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现代教育技术广泛应用于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今天,高师院校公共教育学课程仍是教学方法单一、教学内容陈旧,难以取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在公共教育学课程中运用网络这一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构建起分组选题、资料搜集、整理运用、成果交流的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教学模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师引导下学生通过相互讨论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关键词]网络 教育学 主题研究教学模式
[作者简介]梁萍云(1965- ),女,广西武鸣人,梧州学院教师教育系讲师,研究生学历,研究方向为教学论。(广西 梧州 543002)
[课题项目]本文系广西梧州学院科研课题“基于现代教育技术的大学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的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26-0118-03
一、问题的提出
公共教育学是高师院校培养学生教师素质的核心课程之一,这门课程开设效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未来教师的素质与水平。但当前教育学课程的教学效果不容乐观,教师厌教、学生厌学的现象依然存在,教育学课程的实际教学效果与师生的期望、课程自身的作用、未来教师职业的要求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教育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课程设置的价值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很多,其中传统的教学模式和落后的教学方法是不可忽视的因素。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新型的教学技术,正在日益广泛地应用于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它们与各学科的教学进程密切结合时所具有的特性,为新型教学模式的创建提供了最理想的教学环境,为创建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新型教学结构提供了可能性。教育学课程的教学如何主动适应这一时代发展及教育改革的需要,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努力探索现代教育技术下的新型教学模式,是教育学教学改革的当务之急。正是顺应这一教学改革的需要,我们在教学中不断地探索实践,逐渐构建起了基于网络的教育学主题研究教学模式。
二、基于网络的教育学主题研究教学模式
基于网络的教育学主题研究教学模式是指在教育学课程的教学中,以建构主义教学观为主要指导理论,以计算
机网络为基本的学习手段,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课题选择、分工合作、搜集信息、整理利用,从而完成学习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该模式坚持以自主、合作、探究为形式,以能力发展为目标的原则,突出学生的认知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主体参与程度,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和帮助,促进学生主动地、创造性地进行意义建构。
(一)模式构建的主要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讲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充分利用各种学习资源(包括文字教材、音像资料、多媒体课件、软件工具以及从Internet上获取的各种教学信息等)而获得的。因此,学习过程是学生主动进行意义建构的过程。要有效地完成知识的建构过程,学生必须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必须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
根据建构主义的教学观,学生对教育学理论知识和教学技能的学习不是被动的接受过程,而是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借助各种学习媒体在一定的学习情境中主动获取和建构的过程。
(二)模式目标
基于网络的教育学主题研究教学模式的目标为:(1)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学习主体性有效地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2)培养师范生在网络环境中正确获取信息、处理信息、传输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以适应“数字化生存”社会对师范生信息素养的需要;(3)培养师范生的团结精神和合作能力。
(三)教学程序
1.教师对教材的处理。教师根据课程中的部分重点难点内容、主要内容与相关的应用研究热点问题,对学生某方面的素质能力要求与网络技术的应用等整合形成若干专题。如教育与社会、教师与学生、教学与改革、教育目的与内容、学校管理与班主任工作、教育科学研究与教育测评。每个专题设计若干个研究主题,如教育与社会专题,主要的研究主题有:教育的功能分析、浅论教育与文化的关系、浅论教育与政治的关系、浅论教育与经济的关系,以供学生选题参考。
