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网络新闻编辑》课程是新闻传播专业学生的主干课程之一,该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改革后的课程要求学生不再仅限于学习课本知识,而是能够上手实际操作,并为学生提供能够体验真实的新闻策划、采集、选择、分类、整理、编辑加工等流程的平台,真正实现从教学到实践,再到实战的一体化操作,为学生搭建起从课堂走向工作岗位的“绿色通道”。
【关键词】网络新闻编辑 新媒体工作室 融媒体实验室 爱媒APP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45-0023-02
一、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
(一)教学内容改革
首先,教材的融合改革。课程在以中国传媒大学邓炘炘教授所著的《网络新闻编辑(修订版)》为教材的基础上,又结合了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由吴飞主编的《新闻编辑学教程》。前者具有较新颖的新闻事件分析方法和案例展示,且重点放在了网络新闻的分析研究上,应用实践性有余而理论基础讲授不足;后者恰恰包含了新闻编辑的编辑策划、编辑把关、编辑组构、编辑伦理法规等有关新闻编辑的理论基础知识。二者相结合,共同为学生搭建起同时具有实践性与理论性的授课内容。其次,授课内容与爱媒APP的有机融合。融合后的授课内具备了了理论性和实用性,基本的实践操作则可通过爱媒APP实施。结合爱媒APP中的“写稿平台”“新闻策划”“互动社区”等模块,实现老师和学生线上线下的实时交流。如此一来,就可最大限度实现授课内容与实际操作相结合,为学生提供较具实用性的基础学习材料,以及能够随时与老师、媒体记者甚至是自媒体高手进行随时交流互动。
(二)教学模式改革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老师台上讲,学生认真听,但是《网络新闻编辑》作为一门应用型的课程,单纯的讲授无法实现学生实际操作技能的学习,更无法培养起业务能力。俗话说“光说不练假把式”,因此,首先选择依托新传院的新媒体工作室和融媒体实验室,以“中央厨房”的模式组建团队,开展实训;其次,对于没有新闻编辑经验的学生来说,模仿更有助于其初步了解新闻的撰写与编辑,因此每节课留出时间,设立新闻分析模块,安排学生分析当下热点新闻的报道角度、重点、传播途径及优缺点等内容,从而取长补短,积累新闻编辑经验。
(三)课内实践改革
新闻编辑首先需要具备基本的新闻写作能力,然而在以往的课内实践改革中发现,不少学生的写作能力亟待提高。不仅如此,网络新闻编辑在要求文字功底的同时,语言表达能力也是未来新闻编辑的基本能力之一,而不少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不尽如人意。鉴于此,每学期特开设两项课内实践改革:阅读分享与辩论赛。阅读分享鼓励学生多读书,提高写作能力;辩论赛则为学生提供开口说话的机会,让学生在辩论中思考,锻炼其语言表达能力。
(四)考试改革
传统的考试方式大多采用老师出题、学生答题的方式进行,但这种方式过于注重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背诵记忆,忽视了《网络新闻编辑》这门课的实践性。现代新媒体行业需要具有较强业务技能的专业人才,因此只有熟悉现有各类新闻的选择、编辑的流程,充分认识各类新闻在编辑过程中的最佳传播途径,才更能帮助学生深入了解未来自己所面临的工作环境,而这种程度的认识需要学生自己亲身体验,独立完成一次完整的新闻采集、策划和编辑制作才能够实现,现场考试很难达到理想效果。而学生在整个学期的理论学习和在新媒体工作室、融媒体实验室的练习中,以及通过爱媒APP与老师、经验丰富的行业前辈的互动交流,已经具备了实际操作的经验,因此要求每一位学生依托自己所在的“迷你中央厨房”,独立发布一条具有融媒体特点的网络新闻,以此作为期末考试的答卷。
二、教学改革的方法
1.授课内容改革的具体实施和方法。融合《网络新闻编辑(修订版)》与《新闻编辑学教程》两本教材,比如选择前者的“第一章 全能的网络编辑”,与后者“第一章 媒体融合时代的编辑再造”融合;选择前者“第二章 新闻站点类型、标识体系与版面呈现”与“第三章 网络新闻标题、文稿编改与专类报道编辑”,与后者“第六章 平面媒体编辑艺术”融合等形式,再结合爱媒APP的“作业通知”与“写稿平台”,及时锻炼学生的理论基础及实际写作能力。
