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改革开放40年,国家富强了,人民生活富裕了,海外华侨华人也挺起了腰板,为祖(籍)国所取得的发展成就和巨大变化感到自豪。
作为一名外派教师,我有幸被外派到泰国进行华文教育工作,由此认识了不少令人敬佩的老华侨、华裔。他们共同的特点是热爱中国。虽然有的已经是几代华裔了,但从他们内心来讲,还是认同自己的华裔身份,并以此为荣。
出资建校,后代的华文教育不能懈怠
先说说泰国帕府中兴学校的校董刘暹秋先生。第一次认识刘先生是我到泰国后,刘先生作为学校的校董带司机去另外一所华校接我。那年他已经60多岁了,一早坐了7个多小时的汽车,接到我以后又接着返回。车子比较旧,空调制冷也不太好。我坐久了都感觉非常疲乏和闷热,但刘先生一路上还精神饱满地用流利的中文跟我聊着天。如果不是刘先生自己介绍,我还真感觉不出他是出生在泰国的第四代华裔。
据刘先生自己讲,他们小时候因为当时的国际环境,政府不允许学习中文,只好偷偷地学。老师提前说好明天学习哪页,他们就把这一页撕下来夹在其他书里带到学校。说起当年学习中文不易的情景,刘先生不禁感慨万千。后来中泰建交后,政府允许学习中文了,中文学校也像雨后春笋般繁荣发展起来,出现了很多华人、华侨创办的华校。
老一辈华人没有机会学习华文,现在有机会了,但他们已经错过进校学习的年龄。于是,他们就出资建校,希望后代和更多的人有学习中文的机会。这些学校都开设了中文课,还从中国请来中文教师。作为校董的刘先生为了更好地学习中文,就经常进学校跟中国老师谈话、聊天,在家坚持看中文电视台节目,这样日积月累,刘先生练就了一口流利的中文。回到中国,别人也感觉不出他是在国外长大的华裔。为了营造一个语言环境,刘先生还要求学校小卖部的泰国人学习中文,学生买东西时,要他们跟学生用中文交流。
令我特别感动的是刘先生对祖(籍)国的热爱。我到任的那年国庆节,一早,刘先生就到我们中文办公室,给我们带来一个大蛋糕,上面写着:祝妈妈生日快乐!还有一次,我们吃午饭时,刘先生进来跟我们一起吃饭,边吃边聊。聊起中国改革开放后发生的巨大变化,让海外的华人也感到自豪。
还让我比较钦佩的是刘先生不屈不挠的精神。听其他同事说,刘先生原来经营房地产,后来爆发经济危机,破产了。我刚到泰国的时候,他家的房子还比较大,有三层楼,楼下他的太太在经营些百货。不久后,可能欠银行的钱,大房子被封了。他们搬到小房子里,他的太太在路边经营着一个小服装店。就在这种情况下,刘先生也没有被压倒。他找到我,让我把刘欢的那首《从头再来》的歌词用毛笔抄下来,他要贴在床头勉励自己。对了,他的手機铃声也是这首曲子。
后来我离开了帕府,转到曼谷任教。大约隔了几年后的一个深夜,我去机场接新老师,没想到又遇到刘先生,他也在接新老师,这让我感动不已。一个已经70多岁的人,还要坐八九个小时的车亲自到机场接老师,足以看出刘先生对中国老师的重视。刘先生在自己经济不宽裕、身体不再年轻时,还在为华文教育无私奉献,他的这种精神实在令人钦佩。
排除万难,为孩子们创造学习机会
再说说我到曼谷任教后遇到的另一位校董林滨汉先生。林先生也是70多岁的人了,他是第三代华裔,中文说得很棒。问起林先生对中国改革开放40年来的看法,他说:“改革开放让中国成为世界顶尖国家,海外的华人也倍感光荣。”
林先生说,小时候自己家里很穷,到十几岁才上学,因交不起学费被老师叫到一边站着,自尊心很强的他就退学了。后来,林先生通过打工挣了点钱后,就想着业余参加中文补习班。因为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的原因,林先生一直就认为一定要学好中文。虽然,当时泰国政府不允许学习中文,但他还是偷偷报了中文补习班。随着中泰建交和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在泰国的华裔也觉得扬眉吐气。但是,同样因为年纪大了,林先生只能通过听中文歌曲、看中文报纸、看中文电视台节目来提高中文水平了。
