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诺贝尔奖不颁发给已故人士看我国素质教育中的不足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ntry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通过对诺贝尔奖不颁发给已故人士规定的解读,挖掘诺贝尔颁奖规则背后的科学人文精神;联系社会上对这一规定的争议,反省我国素质教育中的不足,从而采取措施修正科学研究在中学生中一贯的错误概念,提高中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关键词: 诺贝尔奖 素质教育 科学研究
  一、擦肩而过的诺贝尔引发的争议
  2012年10月11日,瑞典文学院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宣布,中国作家莫言因“从历史和社会的视角,用现实和梦幻的融合,在作品中创造了一个令人联想的感观世界”而获得2012年度诺贝尔文学奖[1]。他是中国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人。然而早在1968年,老舍先生就有希望获得那一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可惜那时正值“文革”时期,老舍先生不屈忍辱,投太平湖自尽。由于诺贝尔奖规定,候选人只能在生前被提名,因此老舍先生就这样与中国第一个诺贝尔文学奖擦肩而过;同样悲剧的还有沈从文先生,本来1988年的诺贝尔文学奖他呼声最高,界内人士宣称,1988年诺贝尔评审委员会已经决定文学奖得奖者是沈从文,但因为诺贝尔奖只会颁授给在世的人,所以沈从文与诺贝尔文学奖可谓失之交臂。
  诺贝尔奖候选人只能在生前被提名,但正式评出的奖却可在死后授予。这一规定引起国内外不少专业人士的反对。然而,笔者认为这个规定体现着一定的科学人文精神,体现了诺贝尔奖鼓励科学家注重生活的理念,同时对现阶段的教育有着一定的启示作用。
  诺贝尔奖候选人只能在生前被提名。这一规定抹杀了许多位伟大的科学家、文学家获得此殊荣的希望。不少持有反对意见的人认为,将诺贝尔颁发给去世的科学家,是对逝世科学家生前贡献的一种认可。死后追加授予其诺贝尔奖,既可以表彰他对业界的贡献,又可以给他带来无上的光荣。2011年诺贝尔奖得主拉尔夫·斯坦曼于获奖前去世,该情况属首次发生,诺贝尔基金会委员会临时召开会议,商讨之后最终决定不取消斯坦曼所获奖项。这也是开创了一个先河。一些支持此规定的人则认为,这一个流传了将近百年的规定自然有它的道理,我们现在不能因为一些例外打破这个规定。
  二、诺贝尔奖不颁发给已故人士的思考
  笔者认为,这个规定体现了诺贝尔奖中的科学人文精神。诺贝尔奖不颁发给去世的科学家,用意是想让科学家除了做学问、搞科研之外,像一个正常人一样享受工作、享受生活,拥有一个健康的体魄。社会文明的迅速发展,科学家已经不再是一类特殊的群体,他们为社会作出贡献,他们在实验室、书稿堆中的工作不再是他们人生的全部,那只是一种特殊的“工作”。诺贝尔奖的本意是希望获奖的科学家只能享受生活,提高生活质量;不是从早到晚埋头于研究、创作之中,不管不顾家庭、健康、生活,“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钻实验室”。所以,诺贝尔奖希望只颁发给健在的科学家,这个规定督促着、影响着科学家在奋斗的同时爱惜自己的身体,享受自己的生活。
  老舍先生在文学界的成就无人质疑,但最终还是和诺贝尔奖擦肩而过。因为老舍先生在诺贝尔颁奖的前一年投湖自尽了。老舍先生不堪“文革”的侮辱,文学家细腻的内心容不得此等污点,最终老舍先生还是选择用逃避的方式结束一生。虽然关于老舍先生的死众说纷纭,但是很显然,老舍先生的内心并不是非常强大。虽然笔者对那段历史并不是很了解,但是,笔者始终认为自杀并不是一个很好的解决问题的方式。诺贝尔奖中包含尊重生命,热爱生活,拥有良好心理素质的理念。诺贝尔奖鼓励科学家拥有健康的心理素质,热爱生活的处世态度,而这是现代社会需要的人才必须具备的条件。
  三、诺贝尔奖不颁发给已故人士对我国素质教育的启示
  诺贝尔奖的这一规定对我国基础教育有着重要的启示。早在1985年,我国就提出素质教育目标,虽然那时的素质教育与现在相去甚远,经过多年发展,素质教育是“一种旨在促进人的素质全面发展,提高人的素质水平和质量的教育活动”[2]。素质教育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关于素质教育的文献数量十分庞大。总的来说有以下几个观点:认为素质教育是提高学生全面素质的教育;素质教育是根据社会发展与人的需要而不断发展和变革的教育;素质教育是挖掘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以及鼓励人们拥有健康的心理素质。诺贝尔奖不颁给死者这一规定,体现的正是第二、第三个观点。
