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从初中体育教学内容的灵活性与多样性、教学方法的引导性、教学组织的机动灵活性等方面对初中体育教学中传统型与创新型两种教学方法进行比较研究,发现采取创新型教学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在提高体育课质量的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身体素质。
1.体育教学方法相关概念的界定
1.1传统型教学方法。即所谓的“填鸭式”教学,在我国应用非常广泛。顾名思义,就是把知识一味地灌输给学生,也叫注入型教学方法。在教育界有一句话:“我听,我忘记;我看,有印象;我做,我记住。”填鸭式教育前两项都占了,就是没有“做”这一环节。传统型教学把整个学习过程看成是“学生特殊的认识活动”,时时处处关心的是“学生知道了什么,了解了什么,掌握了什么”,并进一步量化为应测的分数,以分数的形式反映学生知道、了解、掌握的程度。
1.2创新型教法。此教法是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最大限度发挥创新性作为现代教学的重点。以培养学生的创新为出发点,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行为轨迹,注重学生“提出了什么问题,思考了哪些问题,欲达到什么样的目标”。
2.教学内容选择的灵活性与多样性的突破
2.1传统型体育教学内容选择的局限性。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是以本为本、以纲为纲的教学,无论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是否感兴趣,都必须学习,造成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完成动作或身体练习时,心理是被动的、草率的和应付的。在这样的体育教学中,初中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思维被压制,久而久之,就逐渐将这样的学习方式和思维惯性地带入其他社会实践活动中去,使学生在生活实践中被动性地面对困难,缺少创新意识和创新才能。
2.2创新型教法教学内容的开放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是建立在一次次兴趣冲动的基础上,创新型体育教学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摆脱了体育教材和体育教师爱好的局限,由此可以有多种活动项目供学生们在体育课堂上选择。例如,针对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创新型体育教学可以在每堂课上将学生按兴趣分成若干小组,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全力以赴地投入自己感兴趣的体育项目中。在此过程中,教师有组织地加以指导和帮助,配合学生培养和激发学习兴趣,并随着学生学习兴趣的迁移,及时调整和更新体育教学内容。
2.3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与体育教师创新性的关系。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受限于体育教师的创新性。因此,体育教师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绝不能故步自封,要不断学习,积极参加各级教师进修学校举办的继续教育学习和校本培训,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用“心”去经营每一堂体育课。
3.教学方法的引导性对比方面的突破
传统型教学遵循的是教师讲解—示范—学生练习—纠正错误动作的模式,比较单一。而创新型教学方法实质上是把教学活动重心放在了“学”上,使学生主体和教师主导有机统一起来,学生凭兴趣爱好学习和教师的指导相辅相成,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具有自由组合、自由选择练习手段、自由支配练习时间、自由交往等特点。其原则是学为主体,导为主线,能为主标(即发展体育能力为主要目标),使学生处于主动学习的地位,从而有效地提高体育教学质量,此教法明显优于传统教学方法。在初中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讲解、示范虽有必要性,但需置于学生获得本体动作感受之后,视学生心理所需的程度适时地加以强调和启发,逐步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比较、学会创新,使学生产生“所感、所思、所悟”的切实体验,在体育课堂和日常体育活动中萌发出创新意念。
4.体育课中的教学组织与机动灵活性的突破
传统注入型体育教学在教学的组织上,完全依赖于课前的准备方案,评价一节体育课的教学效果往往以显性指标为衡量标准,如集合是否做到了“快、静、齐”,学生练习是否整齐划一、规规矩矩,使得体育教学死板有余,灵活不够。创新型体育教学是一种形式服务内容的教学,在体育课上,评价课的效果以是否对学生的发展产生积极作用为好坏标准。这样的教学,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教学活动,在技能知识形成的过程中,强调的是初中生的好奇心与理解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发现学生对某个项目和某个练习内容产生兴趣,就应及时进行“捕捉”,并立刻对计划做出调整,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与乐趣。
5.结论与建议
5.1影响初中生厌上体育课的客观因素中,传统的教学方法占很大比例。它只充分地把老师和教材的思想灌输给了学生,缺乏创造性,不利于培养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和学生的创新能力。而创新型教学方法在很多方面优于传统型教学方法。它不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还有利于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比较,有利于为学生营造一个适宜的自主练习空间,培养学生锻炼身体的乐趣,提高学生对体育课的积极性。
5.2传统体育教学方法的继续存在必然有其理由。显然,传统型教法与创新型教法不是完全背离的,相反,传统型教法中的很多原理、方法、手段也正是创新型体育教学中应加以改进的。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要将以往的传统教法和创新教法加以比较,合理利用。同时,体育教师一定要做“有心人”,善于发现学生的创新萌芽,可把他们平时玩和喜欢玩的游戏转变为创新动作。细心观察,正确对待,积极引导,精心培育,在教学方法上做到不断地突破,才能切实提高初中生的体育兴趣,提高体育教学质量,为基础教育改革作出巨大贡献。
参考文献:
[1]季浏,胡增牵.体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肖懊禹,方立.学校体育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0,(4).
[3]李大春.新课程校本教研问题与指导[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4]张作军,吴林.试论新课标下体育教学方法的创新[J].新课程研究(职业教育),2008,(3).
