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化没有国界,民族的就是世界的。
走过摇头晃脑,之乎者也的学堂;告别采菊东篱下的世外桃源,文化的触角伸入到现代生活中的各个角落。沉甸甸的不仅仅是学者的书包,而是文化给与世人的馈赠。
华人在世界文化的殿堂里,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将笔墨纸砚更有机地溶入于全球文化之中。无论在国内还是海外,他们都是古老的中国文明与世界沟通的纽带。龙的传人们在世界的舞台上崭露头角,在文化的汪洋中任意遨游,他们正影响着这个世界。
(中国)余秋雨——文化行者
相关领域:人文研究
个人语录:
“我最不耐烦的,是对中国文化的几句简单概括。哪怕是它最堂皇的一脉,拿来统摄全盘总是霸道,总会把它丰富的生命节律抹杀。那些委屈了的部位也常常以牙还牙,举着自己的旗幡向大一统的霸座进发。其实,谁都是渺小的。无数渺小的组合,才成伟大的气象。”
成就殊荣:
上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撰写《文化苦旅》等文化散文,辞职后更以亲身历险和考察国内外各大文明为人生主业。所写的《山居笔记》,《霜冷长河》、《千年一叹》、《行者无疆》等,开启一代文风,长期位居全球华文书畅销排行榜前列。
在大陆公布近十年来全国最畅销书籍前10名中,余秋雨一人独占了4本。他的作品《借我一生》又创立了“记忆文学”的新体裁,刚出版就引起海内外广泛关注,被香港《亚洲周刊》评为年度“全亚洲十大最重要的华语书籍”之一。
由于1999年之后主持香港凤凰卫视对人类各大文明遗址的历史考察,他成为目前世界上唯一贴地穿越数万公里危险地区的人文学科教授;也是“9.11”事件之前,最早向文明世界报告恐怖主义控制区域实际状况的学者。他相继被联合国选为研讨《2004年人类发展报告》和参加“2005年世界文明大会”的唯一中国文化学者。2004年底,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北京大学、中华英才编辑部等单位选为“中国十大艺术精英”和“中国文化传播坐标人物”。
世纪影响:
他始终是一个风云人物,余秋雨三个字也始终是热门的关键词。在中国当代文化界,还没有一个人像余秋雨那样获得过如此毁誉参半的评价。但是他凭着在文化的造诣,他成为目前全世界各华人社区中影响力最大的作家之一。
(中国)朱大可——中国文化的守望者
相关领域:文学批评
个人语录:
“我注定要成为一个孤独的守望者。”
成就殊荣:
当代著名文化批评家,学者,小说及随笔作家。以新锐的思想和独特的话语方式见长,被认为是中国最优秀的批评家之一。
2001年,朱大可回国定居,但他心灵上回归“故里”,却是在1999年。那一年,他的文学批评集《聒噪的时代》出版,这被文化圈内普遍视为朱大可“复出”文坛的标志事件。重返中国文坛不久,朱大可干的第一件事,就是与文学“离婚”。“我跟文学离婚已无可挽回。”——朱大町的这个声音,几乎传遍了文化圈。在最新的《守望者的文化月历》中,一些人看到如今的朱大可,视野已经从文学领域,转向更为宽泛的文化批评领域。
世纪影响:
朱大可在百般表达着他对当代文学的厌倦的同时,文字却又难掩他心中对文学的爱与痛。作为“文化守望者”,朱大可试图对中国文化做出“正确性”判断,以个人之力抵抗溃退文化大潮。
(中国)王小慧——光影定格者
相关领域:摄影艺术
个人语录:
“假如上帝只允许我带走两样东西的话,我一定会毫不犹豫地说:‘这两样东西是日记本和照相机’。”
成就殊荣:
