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一种消遣状态下《长恨歌》落下帷幕,但是消遣之心却没能贯穿始终。当王琦瑶被长脚扼住咽喉的时候,我终于忍不住呼吸侷促起来,仿佛他扼住的是我,那双手上逼人的凉意竟让我感受分明。我屏息静气,以一目十行的速度快速掠过故事的结局,逃跑似地用劲合上尾页,把它扔在桌子的一端,如同扔掉一个可怕的梦靥。至此,王安忆取名长恨歌的意味深长算是图穷匕现。
鲜明的人物形象,是一篇小说成功的重要法码。这些人物应该是以一当十甚至当百的,他们一站在读者面前,虽是一个,但是却能投射出无数的影子。他在小说里是一个名字,生活里却是张三也是李四,还可能是活生生的自己。就如王琦瑶,她是作者苦心经营的人物,是一场短暂人生中小人物们的代表,她的命运遭遇不止是王琦瑶的,是整个时代进程中所有被碾到历史车轮下的悲剧,你抬头看的时候,她在天空上漂浮,你低头不语的时候,她在泥土里挣扎,你闭上眼睛的时候,她在梦的边缘哀叹。王琦瑶是那个旧时代的一个缩影,因平凡而梦幻,因梦幻而瑰丽,最后却因虚幻的瑰丽而偃旗息鼓,彻底堕落到生活的底层。她的一生,是一个城市发展变化的印证。她头顶的灯火辉煌短暂而富有暗示,直到临死的瞬间,她才觉察出不同寻常的意义来,可惜太晚了。引伸开去,吴佩珍、蒋丽莉及康明逊,莎拉、长脚等无一不是裹在整个悲剧中的小悲剧。最可悲的在于,他们中的每个人并不觉出自己是悲剧,虽然活得艰难与无奈,却总有份自以为是的高贵流淌在新旧上海的弄堂,千年万年不变的。作者在塑造这些人物的时候,仿佛手把刻刀,一刀一个刻痕,生动而纤毫毕现,不管是主要人物还是次要人物,每个音容笑貌尽在她刀下世界,她胸有成竹而从容不迫,刀起刀落,所有人物登场下场,井然有序地完成既定角色的周旋,最终尘埃落定。
王安忆的小说不是第一次读,但这样的语言风格确实第一次领略。抛开王琦瑶故事情节本身的传奇性,抛开刻刀似的人物塑造方法,单就小说语言特色足以洋洋洒洒,长篇大论。个人认为这也是它荣获矛盾文学奖的关键所在吧。这语言不是字句了,是画面,是一幅接一幅无穷无尽的画面,当你读第一幅,第二幅第三幅已经整齐有序地排列在后,期待你的解读。相似的,交融着同一种感人肺腑的色调,熟悉中有丝丝缕缕的纠缠。迥然有异的,宛如黑白分明的对比,给人强烈的视觉反差,惊诧中不得不叹服其精妙。这语言不是语言了,是美食,需要你反反复复去咀嚼,色、香、味,每个步骤都能独挡一面,调动起你全部的欲望,之前,令人口舌生津,之后,余味悠长,三月不忘。它还是直接的感官感染,是整体脱颖而出的魅力。随着她的每字每句,你情不自禁沉浸其中。又如开花,开了一层又开一层,无休无止,你以为再没有了,山穷水尽,殊不知,柳暗花明,又开无数层。常常被她极富表现力的语言带入到另一个世界。她的人物是语言镌刻雕琢而成的艺术品,清晰,立体,呼之欲出。她的风景好比是画布上还沾着颜料水渍感觉的场景,灵动,饱满,身临其境。她写邬桥,写那些晨曦中的光与影,淡薄的升腾,写桥及桥下的水,渗透着禅理的圣洁,也浮动着她眼神的独到与细腻。我觉得《长恨歌》之所以成功,语言是立下汗马功劳的。它为人物活动提供了细致逼真的环境,无论是社会的,还是自然的,都以抽丝剥茧的手法从大到小、从简到繁,由远及近、由粗到细,或者高高低低,深深浅浅,浓浓淡淡,总做到大是宏大广阔,小是细致入微,每个环节每个交点都万无一失。