  现代社会需要的是全面发展的人才,这里的全面发展不仅是能力全面,是心理素质全面,更是适应现代社会、热爱生活的全面发展。我国基础教育中的全面教育不仅要改变“学习唯重”的观念,把学生综合素质放到重要位置,更要把培养学生良好健康的心理素质,培养学生热爱生活、享受工作的理念放到重要位置,让学生明白,搞科研并不是一种二十四小时埋头于实验室的“苦行僧”职业,也是一种正常的工作,在搞科研的同时需要追求提高生活质量,享受工作;学习并不是基础教育中的唯一重心,学习搞好了不代表学生的发育和发展就很成功,拥有良好健康的心理素质,拥有正确的生活理念,拥有健康的体魄,才是素质教育的目标。
  我们从小受到一些伟大科学家逸闻趣事的影响。最常见的就是牛顿的例子。
  有一次,英国著名科学家牛顿请一位好友吃饭。菜肴都上齐了,可是牛顿突然好像想起什么似的,二话没说,丢下这位朋友,就钻进自己的实验室去了。
  朋友左等右等,仍不见牛顿归来,有点恼火,但是知道他的脾气,也就不去打扰他,自个儿把鸡肉吃得精光,并将骨头放入盆中。
  不知过了多少时间,牛顿才从实验室回来,当他看到吃剩的骨头时,惊讶地说:“啊,我还以为肚子饿着呢,原来已经吃过了。”随即又返回了实验室。
  这个故事相信小时候大家都听说过。教师在课堂上也经常会拿出来讲,通过描述牛顿忘我献身科学的故事,培养学生学习牛顿刻苦钻研的精神。但是,暂且不说这些故事的真实性,真能起到预想的作用吗?故事中的牛顿钻研得废寝忘食,居然连自己是否吃饭了都不清楚,完全没有常人的生活自理能力。请好友吃饭自己却丢下朋友一个人,这是缺乏交际能力和责任意识的体现。这真的是我们想要孩子学习的榜样吗?很显然不是。随着社会文明发展,现代社会需要的人才不是只懂得埋头科研,抛其他事于不顾的人,而是需要那些懂得生活、懂得休息、懂得享受生活的人,需要那些各种能力全面发展的人。   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每个人都需要生活自理、社会交际。缺乏必要的生活自理能力,这类人是无法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的。这些例子则会给学生甚至家长、教师带来一种观念,只要学生刻苦钻研,那么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差、交际能力差等诸多问题也可以被学习刻苦掩盖。会让学生懂得,我只要专注于学习,那么其他个人素质发展老师也不会重视。这与现代素质教育理念格格不入。
  这些类似的例子使学生形成根深蒂固的印象:科学家是一个苦行僧的职业,科学家需要抛弃正常人的生活,与世隔绝,刻苦钻研,埋头苦干。使一些学生在学习物理等科学的时候望而却步,对其兴趣大减,更不利于学生观察力、好奇心和科学探究精神培养。
  四、对我国现阶段教育的建议
  (一)从观念和行动中转变对所谓“好学生”的评判标准。
  成绩好就是好学生这一观念,在一些教师的理念中已经根深蒂固。教师的这一理念总会在平时教学、学习生活、班级活动中体现出来:对成绩好的同学的勤奋学习事迹大力宣扬,要求全班乃至全校都学习;对成绩好的学生有所偏爱,即使在生活或者思想品德方面有所错误,也就轻处罚。这样久而久之就会给学生、家长一种印象:学习成绩是最重要的,而学校、老师希望我们越勤奋越好,把大部分课余时间全部投入学习,才是一个好学生的标准。这样的观念已经深入大多数教师、学生心中。
  这样的理念与素质教育理念格格不入。素质教育要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而全面发展的评价标准应该是全面的,不应该以学习成绩为唯一标准。评价制度的多元化并不是弱化考试的评价作用,而是通过教师的积极主动、潜移默化引导,让学生拥有一种学习并不是全部,全面发展才是方向,健康生活才是归宿的理念。比如,在平时教育中宣传德、体、美、劳等其他方面素质的重要性,鼓励学生拥有健康、高质量的课余生活;对一些成绩不好但是在其他方面有亮点的同学适当表扬,树立榜样;对于学习成绩好但思想态度或者生活作息不健康的同学采取适当警告或提醒,并以合适的方式(在不伤害到学生自尊的情况下)让全班引以为戒。
  (二)改变现有一味鼓励学生勤奋好学的“潮流”,鼓励学生多方面发展。
  几乎所有被教师认为具有教育意义的科研事迹都是在表达这样一个信息:勤奋学习、刻苦科研、废寝忘食才是值得学习的楷模。这些事例都在潜移默化中鼓励学生只需刻苦学习,而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素质教育只停留在口号和理论上。要真正贯彻素质教育,实行根据社会发展与人的需要不断发展和变革的教育,首先要真正转变理念,丰富教育事例,对于那些单方面鼓励学生刻苦勤奋的例子要辩证地对待。鼓励学生发掘自己的好奇心,从生活中发现灵感;让学生明白废寝忘食的学习并不是达到教育目的的途径,更不是教育的归宿。拥有高质量的生活,实现自身全面发展,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才是教育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陈广仁.赢得诺贝尔奖的必要条件[J].科技导报,2012,30.(34).