1998年,入选由著名的跨国出版社PRESTEL编撰的《150年摄影大师作品集》,是入选该作品集60位摄影家中唯一一位中国人。1990年开始,在德国家等世界各国举办“光与反光”、“本质之光”、“感性的花和抽象人体”、“红孩儿”、“从眼睛到眼睛”、“花之灵”,“花之性” “花之惑”、“女人”等摄影展览,并在中国举办“Looking and Thinking'’等多次德国摄影家作品展览。
世纪影响:
以过人的天赋、不知疲倦的精力以及女性特有的敏感,旅德艺术家王小慧游刃有余于多种艺术样式的创造过程之中。“习惯在人们看腻地方按下快门”,尤其是由上海学林出版社推出的回忆录《我的视觉日记——旅德生活十五年》,引起了各方面的关注和强烈的反响,展示一个华人摄影家的独特视觉,并有效传播了华夏文化。
(中国香港)杨澜——文化产业布道者
相关领域:传媒、慈善文化
个人语录:
“文化的外延是非常丰富的,它不是本身能看到的东西,就像我们弘扬中国文化,不是非让外国人头中国的山水画。文化是看不到的思维方式,东方的思维方式是内敛和含蓄的,所以更需要鼓励创新和想象力。”
成就殊荣:
杨澜似乎是成功的形象代言人,是被媒体和大众定义好了的角色符号。正大综艺的斗年造就了杨澜,盛名之下的她放下“金话筒”出国留学震惊了很多人,最后一期节目中“难忘那朵兰花”的话语说出了不知多少人的心声。13年的电视新闻报道及访谈节目主持方面经验让这位智慧女人更有魅力,其《杨澜访谈录》深受世界华语观众欢迎。
她与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制片人莫利斯莫米德共同制作导演了纪录片《2000年那一班》,在哥伦比亚电视网黄金档向全美播出,创下了亚洲主持人进入美国主流媒体之先河。
三次大的转折,让杨澜更清晰自己未来的道路。世纪之初,杨澜将阳光文化业务方向定为建立一个以历史和人物传记为主题节目的巨大资料库。并一心投入到传媒与慈善中去,以自己的全力去支持和帮助需要帮助的国人。
世纪影响:
杨澜敢于以文化为卖点,并真正靠文化赚取利润,如此大胆的尝试和创新的理念让文化有着更新的诠释。杨澜似乎不满足于被简单定义为一个成功者,她更愿意让大众接受她是一个幸福的人。杨澜也为她所具有的、或者是她所表现出米的传统美德而更为大众欣赏,无疑是我们社会对女性合理想象的完美代表。
(中国台湾)李敖——中国当代最杰出的批评家
领域:政治文化
个人语录:
“大陆是中国的一部分,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台湾也是我的故乡,所以这一点请大家特别注意,我回去不是那种带着乡愁,或是回到故乡的感觉,我想这一点大家可以看出来我和别人绝对不同。”
成就殊荣:
李放有着中国传统文人择善固执的秉性。50多年,始终坚持毫不动摇的国家统一意识,赢得了包括两岸同胞在内的全球华人的尊敬。
李敖的文笔自成一家, 自喻百年来中国人写白话文之翘楚。著作等身,以评论性文章最为脍炙人口,《胡适评传》和《蒋介 石研究集》为其代表作。李敖在很早的时候就给自己一个明确的定位——“大陆型学者”。西方传媒更誉之为“中国近代最杰出的批评家”。
世纪影响:
李敖可以用手中的笔,尤其在“神州文化之旅”用他的“薄薄的两片嘴唇”,沟通海峡,拉近两岸同胞心的距离。以他独特的人生经历与观察视角给人们带来一种清新的感觉,在两岸引起新的风潮。李敖的生活可称得上文坛40年,政坛40载。
(美国)张曼君——教育奇葩
领域:文化教育
个人语录:暂无
成就殊荣:
上世纪70年代后期,张曼君与华裔社区领导人共同创立了华裔教师家长协会,帮助新移民学生家长克服各种困难。她一向以敢言著称,为华裔学生争取了许多平等权益。张曼君与墨裔联合会以及31个社团组织了轰动一时的南加州多元族裔联盟,设立解决族裔纠纷的课程,此课程被阿罕布拉学区马凯博高中确定为正式选修课程,成为全美此类课程的典范。为表彰她促进族裔和谐的贡献,洛杉矶族裔和谐委员会授予她“安德森族裔和平奖”。自1996年起,张曼君荣登美国名人录和世界名人录。
世纪影响:
被誉为教育界“奇葩”的张曼君,是备受美国主流和华人社区关注的布什内阁主管全国双语教育的最高官员,她的人生奋斗和成功经历,堪称美籍华人第一代新移民的楷模。百年大计,重在教育。她将全部的心血注入到帮助年轻人成长,促进族裔和谐上。幼时的“通才”在步入世界名人录后,也预示着华人在世界上又跨出了一大步。
(美国)麦礼谦——首部华人创业史作者
相关领域:历史研究
个人语录:暂无
成就殊荣:
1925年,祖籍广东省南海县的麦礼谦出生于美国旧金山一个华侨家庭,父母亲是做成衣的工人。受命运的驱使,麦礼谦加入了“美国华人历史学会”,成为一名真正的华人历史研究工作者,后任该会会长。他又曾先后到旧金山州立大学及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讲授美国华人历史课程。1980年,他参与主持美国华人历史文物大型展览“甘苦沧桑两百年”的设计工作。1985年他把这个展览的有关文字资料翻译成文后,于次年移师北京、上海和广州等地展出,为国人了解美国华人生活提供了丰富而又可靠的资料和证据。
迄今为止,他所收集的有关华人历史的剪报已达五个档案柜之多,有关美国华人历史的著作(包括与人合著)已达十多本,其中花费5年时间完成的35万余字的《从华侨到华人》,更是一部美国华人史的经典力作。
世纪影响:
麦礼谦以一部美国华人创业史,将华人参与开发建设美国两个多世纪的业绩载入史册。这部历史性的收藏,从此让后世都能了解华人对世界的建设贡献,也势必能再现和扩大华人在世界史上的影响。
(美国)黄炯恺——白宫学者
相关领域:政治文化
个人语录:
“现代社会的发展有两大趋势:全球化和亚洲崛起。美国必须学会分享舞台。决策人员必须有一些海外经验。”
成就殊荣:
白宫发布了2006—2007年14个“白宫学者”名单,名单上最引人注目的是一个中国名字一黄炯恺。
黄炯恺在加州比佛利山长大,喜欢跑马拉松,因为各方面表现杰出,曾被《今日美国报》选为“全美最佳高中生”。牛津大学毕业后,他回到美国开始给弗吉尼亚州科技部部长当副手。两年后,州长华纳指派当时28岁的黄炯恺出任科技部长,使他成为美国有史以来最年轻的州政府部长。执掌科技部长的大印后,他应邀到斯坦福大学政治经济学院作访问学者。黄炯恺获将与另外13个“白宫学者”一起作为特别助理,与白宫最高层政府官员共事。
世纪影响:
“白宫学者”,一个令人羡慕的位置。黄炯恺将中国的名字写入美国的历史,同时也在影响美国政治文化的发展。也代表了华人在政治文化上,成为一股蓄势待发的力量。
(美国)吴志强——美报界华裔最强人
相关领域:新闻传播
个人语录:
“在新闻界,没有‘天是重复”
成就殊荣:
吴志强父母于上世纪50年代由香港移居美国,他现任《纽约每日新闻》头版总编辑,成为该报的第三把交椅。《纽约每日新闻》副发行人邓恩看中吴志强敏锐的新闻触觉、果断的能力和旺盛的精力及创意,遂聘请他出任总编辑要职,更把他视为未来接班人。吴志强称,主管一份报纸就是担当新闻筛选决策人,果断是致胜的因素,做错决策比不做决策好。
世纪影响:
吴志强作为第一个华裔名字出现在美国媒体管理层中,迄今为止也是华裔在美国报界管理层中担任的最高职务。这一切表明华人的声音正向世界“传播”。
(法国)程抱一——东西方文化摆渡人
成就殊荣:
程抱一原名程纪贤:法兰西学院院士。1948年,他随父亲来到法国,就读巴黎匕大并获博士学位,后应聘任巴黎三大东方语言文化学院教授。法文长篇小说《天一言》获“法兰西文学院法语文学大奖”。法国总统希拉克亲自授予他荣誉骑士勋章,表彰他杰出的文学成就。
世纪影响:
作为—名思想家、作家、诗人、翻译家、美学家和教授,程抱一在异国他乡55年的旅居生涯中,致力于有机地融合东西方文化。法国汉学家鲁瓦曾在给他的一封信中说:“英国诗人及作家吉普林说过,东方和西方永远也不能相遇。他大错特错了。您用自己的行动,生动地驳倒了他的论断。”法兰西文学院院长则称赞他“用法国文化的精华丰富厂中国文化,又以中国文化的深邃丰富了法国文化”。