2.教师进行指导性讲座。开展主题研究学习的支持条件之一,是学生必须了解教育研究的基本知识和方法,但教育学课程一般是在大学二年级开设,而介绍有关教育研究理论和方法的课程——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则是在大学三年级开设,为此,教师有必要给学生介绍一些在主题研究学习活动中涉及的有关的研究知识和方法。讲座的主要内容有:如何选择研究主题,如何运用网络进行资源的检索、整理和利用,如何撰写教育学术论文,如何撰写研究报告,等等,为学生顺利进行主题的研究做准备。
3.学生分组选题。依据学生自愿和教师指导的原则进行分组,每组3~5人。各小组选出组长1名,明确组长的工作职责,即负责组织本组成员讨论制订研究学习活动的计划、实施的组织管理、过程及结果的归纳总结工作。
在教师指导下,各小组参考教师所提供的主题,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根据小组的兴趣、爱好以及教育教学实践寻找所要研究的问题。如教学与改革专题,研究小组拟定的主题有:“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创新教育与教师的素质”“课堂教学设计的原则”“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素养”“小学课堂创新教学的研究”“老师在课堂上怎样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现学习在小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等等。
4.分工合作,搜集资料。题目选定后,就需要组内分工搜集资料,每人(或两人一组)负责不同的部分。首先给学生提供一份与主题相关的网址链接清单,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清单快速查找资料,以避免学生盲目地“冲浪”。教育科研网站有:http://www.cbe21.com(中国基础教育网),http://www.pep.com.cn(人教网),http://www.gzy.com.cn(中国教育资源网),http://www.online.edu.cn(中国教育在线);搜索引擎有:http://www.google.com,http://www.baidu.com,http://cn.yahoo.com,http://e.pku.edu.cn(天网)等。
5.资料整理,形成结论。每人对所搜集的资料进行分析整理,在小组内展开讨论,对所研究的问题形成初步的构想,并加以论证,然后由组稿人执笔以研究报告或论文的形式得出研究结论,辅以多媒体材料说明。
6.成果展示,汇报交流。每组推选代表1人在班上宣读论文或做简要介绍(可运用演示文稿),让全班同学了解每个小组研究的成果,并回答来自同学和老师的提问(也可由该小组的其他成员回答)。这也是一个重要的学习过程。
7.总结评价,共同提高。把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结合起来,注重对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的评价,重视评价对学生发展的影响;从多元的角度,采用组内自评、组间互评、教师评的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具体操作如下:(1)提供评价量表。教师根据教学要求、活动进程和评价指导思想,建立“资料的选择与引用”“问题的论证与解决”“报告(论文)的结构与特色”“合作与交流”四个指标和“优秀”“良好”“中等”“一般”四个等级的评价体系(见表1)。(2)组内自评。自评内容包括三方面:一是各小组首先根据量表中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指标对本小组的研究报告或论文进行评价。二是对本小组成员在学习活动中的合作态度、参与程度、创新意识等各方面表现进行评价。三是小组成员各自谈谈在本次学习活动中的收获,彼此交流体会和感受,总结优点,找出不足,并提出整改措施,为下一次的主题研究学习积累经验。最后由组长将三方面的自评情况整理形成书面总结。(3)组间互评。在听取汇报或交互阅读的基础上,各小组根据量表中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指标对本小组之外的其他小组的研究报告或论文进行评价,评价结果采用百分制表示。(4)教师评。教师对每组提交的论文和书面总结进行评价,以鼓励为主,同时指出研究过程中和论文本身的优点与不足,并以此为依据结合组间互评的结果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打分,小组的成绩亦是组员个人的成绩,作为重要的平时成绩记录在册。由于学生的学习经验、研究水平、理解能力等的限制,对某些问题的认识可能出现疏忽和理解偏差等情况,教师必须进行总结性的纠正、补充、阐发、归纳等工作,帮助学生形成明确、系统、深刻的认识,从而形成合理的教育观念。
8.成果推广,互相学习。推选3名学生把全班每一专题的论文整理成册在班上传阅交流,并将其中的两篇优秀论文整理成演示文稿,作为该主题研究学习的成果上传到校园网的本专业网页“教与学”栏目中。
(四)教学效果
我们采用问卷的方式对模式的实施班级——数理系2006级理科大专班学生(36人)进行了学习效果的调查,结果是:喜欢采用上网查资料的学习方式的学生有27人,占全班总人数的76%;熟悉和基本熟悉了利用网络搜集资料的方法的学生有34人,占94.4%;以后会和可能会自觉运用网络去搜集信息资料的有33人,占91.7%;认为这种研究性学习方式对自主性学习能力的养成有积极作用的有29人,占80.5%;认为这种研究性学习活动对信息分析、信息处理能力及独立思考能力的形成有积极作用的有31人,占86.1%;认为这种活动的教学设计能促进同学之间的沟通和合作的有32人,占88.9%。从问卷调查结果、学生的书面总结及研究报告看,主题研究学习收到以下的教学效果:
