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探究作为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同时又成为课程规定的一项重要的培养目标,依赖教师精心创设的探究活动才能得以实现。
关键词:创设情境;扩展方法;注重探究
《数学课程标准》中的一条基本理念是:探究作为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同时又成为课程规定的一项重要的培养目标,依赖教师精心创设的探究活动才能得以实现。但是,数学的探究活动如何设计和实施才能让学生通过自己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来获取知识呢?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特别强烈。”怎样使探究性学习落到实处呢?现在,就如何在数学课上开展探究性学习谈几点自己浅显的看法。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兴趣是探究的起点。儿童年龄小,见识少,好奇心强,对未曾见过的事物或现象都感兴趣,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年龄特征、认知 规律 等因素,抓住思维活动的特点,通过各种途径创设与教学有关的有趣的教学情境和氛围,使其产生跃跃欲试的探索意识,乐于去探究。例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同学们,请你们随意说一个数,老师便能很快的判断出能否被3整除,不信就来试一试。”学生的好奇心被激发,为了难住老师,他们从二、三位数,说到了十位以上的 自然 数,结果都被我准确的判断出来。此时学生的好奇心被老师的快速回答所折服,心里非常的好奇,惊讶!此时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诱惑力促使学生探究和发现其中的奥秘,同时也诱发了学生的探究热情,将学生自然的带入到对新知的探究中。
二、指导学生拓展探究方法,为探究性学习开启大门
探究,是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去发现规律的过程。提供充分的条件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为学生探究创造有利的条件。如教学《轴对称图形》一课时,为研究对称图形的特征,我让每一位学生收集见过的和学过的图形。课初通过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的初步感知,让学生动手去折一折,使学生充分感知有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有的不是轴对称图形。有的轴对称图形中,有的只有一条对称轴,有的有两条对称轴,有的有三条对称轴,有的有无数条对称轴……。再通过学生和教师一起去感受和 总结 轴对称的特征,让学生动手剪、折、创作出各样的轴对称图形,以对轴对称的特征更加巩固,并感受到轴对称图形的美丽。在学生自己的探究中,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学生自主探究的天空。
三、精心设置疑惑,激发学生主动参与
实现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发展。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为学生搭建一種“舞台”,“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没有问题研究研究性学习就无法谈起。通过“问题解决”来学数学既是一种重要的学习策略,也是一种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重要途径。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情感、动机、意志得到充分调动,他们的聪明才智得以充分发挥。而问题的设置和研究,很大程度要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之上。但这种建立又不是让学生简单运用有的知识和经验轻易解决,而是使学生面临一种似乎熟悉但又不能一下找出决策的“愤悱”状态,促使他们去探究、思索、欲罢不能。设置疑惑,过去是教师一人的行为,教师问,学生答,学生围着教师转,学习处于被动状态,只有学生亲自参与了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他们才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人。
四、注重合作探究,在合作中达成共识
合作探究是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的重要形式。通过小组合作充分展示自己的智慧并进行交流,达到取长补短的目的。在合作探究中,学生的不同智力水平,不同思维方式经过交流整合,有的得到修正,有的得到提升。小组讨论合作时,教师不是一个旁观者,而应积极参与到学生中间,这样既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讨论情况,还可以密切师生关系,真正做到学生的合作者。在教学过程中,我十分注意培养学生的合作技巧,通过训练让学生学会“听”、“讲”――别人发言时,注意力要集中;别人说的和自己想的不一样,要在肯定别人的基础上讲自己不同的想法;别人提意见时,要先听,再讲自己的理由。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学会了怎样表达意见,而且学会了怎样倾听别人的想法。
五、课后延伸,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数学教学,我们应当让学生自己体验和经历过程。因为学生不是一张白纸,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生活空间和学习空间。教师应多想办法、出点子,用数学的魅力让学生觉得数学有趣,想学,自觉地去探究。课堂上,给予学生充分交流、发言的机会,学生思维活跃,学生真正体会到了从生活中学数学的道理,也感受到了数学的奥妙。因此,开放教学活动,让学生自己去构建数学世界,对于挖掘学生潜能、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意识是有利的。
在数学教学中,教学主体的主动性是主体自身获得新知、形成技能、有所发现和创新的基础。以“探索”的形式来“活化”主体的主动性,使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掌握、应用、迁移以及技能的形成得以通过“自我建构”的方式实现。通过探究,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通过探究获得关于身边数学世界的理解;通过探究培养科学的数学思维能力,锻炼问题解决能力、合作和交流能力,培养科学精神和态度,初步习得科学的数学方法。在教学中应多激发学生的探究知识的兴趣,为学生提供探究的材料,让他们拓展探究的空间,体验到探究的成功感,新课程标准推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
参考文献:
[1]《研究性学习课题研究指南》,崔学进等主编,安徽大学出版社,2002年7月
[2]《研究性学习的理论与实践》,王升主编,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2年7月
[3]《现代小学数学教育研究与实验》 张天孝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4]《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全日制义务教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
