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为每户独居低保户挂上‘小橘灯’门牌后,通过工作日走访、慰问,节假日、夜间巡访,实现重要时段不‘断班’,有效服务独居低保户,尽可能降低意外事件发生概率。”朱莉是宜宾市翠屏区和苑社区党委书记、社区主任,在十年的社区工作经历中,她曾三次遇到独居老人在家中突发意外的情况,这让她格外痛心,“年初,我们成立了‘小橘灯’志愿服务队,希望用‘小橘灯’的‘微光’为独居家庭、低收入家庭、残疾人家庭等特殊困难群体增添一份暖意。”
对特殊困难群体的关照程度,体现着一个地方的民生温度、治理精度。结合“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宜宾市各地各部门切实强化责任意识,立足需求,精准施策,聚焦就业、医疗、养老等领域,持续加强对特殊困难群体的关注关心关爱,让他们感到温暖。
着力解决困难群体就业问题
“是‘苗家惠嫂’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让我的生活越来越好。”今年1月,兴文县苗家惠嫂贸易有限公司的月嫂李玉兰荣获“全国优秀农民工”荣誉称号。2017年,只有初中文化的李玉兰参加了“苗家惠嫂”学习培训,也正是这次培训彻底改变了她的生活,让原本在家待业的她成为如今月收入上万元的月嫂。
从力所不及到游刃有余,短短几年时间,李玉兰已熟练掌握母婴护理、营养搭配、保育、保洁等家政服务,先后照顾过30多个新生儿及产妇。
像李玉兰这样通过“苗家惠嫂”改变生活的人还有很多。据了解,“苗家惠嫂”劳务品牌创建于2016年,涵盖月嫂、护工、家政等服务。自2018年以来,先后培训并带动就业5万余人次,人均月收入最低5000余元,最高达到上万元。通过5年的培育打造,“苗家惠嫂”劳务品牌已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并于今年8月2日成功入选四川省首批“川字号”特色劳务品牌名单。
党史学习教育開展以来,宜宾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以服务百姓就业创业为切入点,扎实推进“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通过实施困难群体就业扶持工程,多措并举为困难群体就业“保驾护航”。
宜宾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党组成员、市就业创业和农民工服务中心主任甘华锋介绍,为集中帮助困难群众就业创业,做好公益性岗位开发管理,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今年1月,全市通过开展“就业援助月”活动进行摸底调查,并对困难群众在线上线下全方位实施帮扶。活动期间,共走访服务对象家庭2868户,帮助服务对象实现就业2489人,帮助5024名就业困难人员享受政策。累计搜集1620个公益性岗位,对特别困难的援助对象实行托底安置,并帮助79家招用就业困难人员企业享受就业扶持政策。
“除了开展‘就业援助月’活动,今年,我们还先后开展了‘春风行动’、‘民营企业招聘月’、残疾人就业帮扶活动、‘百日千万网络招聘专项行动’等,为劳动者求职就业和用人单位用工招聘搭建人力资源供需平台。”甘华锋表示。
三大“暖心工程”温暖残疾人家庭
家住江安县的高维勤每天天不亮就起床为三个患有罕见先天性软骨病的女儿准备早饭,照顾一家老小饮食起居是高维勤每日生活的必备内容。一年365天她就像陀螺一样不敢停歇地旋转着,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转眼就是23年,“从女儿患病开始,我的整个生活重心都放在了三个女儿身上。”高维勤说。
江安县扶残助残协会党支部书记、会长徐晓容告诉记者,在江安县,像高维勤这样的“陀螺人”家庭还有5000余个,每户至少有一个残疾人需要看护,年龄从9岁到80岁不等,以半身瘫痪、肢体残疾居多。
在“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中,江安县从残疾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出发,创新推出“助残陀螺人”项目,通过实施“减负”“纾困”“授渔”三大“暖心工程”,帮助残疾人及其背后像陀螺一样整日不停旋转的“陀螺人”,为残疾人家庭照亮前行之路,点燃希望之光。
“我们发起‘助残陀螺人’项目其实源于高大姐,她每天需要照顾这么多人,24小时连轴转,我们觉得这个群体更需要被社会关注。”徐晓容表示,江安县扶残助残协会通过实施“减负”工程,定期给“陀螺人”家庭提供陪护、心理疏导、基础家政等帮扶性服务,让“陀螺人”有释放压力和喘息的机会;通过实施“纾困”工程,吸纳护工、医生、理发师等爱心人士100余名组建志愿者团队,建立帮扶残疾人长效机制,并制定残疾人日常生活补助、子女教育补助、大病救助补贴“两补助一补贴”政策,让残疾人常存温暖;通过实施“授渔”工程,建立轻度残疾人帮助重度残疾人的新型服务模式,聘用轻度残疾人到助残“陀螺人”家中,提供做饭洗衣、打扫卫生、洗头理发、按摩复健等服务,对于重残家庭及“陀螺人”,提供家政料理服务、手工定制、直播带货创业等就业岗位,让残疾人家庭充满希望。
