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5年初,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大会上指出:“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中必须解决好的根本问题。正确认识和切实解决好这个问题,事关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事关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这使我们深刻地认识到大学教育的重要性,认识到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是与党和国家前途命运密切关联的。事实上,今天我们身处一个全球化的环境,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全球化必定形成国际竞争的格局,而国际竞争说到底还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的竞争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高校对人才的培养。当然,高等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大学生的成长成才需要多方面的合力,尤其是需要创新人才培育的机制和环境,班导师在创新性人才的培育方面有着不可小视的作用,在高等教育这一大系统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一、高校班导师的职责如何定位
现在很多高校都配备了本科学生班导师,班导师和辅导员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骨干。大学的班导师与基础教育的班主任的重要区别是:大学班导师重在“导”而不是“管”。因此对班导师的如何定位,是发挥班导师作用的关键。
(一)要处理好学业导师(学术导师)、班导师和辅导员。三种关系一般来说,学业导师是专业课程教师,主要是在专业上指导学生,重点是专业教育和专业素质的养成教育。辅导员与学生“同吃、同住、同学习”,是学校掌握学生思想动态的主力军。他们的工作主要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帮助解决学生的思想和心理问题,同时担负大学生日常事务性工作。而班导师大部分是由专业教师兼任的,主要是抓班级学风,抓大学生的日常学习,在日常的课程讲授和学习生活中,用学识和学术去影响学生,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观念,职责更微观。因此,班导师一定要和辅导员、学业导师进行紧密结合,互相配合,才能形成合力。也就是说,大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都在班导师的工作范围内,认清楚了这个工作职责,班导师的角色才能扮演好。
(二)做大学生学习上的良师。顾名思义,班导师是一个班的导师,因此不要忘记“导师”这个词,更不要忘记“导师”的作用,即及时引导学生,认真指导学生,在日常学习上做学生的良师。学生既是教育的客体,又是教育的主体,任何有效的学生工作都必须把培养学生的自律精神和发挥学生的自理意识列为重点。班导师在抓学生的学习时,一定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自省、自强、自我塑造,发挥学生个人成长成才过程中的主动性,将班导师工作由“外部压力型”向“内部启动型”转变,让学生参与到学校的教学、管理和服务等工作中,增强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主体作用,提高教育效率,增强学生工作的效果。
(三)做大学生生活上的益友。班导师不但要成为大学学习的导师,还要成为学生生活上的朋友,这样才能体现班导师这一个工作本身所体现出的教育的“人文关怀”。“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是党对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方法提出的新要求和新任务。班导师对学生学习上的引导,既要体现教师的爱的情怀,还要多多给予学生心理上的支持,尽可能地探索学生的内心世界,做学生的贴心朋友。近年来,大学生这一群体显露出的心理健康问题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大学生群体中存在的抑郁、多疑、情绪波动、自卑、孤独、依赖、焦虑、自我中心、嫉妒等不健康心理表现牵动着家庭、学校、社会。这些现象不仅影响到了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甚至给大学生群体的整体形象带来了负面影响。班导师一定要协同辅导员,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了解他们的烦恼和忧愁,把他们的困惑当做自己的困惑,认真地去理解,去梳导,去解决。这样才能真正发挥班导师的作用,才能赢得学生的喜爱和尊敬。