2.教学模式改革的具体实施和方法。“迷你中央厨房”的建立:首先,根据学生的实际数量,以10人左右为一组,按照正规“中央厨房”的专业管理模式建立“迷你中央厨房”。成员之间各有分工,由1名高年级学长作为总指挥官,带领成员建立各自的新聞发布平台,如公众号、电子报等,定时发布校内新闻、奇闻轶事等与学校或同学相关的新闻。其次,各“迷你中央厨房”可以借助新传院的新媒体工作室和融媒体实验室,从选题策划,到选择新闻报道角度、新闻写作体裁、适用的新闻传播载体(文字、视频、H5页面等),再到稿件组织和编辑加工,最终呈现出一个完整的新闻系列报道。借助爱媒APP,整体完成进度由总指挥官通过“指挥调度”模块把控,学生则可以通过“舆情监控”模块时时关注所发布新闻的舆论影响,通过“互动社区”模块与经验丰富的行业前辈学习,请教问题。最后,在本学期最后一周,各“迷你中央厨房”分别展示这一学期本编辑部所完成的新闻成果。老师根据各组完成情况(点赞数与阅读量可作为参考),从各编辑部的分工、业务能力,所报道新闻的策划、设计及语言流畅度,体裁、载体的适用性,以及舆论影响力等方面做综合评判,并据此给出平时成绩。
新闻分析:首先,最晚每节课上课前一天,学习委员向老师提交本节课需要做新闻分析的同学的PPT,有老师初步判断所分析新闻是否合适,分析内容是否充分;其次,学生徐在课堂上向同学展示自己的PPT,并逐步完成新闻事件还原、新闻报道角度、不同新闻媒体报道途径、该新闻影响范围、新闻在编辑与传播过程中的优缺点等分析,以此深入了解新媒体环境下新闻编辑、传播的基本形式。在新闻的选择上,除了当天的新闻,也可以选择爱媒APP的“学生优秀作品库”中寻找新闻进行分析。 3.课内实践改革的具体实施和方法。阅读分享:首先,在每学期开学第一堂课上,给学生布置至少在本学期阅读一本书的阅读任务;其次,在学期中选一个课时,专门留给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感受,每位学生的分享时间依据学生人数,在3~5分钟不等;再次,分享内容主要是推荐自己所阅读的这本书,包括作者简介、图书内容简介、阅读感受及最喜欢的章节,每位同学则要记录下其他同学所推荐的自己没有阅读过的图书;最后,采用不记名投票方式,学习委员在班级微信或QQ群中建立投票链接,并将最终投票结果提交给老师,选出最受欢迎的三本书,作为本学期的最佳图书推荐给身边更多的同学。
辩论赛:首先,与阅读分享一样,在每学期第一节课即为学生提供2~3个辩论选题(辩题尽量与网络与新媒体相关),由学生举手选择最喜欢的辩题;其次,在每学期的下旬,选择一个课时开展一场辩论赛,辩论赛模式参考国际正规辩论赛;再次,为提高每位同学的参与度,特开设正反方“亲友团”参与的自由辩论环节;最后,采用不记名投票方式,同样由学习委员建立投票链接,选出一名全场最佳辩手,老师可提供一定奖励。
阅读、辩论据可通过“互动社区”模块延伸讨论,持续培养学生的良好阅读习惯,随时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
4.期末考试改革的具体实施和方法。首先,每位同学根据自己本学期所在“迷你中央厨房”的实践经验,选择一个与同学、本专业、院系、学校等相关的选题,通过爱媒APP提交一份新闻策划;其次,以大河网为新闻发布平台,选取自己擅长的模块,独立发布一条融媒体新闻,体裁、形式不限;最后,根据每条新闻的创新性、影响力、体裁与内容的特点、点赞数、阅读量等内容,评判本学期学生的学习情况,并选取优秀作品通过爱媒APP在学院网站、微博、微信及客户端发布,还可以存入学院历届优秀新闻作品数据库,为后辈提供学习的榜样。
三、教学改革的成效
本次《网络新闻编辑》课程的改革在实行两学期后,现已达到以下成效:
第一,在教学上内容上,为学生提供了全面的学习材料。通过将两本教材的有机融合,为学生提供了新闻编辑应有的基础知识的同时,提供更多具有鲜明时代特点和借鉴意义的教学案例,双管齐下,为学生打造一个既有知识又有趣的教学课堂。同时,学生已经能够熟练操作新媒体工作室和融媒体实验室的各项硬件设施,熟练使用爱媒APP与老师及行业前辈进行互动,具备随时走上工作岗位进行实战操作的职业素养和业务能力。
第二,在教学模式上,新传院的工作室与实验室为学生提供了认识、熟悉真实网络新闻编辑们工作状态的有效环境。有过实习经验的学生毕竟是少数,大部分学生对于自己为了来的工作崗位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为,大学所讲授的专业知识让他们对与本专业有了一定的理论基础;陌生是因为现代媒体行业瞬息万变,很可能他们毕业后从事的新闻行业现在还未出现。因此他们非常需要在学期中认识、熟悉、参与现有的各种新闻编辑活动,而“迷你中央厨房”则为他们提供了这样一个小试身手的平台。这样一个教学模式帮助他们不仅在学习中了解真是的工作流程,更为一些已经走上工作岗位的毕业生积累了实际操作的经验。
