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综观国际国内经济和政治形势,并结合近期来的国内重大政策动向,可毫无疑问地得出结论:2010年,甚至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我国经济工作的关键词都将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一、什么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经济发展方式要如何转变并怎么加快,民营企业在加快转变中能有什么作为7首先可能得搞清楚什么是经济发展方式。所谓经济发展方式,就是生产要素的分配、投人、组合和使用的方式,简单说,就是经济增长所采取的路径。
路径当然是多种多样的,按要素投入划分,可分为资本密集型、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从增长主体功能作用划分,可分为政府导向型和市场导向型;市场供求内外部因素划分,有内需驱动型和外需拉动型;从需求要素划分,有投资拉动型、消费推动型、出口带动型;从数量与质量关系角度看,有外延粗放型和内涵集约型。
一个经济体采取什么样的路径,可能因为各种不同的内外部条件,有时候常常身不由己。比如一个落后的发展中国家,不可能一开始就是内涵集约型的经济增长,而恰恰只能从外延粗放型开始,然后再慢慢向内涵集约型过渡。这里面的高低优劣如何判定呢?存在诸多标准,但归纳起来,应该不外乎效率和公平,及可由之组合派生出来的可持续性。内涵集约型的经济增长之所以比外延粗放型的要好,原因就在于内涵集约型的经济增长可持续性更高,效率更高,甚至公平度也更高。
从效率、公平和可持续性出发,能够对形形色色的经济增长或发展方式作出两种大致的归类,一类是低级阶段的,包括资本密集型、政府驱动型、外需拉动型、投资驱动型、出口带动型、外延粗放型:一类是高级阶段的,包括技术密集型、市场导向型、内需驱动型、消费驱动型、内涵集约型。
既然有了低阶和高阶之分,也就有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可能。所谓转变,实际上就是从低阶型式及其组合转换到高阶型式及其组合,从而保证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有持续性地增长。任何一个经济体都存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问题,而且一般都是由低阶型式及其组合开始,然后再向高阶型式及其组合过渡。
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由来已久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并不是现在才开始的工作,实际上一直在进行,而且几乎没有间断过。这是不以谁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随着内外部条件的变化,甚至随着经济自身的增长,都要求对经济增长方式作一些转变,不可能也不应该一条胡同走到黑。有时候甚至转变之后又转身,来一个螺旋式回归。最明显的就是我国的农业改革,改革开放之初是包产到户,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但形势推进到今天,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又重新要求集约化和产业化。
首次明确在中央文件中提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应该是1995年9月十四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该文件明确提到“积极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把提高经济效益作为经济工作的中心”,并在另一处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到了“全局意义”和“根本性”的高度,而且与转变经济体制并论。
其后的重要文件几乎都提到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相关内容,至2005年10月,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的建议》,就有了“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明确提法。到党的十七大召开,表述已更为明确和具体,“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厘清经济增长方式的概念,回顾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历程,可以清楚地看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长期以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方针,堪称不是基本国策的基本国策,绝非权宜之计。不论政府还是企业,也无论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都应该积极、主动和自觉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最高领导层最近之所以高调宣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到两个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定调的“促转变”就变成了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加快转变”——据统计,新华社发布的不足3000字的胡主席开班式讲话摘要报道中,“加快”一词累计出现达50次之多,主要是形势迫切,刻不容缓。
由于金融危机的冲击,我国2008年底也出台了带有救市性质的经济刺激计划,其中的一些应急措施在某些方面甚至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背道而驰,但这只是临时性的“危机管理”,现在是彻底斩断依赖旧的经济发展方式的时候了。
不同于以往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调,这一次不仅国际压力倒逼的形势更明朗,比如奥巴马所宣示的全年将“劝说”中国让人民币升值,更重要的是,我国落实和促进科学发展的制度和机制也日趋完善,其中就包括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考核评价机制。
三、民企总体上代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方向
民营企业要充分看清当前的形势,积极主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从历次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调看,尽管也有弊大于利甚至受到伤害的时候,但总体上看,民营企业获得的发展机遇都远远大于挑战。原本,经济发展从低阶型式向高阶型式的转变,就意味着为民营企业开辟道路和提供舞台。比如从资本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民营企业应该更占优势;再比如从投资驱动型向消费驱动型转变,民营企业也应该占有先机。至于从政府驱动型向市场导向型转变,民营企业无疑更是得天独厚。
从经济增长的型式上讲,总体上,民营企业无疑代表着更高的效率和更好的可持续性。我国改革开放之所以取得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与民营企业的活力与高效无疑是分不开的。从型式上看,改革开放本身就是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即从政府主导型转向市场驱动型的转变。从这一意义讲,民营企业整个就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结果,总体上代表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方向。
正因为此,民营企业不仅要积极主动地投身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工作,而且应高度自觉地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洪流,以“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坐不住”的责任感去“兴风作浪”,获得企业自身发展和国家经济繁荣的双赢。
