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依法治国是建设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国策,公民的法律素养的提高是推进法治社会进程的关键所在。因此,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提高大学生的法律素养是当务之急。而培养当代大学生的法律素养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合理培养方式和正确的教育模式,而寻找这样的教育途径离不开高校领导级教师的高度重视。校方应当加深法制教育理念、优化课堂教学模式,从而提高大学生学习法律知识的意识,促进法律素养的形成。
关键词:大学生;法律素养;高校教育
中图分类号:TU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04-256
大学生法律素养是指大学生认识和运用法律的能力或素质。大学生的法律素养如何直接关系高校培养人才的综合素质,影响依法治国方略的推进程度。然而高校大学生法制教育成效不容乐观,大学生的法律素养急待提升。
一、当代大学生法律素养的现状
1、法律知识欠缺
大学生作为新世纪祖国建设的生力军,其所具有的法律知识目前仍局限于媒体所传播的某些领域,且对法律的概念过于模糊。更重要的是现在微信、微博等媒体的自由度加大,信息的可信度、科学性、准确性有待考察,对于学生的影响可能更加阻止了法律知识的掌握。而如今对非法学专业学生的法律知识转播只是通过《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这一门课,是远远不够的。大多数学生对法律的认识比较浅显,仍处于感性阶段,缺乏理性的判断,法律知识也相对匮乏。
2、法律意识淡薄
据调查,随着国家普法工作力度的加强以及媒体力量的传播,当今大学生对法律有所了解和接触,但不一定真正将法律当回事,对法律的严肃性不重视,同时对违法犯罪的严重性缺乏认识,甚至抱着好奇、逞强、侥幸心理以身试法。“知”“行”脱节较为严重。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低下。据了解,不少大学生是知道法律条规的,但是真正面对实际问题是无从下手的。是“知”而不懂“行”而最终不“行”。
3、法律信仰不足
法律信仰是人们出于对法律的依赖或神圣感而生产的心理感受,在行为上则体现为对法律过程的参与。现实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比如:权力腐败没有得到完全有效得遏制,权钱交易和司法腐败现象时有发生;抢劫、盗窃、诈骗防不胜防,暴力犯罪、高智商犯罪让人吃惊;还有极少数领导干部,目无法纪、官官相护,以权代法,以罚代刑,甚至有个别干部利用职权贪赃枉法、行贿受贿、徇私舞弊。这些现象无形中消弱了法律的严肃性和有效性,破坏了社会主义的法律权威。这使得大学生失去了对法的信任感和依赖感,也很少有学生主动参与法律过程,因此大学生对法律的信仰危机进一步显现。
二、当代大学生法律素养普遍不高的原因分析
1、法制教育不受重视
在学校非法学院学生能够接触法律知识的唯一机会,就是学习《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这门课,而这门课内容较为简单,法律篇幅仅仅只有两章的内容,使得大学生在碰到实际问题时不知道有相关的法律法规可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老师犹如蜻蜓点水,匆忙赶进度,只能是做简单的知识罗列、堆积,案例分析、社会现象分析等无暇顾及。授课方式是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由于本门课非专业课,学生大多不重视,上课目的也只是为了应付考试。
2、大学生学习生活脱离社会
大学教育目的是为了培养一批优秀的建设中国社会主义的栋梁之才,这样的栋梁之才需要了解社会,认知世界。以便毕业后更好地融入社会、服务社会,而现实的大学生却像是生活在象牙塔里,与社会严重脱节,缺乏社会生活经验,不了解现实社会的复杂性,更不了解法治社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
3、家庭教育对大学生影响
正所谓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子女的性格、品德等各方面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家庭、父母的潜移默化的影响的。父母的法律素养和对法律的态度对孩子有直接影响:父母有较丰富的法律知识,对法律的权威深信不疑的,孩子也会在日常生活中形成关注法律的习惯和对法律的信仰; 父母的法律知识较少,对法律持怀疑态度的,认为“权大于法”的,孩子也会多少有类似状况。循规蹈矩工作和生活的家庭,他们培养的孩子从小就会因为他们的安全而感到法律的神圣。相反,那些生活在社会底层,文化素养相对较低的父母,他们的还是看到的往往是些灰色和黑暗的一面,因此,从小时候开始,他们的心里就没有那么阳光。他们总会对社会的公平、公正、公开等产生很大程度的怀疑。情况稍微好点的孩子,他们不会对社会产生敌视。情况糟糕的孩子,他们就会用敌视的眼光来看待身边的点点滴滴。这非常容易埋下违法犯罪的隐患。
三、培养和提升当代大学生法律素养的现实路径
大学生法律素养培养应通过从校内到校外,从自身到社会等多方面,立体式进行因势利导,塑造一个良好的培育环境,使他们的法律素养能够得到切实的提高具体而言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重塑大学生法律素养教育理念