第三,在课内实践上,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只有积累了一定的阅读量,才能在根本上提高学生的新闻写作能力。虽然全媒体环境下新闻报道的模式多种多样,但是基本的文字组织整合能力依然是一个合格新闻编辑的基本功,通过阅读分享,提高了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增加了他们的阅读量,他们的新闻写作、策划和整合能力也取得相应进步。辩论赛的开展,在一定程度上锻炼了学生的随机应变能力,在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也拓展了他们对于本专业的认识,从与同学的辩论中不断加深对本专业的理解和认识。
第四,通过学期末的考试改革,即学生借助新媒体工作室与融媒体实验室独立完成新闻编辑预发布的形式,实现了基础理论知识与实际业务能力培养的有效结合。通过最终的期末考试,让学生借此机会发现自己在本学期中的短板,由于不再有小组成员的帮助,更容易发现自己在这一学期的学习中所存在的不足,并在今后的学习中加以弥补,为其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业务基础。
结语
《网络新闻编辑》这门课的授课对象是平顶山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2017级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学生。这些学生基础较好,思维较活跃,从知识储备上来说,由于学生在大一上学期已经学习了《网络与新媒体概论》和《基础写作》这两门课,所以已经具备了初级新闻编辑的理论素养和写作能力。但是由于他们大部分并没有实际的工作经验,且对于网络新闻编辑的认识不足,因此如何在帮助其正确认识网络、熟悉新闻编辑的工作流程的前提下为其提供实际操作经验,是作为老师必须深入思考的问题。
充分利用新传院现有的新媒体工作室与融媒体实验室,带领学生重新审视新媒体,探索社交媒体的发展趋势;熟练掌握现代新闻编辑技术,锻炼其宏观把控新闻的能力;利用“迷你中央厨房”培养每一个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高年级的带队学长则得到了统领全局的指挥经验,可谓一举两得。
作者简介:
张雅寒(1991- ),河南平顶山人,平顶山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教师,学报编辑部编辑,主要从事编辑出版学研究。
【关键词】网络新闻编辑 新媒体工作室 融媒体实验室 爱媒APP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45-0023-02
一、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
(一)教学内容改革
首先,教材的融合改革。课程在以中国传媒大学邓炘炘教授所著的《网络新闻编辑(修订版)》为教材的基础上,又结合了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由吴飞主编的《新闻编辑学教程》。前者具有较新颖的新闻事件分析方法和案例展示,且重点放在了网络新闻的分析研究上,应用实践性有余而理论基础讲授不足;后者恰恰包含了新闻编辑的编辑策划、编辑把关、编辑组构、编辑伦理法规等有关新闻编辑的理论基础知识。二者相结合,共同为学生搭建起同时具有实践性与理论性的授课内容。其次,授课内容与爱媒APP的有机融合。融合后的授课内具备了了理论性和实用性,基本的实践操作则可通过爱媒APP实施。结合爱媒APP中的“写稿平台”“新闻策划”“互动社区”等模块,实现老师和学生线上线下的实时交流。如此一来,就可最大限度实现授课内容与实际操作相结合,为学生提供较具实用性的基础学习材料,以及能够随时与老师、媒体记者甚至是自媒体高手进行随时交流互动。
(二)教学模式改革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老师台上讲,学生认真听,但是《网络新闻编辑》作为一门应用型的课程,单纯的讲授无法实现学生实际操作技能的学习,更无法培养起业务能力。俗话说“光说不练假把式”,因此,首先选择依托新传院的新媒体工作室和融媒体实验室,以“中央厨房”的模式组建团队,开展实训;其次,对于没有新闻编辑经验的学生来说,模仿更有助于其初步了解新闻的撰写与编辑,因此每节课留出时间,设立新闻分析模块,安排学生分析当下热点新闻的报道角度、重点、传播途径及优缺点等内容,从而取长补短,积累新闻编辑经验。
(三)课内实践改革