林先生小时候曾经就读过的孔堤公学,因为经费的原因要停办了。年迈体弱的老校长实在不愿意学校关门,因为这所不起眼的小学能为附近贫困家庭的孩子提供上学的机会。老校长找到部分校友们,请他们帮忙出主意,其中包括林先生。这些校友通过几十年的打拼多少都有了些家底,同时感怀儿时学习的不易以及受“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传统思想的影响,所以大家商量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力保学校继续开办下去。学校最终得以保留,而且免除学生的学费和午餐费。
后来,林先生跟我说:“当年我们想学习,条件不允许,没这个机会。现在我们就是要想办法让那些贫困家庭的孩子能够得到我们过去没有的学习机会。”
学校虽然可以继续开办下去,但是新问题又来了。由于学校处于低洼地带,一到雨季就灌进水,因此校董们决定兴建教学楼。但这事说起来简单,办起来难,因为这需要一大笔资金。为此,林先生跟其他校董们不但自己捐款、号召亲朋好友捐助,而且还到处找人拉赞助。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多方爱心人士的支援下,斥资7000多万泰铢(约合1400万元人民币)的教学楼终于建好了。
小时候常常看爷爷写得一手漂亮的毛笔字,听姑姑唱动听的中文歌曲,这些都深深地印在林先生的脑海里,使林先生从小对中国文化充满了向往。他说,自己喜欢中国文化。空闲时,他也会在家挥毫泼墨。林先生不但热爱中国文化,他的家庭也一直沿袭中国人的生活习俗,在家里孩子们都要讲普通话,而且过中国人的节日。林先生说:“我要让后代永远记着,我们的祖先来自中国。”
在林滨汉先生、刘暹秋先生和其他校董的推动下,泰国帕府中兴学校与中国山东泰安凤凰小学、曼谷孔堤公学与中国广东龙川小学分别结成“姊妹友好学校”,互相交流学习。
在泰国,我还认识其他一些像林滨汉先生、刘暹秋先生这样的华人、华裔。记得曾经看过这样一段文字,大意是说,人的快乐分三级,最高级的快乐是灵魂的快乐,那是付出、奉献,让他人因为你的存在而快乐;卓越的人有三条命,性命、生命和使命,它们分别代表着生存、生活和责任。我想,我所认识的这几位老华裔应该就属于这样的人,平凡而卓越!
·来源:《中国侨网》
·责任编辑:覃颖敏
作为一名外派教师,我有幸被外派到泰国进行华文教育工作,由此认识了不少令人敬佩的老华侨、华裔。他们共同的特点是热爱中国。虽然有的已经是几代华裔了,但从他们内心来讲,还是认同自己的华裔身份,并以此为荣。
出资建校,后代的华文教育不能懈怠
先说说泰国帕府中兴学校的校董刘暹秋先生。第一次认识刘先生是我到泰国后,刘先生作为学校的校董带司机去另外一所华校接我。那年他已经60多岁了,一早坐了7个多小时的汽车,接到我以后又接着返回。车子比较旧,空调制冷也不太好。我坐久了都感觉非常疲乏和闷热,但刘先生一路上还精神饱满地用流利的中文跟我聊着天。如果不是刘先生自己介绍,我还真感觉不出他是出生在泰国的第四代华裔。
据刘先生自己讲,他们小时候因为当时的国际环境,政府不允许学习中文,只好偷偷地学。老师提前说好明天学习哪页,他们就把这一页撕下来夹在其他书里带到学校。说起当年学习中文不易的情景,刘先生不禁感慨万千。后来中泰建交后,政府允许学习中文了,中文学校也像雨后春笋般繁荣发展起来,出现了很多华人、华侨创办的华校。
老一辈华人没有机会学习华文,现在有机会了,但他们已经错过进校学习的年龄。于是,他们就出资建校,希望后代和更多的人有学习中文的机会。这些学校都开设了中文课,还从中国请来中文教师。作为校董的刘先生为了更好地学习中文,就经常进学校跟中国老师谈话、聊天,在家坚持看中文电视台节目,这样日积月累,刘先生练就了一口流利的中文。回到中国,别人也感觉不出他是在国外长大的华裔。为了营造一个语言环境,刘先生还要求学校小卖部的泰国人学习中文,学生买东西时,要他们跟学生用中文交流。
令我特别感动的是刘先生对祖(籍)国的热爱。我到任的那年国庆节,一早,刘先生就到我们中文办公室,给我们带来一个大蛋糕,上面写着:祝妈妈生日快乐!还有一次,我们吃午饭时,刘先生进来跟我们一起吃饭,边吃边聊。聊起中国改革开放后发生的巨大变化,让海外的华人也感到自豪。