  [2]伏剑森.浅析素质教育[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3),30.
  [3]吴国盛.科学的历程(第2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其他文献
信息社会的发展使得科学研究、工业生产、人工智能以及3D游戏等应用都对浮点运算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低延迟高吞吐的浮点数运算单元是各类处理器设计中的关键部件。在
摘 要: 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如何在化学课堂中进一步突出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地位,如何让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产生共鸣,如何进一步提高化学课堂教学效率呢?作者认为教师可以利用“问题”这一抓手解决这些问题,通过“问题”让化学课堂更活跃、更富有活力、更高效。  关键词: 化学课堂 问题 效率  在当今化学课堂教学中,提问是教师经常使用的一种教学手段,因为提问更能体现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地位,问题更容易
现代社会物质生活极为丰富,人们开始对生活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对自身的健康情况更为关注。随着电子产品逐渐成为生活中不可分割的部分,近视逐渐成为一种社会常见病。及时方便的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近年来,纳米长余辉发光材料受到了人们极大的关注,其高度的集成性被广泛的应用于光电信息、汽车配件、生物和医学设备等领域。长余辉发光纳米棒、纳米管已成功合成,有关成功
摘 要: 要提高初中化学教学质量,必须根据初中生的年龄特征与化学学科特点,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得到系统而牢固的化学知识,并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达到这一目的,应掌握好初中化学教学的基本方法。  关键词: 初中化学 课堂教学 基本方法 教学策略  如何学好化学这门自然科学课是大家关心的问题,除了课堂上化学知识传授外,在化学教学中还有其他一些问题值得我们注意和参考
作为泌乳功能器官,遗传和环境因素双重调控乳腺内基因表达的水平。泌乳重要功能基因的表达水平变化能够调控乳腺的生长发育和分化,以及乳汁合成、分泌和运输等生理过程。作为
本文围绕IHH(INDIAN HEDGEHOG)信号通路与骨骼发育进行了一系列探讨,包括筛选IHH信号通路相关基因和维生素对该通路及骨骼发育的影响。2001年,本实验室通过开展Al型短指(趾)
学位
摘 要: 观察能力是学生学习生物知识需要具备的重要能力之一。观察力是发展学生记忆能力、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基础,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把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作为重要的教学任务之一。  关键词: 高中生物 观察能力 培养方法  生物学是在人类生产实践活动中产生并伴随着社会科技进步而发展起来的一门自然科学,它研究的是丰富多彩的生物界。从古到今,人们主要采用观察实验和描述的方法研究生物。事实上,观察在生命科
摘 要: 职业素养是人类从事职业活动要遵守的行为规范,培养职业技术院校学生的职业素养是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关键,也是他们职业生涯成功的重要因素,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剖析当前职业技术院校职业素养缺失原因入手,探讨在德育教学中提升职业素养的途径。  关键词: 职业素养 职业技术院校 德育教学  一、职业素养的含义  职业素养是人类从事职业活动要遵守的行为规范,职业素养一般包括思想素质、道德素质、文化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