(中国)李振盛——世界摄影品牌实践者
相关领域:摄影艺术
个人语录:
“当时我只是意识到,必须将这个动乱的时代记录下来。我并不知道我做的事情是为了革命,还是为了我自己,或为了将来。我只知道必须用相机作为记录工具。尽可能多留一些历史瞬间的痕迹,以防止人类记忆的失落。”
成就殊荣:
2003年6月,由法国文化部主办的题为《李振盛:一位中国摄影家在文化大革命中》环球摄影展览在巴黎首展3个月,创下参观人数的历史记录。随后需耗时15年左右在世界各国巡展,目前欧美观众数已近?0万人,仅伦敦、巴塞罗那两地均超过10万人参观。影展及画册采用的作品,均选自李振盛从1963年任《黑龙江日报》记者起,直到上世纪80年代初期他调到北京中国人民警官大学新闻系任教之前20年间所拍摄的十万张珍贵历史图片,讲述李振盛从“四清”到“文革”运动十多年亲历的曲折故事及其心路历程。近年来,李振盛教授先后应邀在哈佛、普林斯顿、纽约、伦敦、柏林大学等十多所国际名校举办学术演讲会。
世纪影响:
国际主流媒体称赞李振盛的那些照片既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也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纽约时报》评论,“从某种意义来说,李振盛是当今中国的英雄。”摄影界泰斗布勒松说:“半世纪以来,你和我在东西方不同时空、不同国度里各自实践着‘决定性瞬间’的理论,我们都是用镜头在为历史留下见证。”张爱萍将军曾亲切地对李振盛说:“你为人民记录了历史,为国家、为社会做出了贡献,人民会感谢你的。”美国《渎者文摘》、《美国摄影》以两页篇幅专文介绍李振盛和他的《红色新闻兵》,称赞这是“近年来最重要的摄影画册之一”,并说“它已成为20世纪一个时代的标志”。李振盛的文革摄影展逐渐成为了一个世界品牌。
走过摇头晃脑,之乎者也的学堂;告别采菊东篱下的世外桃源,文化的触角伸入到现代生活中的各个角落。沉甸甸的不仅仅是学者的书包,而是文化给与世人的馈赠。
华人在世界文化的殿堂里,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将笔墨纸砚更有机地溶入于全球文化之中。无论在国内还是海外,他们都是古老的中国文明与世界沟通的纽带。龙的传人们在世界的舞台上崭露头角,在文化的汪洋中任意遨游,他们正影响着这个世界。
(中国)余秋雨——文化行者
相关领域:人文研究
个人语录:
“我最不耐烦的,是对中国文化的几句简单概括。哪怕是它最堂皇的一脉,拿来统摄全盘总是霸道,总会把它丰富的生命节律抹杀。那些委屈了的部位也常常以牙还牙,举着自己的旗幡向大一统的霸座进发。其实,谁都是渺小的。无数渺小的组合,才成伟大的气象。”
成就殊荣:
上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撰写《文化苦旅》等文化散文,辞职后更以亲身历险和考察国内外各大文明为人生主业。所写的《山居笔记》,《霜冷长河》、《千年一叹》、《行者无疆》等,开启一代文风,长期位居全球华文书畅销排行榜前列。
在大陆公布近十年来全国最畅销书籍前10名中,余秋雨一人独占了4本。他的作品《借我一生》又创立了“记忆文学”的新体裁,刚出版就引起海内外广泛关注,被香港《亚洲周刊》评为年度“全亚洲十大最重要的华语书籍”之一。
由于1999年之后主持香港凤凰卫视对人类各大文明遗址的历史考察,他成为目前世界上唯一贴地穿越数万公里危险地区的人文学科教授;也是“9.11”事件之前,最早向文明世界报告恐怖主义控制区域实际状况的学者。他相继被联合国选为研讨《2004年人类发展报告》和参加“2005年世界文明大会”的唯一中国文化学者。2004年底,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北京大学、中华英才编辑部等单位选为“中国十大艺术精英”和“中国文化传播坐标人物”。
