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杨凌职业技术学院
坚持走“教学、科研、推广”三结合之路,依托“百县千企联姻工程”和“中国杨凌现代农业职业教育集团”两大平台,不断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与省内外142个县(区)政府、1332家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建有163个校外实训基地,122个学生顶岗实习和社会实践基地,69个教师实践基地,60多个企业订单班;举办有“中国水电十五局水电学院”“陕建集团建筑见习学院”等10多个校企合作学院。在全省建立产学研基地13个,探索形成了技术服务型、基地示范性、科技包村型、专家大院型和企业带动型五种农业高职院校产学研示范推广模式。聚焦精准扶贫,在麟游县、太白县、旬邑县建立2个产学研一体化示范基地和1个网络电商平台,实施10余个特色产业扶贫项目,形成了职教扶贫高职范式。学校在首届全国高职高专“优质校”建设与评价论坛会议发布的《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价报告(2018)》中,位列第11名,稳居全国高职教育第一梯队。
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
作为新中国第一所石油化工行业的职业院校,契合“一带一路”“中国制造2025”等国家重大战略,把培养学生专业成才和精神成人有机结合起来,推动行业文化深度融入育人全过程,将职业要求融入专业教育和就业教育之中,着力培养学生成为国家急需的工匠人才。2018年,学校成立我国高职院校首家劳动教育研究中心,研究中心针对高职学生职业精神和职业素养培养的特点、学校弘扬产业工人铁人精神的具体实际,通过劳动教育,让学生懂得只有劳动才能创造美好生活的道理,养成尊重劳动、勤俭节约、自食其力的习惯,长大以后成为热爱劳动、会劳动、能为社会作出贡献的人。
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2018年发起成立中泰职业教育联盟,与中泰两国40余所高职院校和企业共同将联盟打造成中泰职业教育相互融合、共同发展的桥梁与平台,入选“中国-东盟双百职校强强合作旗舰项目”,并在孔敬大学孔子学院建立海外远程教学基地,创建中泰高铁、中泰职业技能汉语人才培训营,中泰旅游业职业人才技能强化培训营。学院的“云课堂”也在泰国得到推广应用。2018年,中方与泰方院校互访人数达300人次。学校以特色优势、优质资源服务行业企业技术进步和转型升级,建有重庆市高职院校首个院士工作站——“刘人怀院士工作站”,学校是国家建设行业紧缺人才培养基地、国家矿业人才培养基地、重庆市信息技术软件人才培养实训基地和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
许昌学院
坚持“地方性、应用型、服务性、国际化”的办学定位,深化改革创新,突出开放融合,致力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创建中原农耕文化博物馆,并在此基础上,先后建立中原农村发展研究中心和中原农耕文化与乡村发展研究中心,紧紧围绕中原农耕文化的发掘保护和创新应用等问题,形成古今兼备、一体双翼的涉农研究格局。学校建设的中原农村发展智库(大数据)平台入选教育部“曙光计划”百校工程大数据核心节点单位,建立了包括中原印象村史档案在内的精确到村的数据查询系统。
湖南省汨罗市职业中专
立足大农业,开办特种种养、现代农业观光、现代园林技术等专业,以三大农类专业组建现代农业专业群,资金设备师资重点保障,助推农类专业发展。重视校企合作、产教融合。联合湖南农业大学、汨罗市农业局和相关企业等共同建成“现代农业服务中心”,成为为农服务的信息枢纽。近5年来,“现代农业服务中心”接受村民网络咨询5360次、手机微信平台咨询960余次、现场技术咨询2650余次。学校年招生人数一直稳定在1300人以上,2018年有300多人是上了普高线而进入职业中专就读。
黑龙江讷河市职业技术教育中心学校
学校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不断改革创新。先后与省农垦职业学院、旅游职业学院、省农业工程职业学院、省农业经济职业学院等高校开展“校校合作”,实现中高职贯通培养;同哈尔滨工业大学、八一农垦大学深度合作,共建信息平台,实现资源共享;与港进、恒阳、鸿展集团等21家企业开展“校企合作”,引进玛瑙石加工厂 ,建设现代农艺科技生态园,为地方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人才支撑和示范引领;与哈工大机器人集团开展“市企共建”,开设无人机专业,培养无人机操作技术技能型人才。
铜仁职业技术学院
在办学理念、办学模式、产学合作、双师培养、课堂教学、科技服务等办学的主要环节始终坚持走农业地区高职院校特色建设发展道路,创建“农”字品牌,引领和带动现代农村产业发展。一是创涉农专业课程品牌,创建国家精品课程《园艺植物识别技术》;二是创涉农专业师资品牌,以专业带头人、省管专家、铜仁地区2008年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郁建生教授为带头人的国家级植物药生产技术教学团队和以顾昌华教授为带头人的省级教学团队以及“鹅教授”王文强、“西瓜教授”杨辽生等一批“脚上有泥、手上有茧”的“双师型”教师;三是创涉农专业科技“惠农”服务品牌,大力开展形式多样的农技服务活动和涉农技术培训,做农民的技术帮手、企业的技术总监及政府的技术顾问;四是创涉农专业人才培养品牌,提高涉农专业比例,构建以农为主,全方位服务新农村建设的专业体系,实现重点专业建设紧贴“农”。