(四)做大学生未来发展的引路人。大学生受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学一门或几门专业知识,拿一个正规文凭,更重要的是要为自己未来的发展培养能力,发展智慧,寻找方向。当前高等教育大众化和普及化,大学生毕业不再由国家分配工作,使大学生自主就业与自主择业带来了很多问题,尤其是就业难使得很多大学生不得不思考将来的发展,比如考研、出国,还是自主创业等,这就为班导师工作增加了难度,也为班导师工作提供了机遇。班导师应该在大学生学习、就业、考研和出国等方面提供智力支持和精神引导,延伸大学生的未来发展之路,让他们走向更加高远宽阔的天地,谋求更多的生存与创业机会。
二、高校班导师如何发挥育人作用
班导师找到了自己的定位后,要想做好班导师工作,必须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练好内功,树立好榜样,这样才能感染学生,督促学生,发展学生。班导师要发挥育人作用,以下三点不可忽视。
(一)班导师要有良好的思想品德,以德感人,以品正人,在精神上和人格上给大学生树立榜样。现在,有相当一部分高校教师在师德建设中表率作用不够,为人师表的影响力不够,还不太适应新型的师生关系构建的需求,这是值得注意的。有学者指出,有些教师存在着关注教学多,关注育人少;关注智育多,关注德育少。这正是因为忽略了教师作为灵魂工程师在育人中的主导地位和作用。教学是教师的义务,育人也是教师的义务。教师本人的师德水平、表率作用,是教师义务中的核心内容。“德以率众,才以出众,情以系众”[1]。班导师作为高校教师,加强自身的师德建设至关重要。说得通俗一些,班导师一定要热爱教学、热爱教育,要爱护学生、关心学生、情系学生——这是师德之魂。
(二)班导师要有良好的学风和教风,以较高学术水平赢得大学生的尊敬,以良好的课堂教学风貌赢得学生的喜爱。班导师既然是从专业教师中选拔来的,较高的思想政治觉悟和素质是不必说的,在专业教学和学术研究中也应该是佼佼者。如果班导师欠缺严谨的治学精神,不能在专业上有较高的造诣,不能在科研和教学方面走在别的教师前面,就难以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有专家指出,由于师生之间有不同寻常的感情交流,因此教师的治学态度、方法及人格魅力更易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他们的人品学识是一种最直接的影响学生的力量。[2]因此,班导师一定要以教学与科研名师的要求来要求自己,只有自身学风正、治学态度好、专业水平高,才能赢得学生的敬仰并发挥导师的作用。
(三)班导师要有良好的管理素质和组织能力。没有良好的管理素质和组织能力,是不可能把一个班级带好、带出成绩、带出水平的。现在高校一个班级,小的有二三十人,大的有六七十人,学生来自五湖四海,有着不同的知识层次和文化背景,也存在着比较大的心理与性格差异,要管理好,组织好,不但需要班导师有人际交往能力,有组织协调能力,有团队意识和集体观念,还需要班导师把班集体建设成一个团结向上、积极进取的团队的具体措施。因此,班导师一定要系统地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的知识,学习领导科学和组织科学的知识,克服个人意识,培养全局观念,还要有包容心和危机应对的策略。
温家宝总理在同北京部分中小学教师座谈时,曾就提高教育质量和水平问题提出了四点要求,其中第四点是“教育要符合以人为本的要求”。温总理指出,学校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以“依靠人、为了人、服务人”为基本出发点,尊重学生、关爱学生、服务学生,发现和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塑造学生大爱、和谐的心灵。他对教师提出了三点要求:一要充满爱心,忠诚事业;二要努力钻研、学为人师;三要以身作则,行为示范。按照温总理的要求,班导师要处处以身作则,以高修养、高品德、高水平来赢得学生的尊重。
三、做好高校班导师的具体措施
从某种程度上看,把一个几十人的班级建设得生龙活虎、充满朝气且富有创新精神,让班级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成长成才,绝非易事。根据我从事多年班导师工作的经验,要做好班导师,必须采取以下措施。
(一)开展入学教育和专业教育,让学生尽快适应大学学习生活。我们在对一些高校的新生做问卷调查时发现,新生普遍对所学专业不了解,选择专业的原因为是:要么社会热门,要么家长的意思。因此,如何开展好专业教育对学生四年的学习至关重要。学生不了解专业学习的价值和意义,自然就会迷惘,甚至觉得专业无用,没有学习动力。对大学一年级新生来说,班导师对学生进行入学专业教育是非常关键的。大一新生刚刚从高中学习生活中走来,心理和认识还停留在中学生的水平,班导师一定要让他们顺利完成中学生到大学生的角色转换,端正专业学习态度,了解自己的性格、兴趣和特长,探索学习世界,了解专业的价值。一段时间后,班导师还要帮助学生逐步了解职业需求和职业要求,辅导他们进行职业生涯的规划,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二)加强班团组织建设,营造良好的班级学风。