[5]崔丽敏.体育教学方法两则[J].河北教育(教学版),2008,(10).
[6]任海东.激励方法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运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9,(7).
1.体育教学方法相关概念的界定
1.1传统型教学方法。即所谓的“填鸭式”教学,在我国应用非常广泛。顾名思义,就是把知识一味地灌输给学生,也叫注入型教学方法。在教育界有一句话:“我听,我忘记;我看,有印象;我做,我记住。”填鸭式教育前两项都占了,就是没有“做”这一环节。传统型教学把整个学习过程看成是“学生特殊的认识活动”,时时处处关心的是“学生知道了什么,了解了什么,掌握了什么”,并进一步量化为应测的分数,以分数的形式反映学生知道、了解、掌握的程度。
1.2创新型教法。此教法是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最大限度发挥创新性作为现代教学的重点。以培养学生的创新为出发点,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行为轨迹,注重学生“提出了什么问题,思考了哪些问题,欲达到什么样的目标”。
2.教学内容选择的灵活性与多样性的突破
2.1传统型体育教学内容选择的局限性。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是以本为本、以纲为纲的教学,无论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是否感兴趣,都必须学习,造成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完成动作或身体练习时,心理是被动的、草率的和应付的。在这样的体育教学中,初中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思维被压制,久而久之,就逐渐将这样的学习方式和思维惯性地带入其他社会实践活动中去,使学生在生活实践中被动性地面对困难,缺少创新意识和创新才能。
2.2创新型教法教学内容的开放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是建立在一次次兴趣冲动的基础上,创新型体育教学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摆脱了体育教材和体育教师爱好的局限,由此可以有多种活动项目供学生们在体育课堂上选择。例如,针对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创新型体育教学可以在每堂课上将学生按兴趣分成若干小组,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全力以赴地投入自己感兴趣的体育项目中。在此过程中,教师有组织地加以指导和帮助,配合学生培养和激发学习兴趣,并随着学生学习兴趣的迁移,及时调整和更新体育教学内容。
2.3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与体育教师创新性的关系。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受限于体育教师的创新性。因此,体育教师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绝不能故步自封,要不断学习,积极参加各级教师进修学校举办的继续教育学习和校本培训,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用“心”去经营每一堂体育课。
3.教学方法的引导性对比方面的突破
传统型教学遵循的是教师讲解—示范—学生练习—纠正错误动作的模式,比较单一。而创新型教学方法实质上是把教学活动重心放在了“学”上,使学生主体和教师主导有机统一起来,学生凭兴趣爱好学习和教师的指导相辅相成,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具有自由组合、自由选择练习手段、自由支配练习时间、自由交往等特点。其原则是学为主体,导为主线,能为主标(即发展体育能力为主要目标),使学生处于主动学习的地位,从而有效地提高体育教学质量,此教法明显优于传统教学方法。在初中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讲解、示范虽有必要性,但需置于学生获得本体动作感受之后,视学生心理所需的程度适时地加以强调和启发,逐步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比较、学会创新,使学生产生“所感、所思、所悟”的切实体验,在体育课堂和日常体育活动中萌发出创新意念。
4.体育课中的教学组织与机动灵活性的突破
传统注入型体育教学在教学的组织上,完全依赖于课前的准备方案,评价一节体育课的教学效果往往以显性指标为衡量标准,如集合是否做到了“快、静、齐”,学生练习是否整齐划一、规规矩矩,使得体育教学死板有余,灵活不够。创新型体育教学是一种形式服务内容的教学,在体育课上,评价课的效果以是否对学生的发展产生积极作用为好坏标准。这样的教学,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教学活动,在技能知识形成的过程中,强调的是初中生的好奇心与理解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发现学生对某个项目和某个练习内容产生兴趣,就应及时进行“捕捉”,并立刻对计划做出调整,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与乐趣。
5.结论与建议
5.1影响初中生厌上体育课的客观因素中,传统的教学方法占很大比例。它只充分地把老师和教材的思想灌输给了学生,缺乏创造性,不利于培养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和学生的创新能力。而创新型教学方法在很多方面优于传统型教学方法。它不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还有利于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比较,有利于为学生营造一个适宜的自主练习空间,培养学生锻炼身体的乐趣,提高学生对体育课的积极性。
5.2传统体育教学方法的继续存在必然有其理由。显然,传统型教法与创新型教法不是完全背离的,相反,传统型教法中的很多原理、方法、手段也正是创新型体育教学中应加以改进的。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要将以往的传统教法和创新教法加以比较,合理利用。同时,体育教师一定要做“有心人”,善于发现学生的创新萌芽,可把他们平时玩和喜欢玩的游戏转变为创新动作。细心观察,正确对待,积极引导,精心培育,在教学方法上做到不断地突破,才能切实提高初中生的体育兴趣,提高体育教学质量,为基础教育改革作出巨大贡献。
参考文献:
[1]季浏,胡增牵.体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肖懊禹,方立.学校体育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0,(4).
[3]李大春.新课程校本教研问题与指导[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4]张作军,吴林.试论新课标下体育教学方法的创新[J].新课程研究(职业教育),2008,(3).
[5]崔丽敏.体育教学方法两则[J].河北教育(教学版),2008,(10).
[6]任海东.激励方法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运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