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什么是社会责任感
社会责任是指一个人对自己、他人、集体、社会、国家所承担的职责、任务和使命。社会责任感则是人们对这种责任的一种强烈的自觉意识和崇高的情感、意志,或者说是一个社会成员对自己、他人、集体、社会、国家所承担的职责、任务及使命的态度。社会责任感作为一种道德情感,是一切美德的基础和出发点,是人类理性与良知的集中表现,是社会得以存继的基石。要求社会中的个体对每一种行为表現都应当选择对他人、集体、社会、国家有利的,舍弃对他人、集体、社会、国家有害的,并始终为有利于社会的事而不懈努力。年轻一代他们是否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直接影响着祖国的前途和未来,因为它是为祖国和人民献身的一种强大的内动力。作为中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形成和发展是逐步成熟的开始,理应不断增强社会责任感,关心社会的发展,并把它与自身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成为一种坚定的信念和高尚的情感。
二、目前的中学生社会责任感现状
据报道,王某是独生女,在某中学上高中二年级。在一次期末考试前,她给自己定一个目标,可是考试结束后,分数距离她定的目标相差甚远,遭到同学的嘲笑。因此,她十分苦恼,难以白拔,最后跳楼身亡。张老师夫妇哭得死去活来,痛不欲生。
又一报道,桂林公共汽车公司132路司机黄志全在行车途中突发心脏病。在生命最后一分钟,他做了三件事:把车缓缓停在路边,用生命的最后力气拉下了手动刹车车闸;把车门打开,让乘客安全下车;将发动机熄火,确保车和乘客的安全。最后,他趴在方向盘上停止了呼吸。
这两则报道形成强烈对比,大学生杨某的心理脆弱,对自己父母、家庭的责任感不强走上不归路,而黄志全在最后一分钟所表现的对人民生命和国家财产高度负责的强烈责任感,使许多人牢牢记住了他的名字。
三、高中思想政治课对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途径
(一)教师要善于分析、挖掘教材中的社会责任感教育要素,对社会责任感教育的内容做到心中有数。
虽然“社会责任感”被列为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教学的重要教学目标,但在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的九门具体课程中并没有以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为主要目标的专门课程,也没有明确列出相对 应的教学内容。因此,在高中政治新课程教学中要培养高中生的社会责任感只能采取“渗透性原则”,将社会责任感教育渗透在高中思想政治的九门新课程的教学中去。这就要求政治教师必须熟悉相关的社会责任感教育的内容,对社会责任感教育的内容做到心中有数。
1.着重挖掘高中政治新课程中社会责任感教育的显性课程要素
显性课程要素作为有计划的可实际操作、可评价的课程要素,是学校课程基本的存在形式。因此要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落实社会责任感教育首先就要充分利用好显性课程要素,政治教师必须做“有心人”,善于分析教材、分析学生,挖掘出社会责任感与教材及热点的结合点、切人点,如: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市场经济秩序问题,税收问题,选举问题,权力监督问题,权利与义务,人生观、价值观问题等等。
2.利用好高中政治新课程教学中社会责任感教育的隐性课程要素
隐性课程要素是一种非正式的、也没有书面文本的课程要素,是潜藏在课内外、校内外教育活动中的教育因素。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社会责任感教育的隐性课程因素主要有:第一、课外读物及报刊资料等。丰富多彩的课外读物及报刊资料将拓宽学生的视野,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第二、政治教师的社会责任感素养。政治教师的社会责任感素养对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形成和发展起重要的影响感化作用,主要通过政治教师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理想信念、职业道德规范、思维方式、工作作风和T作方式、行为方式等表现出来。第三、民主的教学氛围。新课程倡导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民主、分工、合作、负责的教学氛围,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主动学习和发展的能力,而且有利于逐步提高学生对同学、对老师、对集体、对家长的社会责任感。
(二)在教育的方式上应尽力摈弃灌输式而采取启发探究式,让学生主动参与。
恰当的教育方法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要提高高中政治新课程教学渗透社会责任感教育的实效性,可以从“知、情、意、行”四方面着手,采取一系列的方式方法晓之以理、提高社会责任认知,动之以情、陶冶社会责任情感,导之以行、锻炼社会责任意志、养成社会责任行为。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在我国已有相当长的历史,不少教师也探讨出 如讨论会、辩论会、演讲会、角色模拟等能体现启发探究精神的教学方式方法,这些方法的运用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成绩起了重要作用。但过去教师关注较多的是这些方式方法在知识教育的重要性,而忽略了它们也有助于提高社会责任感教育的实效性。因此在高中的思想政治新课程教学中,我们应该批判地继承过去一些好的作法,同时也大胆尝试和采用新的方式方法,尽力摈弃灌输式而采取启发探究式。