北京市教工委副书记刘建在2010年北京高校宣传教育工作会上指出,班团组织是影响学生成长成才的基层组织,也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载体。上个世纪末,高校实行学分制以来,班团组织形态相对涣散,凝聚力及育人功能趋于弱化,一些高校对班团建设的重视程度也大不如前。现在看来,这是一个不小的失误。班团组织在学生的成长成才和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基础作用无可替代。[3]班导师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选好班干部、团支部,培养一支得力的班团干部队伍,开展创优争先活动,形成良好的班级学风。如果班级有着浓郁的学习氛围,每一位学生都对学习有浓厚兴趣,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那么这个班级就能在整个学校或学院中脱颖而出。
(三)形成和谐师生关系,打造积极向上的班级文化。班导师一定要处理好导师和学生的关系,还要使班级的同学之间建立亲密友好、互帮互助、团结合作的关系。同时,班导师还要着力培养和打造良好的班级文化,让学生在体现自我创造力的人文环境中得到身心的发展。课堂教学对大学生的影响是有限的,他们更多的是在大学创设的人文环境中成熟成长。就是说,学生不仅在课堂里成长,更是在大学创设的文化环境中成长。人文环境是一种不教之教的潜移默化。[4]班级文化是大学人文环境的一个有机部分,要靠班级活动来支撑,没有高雅的积极向上的班级文化活动,就难以形成良好的班级文化。如,在班级举行读书活动,举行踏青,举行演讲比赛,举行茶话会,举行主题班会,举行学习交流活动,等等,这些既可为每一位学生提供表现自己的舞台,又可为同学之间互相了解提供机会,促进班级团结,密切同学关系。班级文化的目标,是以班为家,树立班级荣誉感,形成争创优秀班级的意识。
山东省教育工委副书记田建国说:“教育要着眼于每一个的全面发展,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激发学生发展潜能,这是教育的本质价值。教育是引导不是左右,教育是影响不是支配,教育是感染不是教训,教育是解放不是控制。好的教育就是让学生自主发展的教育,发掘学生天赋,发展学生强势智慧,培养学生创造个性,给学生自信,才能保证教育成功。”[5]高校学生工作的原则是“以学生为本”,其出发点和归宿点是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学生的成长成才。班导师的育人工作头绪多,归根到底应该立足于解决在校大学生的各种问题,指导和帮助大学生发展潜能、提高学业和展望未来,勇敢地迎接社会生活的挑战。
参考文献:
[1]崔文志.影响高校师生关系良性发展的成因分析.北京教育(德育),2009,(12).
[2]眭依凡.大学的使命与责任.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63.
[3]刘建.真抓实干,务求实效,切实做好高校宣传教育工作.北京教育(德育),2010,(4).
[4]眭依凡.大学的使命与责任.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61.
[5]田建国.推进教育观念创新.中国高等教育,2009,(15).
本项目系北京市属市管高等学校人才强教计划资助项目。
一、高校班导师的职责如何定位
现在很多高校都配备了本科学生班导师,班导师和辅导员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骨干。大学的班导师与基础教育的班主任的重要区别是:大学班导师重在“导”而不是“管”。因此对班导师的如何定位,是发挥班导师作用的关键。
(一)要处理好学业导师(学术导师)、班导师和辅导员。三种关系一般来说,学业导师是专业课程教师,主要是在专业上指导学生,重点是专业教育和专业素质的养成教育。辅导员与学生“同吃、同住、同学习”,是学校掌握学生思想动态的主力军。他们的工作主要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帮助解决学生的思想和心理问题,同时担负大学生日常事务性工作。而班导师大部分是由专业教师兼任的,主要是抓班级学风,抓大学生的日常学习,在日常的课程讲授和学习生活中,用学识和学术去影响学生,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观念,职责更微观。因此,班导师一定要和辅导员、学业导师进行紧密结合,互相配合,才能形成合力。也就是说,大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都在班导师的工作范围内,认清楚了这个工作职责,班导师的角色才能扮演好。
(二)做大学生学习上的良师。顾名思义,班导师是一个班的导师,因此不要忘记“导师”这个词,更不要忘记“导师”的作用,即及时引导学生,认真指导学生,在日常学习上做学生的良师。学生既是教育的客体,又是教育的主体,任何有效的学生工作都必须把培养学生的自律精神和发挥学生的自理意识列为重点。班导师在抓学生的学习时,一定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自省、自强、自我塑造,发挥学生个人成长成才过程中的主动性,将班导师工作由“外部压力型”向“内部启动型”转变,让学生参与到学校的教学、管理和服务等工作中,增强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主体作用,提高教育效率,增强学生工作的效果。