新闻编辑首先需要具备基本的新闻写作能力,然而在以往的课内实践改革中发现,不少学生的写作能力亟待提高。不仅如此,网络新闻编辑在要求文字功底的同时,语言表达能力也是未来新闻编辑的基本能力之一,而不少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不尽如人意。鉴于此,每学期特开设两项课内实践改革:阅读分享与辩论赛。阅读分享鼓励学生多读书,提高写作能力;辩论赛则为学生提供开口说话的机会,让学生在辩论中思考,锻炼其语言表达能力。
(四)考试改革
传统的考试方式大多采用老师出题、学生答题的方式进行,但这种方式过于注重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背诵记忆,忽视了《网络新闻编辑》这门课的实践性。现代新媒体行业需要具有较强业务技能的专业人才,因此只有熟悉现有各类新闻的选择、编辑的流程,充分认识各类新闻在编辑过程中的最佳传播途径,才更能帮助学生深入了解未来自己所面临的工作环境,而这种程度的认识需要学生自己亲身体验,独立完成一次完整的新闻采集、策划和编辑制作才能够实现,现场考试很难达到理想效果。而学生在整个学期的理论学习和在新媒体工作室、融媒体实验室的练习中,以及通过爱媒APP与老师、经验丰富的行业前辈的互动交流,已经具备了实际操作的经验,因此要求每一位学生依托自己所在的“迷你中央厨房”,独立发布一条具有融媒体特点的网络新闻,以此作为期末考试的答卷。
二、教学改革的方法
1.授课内容改革的具体实施和方法。融合《网络新闻编辑(修订版)》与《新闻编辑学教程》两本教材,比如选择前者的“第一章 全能的网络编辑”,与后者“第一章 媒体融合时代的编辑再造”融合;选择前者“第二章 新闻站点类型、标识体系与版面呈现”与“第三章 网络新闻标题、文稿编改与专类报道编辑”,与后者“第六章 平面媒体编辑艺术”融合等形式,再结合爱媒APP的“作业通知”与“写稿平台”,及时锻炼学生的理论基础及实际写作能力。
2.教学模式改革的具体实施和方法。“迷你中央厨房”的建立:首先,根据学生的实际数量,以10人左右为一组,按照正规“中央厨房”的专业管理模式建立“迷你中央厨房”。成员之间各有分工,由1名高年级学长作为总指挥官,带领成员建立各自的新聞发布平台,如公众号、电子报等,定时发布校内新闻、奇闻轶事等与学校或同学相关的新闻。其次,各“迷你中央厨房”可以借助新传院的新媒体工作室和融媒体实验室,从选题策划,到选择新闻报道角度、新闻写作体裁、适用的新闻传播载体(文字、视频、H5页面等),再到稿件组织和编辑加工,最终呈现出一个完整的新闻系列报道。借助爱媒APP,整体完成进度由总指挥官通过“指挥调度”模块把控,学生则可以通过“舆情监控”模块时时关注所发布新闻的舆论影响,通过“互动社区”模块与经验丰富的行业前辈学习,请教问题。最后,在本学期最后一周,各“迷你中央厨房”分别展示这一学期本编辑部所完成的新闻成果。老师根据各组完成情况(点赞数与阅读量可作为参考),从各编辑部的分工、业务能力,所报道新闻的策划、设计及语言流畅度,体裁、载体的适用性,以及舆论影响力等方面做综合评判,并据此给出平时成绩。
新闻分析:首先,最晚每节课上课前一天,学习委员向老师提交本节课需要做新闻分析的同学的PPT,有老师初步判断所分析新闻是否合适,分析内容是否充分;其次,学生徐在课堂上向同学展示自己的PPT,并逐步完成新闻事件还原、新闻报道角度、不同新闻媒体报道途径、该新闻影响范围、新闻在编辑与传播过程中的优缺点等分析,以此深入了解新媒体环境下新闻编辑、传播的基本形式。在新闻的选择上,除了当天的新闻,也可以选择爱媒APP的“学生优秀作品库”中寻找新闻进行分析。 3.课内实践改革的具体实施和方法。阅读分享:首先,在每学期开学第一堂课上,给学生布置至少在本学期阅读一本书的阅读任务;其次,在学期中选一个课时,专门留给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感受,每位学生的分享时间依据学生人数,在3~5分钟不等;再次,分享内容主要是推荐自己所阅读的这本书,包括作者简介、图书内容简介、阅读感受及最喜欢的章节,每位同学则要记录下其他同学所推荐的自己没有阅读过的图书;最后,采用不记名投票方式,学习委员在班级微信或QQ群中建立投票链接,并将最终投票结果提交给老师,选出最受欢迎的三本书,作为本学期的最佳图书推荐给身边更多的同学。
辩论赛:首先,与阅读分享一样,在每学期第一节课即为学生提供2~3个辩论选题(辩题尽量与网络与新媒体相关),由学生举手选择最喜欢的辩题;其次,在每学期的下旬,选择一个课时开展一场辩论赛,辩论赛模式参考国际正规辩论赛;再次,为提高每位同学的参与度,特开设正反方“亲友团”参与的自由辩论环节;最后,采用不记名投票方式,同样由学习委员建立投票链接,选出一名全场最佳辩手,老师可提供一定奖励。