世纪影响:
他始终是一个风云人物,余秋雨三个字也始终是热门的关键词。在中国当代文化界,还没有一个人像余秋雨那样获得过如此毁誉参半的评价。但是他凭着在文化的造诣,他成为目前全世界各华人社区中影响力最大的作家之一。
(中国)朱大可——中国文化的守望者
相关领域:文学批评
个人语录:
“我注定要成为一个孤独的守望者。”
成就殊荣:
当代著名文化批评家,学者,小说及随笔作家。以新锐的思想和独特的话语方式见长,被认为是中国最优秀的批评家之一。
2001年,朱大可回国定居,但他心灵上回归“故里”,却是在1999年。那一年,他的文学批评集《聒噪的时代》出版,这被文化圈内普遍视为朱大可“复出”文坛的标志事件。重返中国文坛不久,朱大可干的第一件事,就是与文学“离婚”。“我跟文学离婚已无可挽回。”——朱大町的这个声音,几乎传遍了文化圈。在最新的《守望者的文化月历》中,一些人看到如今的朱大可,视野已经从文学领域,转向更为宽泛的文化批评领域。
世纪影响:
朱大可在百般表达着他对当代文学的厌倦的同时,文字却又难掩他心中对文学的爱与痛。作为“文化守望者”,朱大可试图对中国文化做出“正确性”判断,以个人之力抵抗溃退文化大潮。
(中国)王小慧——光影定格者
相关领域:摄影艺术
个人语录:
“假如上帝只允许我带走两样东西的话,我一定会毫不犹豫地说:‘这两样东西是日记本和照相机’。”
成就殊荣:
1998年,入选由著名的跨国出版社PRESTEL编撰的《150年摄影大师作品集》,是入选该作品集60位摄影家中唯一一位中国人。1990年开始,在德国家等世界各国举办“光与反光”、“本质之光”、“感性的花和抽象人体”、“红孩儿”、“从眼睛到眼睛”、“花之灵”,“花之性” “花之惑”、“女人”等摄影展览,并在中国举办“Looking and Thinking'’等多次德国摄影家作品展览。
世纪影响:
以过人的天赋、不知疲倦的精力以及女性特有的敏感,旅德艺术家王小慧游刃有余于多种艺术样式的创造过程之中。“习惯在人们看腻地方按下快门”,尤其是由上海学林出版社推出的回忆录《我的视觉日记——旅德生活十五年》,引起了各方面的关注和强烈的反响,展示一个华人摄影家的独特视觉,并有效传播了华夏文化。
(中国香港)杨澜——文化产业布道者
相关领域:传媒、慈善文化
个人语录:
“文化的外延是非常丰富的,它不是本身能看到的东西,就像我们弘扬中国文化,不是非让外国人头中国的山水画。文化是看不到的思维方式,东方的思维方式是内敛和含蓄的,所以更需要鼓励创新和想象力。”
成就殊荣:
杨澜似乎是成功的形象代言人,是被媒体和大众定义好了的角色符号。正大综艺的斗年造就了杨澜,盛名之下的她放下“金话筒”出国留学震惊了很多人,最后一期节目中“难忘那朵兰花”的话语说出了不知多少人的心声。13年的电视新闻报道及访谈节目主持方面经验让这位智慧女人更有魅力,其《杨澜访谈录》深受世界华语观众欢迎。
她与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制片人莫利斯莫米德共同制作导演了纪录片《2000年那一班》,在哥伦比亚电视网黄金档向全美播出,创下了亚洲主持人进入美国主流媒体之先河。
三次大的转折,让杨澜更清晰自己未来的道路。世纪之初,杨澜将阳光文化业务方向定为建立一个以历史和人物传记为主题节目的巨大资料库。并一心投入到传媒与慈善中去,以自己的全力去支持和帮助需要帮助的国人。
世纪影响:
杨澜敢于以文化为卖点,并真正靠文化赚取利润,如此大胆的尝试和创新的理念让文化有着更新的诠释。杨澜似乎不满足于被简单定义为一个成功者,她更愿意让大众接受她是一个幸福的人。杨澜也为她所具有的、或者是她所表现出米的传统美德而更为大众欣赏,无疑是我们社会对女性合理想象的完美代表。