一、什么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经济发展方式要如何转变并怎么加快,民营企业在加快转变中能有什么作为7首先可能得搞清楚什么是经济发展方式。所谓经济发展方式,就是生产要素的分配、投人、组合和使用的方式,简单说,就是经济增长所采取的路径。
路径当然是多种多样的,按要素投入划分,可分为资本密集型、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从增长主体功能作用划分,可分为政府导向型和市场导向型;市场供求内外部因素划分,有内需驱动型和外需拉动型;从需求要素划分,有投资拉动型、消费推动型、出口带动型;从数量与质量关系角度看,有外延粗放型和内涵集约型。
一个经济体采取什么样的路径,可能因为各种不同的内外部条件,有时候常常身不由己。比如一个落后的发展中国家,不可能一开始就是内涵集约型的经济增长,而恰恰只能从外延粗放型开始,然后再慢慢向内涵集约型过渡。这里面的高低优劣如何判定呢?存在诸多标准,但归纳起来,应该不外乎效率和公平,及可由之组合派生出来的可持续性。内涵集约型的经济增长之所以比外延粗放型的要好,原因就在于内涵集约型的经济增长可持续性更高,效率更高,甚至公平度也更高。
从效率、公平和可持续性出发,能够对形形色色的经济增长或发展方式作出两种大致的归类,一类是低级阶段的,包括资本密集型、政府驱动型、外需拉动型、投资驱动型、出口带动型、外延粗放型:一类是高级阶段的,包括技术密集型、市场导向型、内需驱动型、消费驱动型、内涵集约型。
既然有了低阶和高阶之分,也就有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可能。所谓转变,实际上就是从低阶型式及其组合转换到高阶型式及其组合,从而保证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有持续性地增长。任何一个经济体都存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问题,而且一般都是由低阶型式及其组合开始,然后再向高阶型式及其组合过渡。
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由来已久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并不是现在才开始的工作,实际上一直在进行,而且几乎没有间断过。这是不以谁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随着内外部条件的变化,甚至随着经济自身的增长,都要求对经济增长方式作一些转变,不可能也不应该一条胡同走到黑。有时候甚至转变之后又转身,来一个螺旋式回归。最明显的就是我国的农业改革,改革开放之初是包产到户,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但形势推进到今天,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又重新要求集约化和产业化。
首次明确在中央文件中提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应该是1995年9月十四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该文件明确提到“积极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把提高经济效益作为经济工作的中心”,并在另一处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到了“全局意义”和“根本性”的高度,而且与转变经济体制并论。
其后的重要文件几乎都提到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相关内容,至2005年10月,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的建议》,就有了“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明确提法。到党的十七大召开,表述已更为明确和具体,“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厘清经济增长方式的概念,回顾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历程,可以清楚地看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长期以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方针,堪称不是基本国策的基本国策,绝非权宜之计。不论政府还是企业,也无论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都应该积极、主动和自觉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最高领导层最近之所以高调宣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到两个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定调的“促转变”就变成了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加快转变”——据统计,新华社发布的不足3000字的胡主席开班式讲话摘要报道中,“加快”一词累计出现达50次之多,主要是形势迫切,刻不容缓。
由于金融危机的冲击,我国2008年底也出台了带有救市性质的经济刺激计划,其中的一些应急措施在某些方面甚至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背道而驰,但这只是临时性的“危机管理”,现在是彻底斩断依赖旧的经济发展方式的时候了。
不同于以往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调,这一次不仅国际压力倒逼的形势更明朗,比如奥巴马所宣示的全年将“劝说”中国让人民币升值,更重要的是,我国落实和促进科学发展的制度和机制也日趋完善,其中就包括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考核评价机制。
三、民企总体上代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方向
民营企业要充分看清当前的形势,积极主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从历次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调看,尽管也有弊大于利甚至受到伤害的时候,但总体上看,民营企业获得的发展机遇都远远大于挑战。原本,经济发展从低阶型式向高阶型式的转变,就意味着为民营企业开辟道路和提供舞台。比如从资本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民营企业应该更占优势;再比如从投资驱动型向消费驱动型转变,民营企业也应该占有先机。至于从政府驱动型向市场导向型转变,民营企业无疑更是得天独厚。
从经济增长的型式上讲,总体上,民营企业无疑代表着更高的效率和更好的可持续性。我国改革开放之所以取得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与民营企业的活力与高效无疑是分不开的。从型式上看,改革开放本身就是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即从政府主导型转向市场驱动型的转变。从这一意义讲,民营企业整个就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结果,总体上代表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方向。
正因为此,民营企业不仅要积极主动地投身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工作,而且应高度自觉地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洪流,以“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坐不住”的责任感去“兴风作浪”,获得企业自身发展和国家经济繁荣的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