关键词:创设情境;扩展方法;注重探究
《数学课程标准》中的一条基本理念是:探究作为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同时又成为课程规定的一项重要的培养目标,依赖教师精心创设的探究活动才能得以实现。但是,数学的探究活动如何设计和实施才能让学生通过自己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来获取知识呢?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特别强烈。”怎样使探究性学习落到实处呢?现在,就如何在数学课上开展探究性学习谈几点自己浅显的看法。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兴趣是探究的起点。儿童年龄小,见识少,好奇心强,对未曾见过的事物或现象都感兴趣,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年龄特征、认知 规律 等因素,抓住思维活动的特点,通过各种途径创设与教学有关的有趣的教学情境和氛围,使其产生跃跃欲试的探索意识,乐于去探究。例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同学们,请你们随意说一个数,老师便能很快的判断出能否被3整除,不信就来试一试。”学生的好奇心被激发,为了难住老师,他们从二、三位数,说到了十位以上的 自然 数,结果都被我准确的判断出来。此时学生的好奇心被老师的快速回答所折服,心里非常的好奇,惊讶!此时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诱惑力促使学生探究和发现其中的奥秘,同时也诱发了学生的探究热情,将学生自然的带入到对新知的探究中。
二、指导学生拓展探究方法,为探究性学习开启大门
探究,是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去发现规律的过程。提供充分的条件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为学生探究创造有利的条件。如教学《轴对称图形》一课时,为研究对称图形的特征,我让每一位学生收集见过的和学过的图形。课初通过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的初步感知,让学生动手去折一折,使学生充分感知有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有的不是轴对称图形。有的轴对称图形中,有的只有一条对称轴,有的有两条对称轴,有的有三条对称轴,有的有无数条对称轴……。再通过学生和教师一起去感受和 总结 轴对称的特征,让学生动手剪、折、创作出各样的轴对称图形,以对轴对称的特征更加巩固,并感受到轴对称图形的美丽。在学生自己的探究中,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学生自主探究的天空。
三、精心设置疑惑,激发学生主动参与
实现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发展。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为学生搭建一種“舞台”,“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没有问题研究研究性学习就无法谈起。通过“问题解决”来学数学既是一种重要的学习策略,也是一种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重要途径。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情感、动机、意志得到充分调动,他们的聪明才智得以充分发挥。而问题的设置和研究,很大程度要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之上。但这种建立又不是让学生简单运用有的知识和经验轻易解决,而是使学生面临一种似乎熟悉但又不能一下找出决策的“愤悱”状态,促使他们去探究、思索、欲罢不能。设置疑惑,过去是教师一人的行为,教师问,学生答,学生围着教师转,学习处于被动状态,只有学生亲自参与了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他们才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人。
四、注重合作探究,在合作中达成共识
合作探究是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的重要形式。通过小组合作充分展示自己的智慧并进行交流,达到取长补短的目的。在合作探究中,学生的不同智力水平,不同思维方式经过交流整合,有的得到修正,有的得到提升。小组讨论合作时,教师不是一个旁观者,而应积极参与到学生中间,这样既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讨论情况,还可以密切师生关系,真正做到学生的合作者。在教学过程中,我十分注意培养学生的合作技巧,通过训练让学生学会“听”、“讲”――别人发言时,注意力要集中;别人说的和自己想的不一样,要在肯定别人的基础上讲自己不同的想法;别人提意见时,要先听,再讲自己的理由。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学会了怎样表达意见,而且学会了怎样倾听别人的想法。
五、课后延伸,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数学教学,我们应当让学生自己体验和经历过程。因为学生不是一张白纸,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生活空间和学习空间。教师应多想办法、出点子,用数学的魅力让学生觉得数学有趣,想学,自觉地去探究。课堂上,给予学生充分交流、发言的机会,学生思维活跃,学生真正体会到了从生活中学数学的道理,也感受到了数学的奥妙。因此,开放教学活动,让学生自己去构建数学世界,对于挖掘学生潜能、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意识是有利的。
在数学教学中,教学主体的主动性是主体自身获得新知、形成技能、有所发现和创新的基础。以“探索”的形式来“活化”主体的主动性,使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掌握、应用、迁移以及技能的形成得以通过“自我建构”的方式实现。通过探究,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通过探究获得关于身边数学世界的理解;通过探究培养科学的数学思维能力,锻炼问题解决能力、合作和交流能力,培养科学精神和态度,初步习得科学的数学方法。在教学中应多激发学生的探究知识的兴趣,为学生提供探究的材料,让他们拓展探究的空间,体验到探究的成功感,新课程标准推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
参考文献:
[1]《研究性学习课题研究指南》,崔学进等主编,安徽大学出版社,2002年7月
[2]《研究性学习的理论与实践》,王升主编,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2年7月
[3]《现代小学数学教育研究与实验》 张天孝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4]《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全日制义务教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