通常情况下,形成法律素养的前提和基础是培养法律意识。通过培养学生的法制观念,强化其法律意识,帮助学生树立法律信仰,积极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自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大学生要有自己守法意识和法律信仰,高校正确认识法制教育的目的和意义,并将法制教育作为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常抓不懈,将以德育人和以法育人進行有机结合,巩固和强化学生的法律意识。要结合学生的思想生活,通过对法制教育的形成进行创新,不断提高法制建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引导教育大学生依法行使自身的权利和承担相应的法定义务,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加强法律教育的教师队伍建设。创新大学法律教学手段。高等学校的法律教师不仅要熟悉高校教育规律和青年学生成长规律,而且要具备比较系统的法律学科知识和拥有较高的法律素质,不一定在某个领域研究多深,但必须是法学方面的通才,前后贯通能够使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聘请具有丰富法律实践经验的法律工作者走上课堂优化师资队伍的结构。
3、建立法律素养的教育网络,培养法律意识。
对大学生来说,提高法律意识一方面需要院校承担相应的责任,另一方面涉及社会的不同层面,需要社会成员共同努力,积极营造高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法制教育环境。家长要与子女多沟通交流,与学校配合共同教育,司法机关与学生建立对接关系,通过定期联系,在学校内部加强司法宣传教育,作为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要设身处地为大学生排忧解难,通过采取各种方案或措施,对大学生进行法律素质教育。
4、强化训练课堂教育,参与社会实践
在进行教育的过程中,重视教学活动的灵活性,以及教学实践的有效性。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通过实践的方式对法律知识进行学习,通过案例教学法进行教学,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进而提高自身的法律意识和法律观念。高校可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在校内外就法律知识开展咨询活动,学校可以在每年的法制宣传日,开展法制宣传活动;可以结合学校、 社会上出现的法律问题,开展法制讨论、法律常识竞赛、法律演讲;也可以搞法制宣传周、法制宣传月活动;组织学生旁听法庭审判,成立大学生法学学习小组和研究会等。总之,让学生亲自体验法律在社会中的价值和作用。
参考文献
[1] 蔡斌:高职院校学生法律素养的现状及其培养途径探析 [J].职业时间,2010(3)
[2] 沈洪豪:论大学生的法律素质及培养[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4)
[3] 钟佩霖:大学生法律素养的现状与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2007(5).
[4] 曲丽娟:试论大学生的法制素养及教育对策[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4)
作者简介
罗艳丽(1981-),女,湖北安陆人,学士,主要从事学生教育与管理工作。
作者单位:湖北职业技术学院
关键词:大学生;法律素养;高校教育
中图分类号:TU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04-256
大学生法律素养是指大学生认识和运用法律的能力或素质。大学生的法律素养如何直接关系高校培养人才的综合素质,影响依法治国方略的推进程度。然而高校大学生法制教育成效不容乐观,大学生的法律素养急待提升。
一、当代大学生法律素养的现状
1、法律知识欠缺
大学生作为新世纪祖国建设的生力军,其所具有的法律知识目前仍局限于媒体所传播的某些领域,且对法律的概念过于模糊。更重要的是现在微信、微博等媒体的自由度加大,信息的可信度、科学性、准确性有待考察,对于学生的影响可能更加阻止了法律知识的掌握。而如今对非法学专业学生的法律知识转播只是通过《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这一门课,是远远不够的。大多数学生对法律的认识比较浅显,仍处于感性阶段,缺乏理性的判断,法律知识也相对匮乏。
2、法律意识淡薄
据调查,随着国家普法工作力度的加强以及媒体力量的传播,当今大学生对法律有所了解和接触,但不一定真正将法律当回事,对法律的严肃性不重视,同时对违法犯罪的严重性缺乏认识,甚至抱着好奇、逞强、侥幸心理以身试法。“知”“行”脱节较为严重。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低下。据了解,不少大学生是知道法律条规的,但是真正面对实际问题是无从下手的。是“知”而不懂“行”而最终不“行”。
3、法律信仰不足
法律信仰是人们出于对法律的依赖或神圣感而生产的心理感受,在行为上则体现为对法律过程的参与。现实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比如:权力腐败没有得到完全有效得遏制,权钱交易和司法腐败现象时有发生;抢劫、盗窃、诈骗防不胜防,暴力犯罪、高智商犯罪让人吃惊;还有极少数领导干部,目无法纪、官官相护,以权代法,以罚代刑,甚至有个别干部利用职权贪赃枉法、行贿受贿、徇私舞弊。这些现象无形中消弱了法律的严肃性和有效性,破坏了社会主义的法律权威。这使得大学生失去了对法的信任感和依赖感,也很少有学生主动参与法律过程,因此大学生对法律的信仰危机进一步显现。
二、当代大学生法律素养普遍不高的原因分析
1、法制教育不受重视
在学校非法学院学生能够接触法律知识的唯一机会,就是学习《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这门课,而这门课内容较为简单,法律篇幅仅仅只有两章的内容,使得大学生在碰到实际问题时不知道有相关的法律法规可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老师犹如蜻蜓点水,匆忙赶进度,只能是做简单的知识罗列、堆积,案例分析、社会现象分析等无暇顾及。授课方式是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由于本门课非专业课,学生大多不重视,上课目的也只是为了应付考试。