(中国台湾)李敖——中国当代最杰出的批评家
领域:政治文化
个人语录:
“大陆是中国的一部分,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台湾也是我的故乡,所以这一点请大家特别注意,我回去不是那种带着乡愁,或是回到故乡的感觉,我想这一点大家可以看出来我和别人绝对不同。”
成就殊荣:
李放有着中国传统文人择善固执的秉性。50多年,始终坚持毫不动摇的国家统一意识,赢得了包括两岸同胞在内的全球华人的尊敬。
李敖的文笔自成一家, 自喻百年来中国人写白话文之翘楚。著作等身,以评论性文章最为脍炙人口,《胡适评传》和《蒋介 石研究集》为其代表作。李敖在很早的时候就给自己一个明确的定位——“大陆型学者”。西方传媒更誉之为“中国近代最杰出的批评家”。
世纪影响:
李敖可以用手中的笔,尤其在“神州文化之旅”用他的“薄薄的两片嘴唇”,沟通海峡,拉近两岸同胞心的距离。以他独特的人生经历与观察视角给人们带来一种清新的感觉,在两岸引起新的风潮。李敖的生活可称得上文坛40年,政坛40载。
(美国)张曼君——教育奇葩
领域:文化教育
个人语录:暂无
成就殊荣:
上世纪70年代后期,张曼君与华裔社区领导人共同创立了华裔教师家长协会,帮助新移民学生家长克服各种困难。她一向以敢言著称,为华裔学生争取了许多平等权益。张曼君与墨裔联合会以及31个社团组织了轰动一时的南加州多元族裔联盟,设立解决族裔纠纷的课程,此课程被阿罕布拉学区马凯博高中确定为正式选修课程,成为全美此类课程的典范。为表彰她促进族裔和谐的贡献,洛杉矶族裔和谐委员会授予她“安德森族裔和平奖”。自1996年起,张曼君荣登美国名人录和世界名人录。
世纪影响:
被誉为教育界“奇葩”的张曼君,是备受美国主流和华人社区关注的布什内阁主管全国双语教育的最高官员,她的人生奋斗和成功经历,堪称美籍华人第一代新移民的楷模。百年大计,重在教育。她将全部的心血注入到帮助年轻人成长,促进族裔和谐上。幼时的“通才”在步入世界名人录后,也预示着华人在世界上又跨出了一大步。
(美国)麦礼谦——首部华人创业史作者
相关领域:历史研究
个人语录:暂无
成就殊荣:
1925年,祖籍广东省南海县的麦礼谦出生于美国旧金山一个华侨家庭,父母亲是做成衣的工人。受命运的驱使,麦礼谦加入了“美国华人历史学会”,成为一名真正的华人历史研究工作者,后任该会会长。他又曾先后到旧金山州立大学及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讲授美国华人历史课程。1980年,他参与主持美国华人历史文物大型展览“甘苦沧桑两百年”的设计工作。1985年他把这个展览的有关文字资料翻译成文后,于次年移师北京、上海和广州等地展出,为国人了解美国华人生活提供了丰富而又可靠的资料和证据。
迄今为止,他所收集的有关华人历史的剪报已达五个档案柜之多,有关美国华人历史的著作(包括与人合著)已达十多本,其中花费5年时间完成的35万余字的《从华侨到华人》,更是一部美国华人史的经典力作。
世纪影响:
麦礼谦以一部美国华人创业史,将华人参与开发建设美国两个多世纪的业绩载入史册。这部历史性的收藏,从此让后世都能了解华人对世界的建设贡献,也势必能再现和扩大华人在世界史上的影响。
(美国)黄炯恺——白宫学者
相关领域:政治文化
个人语录:
“现代社会的发展有两大趋势:全球化和亚洲崛起。美国必须学会分享舞台。决策人员必须有一些海外经验。”
成就殊荣:
白宫发布了2006—2007年14个“白宫学者”名单,名单上最引人注目的是一个中国名字一黄炯恺。
黄炯恺在加州比佛利山长大,喜欢跑马拉松,因为各方面表现杰出,曾被《今日美国报》选为“全美最佳高中生”。牛津大学毕业后,他回到美国开始给弗吉尼亚州科技部部长当副手。两年后,州长华纳指派当时28岁的黄炯恺出任科技部长,使他成为美国有史以来最年轻的州政府部长。执掌科技部长的大印后,他应邀到斯坦福大学政治经济学院作访问学者。黄炯恺获将与另外13个“白宫学者”一起作为特别助理,与白宫最高层政府官员共事。