1.充分调动和发挥了学生学习的独立性、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基于网络的主题研究学习方式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自主选择和确立研究主题,自主策划和开展研究活动,自主表达和交流研究成果,自主评价、调控和反思研究过程。这种新的学习模式,使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2.丰富了学生的教育学知识,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对教育学理论的理解和掌握,有利于学生教育教学技能的形成。网络最大的优势就是资源共享,通过上网查阅资料,开阔了学生的教育学知识视野,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使学生更广泛更深入地了解了当前我国教育教学改革的状况和问题,在丰富、鲜活的教改资料中生动地解读、理解和构建教育学理论,掌握教育教学的技能。同时,学生在积极思考、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掌握了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3.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利用网络的技能、信息能力及综合素质。如何有效地利用网络获取、分析、加工、利用信息的“信息能力”是21世纪教师必备的重要素质之一,基于网络的教学为学生创造了更多的网络操作的机会,从而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网络操作技能。而主题研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面对纷繁复杂的信息世界,能有目的有意识地去辨别分析、加工利用,从而培养和训练了学生获取知识与更新知识的能力,也使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得到提高。
4.能推动学生互动探究,培养合作学习的团队精神。与以往的学习要求不同的是,主题研究的学习任务是以小组为单位通过研究的方式来完成的,学习的总任务往往被分解成一个个的子任务,由小组的每个成员分别来承担,子任务的完成质量直接影响到总任务的完成质量。因此,为了圆满完成学习任务,小组成员明确分工、团结协作、互相交流、沟通讨论,从而锻炼和培养了与人交往沟通的能力,增强了集体观念。
(五)模式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正确把握教师在主题研究学习活动中的角色定位,既要克服以往教育学教学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宰,对学生的学习活动统得过死的弊病,又要防止忽视教师的作用,对学生放任自流的做法。教师在整个过程中应扮演指导者和辅助者的角色,帮助学生解决研究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协调各种关系,以使学生的研究活动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郭启华.研究性教学模式的建构[J].绥化师专学报,2002(3).
[2]黄玲.开展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J].中国远程教育,2004(2).
[3]钱扬义,王祖浩,陈建斌,莫南道.信息技术与化学课程整合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 2004(7).
[关键词]网络 教育学 主题研究教学模式
[作者简介]梁萍云(1965- ),女,广西武鸣人,梧州学院教师教育系讲师,研究生学历,研究方向为教学论。(广西 梧州 543002)
[课题项目]本文系广西梧州学院科研课题“基于现代教育技术的大学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的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26-0118-03
一、问题的提出
公共教育学是高师院校培养学生教师素质的核心课程之一,这门课程开设效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未来教师的素质与水平。但当前教育学课程的教学效果不容乐观,教师厌教、学生厌学的现象依然存在,教育学课程的实际教学效果与师生的期望、课程自身的作用、未来教师职业的要求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教育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课程设置的价值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很多,其中传统的教学模式和落后的教学方法是不可忽视的因素。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新型的教学技术,正在日益广泛地应用于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它们与各学科的教学进程密切结合时所具有的特性,为新型教学模式的创建提供了最理想的教学环境,为创建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新型教学结构提供了可能性。教育学课程的教学如何主动适应这一时代发展及教育改革的需要,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努力探索现代教育技术下的新型教学模式,是教育学教学改革的当务之急。正是顺应这一教学改革的需要,我们在教学中不断地探索实践,逐渐构建起了基于网络的教育学主题研究教学模式。
二、基于网络的教育学主题研究教学模式
基于网络的教育学主题研究教学模式是指在教育学课程的教学中,以建构主义教学观为主要指导理论,以计算