(三)做大学生生活上的益友。班导师不但要成为大学学习的导师,还要成为学生生活上的朋友,这样才能体现班导师这一个工作本身所体现出的教育的“人文关怀”。“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是党对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方法提出的新要求和新任务。班导师对学生学习上的引导,既要体现教师的爱的情怀,还要多多给予学生心理上的支持,尽可能地探索学生的内心世界,做学生的贴心朋友。近年来,大学生这一群体显露出的心理健康问题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大学生群体中存在的抑郁、多疑、情绪波动、自卑、孤独、依赖、焦虑、自我中心、嫉妒等不健康心理表现牵动着家庭、学校、社会。这些现象不仅影响到了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甚至给大学生群体的整体形象带来了负面影响。班导师一定要协同辅导员,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了解他们的烦恼和忧愁,把他们的困惑当做自己的困惑,认真地去理解,去梳导,去解决。这样才能真正发挥班导师的作用,才能赢得学生的喜爱和尊敬。
(四)做大学生未来发展的引路人。大学生受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学一门或几门专业知识,拿一个正规文凭,更重要的是要为自己未来的发展培养能力,发展智慧,寻找方向。当前高等教育大众化和普及化,大学生毕业不再由国家分配工作,使大学生自主就业与自主择业带来了很多问题,尤其是就业难使得很多大学生不得不思考将来的发展,比如考研、出国,还是自主创业等,这就为班导师工作增加了难度,也为班导师工作提供了机遇。班导师应该在大学生学习、就业、考研和出国等方面提供智力支持和精神引导,延伸大学生的未来发展之路,让他们走向更加高远宽阔的天地,谋求更多的生存与创业机会。
二、高校班导师如何发挥育人作用
班导师找到了自己的定位后,要想做好班导师工作,必须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练好内功,树立好榜样,这样才能感染学生,督促学生,发展学生。班导师要发挥育人作用,以下三点不可忽视。
(一)班导师要有良好的思想品德,以德感人,以品正人,在精神上和人格上给大学生树立榜样。现在,有相当一部分高校教师在师德建设中表率作用不够,为人师表的影响力不够,还不太适应新型的师生关系构建的需求,这是值得注意的。有学者指出,有些教师存在着关注教学多,关注育人少;关注智育多,关注德育少。这正是因为忽略了教师作为灵魂工程师在育人中的主导地位和作用。教学是教师的义务,育人也是教师的义务。教师本人的师德水平、表率作用,是教师义务中的核心内容。“德以率众,才以出众,情以系众”[1]。班导师作为高校教师,加强自身的师德建设至关重要。说得通俗一些,班导师一定要热爱教学、热爱教育,要爱护学生、关心学生、情系学生——这是师德之魂。
(二)班导师要有良好的学风和教风,以较高学术水平赢得大学生的尊敬,以良好的课堂教学风貌赢得学生的喜爱。班导师既然是从专业教师中选拔来的,较高的思想政治觉悟和素质是不必说的,在专业教学和学术研究中也应该是佼佼者。如果班导师欠缺严谨的治学精神,不能在专业上有较高的造诣,不能在科研和教学方面走在别的教师前面,就难以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有专家指出,由于师生之间有不同寻常的感情交流,因此教师的治学态度、方法及人格魅力更易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他们的人品学识是一种最直接的影响学生的力量。[2]因此,班导师一定要以教学与科研名师的要求来要求自己,只有自身学风正、治学态度好、专业水平高,才能赢得学生的敬仰并发挥导师的作用。
(三)班导师要有良好的管理素质和组织能力。没有良好的管理素质和组织能力,是不可能把一个班级带好、带出成绩、带出水平的。现在高校一个班级,小的有二三十人,大的有六七十人,学生来自五湖四海,有着不同的知识层次和文化背景,也存在着比较大的心理与性格差异,要管理好,组织好,不但需要班导师有人际交往能力,有组织协调能力,有团队意识和集体观念,还需要班导师把班集体建设成一个团结向上、积极进取的团队的具体措施。因此,班导师一定要系统地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的知识,学习领导科学和组织科学的知识,克服个人意识,培养全局观念,还要有包容心和危机应对的策略。