一部小说,汇聚所有光芒于一体,实在是难能可贵,而《长恨歌》做到了这一点。矛盾文学奖沉甸甸的桂冠没有错戴,王安忆当之无愧。
(作者联通:615000四川省西昌市第五初中)
鲜明的人物形象,是一篇小说成功的重要法码。这些人物应该是以一当十甚至当百的,他们一站在读者面前,虽是一个,但是却能投射出无数的影子。他在小说里是一个名字,生活里却是张三也是李四,还可能是活生生的自己。就如王琦瑶,她是作者苦心经营的人物,是一场短暂人生中小人物们的代表,她的命运遭遇不止是王琦瑶的,是整个时代进程中所有被碾到历史车轮下的悲剧,你抬头看的时候,她在天空上漂浮,你低头不语的时候,她在泥土里挣扎,你闭上眼睛的时候,她在梦的边缘哀叹。王琦瑶是那个旧时代的一个缩影,因平凡而梦幻,因梦幻而瑰丽,最后却因虚幻的瑰丽而偃旗息鼓,彻底堕落到生活的底层。她的一生,是一个城市发展变化的印证。她头顶的灯火辉煌短暂而富有暗示,直到临死的瞬间,她才觉察出不同寻常的意义来,可惜太晚了。引伸开去,吴佩珍、蒋丽莉及康明逊,莎拉、长脚等无一不是裹在整个悲剧中的小悲剧。最可悲的在于,他们中的每个人并不觉出自己是悲剧,虽然活得艰难与无奈,却总有份自以为是的高贵流淌在新旧上海的弄堂,千年万年不变的。作者在塑造这些人物的时候,仿佛手把刻刀,一刀一个刻痕,生动而纤毫毕现,不管是主要人物还是次要人物,每个音容笑貌尽在她刀下世界,她胸有成竹而从容不迫,刀起刀落,所有人物登场下场,井然有序地完成既定角色的周旋,最终尘埃落定。
王安忆的小说不是第一次读,但这样的语言风格确实第一次领略。抛开王琦瑶故事情节本身的传奇性,抛开刻刀似的人物塑造方法,单就小说语言特色足以洋洋洒洒,长篇大论。个人认为这也是它荣获矛盾文学奖的关键所在吧。这语言不是字句了,是画面,是一幅接一幅无穷无尽的画面,当你读第一幅,第二幅第三幅已经整齐有序地排列在后,期待你的解读。相似的,交融着同一种感人肺腑的色调,熟悉中有丝丝缕缕的纠缠。迥然有异的,宛如黑白分明的对比,给人强烈的视觉反差,惊诧中不得不叹服其精妙。这语言不是语言了,是美食,需要你反反复复去咀嚼,色、香、味,每个步骤都能独挡一面,调动起你全部的欲望,之前,令人口舌生津,之后,余味悠长,三月不忘。它还是直接的感官感染,是整体脱颖而出的魅力。随着她的每字每句,你情不自禁沉浸其中。又如开花,开了一层又开一层,无休无止,你以为再没有了,山穷水尽,殊不知,柳暗花明,又开无数层。常常被她极富表现力的语言带入到另一个世界。她的人物是语言镌刻雕琢而成的艺术品,清晰,立体,呼之欲出。她的风景好比是画布上还沾着颜料水渍感觉的场景,灵动,饱满,身临其境。她写邬桥,写那些晨曦中的光与影,淡薄的升腾,写桥及桥下的水,渗透着禅理的圣洁,也浮动着她眼神的独到与细腻。我觉得《长恨歌》之所以成功,语言是立下汗马功劳的。它为人物活动提供了细致逼真的环境,无论是社会的,还是自然的,都以抽丝剥茧的手法从大到小、从简到繁,由远及近、由粗到细,或者高高低低,深深浅浅,浓浓淡淡,总做到大是宏大广阔,小是细致入微,每个环节每个交点都万无一失。
一部小说,汇聚所有光芒于一体,实在是难能可贵,而《长恨歌》做到了这一点。矛盾文学奖沉甸甸的桂冠没有错戴,王安忆当之无愧。
(作者联通:615000四川省西昌市第五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