机网络为基本的学习手段,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课题选择、分工合作、搜集信息、整理利用,从而完成学习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该模式坚持以自主、合作、探究为形式,以能力发展为目标的原则,突出学生的认知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主体参与程度,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和帮助,促进学生主动地、创造性地进行意义建构。
(一)模式构建的主要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讲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充分利用各种学习资源(包括文字教材、音像资料、多媒体课件、软件工具以及从Internet上获取的各种教学信息等)而获得的。因此,学习过程是学生主动进行意义建构的过程。要有效地完成知识的建构过程,学生必须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必须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
根据建构主义的教学观,学生对教育学理论知识和教学技能的学习不是被动的接受过程,而是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借助各种学习媒体在一定的学习情境中主动获取和建构的过程。
(二)模式目标
基于网络的教育学主题研究教学模式的目标为:(1)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学习主体性有效地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2)培养师范生在网络环境中正确获取信息、处理信息、传输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以适应“数字化生存”社会对师范生信息素养的需要;(3)培养师范生的团结精神和合作能力。
(三)教学程序
1.教师对教材的处理。教师根据课程中的部分重点难点内容、主要内容与相关的应用研究热点问题,对学生某方面的素质能力要求与网络技术的应用等整合形成若干专题。如教育与社会、教师与学生、教学与改革、教育目的与内容、学校管理与班主任工作、教育科学研究与教育测评。每个专题设计若干个研究主题,如教育与社会专题,主要的研究主题有:教育的功能分析、浅论教育与文化的关系、浅论教育与政治的关系、浅论教育与经济的关系,以供学生选题参考。
2.教师进行指导性讲座。开展主题研究学习的支持条件之一,是学生必须了解教育研究的基本知识和方法,但教育学课程一般是在大学二年级开设,而介绍有关教育研究理论和方法的课程——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则是在大学三年级开设,为此,教师有必要给学生介绍一些在主题研究学习活动中涉及的有关的研究知识和方法。讲座的主要内容有:如何选择研究主题,如何运用网络进行资源的检索、整理和利用,如何撰写教育学术论文,如何撰写研究报告,等等,为学生顺利进行主题的研究做准备。
3.学生分组选题。依据学生自愿和教师指导的原则进行分组,每组3~5人。各小组选出组长1名,明确组长的工作职责,即负责组织本组成员讨论制订研究学习活动的计划、实施的组织管理、过程及结果的归纳总结工作。
在教师指导下,各小组参考教师所提供的主题,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根据小组的兴趣、爱好以及教育教学实践寻找所要研究的问题。如教学与改革专题,研究小组拟定的主题有:“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创新教育与教师的素质”“课堂教学设计的原则”“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素养”“小学课堂创新教学的研究”“老师在课堂上怎样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现学习在小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等等。
4.分工合作,搜集资料。题目选定后,就需要组内分工搜集资料,每人(或两人一组)负责不同的部分。首先给学生提供一份与主题相关的网址链接清单,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清单快速查找资料,以避免学生盲目地“冲浪”。教育科研网站有:http://www.cbe21.com(中国基础教育网),http://www.pep.com.cn(人教网),http://www.gzy.com.cn(中国教育资源网),http://www.online.edu.cn(中国教育在线);搜索引擎有:http://www.google.com,http://www.baidu.com,http://cn.yahoo.com,http://e.pku.edu.cn(天网)等。
5.资料整理,形成结论。每人对所搜集的资料进行分析整理,在小组内展开讨论,对所研究的问题形成初步的构想,并加以论证,然后由组稿人执笔以研究报告或论文的形式得出研究结论,辅以多媒体材料说明。
6.成果展示,汇报交流。每组推选代表1人在班上宣读论文或做简要介绍(可运用演示文稿),让全班同学了解每个小组研究的成果,并回答来自同学和老师的提问(也可由该小组的其他成员回答)。这也是一个重要的学习过程。