2、大学生学习生活脱离社会
大学教育目的是为了培养一批优秀的建设中国社会主义的栋梁之才,这样的栋梁之才需要了解社会,认知世界。以便毕业后更好地融入社会、服务社会,而现实的大学生却像是生活在象牙塔里,与社会严重脱节,缺乏社会生活经验,不了解现实社会的复杂性,更不了解法治社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
3、家庭教育对大学生影响
正所谓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子女的性格、品德等各方面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家庭、父母的潜移默化的影响的。父母的法律素养和对法律的态度对孩子有直接影响:父母有较丰富的法律知识,对法律的权威深信不疑的,孩子也会在日常生活中形成关注法律的习惯和对法律的信仰; 父母的法律知识较少,对法律持怀疑态度的,认为“权大于法”的,孩子也会多少有类似状况。循规蹈矩工作和生活的家庭,他们培养的孩子从小就会因为他们的安全而感到法律的神圣。相反,那些生活在社会底层,文化素养相对较低的父母,他们的还是看到的往往是些灰色和黑暗的一面,因此,从小时候开始,他们的心里就没有那么阳光。他们总会对社会的公平、公正、公开等产生很大程度的怀疑。情况稍微好点的孩子,他们不会对社会产生敌视。情况糟糕的孩子,他们就会用敌视的眼光来看待身边的点点滴滴。这非常容易埋下违法犯罪的隐患。
三、培养和提升当代大学生法律素养的现实路径
大学生法律素养培养应通过从校内到校外,从自身到社会等多方面,立体式进行因势利导,塑造一个良好的培育环境,使他们的法律素养能够得到切实的提高具体而言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重塑大学生法律素养教育理念
通常情况下,形成法律素养的前提和基础是培养法律意识。通过培养学生的法制观念,强化其法律意识,帮助学生树立法律信仰,积极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自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大学生要有自己守法意识和法律信仰,高校正确认识法制教育的目的和意义,并将法制教育作为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常抓不懈,将以德育人和以法育人進行有机结合,巩固和强化学生的法律意识。要结合学生的思想生活,通过对法制教育的形成进行创新,不断提高法制建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引导教育大学生依法行使自身的权利和承担相应的法定义务,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加强法律教育的教师队伍建设。创新大学法律教学手段。高等学校的法律教师不仅要熟悉高校教育规律和青年学生成长规律,而且要具备比较系统的法律学科知识和拥有较高的法律素质,不一定在某个领域研究多深,但必须是法学方面的通才,前后贯通能够使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聘请具有丰富法律实践经验的法律工作者走上课堂优化师资队伍的结构。
3、建立法律素养的教育网络,培养法律意识。
对大学生来说,提高法律意识一方面需要院校承担相应的责任,另一方面涉及社会的不同层面,需要社会成员共同努力,积极营造高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法制教育环境。家长要与子女多沟通交流,与学校配合共同教育,司法机关与学生建立对接关系,通过定期联系,在学校内部加强司法宣传教育,作为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要设身处地为大学生排忧解难,通过采取各种方案或措施,对大学生进行法律素质教育。
4、强化训练课堂教育,参与社会实践
在进行教育的过程中,重视教学活动的灵活性,以及教学实践的有效性。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通过实践的方式对法律知识进行学习,通过案例教学法进行教学,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进而提高自身的法律意识和法律观念。高校可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在校内外就法律知识开展咨询活动,学校可以在每年的法制宣传日,开展法制宣传活动;可以结合学校、 社会上出现的法律问题,开展法制讨论、法律常识竞赛、法律演讲;也可以搞法制宣传周、法制宣传月活动;组织学生旁听法庭审判,成立大学生法学学习小组和研究会等。总之,让学生亲自体验法律在社会中的价值和作用。
参考文献
[1] 蔡斌:高职院校学生法律素养的现状及其培养途径探析 [J].职业时间,2010(3)
[2] 沈洪豪:论大学生的法律素质及培养[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4)
[3] 钟佩霖:大学生法律素养的现状与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2007(5).
[4] 曲丽娟:试论大学生的法制素养及教育对策[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4)
作者简介
罗艳丽(1981-),女,湖北安陆人,学士,主要从事学生教育与管理工作。
作者单位:湖北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