阅读、辩论据可通过“互动社区”模块延伸讨论,持续培养学生的良好阅读习惯,随时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
4.期末考试改革的具体实施和方法。首先,每位同学根据自己本学期所在“迷你中央厨房”的实践经验,选择一个与同学、本专业、院系、学校等相关的选题,通过爱媒APP提交一份新闻策划;其次,以大河网为新闻发布平台,选取自己擅长的模块,独立发布一条融媒体新闻,体裁、形式不限;最后,根据每条新闻的创新性、影响力、体裁与内容的特点、点赞数、阅读量等内容,评判本学期学生的学习情况,并选取优秀作品通过爱媒APP在学院网站、微博、微信及客户端发布,还可以存入学院历届优秀新闻作品数据库,为后辈提供学习的榜样。
三、教学改革的成效
本次《网络新闻编辑》课程的改革在实行两学期后,现已达到以下成效:
第一,在教学上内容上,为学生提供了全面的学习材料。通过将两本教材的有机融合,为学生提供了新闻编辑应有的基础知识的同时,提供更多具有鲜明时代特点和借鉴意义的教学案例,双管齐下,为学生打造一个既有知识又有趣的教学课堂。同时,学生已经能够熟练操作新媒体工作室和融媒体实验室的各项硬件设施,熟练使用爱媒APP与老师及行业前辈进行互动,具备随时走上工作岗位进行实战操作的职业素养和业务能力。
第二,在教学模式上,新传院的工作室与实验室为学生提供了认识、熟悉真实网络新闻编辑们工作状态的有效环境。有过实习经验的学生毕竟是少数,大部分学生对于自己为了来的工作崗位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为,大学所讲授的专业知识让他们对与本专业有了一定的理论基础;陌生是因为现代媒体行业瞬息万变,很可能他们毕业后从事的新闻行业现在还未出现。因此他们非常需要在学期中认识、熟悉、参与现有的各种新闻编辑活动,而“迷你中央厨房”则为他们提供了这样一个小试身手的平台。这样一个教学模式帮助他们不仅在学习中了解真是的工作流程,更为一些已经走上工作岗位的毕业生积累了实际操作的经验。
第三,在课内实践上,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只有积累了一定的阅读量,才能在根本上提高学生的新闻写作能力。虽然全媒体环境下新闻报道的模式多种多样,但是基本的文字组织整合能力依然是一个合格新闻编辑的基本功,通过阅读分享,提高了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增加了他们的阅读量,他们的新闻写作、策划和整合能力也取得相应进步。辩论赛的开展,在一定程度上锻炼了学生的随机应变能力,在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也拓展了他们对于本专业的认识,从与同学的辩论中不断加深对本专业的理解和认识。
第四,通过学期末的考试改革,即学生借助新媒体工作室与融媒体实验室独立完成新闻编辑预发布的形式,实现了基础理论知识与实际业务能力培养的有效结合。通过最终的期末考试,让学生借此机会发现自己在本学期中的短板,由于不再有小组成员的帮助,更容易发现自己在这一学期的学习中所存在的不足,并在今后的学习中加以弥补,为其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业务基础。
结语
《网络新闻编辑》这门课的授课对象是平顶山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2017级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学生。这些学生基础较好,思维较活跃,从知识储备上来说,由于学生在大一上学期已经学习了《网络与新媒体概论》和《基础写作》这两门课,所以已经具备了初级新闻编辑的理论素养和写作能力。但是由于他们大部分并没有实际的工作经验,且对于网络新闻编辑的认识不足,因此如何在帮助其正确认识网络、熟悉新闻编辑的工作流程的前提下为其提供实际操作经验,是作为老师必须深入思考的问题。
充分利用新传院现有的新媒体工作室与融媒体实验室,带领学生重新审视新媒体,探索社交媒体的发展趋势;熟练掌握现代新闻编辑技术,锻炼其宏观把控新闻的能力;利用“迷你中央厨房”培养每一个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高年级的带队学长则得到了统领全局的指挥经验,可谓一举两得。
作者简介:
张雅寒(1991- ),河南平顶山人,平顶山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教师,学报编辑部编辑,主要从事编辑出版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