7.总结评价,共同提高。把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结合起来,注重对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的评价,重视评价对学生发展的影响;从多元的角度,采用组内自评、组间互评、教师评的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具体操作如下:(1)提供评价量表。教师根据教学要求、活动进程和评价指导思想,建立“资料的选择与引用”“问题的论证与解决”“报告(论文)的结构与特色”“合作与交流”四个指标和“优秀”“良好”“中等”“一般”四个等级的评价体系(见表1)。(2)组内自评。自评内容包括三方面:一是各小组首先根据量表中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指标对本小组的研究报告或论文进行评价。二是对本小组成员在学习活动中的合作态度、参与程度、创新意识等各方面表现进行评价。三是小组成员各自谈谈在本次学习活动中的收获,彼此交流体会和感受,总结优点,找出不足,并提出整改措施,为下一次的主题研究学习积累经验。最后由组长将三方面的自评情况整理形成书面总结。(3)组间互评。在听取汇报或交互阅读的基础上,各小组根据量表中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指标对本小组之外的其他小组的研究报告或论文进行评价,评价结果采用百分制表示。(4)教师评。教师对每组提交的论文和书面总结进行评价,以鼓励为主,同时指出研究过程中和论文本身的优点与不足,并以此为依据结合组间互评的结果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打分,小组的成绩亦是组员个人的成绩,作为重要的平时成绩记录在册。由于学生的学习经验、研究水平、理解能力等的限制,对某些问题的认识可能出现疏忽和理解偏差等情况,教师必须进行总结性的纠正、补充、阐发、归纳等工作,帮助学生形成明确、系统、深刻的认识,从而形成合理的教育观念。
8.成果推广,互相学习。推选3名学生把全班每一专题的论文整理成册在班上传阅交流,并将其中的两篇优秀论文整理成演示文稿,作为该主题研究学习的成果上传到校园网的本专业网页“教与学”栏目中。
(四)教学效果
我们采用问卷的方式对模式的实施班级——数理系2006级理科大专班学生(36人)进行了学习效果的调查,结果是:喜欢采用上网查资料的学习方式的学生有27人,占全班总人数的76%;熟悉和基本熟悉了利用网络搜集资料的方法的学生有34人,占94.4%;以后会和可能会自觉运用网络去搜集信息资料的有33人,占91.7%;认为这种研究性学习方式对自主性学习能力的养成有积极作用的有29人,占80.5%;认为这种研究性学习活动对信息分析、信息处理能力及独立思考能力的形成有积极作用的有31人,占86.1%;认为这种活动的教学设计能促进同学之间的沟通和合作的有32人,占88.9%。从问卷调查结果、学生的书面总结及研究报告看,主题研究学习收到以下的教学效果:
1.充分调动和发挥了学生学习的独立性、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基于网络的主题研究学习方式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自主选择和确立研究主题,自主策划和开展研究活动,自主表达和交流研究成果,自主评价、调控和反思研究过程。这种新的学习模式,使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2.丰富了学生的教育学知识,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对教育学理论的理解和掌握,有利于学生教育教学技能的形成。网络最大的优势就是资源共享,通过上网查阅资料,开阔了学生的教育学知识视野,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使学生更广泛更深入地了解了当前我国教育教学改革的状况和问题,在丰富、鲜活的教改资料中生动地解读、理解和构建教育学理论,掌握教育教学的技能。同时,学生在积极思考、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掌握了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3.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利用网络的技能、信息能力及综合素质。如何有效地利用网络获取、分析、加工、利用信息的“信息能力”是21世纪教师必备的重要素质之一,基于网络的教学为学生创造了更多的网络操作的机会,从而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网络操作技能。而主题研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面对纷繁复杂的信息世界,能有目的有意识地去辨别分析、加工利用,从而培养和训练了学生获取知识与更新知识的能力,也使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得到提高。
4.能推动学生互动探究,培养合作学习的团队精神。与以往的学习要求不同的是,主题研究的学习任务是以小组为单位通过研究的方式来完成的,学习的总任务往往被分解成一个个的子任务,由小组的每个成员分别来承担,子任务的完成质量直接影响到总任务的完成质量。因此,为了圆满完成学习任务,小组成员明确分工、团结协作、互相交流、沟通讨论,从而锻炼和培养了与人交往沟通的能力,增强了集体观念。
(五)模式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正确把握教师在主题研究学习活动中的角色定位,既要克服以往教育学教学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宰,对学生的学习活动统得过死的弊病,又要防止忽视教师的作用,对学生放任自流的做法。教师在整个过程中应扮演指导者和辅助者的角色,帮助学生解决研究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协调各种关系,以使学生的研究活动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郭启华.研究性教学模式的建构[J].绥化师专学报,2002(3).
[2]黄玲.开展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J].中国远程教育,2004(2).
[3]钱扬义,王祖浩,陈建斌,莫南道.信息技术与化学课程整合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 20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