,共同培养核心素养。而语文教师自我研究的自觉性、系统化,能促使老师基于自身的具体教学情境,在批判性协同反思中,着力于创造以学生为中心的、赋权的、形成性的课堂教学,在提高教师教学实践的同时,也实现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个性的多元体现、生命价值的践行,最终达成学科育人的目的。
其他文献
摘 要:在小学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儿童在六七岁时进入小学,进行系统知识的学习,在有效提升儿童道德思想的过程中,班主任的管理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小学时期是学生形成良好个人习惯以及为今后学习发展打基础的重要阶段,在这个时期要做好与学生之间的良好沟通,帮助学生消除错误的观念,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本文就笔者的个人经验和教学经历,探讨小学班主任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的策略。  关键词:语文教
摘 要:在新课标理念推行的背景下,面向小学低年级群体的说话练习也愈发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们的关注,越来越多的教师关注到在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说话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基于此,本文将从以往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经验入手,发掘以往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中说话练习环节存在的不足,同时思考在未来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中能够强化学生说话练习的策略,希望能够对未来小学一年级语文教育的改革、发展予以帮助。  关键词:小学教
摘 要:语文教师在组织阅读教学活动的同时,应该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鼓励他们大膽想象、积极思考,从而提升认知水平,以便更好地实现个性化发展目标。小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无法一蹴而就,教师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做到以生为本、因材施教格外重要。充分满足学生们的阅读需求,帮助他们开阔了想象空间,并且活跃了创新思维,语文教育即可取得事半功倍的理想成效。本文总结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有效培养策
摘 要:师生互动,是以学生为本的当代教育中最重要的一环,在以语文为代表的人文类学科中,其意义尤为重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充分利用师生互动,能够为课堂营造和谐氛围,推动探究式教学的开展,并借此革新教学理念,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在师生互动中,也要充分关注形式的多样性、互动的目标性等,全面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关键词:师生互动 小学语文 应用价值  DOI:10.12241/j.issn.10
教研强则教育兴(黄从廷《加强教研队伍管理 打造优质教研人才》,《福建教育》2018年第10期),教研永远在路上。教师素质和教学质量的提高都离不开教研这个环节。在当今“互联网 ”的时代,新型的学习,必然导致新教研的出现。  一、新时代中职语文教研的传承  新时代中职语文教研的传承首先要重视语文元素的回归。中职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教研应该符合语文学科的内在规律和基本要求,即教研应该有语文味、课堂味、中
教学评价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用饱含情感的话语来组织语文学习的和谐氛围,富有激励性、人文性,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增强他们克服困难的决心,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一、课堂评价语言的重要性  语言,是人们思想与交际的工具,有助于人类表情达意。语言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它映射着人们的思想与道德水准,知识的价值取向,逻辑的思维理念等。各行业的工作者一定要注意语言修养,而
摘 要:本文从寓德和悟道两方面入手,探讨综合实践活动开展的核心思路与具体策略,目的是通过各类综合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道德水平,培养出思想端正的青年人才。  关键词:道德品质 德育教育 实践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0.24.059  新课标中提出了文化知识与道德素养兼顾的教育目标。当前随着我国文化知识教育水平持续提升,道德教育工作开始逐步受到教育工作者与社
摘 要:随着教学改革的全面实施,我国高中语文教育亦逐渐打破传统应试教育的思想壁垒,开始注重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不仅能够促进现代教育的完善,更能在教育工作中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为此,本文就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必要性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渗透方法,以期能够与广大同仁共勉。  关键词:传统文化 高中语文 渗透 必要性  DOI:10.1224
摘 要:语文教学中常常出现“高耗低效”的情况,教师的付出与教学效果不成正比。针对这一问题,要在课堂教学中以“目标”为导向,实施“教学评”一致性教学设计,最终实现语文的“可视化”设计,改变教师主观导向的盲目教学。  关键词:目标导向 教学评一致性 语文课堂 《小石潭记》  以“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意识导向,培养学生“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等三方面必备品格,体现了中国时代教育的科学性和民族
摘 要:“识字”是小学低年级语文学习的主要内容之一,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基础,更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主要方式。教学中,教师要注重使用随文识字的方法,引导学生在语境中识字,在情境中朗读,在情景中运用。  关键词:识字 学文 同构共生  刘勰在《文心雕龙·章句》中说:“夫人之立言,因字而生句,积句而为章。”点出了“字”在文章写作中的基础作用。教学时,教师要注重使用随文识字的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