山东技师学院
创建了学制教育、社会化技能培训鉴定、资产运营“三位一体”办学新格局,在全国首创“中国技师梦工场”,成立13个技能大师工作室和项目团队,实施技师研究生导师制、非智力因素诱导教学模式,开展新型学徒制试点,培养跨专业、多技能、综合性高精尖技能人才。2018年,学校主动对接新旧动能重大工程,成立山东技工院校首家智能制造学院。重视大赛工作,以大赛树品牌,以大赛促教学,以大赛促教学改革,充分发挥世赛、国赛对教育教学的引领、示范作用,取得了丰硕的办学成果。毕业生就业率连续12年在98%以上,呈现出就业层次高、对口率高、起薪高、稳定率高、岗位升遷率高的态势。
沈阳市外事服务学校
以岗位用人标准为起点,以校企共同育人为主体,基于典型岗位工作任务和所需要的工作能力,根据递进式人才培养规律,以职业素养提升和职业技能培养为两翼,开发出“源于典型岗位—开发教学项目—回归工作任务”的项目课程体系。学校与企业紧密合作、协同育人,校企合作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共建德育基地,共同开发德育课程包,联合开展职业素养提升主题活动,共同对学生职业素养考核评价,形成独有的“三段七平台”职业道德素质提升体系。
黎明职业大学
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实施“专业群对接产业群,专业链服务产业链”“产教融合二元协同育人”策略,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人才培养方式。一是推进“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先后与安踏公司、九牧王公司等龙头企业在鞋类设计与工艺等5个专业开展“二元制”改革试点,实施学校与企业“双主体”育人机制。二是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成立创新创业实体学院,建设校内外创业孵化基地,推进技能竞赛机制化、常态化。三是推进校企共建专业教学资源库和在线开放课程。四是推进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改革。推行专题实训周制度,落实专题实训、综合实训,工科和应用文科专业实践教学课时数分别超过60%和55%。五是推进泉州市职业院校联盟建设。联合14所中职学校成立泉州市职业院校联盟,并在其中4所优质中职学校设立“黎大分校”,在此基础上建立以专业(群)为单位的校企合作机制,协同探索中高职协调发展、系统培养产业急需人才的方式与路径。
坚持走“教学、科研、推广”三结合之路,依托“百县千企联姻工程”和“中国杨凌现代农业职业教育集团”两大平台,不断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与省内外142个县(区)政府、1332家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建有163个校外实训基地,122个学生顶岗实习和社会实践基地,69个教师实践基地,60多个企业订单班;举办有“中国水电十五局水电学院”“陕建集团建筑见习学院”等10多个校企合作学院。在全省建立产学研基地13个,探索形成了技术服务型、基地示范性、科技包村型、专家大院型和企业带动型五种农业高职院校产学研示范推广模式。聚焦精准扶贫,在麟游县、太白县、旬邑县建立2个产学研一体化示范基地和1个网络电商平台,实施10余个特色产业扶贫项目,形成了职教扶贫高职范式。学校在首届全国高职高专“优质校”建设与评价论坛会议发布的《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价报告(2018)》中,位列第11名,稳居全国高职教育第一梯队。
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
作为新中国第一所石油化工行业的职业院校,契合“一带一路”“中国制造2025”等国家重大战略,把培养学生专业成才和精神成人有机结合起来,推动行业文化深度融入育人全过程,将职业要求融入专业教育和就业教育之中,着力培养学生成为国家急需的工匠人才。2018年,学校成立我国高职院校首家劳动教育研究中心,研究中心针对高职学生职业精神和职业素养培养的特点、学校弘扬产业工人铁人精神的具体实际,通过劳动教育,让学生懂得只有劳动才能创造美好生活的道理,养成尊重劳动、勤俭节约、自食其力的习惯,长大以后成为热爱劳动、会劳动、能为社会作出贡献的人。
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2018年发起成立中泰职业教育联盟,与中泰两国40余所高职院校和企业共同将联盟打造成中泰职业教育相互融合、共同发展的桥梁与平台,入选“中国-东盟双百职校强强合作旗舰项目”,并在孔敬大学孔子学院建立海外远程教学基地,创建中泰高铁、中泰职业技能汉语人才培训营,中泰旅游业职业人才技能强化培训营。学院的“云课堂”也在泰国得到推广应用。2018年,中方与泰方院校互访人数达300人次。学校以特色优势、优质资源服务行业企业技术进步和转型升级,建有重庆市高职院校首个院士工作站——“刘人怀院士工作站”,学校是国家建设行业紧缺人才培养基地、国家矿业人才培养基地、重庆市信息技术软件人才培养实训基地和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