世纪影响:
“白宫学者”,一个令人羡慕的位置。黄炯恺将中国的名字写入美国的历史,同时也在影响美国政治文化的发展。也代表了华人在政治文化上,成为一股蓄势待发的力量。
(美国)吴志强——美报界华裔最强人
相关领域:新闻传播
个人语录:
“在新闻界,没有‘天是重复”
成就殊荣:
吴志强父母于上世纪50年代由香港移居美国,他现任《纽约每日新闻》头版总编辑,成为该报的第三把交椅。《纽约每日新闻》副发行人邓恩看中吴志强敏锐的新闻触觉、果断的能力和旺盛的精力及创意,遂聘请他出任总编辑要职,更把他视为未来接班人。吴志强称,主管一份报纸就是担当新闻筛选决策人,果断是致胜的因素,做错决策比不做决策好。
世纪影响:
吴志强作为第一个华裔名字出现在美国媒体管理层中,迄今为止也是华裔在美国报界管理层中担任的最高职务。这一切表明华人的声音正向世界“传播”。
(法国)程抱一——东西方文化摆渡人
成就殊荣:
程抱一原名程纪贤:法兰西学院院士。1948年,他随父亲来到法国,就读巴黎匕大并获博士学位,后应聘任巴黎三大东方语言文化学院教授。法文长篇小说《天一言》获“法兰西文学院法语文学大奖”。法国总统希拉克亲自授予他荣誉骑士勋章,表彰他杰出的文学成就。
世纪影响:
作为—名思想家、作家、诗人、翻译家、美学家和教授,程抱一在异国他乡55年的旅居生涯中,致力于有机地融合东西方文化。法国汉学家鲁瓦曾在给他的一封信中说:“英国诗人及作家吉普林说过,东方和西方永远也不能相遇。他大错特错了。您用自己的行动,生动地驳倒了他的论断。”法兰西文学院院长则称赞他“用法国文化的精华丰富厂中国文化,又以中国文化的深邃丰富了法国文化”。
(中国)李振盛——世界摄影品牌实践者
相关领域:摄影艺术
个人语录:
“当时我只是意识到,必须将这个动乱的时代记录下来。我并不知道我做的事情是为了革命,还是为了我自己,或为了将来。我只知道必须用相机作为记录工具。尽可能多留一些历史瞬间的痕迹,以防止人类记忆的失落。”
成就殊荣:
2003年6月,由法国文化部主办的题为《李振盛:一位中国摄影家在文化大革命中》环球摄影展览在巴黎首展3个月,创下参观人数的历史记录。随后需耗时15年左右在世界各国巡展,目前欧美观众数已近?0万人,仅伦敦、巴塞罗那两地均超过10万人参观。影展及画册采用的作品,均选自李振盛从1963年任《黑龙江日报》记者起,直到上世纪80年代初期他调到北京中国人民警官大学新闻系任教之前20年间所拍摄的十万张珍贵历史图片,讲述李振盛从“四清”到“文革”运动十多年亲历的曲折故事及其心路历程。近年来,李振盛教授先后应邀在哈佛、普林斯顿、纽约、伦敦、柏林大学等十多所国际名校举办学术演讲会。
世纪影响:
国际主流媒体称赞李振盛的那些照片既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也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纽约时报》评论,“从某种意义来说,李振盛是当今中国的英雄。”摄影界泰斗布勒松说:“半世纪以来,你和我在东西方不同时空、不同国度里各自实践着‘决定性瞬间’的理论,我们都是用镜头在为历史留下见证。”张爱萍将军曾亲切地对李振盛说:“你为人民记录了历史,为国家、为社会做出了贡献,人民会感谢你的。”美国《渎者文摘》、《美国摄影》以两页篇幅专文介绍李振盛和他的《红色新闻兵》,称赞这是“近年来最重要的摄影画册之一”,并说“它已成为20世纪一个时代的标志”。李振盛的文革摄影展逐渐成为了一个世界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