社会责任是指一个人对自己、他人、集体、社会、国家所承担的职责、任务和使命。社会责任感则是人们对这种责任的一种强烈的自觉意识和崇高的情感、意志,或者说是一个社会成员对自己、他人、集体、社会、国家所承担的职责、任务及使命的态度。社会责任感作为一种道德情感,是一切美德的基础和出发点,是人类理性与良知的集中表现,是社会得以存继的基石。要求社会中的个体对每一种行为表現都应当选择对他人、集体、社会、国家有利的,舍弃对他人、集体、社会、国家有害的,并始终为有利于社会的事而不懈努力。年轻一代他们是否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直接影响着祖国的前途和未来,因为它是为祖国和人民献身的一种强大的内动力。作为中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形成和发展是逐步成熟的开始,理应不断增强社会责任感,关心社会的发展,并把它与自身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成为一种坚定的信念和高尚的情感。
二、目前的中学生社会责任感现状
据报道,王某是独生女,在某中学上高中二年级。在一次期末考试前,她给自己定一个目标,可是考试结束后,分数距离她定的目标相差甚远,遭到同学的嘲笑。因此,她十分苦恼,难以白拔,最后跳楼身亡。张老师夫妇哭得死去活来,痛不欲生。
又一报道,桂林公共汽车公司132路司机黄志全在行车途中突发心脏病。在生命最后一分钟,他做了三件事:把车缓缓停在路边,用生命的最后力气拉下了手动刹车车闸;把车门打开,让乘客安全下车;将发动机熄火,确保车和乘客的安全。最后,他趴在方向盘上停止了呼吸。
这两则报道形成强烈对比,大学生杨某的心理脆弱,对自己父母、家庭的责任感不强走上不归路,而黄志全在最后一分钟所表现的对人民生命和国家财产高度负责的强烈责任感,使许多人牢牢记住了他的名字。
三、高中思想政治课对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途径
(一)教师要善于分析、挖掘教材中的社会责任感教育要素,对社会责任感教育的内容做到心中有数。
虽然“社会责任感”被列为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教学的重要教学目标,但在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的九门具体课程中并没有以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为主要目标的专门课程,也没有明确列出相对 应的教学内容。因此,在高中政治新课程教学中要培养高中生的社会责任感只能采取“渗透性原则”,将社会责任感教育渗透在高中思想政治的九门新课程的教学中去。这就要求政治教师必须熟悉相关的社会责任感教育的内容,对社会责任感教育的内容做到心中有数。
1.着重挖掘高中政治新课程中社会责任感教育的显性课程要素
显性课程要素作为有计划的可实际操作、可评价的课程要素,是学校课程基本的存在形式。因此要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落实社会责任感教育首先就要充分利用好显性课程要素,政治教师必须做“有心人”,善于分析教材、分析学生,挖掘出社会责任感与教材及热点的结合点、切人点,如: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市场经济秩序问题,税收问题,选举问题,权力监督问题,权利与义务,人生观、价值观问题等等。
2.利用好高中政治新课程教学中社会责任感教育的隐性课程要素
隐性课程要素是一种非正式的、也没有书面文本的课程要素,是潜藏在课内外、校内外教育活动中的教育因素。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社会责任感教育的隐性课程因素主要有:第一、课外读物及报刊资料等。丰富多彩的课外读物及报刊资料将拓宽学生的视野,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第二、政治教师的社会责任感素养。政治教师的社会责任感素养对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形成和发展起重要的影响感化作用,主要通过政治教师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理想信念、职业道德规范、思维方式、工作作风和T作方式、行为方式等表现出来。第三、民主的教学氛围。新课程倡导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民主、分工、合作、负责的教学氛围,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主动学习和发展的能力,而且有利于逐步提高学生对同学、对老师、对集体、对家长的社会责任感。
(二)在教育的方式上应尽力摈弃灌输式而采取启发探究式,让学生主动参与。
恰当的教育方法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要提高高中政治新课程教学渗透社会责任感教育的实效性,可以从“知、情、意、行”四方面着手,采取一系列的方式方法晓之以理、提高社会责任认知,动之以情、陶冶社会责任情感,导之以行、锻炼社会责任意志、养成社会责任行为。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在我国已有相当长的历史,不少教师也探讨出 如讨论会、辩论会、演讲会、角色模拟等能体现启发探究精神的教学方式方法,这些方法的运用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成绩起了重要作用。但过去教师关注较多的是这些方式方法在知识教育的重要性,而忽略了它们也有助于提高社会责任感教育的实效性。因此在高中的思想政治新课程教学中,我们应该批判地继承过去一些好的作法,同时也大胆尝试和采用新的方式方法,尽力摈弃灌输式而采取启发探究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