温家宝总理在同北京部分中小学教师座谈时,曾就提高教育质量和水平问题提出了四点要求,其中第四点是“教育要符合以人为本的要求”。温总理指出,学校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以“依靠人、为了人、服务人”为基本出发点,尊重学生、关爱学生、服务学生,发现和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塑造学生大爱、和谐的心灵。他对教师提出了三点要求:一要充满爱心,忠诚事业;二要努力钻研、学为人师;三要以身作则,行为示范。按照温总理的要求,班导师要处处以身作则,以高修养、高品德、高水平来赢得学生的尊重。
三、做好高校班导师的具体措施
从某种程度上看,把一个几十人的班级建设得生龙活虎、充满朝气且富有创新精神,让班级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成长成才,绝非易事。根据我从事多年班导师工作的经验,要做好班导师,必须采取以下措施。
(一)开展入学教育和专业教育,让学生尽快适应大学学习生活。我们在对一些高校的新生做问卷调查时发现,新生普遍对所学专业不了解,选择专业的原因为是:要么社会热门,要么家长的意思。因此,如何开展好专业教育对学生四年的学习至关重要。学生不了解专业学习的价值和意义,自然就会迷惘,甚至觉得专业无用,没有学习动力。对大学一年级新生来说,班导师对学生进行入学专业教育是非常关键的。大一新生刚刚从高中学习生活中走来,心理和认识还停留在中学生的水平,班导师一定要让他们顺利完成中学生到大学生的角色转换,端正专业学习态度,了解自己的性格、兴趣和特长,探索学习世界,了解专业的价值。一段时间后,班导师还要帮助学生逐步了解职业需求和职业要求,辅导他们进行职业生涯的规划,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二)加强班团组织建设,营造良好的班级学风。北京市教工委副书记刘建在2010年北京高校宣传教育工作会上指出,班团组织是影响学生成长成才的基层组织,也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载体。上个世纪末,高校实行学分制以来,班团组织形态相对涣散,凝聚力及育人功能趋于弱化,一些高校对班团建设的重视程度也大不如前。现在看来,这是一个不小的失误。班团组织在学生的成长成才和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基础作用无可替代。[3]班导师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选好班干部、团支部,培养一支得力的班团干部队伍,开展创优争先活动,形成良好的班级学风。如果班级有着浓郁的学习氛围,每一位学生都对学习有浓厚兴趣,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那么这个班级就能在整个学校或学院中脱颖而出。
(三)形成和谐师生关系,打造积极向上的班级文化。班导师一定要处理好导师和学生的关系,还要使班级的同学之间建立亲密友好、互帮互助、团结合作的关系。同时,班导师还要着力培养和打造良好的班级文化,让学生在体现自我创造力的人文环境中得到身心的发展。课堂教学对大学生的影响是有限的,他们更多的是在大学创设的人文环境中成熟成长。就是说,学生不仅在课堂里成长,更是在大学创设的文化环境中成长。人文环境是一种不教之教的潜移默化。[4]班级文化是大学人文环境的一个有机部分,要靠班级活动来支撑,没有高雅的积极向上的班级文化活动,就难以形成良好的班级文化。如,在班级举行读书活动,举行踏青,举行演讲比赛,举行茶话会,举行主题班会,举行学习交流活动,等等,这些既可为每一位学生提供表现自己的舞台,又可为同学之间互相了解提供机会,促进班级团结,密切同学关系。班级文化的目标,是以班为家,树立班级荣誉感,形成争创优秀班级的意识。
山东省教育工委副书记田建国说:“教育要着眼于每一个的全面发展,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激发学生发展潜能,这是教育的本质价值。教育是引导不是左右,教育是影响不是支配,教育是感染不是教训,教育是解放不是控制。好的教育就是让学生自主发展的教育,发掘学生天赋,发展学生强势智慧,培养学生创造个性,给学生自信,才能保证教育成功。”[5]高校学生工作的原则是“以学生为本”,其出发点和归宿点是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学生的成长成才。班导师的育人工作头绪多,归根到底应该立足于解决在校大学生的各种问题,指导和帮助大学生发展潜能、提高学业和展望未来,勇敢地迎接社会生活的挑战。
参考文献:
[1]崔文志.影响高校师生关系良性发展的成因分析.北京教育(德育),2009,(12).
[2]眭依凡.大学的使命与责任.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63.
[3]刘建.真抓实干,务求实效,切实做好高校宣传教育工作.北京教育(德育),2010,(4).
[4]眭依凡.大学的使命与责任.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61.
[5]田建国.推进教育观念创新.中国高等教育,2009,(15).
本项目系北京市属市管高等学校人才强教计划资助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