还让我比较钦佩的是刘先生不屈不挠的精神。听其他同事说,刘先生原来经营房地产,后来爆发经济危机,破产了。我刚到泰国的时候,他家的房子还比较大,有三层楼,楼下他的太太在经营些百货。不久后,可能欠银行的钱,大房子被封了。他们搬到小房子里,他的太太在路边经营着一个小服装店。就在这种情况下,刘先生也没有被压倒。他找到我,让我把刘欢的那首《从头再来》的歌词用毛笔抄下来,他要贴在床头勉励自己。对了,他的手機铃声也是这首曲子。
后来我离开了帕府,转到曼谷任教。大约隔了几年后的一个深夜,我去机场接新老师,没想到又遇到刘先生,他也在接新老师,这让我感动不已。一个已经70多岁的人,还要坐八九个小时的车亲自到机场接老师,足以看出刘先生对中国老师的重视。刘先生在自己经济不宽裕、身体不再年轻时,还在为华文教育无私奉献,他的这种精神实在令人钦佩。
排除万难,为孩子们创造学习机会
再说说我到曼谷任教后遇到的另一位校董林滨汉先生。林先生也是70多岁的人了,他是第三代华裔,中文说得很棒。问起林先生对中国改革开放40年来的看法,他说:“改革开放让中国成为世界顶尖国家,海外的华人也倍感光荣。”
林先生说,小时候自己家里很穷,到十几岁才上学,因交不起学费被老师叫到一边站着,自尊心很强的他就退学了。后来,林先生通过打工挣了点钱后,就想着业余参加中文补习班。因为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的原因,林先生一直就认为一定要学好中文。虽然,当时泰国政府不允许学习中文,但他还是偷偷报了中文补习班。随着中泰建交和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在泰国的华裔也觉得扬眉吐气。但是,同样因为年纪大了,林先生只能通过听中文歌曲、看中文报纸、看中文电视台节目来提高中文水平了。
林先生小时候曾经就读过的孔堤公学,因为经费的原因要停办了。年迈体弱的老校长实在不愿意学校关门,因为这所不起眼的小学能为附近贫困家庭的孩子提供上学的机会。老校长找到部分校友们,请他们帮忙出主意,其中包括林先生。这些校友通过几十年的打拼多少都有了些家底,同时感怀儿时学习的不易以及受“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传统思想的影响,所以大家商量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力保学校继续开办下去。学校最终得以保留,而且免除学生的学费和午餐费。
后来,林先生跟我说:“当年我们想学习,条件不允许,没这个机会。现在我们就是要想办法让那些贫困家庭的孩子能够得到我们过去没有的学习机会。”
学校虽然可以继续开办下去,但是新问题又来了。由于学校处于低洼地带,一到雨季就灌进水,因此校董们决定兴建教学楼。但这事说起来简单,办起来难,因为这需要一大笔资金。为此,林先生跟其他校董们不但自己捐款、号召亲朋好友捐助,而且还到处找人拉赞助。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多方爱心人士的支援下,斥资7000多万泰铢(约合1400万元人民币)的教学楼终于建好了。
小时候常常看爷爷写得一手漂亮的毛笔字,听姑姑唱动听的中文歌曲,这些都深深地印在林先生的脑海里,使林先生从小对中国文化充满了向往。他说,自己喜欢中国文化。空闲时,他也会在家挥毫泼墨。林先生不但热爱中国文化,他的家庭也一直沿袭中国人的生活习俗,在家里孩子们都要讲普通话,而且过中国人的节日。林先生说:“我要让后代永远记着,我们的祖先来自中国。”
在林滨汉先生、刘暹秋先生和其他校董的推动下,泰国帕府中兴学校与中国山东泰安凤凰小学、曼谷孔堤公学与中国广东龙川小学分别结成“姊妹友好学校”,互相交流学习。
在泰国,我还认识其他一些像林滨汉先生、刘暹秋先生这样的华人、华裔。记得曾经看过这样一段文字,大意是说,人的快乐分三级,最高级的快乐是灵魂的快乐,那是付出、奉献,让他人因为你的存在而快乐;卓越的人有三条命,性命、生命和使命,它们分别代表着生存、生活和责任。我想,我所认识的这几位老华裔应该就属于这样的人,平凡而卓越!
·来源:《中国侨网》
·责任编辑:覃颖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