许昌学院
坚持“地方性、应用型、服务性、国际化”的办学定位,深化改革创新,突出开放融合,致力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创建中原农耕文化博物馆,并在此基础上,先后建立中原农村发展研究中心和中原农耕文化与乡村发展研究中心,紧紧围绕中原农耕文化的发掘保护和创新应用等问题,形成古今兼备、一体双翼的涉农研究格局。学校建设的中原农村发展智库(大数据)平台入选教育部“曙光计划”百校工程大数据核心节点单位,建立了包括中原印象村史档案在内的精确到村的数据查询系统。
湖南省汨罗市职业中专
立足大农业,开办特种种养、现代农业观光、现代园林技术等专业,以三大农类专业组建现代农业专业群,资金设备师资重点保障,助推农类专业发展。重视校企合作、产教融合。联合湖南农业大学、汨罗市农业局和相关企业等共同建成“现代农业服务中心”,成为为农服务的信息枢纽。近5年来,“现代农业服务中心”接受村民网络咨询5360次、手机微信平台咨询960余次、现场技术咨询2650余次。学校年招生人数一直稳定在1300人以上,2018年有300多人是上了普高线而进入职业中专就读。
黑龙江讷河市职业技术教育中心学校
学校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不断改革创新。先后与省农垦职业学院、旅游职业学院、省农业工程职业学院、省农业经济职业学院等高校开展“校校合作”,实现中高职贯通培养;同哈尔滨工业大学、八一农垦大学深度合作,共建信息平台,实现资源共享;与港进、恒阳、鸿展集团等21家企业开展“校企合作”,引进玛瑙石加工厂 ,建设现代农艺科技生态园,为地方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人才支撑和示范引领;与哈工大机器人集团开展“市企共建”,开设无人机专业,培养无人机操作技术技能型人才。
铜仁职业技术学院
在办学理念、办学模式、产学合作、双师培养、课堂教学、科技服务等办学的主要环节始终坚持走农业地区高职院校特色建设发展道路,创建“农”字品牌,引领和带动现代农村产业发展。一是创涉农专业课程品牌,创建国家精品课程《园艺植物识别技术》;二是创涉农专业师资品牌,以专业带头人、省管专家、铜仁地区2008年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郁建生教授为带头人的国家级植物药生产技术教学团队和以顾昌华教授为带头人的省级教学团队以及“鹅教授”王文强、“西瓜教授”杨辽生等一批“脚上有泥、手上有茧”的“双师型”教师;三是创涉农专业科技“惠农”服务品牌,大力开展形式多样的农技服务活动和涉农技术培训,做农民的技术帮手、企业的技术总监及政府的技术顾问;四是创涉农专业人才培养品牌,提高涉农专业比例,构建以农为主,全方位服务新农村建设的专业体系,实现重点专业建设紧贴“农”。
山东技师学院
创建了学制教育、社会化技能培训鉴定、资产运营“三位一体”办学新格局,在全国首创“中国技师梦工场”,成立13个技能大师工作室和项目团队,实施技师研究生导师制、非智力因素诱导教学模式,开展新型学徒制试点,培养跨专业、多技能、综合性高精尖技能人才。2018年,学校主动对接新旧动能重大工程,成立山东技工院校首家智能制造学院。重视大赛工作,以大赛树品牌,以大赛促教学,以大赛促教学改革,充分发挥世赛、国赛对教育教学的引领、示范作用,取得了丰硕的办学成果。毕业生就业率连续12年在98%以上,呈现出就业层次高、对口率高、起薪高、稳定率高、岗位升遷率高的态势。
沈阳市外事服务学校
以岗位用人标准为起点,以校企共同育人为主体,基于典型岗位工作任务和所需要的工作能力,根据递进式人才培养规律,以职业素养提升和职业技能培养为两翼,开发出“源于典型岗位—开发教学项目—回归工作任务”的项目课程体系。学校与企业紧密合作、协同育人,校企合作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共建德育基地,共同开发德育课程包,联合开展职业素养提升主题活动,共同对学生职业素养考核评价,形成独有的“三段七平台”职业道德素质提升体系。
黎明职业大学
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实施“专业群对接产业群,专业链服务产业链”“产教融合二元协同育人”策略,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人才培养方式。一是推进“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先后与安踏公司、九牧王公司等龙头企业在鞋类设计与工艺等5个专业开展“二元制”改革试点,实施学校与企业“双主体”育人机制。二是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成立创新创业实体学院,建设校内外创业孵化基地,推进技能竞赛机制化、常态化。三是推进校企共建专业教学资源库和在线开放课程。四是推进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改革。推行专题实训周制度,落实专题实训、综合实训,工科和应用文科专业实践教学课时数分别超过60%和55%。五是推进泉州市职业院校联盟建设。联合14所中职学校成立泉州市职业院校联盟,并在其中4所优质中职学校设立“黎大分校”,在此基础上建立以专业(群)为单位的校企合作机制,协同探索中高职协调发展、系统培养产业急需人才的方式与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