邹小平是“授渔”工程的志愿者,每周她都会到残疾人家庭帮他们买菜、洗头、打扫卫生等,不仅如此,她还带动了很多身边的人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帮助更多残疾人。“每次看到他们发自内心的笑容,我都很开心。”邹小平表示。
家住江安县的张琴属于轻度残疾,但家中还有位重度残疾的母亲,此前张琴一直在家中照顾一家老小饮食起居,家里全靠母亲的残疾人补助和低保维持生计。“通过‘授渔’工程,我在空余时间有机会到重度残疾人家中开展照护服务,真的很感谢‘助残陀螺人’这个项目,帮助我们就业,为我们减轻经济负担。”张琴说。
截至目前,江安县“助残陀螺人”项目已募集爱心资金100余万元、爱心物资价值80余万元,帮扶“陀螺人”家庭150户,服务总次数达4500余人次。
让“老有所养”有温度更有品质
近日,记者在高县沙河镇马道村范家湾组沙河特困人员供养服务设施(敬老院)项目现场看到,工人们正在紧张有序地施工,加快推进项目工程建设进度。
沙河特困人员供养服务设施(敬老院)项目相关负责人介绍,该项目于去年11月开工建设,目前,已完成主体及室内装框,外保温层已全面完工,地面铺设、内墙抹灰已基本完成,水电、消防安装完成80%,正在刷外墙漆及总平建设,预计10月底竣工。
“敬老院规划建有老年居住用房、厨房、餐厅、书画阅览室、娱乐活动室、公用浴室、护理室、洗衣房、库房等功能室,并配套电梯、健身器材、公共绿化等,不仅能满足老有所需、老有所养,也能实现老有所学、老有所乐。”高县社会救助服务中心主任罗学元告诉记者,此前,高县共有15个公办养老院1150张床位,该项目建成完工后将新增200张床位。
“项目建成后,将更好地满足沙河镇250余名特困供养人员集中供养需求,同时发挥区域性辐射服务功能,为周边复兴镇、月江镇、胜天镇等区域300余名散居特困供养人员提供集中供养照料服务支持。”罗学元补充说,在优先满足特困供养人员集中供养需求的前提下,敬老院还可以为重度残疾人等特殊群体提供有偿寄养、托养等服务,进一步提升沙河镇作为中心镇的兜底保障服务能力,提升全县养老服务水平。
让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沙河特困人员供养服务设施(敬老院)项目建设只是高县“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的缩影。近年来,高县把推进养老服务工作作为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着力点,稳步推进“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的养老服务新格局。
目前,高县已建成城镇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22个,农村社区(村)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11个,农村老年活动中心46个,农村养老服务站(点)138个,实现所有农村社区(村)养老服务设施全覆盖。(责编/蒋筱青)
对特殊困难群体的关照程度,体现着一个地方的民生温度、治理精度。结合“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宜宾市各地各部门切实强化责任意识,立足需求,精准施策,聚焦就业、医疗、养老等领域,持续加强对特殊困难群体的关注关心关爱,让他们感到温暖。
着力解决困难群体就业问题
“是‘苗家惠嫂’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让我的生活越来越好。”今年1月,兴文县苗家惠嫂贸易有限公司的月嫂李玉兰荣获“全国优秀农民工”荣誉称号。2017年,只有初中文化的李玉兰参加了“苗家惠嫂”学习培训,也正是这次培训彻底改变了她的生活,让原本在家待业的她成为如今月收入上万元的月嫂。
从力所不及到游刃有余,短短几年时间,李玉兰已熟练掌握母婴护理、营养搭配、保育、保洁等家政服务,先后照顾过30多个新生儿及产妇。
像李玉兰这样通过“苗家惠嫂”改变生活的人还有很多。据了解,“苗家惠嫂”劳务品牌创建于2016年,涵盖月嫂、护工、家政等服务。自2018年以来,先后培训并带动就业5万余人次,人均月收入最低5000余元,最高达到上万元。通过5年的培育打造,“苗家惠嫂”劳务品牌已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并于今年8月2日成功入选四川省首批“川字号”特色劳务品牌名单。
党史学习教育開展以来,宜宾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以服务百姓就业创业为切入点,扎实推进“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通过实施困难群体就业扶持工程,多措并举为困难群体就业“保驾护航”。
宜宾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党组成员、市就业创业和农民工服务中心主任甘华锋介绍,为集中帮助困难群众就业创业,做好公益性岗位开发管理,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今年1月,全市通过开展“就业援助月”活动进行摸底调查,并对困难群众在线上线下全方位实施帮扶。活动期间,共走访服务对象家庭2868户,帮助服务对象实现就业2489人,帮助5024名就业困难人员享受政策。累计搜集1620个公益性岗位,对特别困难的援助对象实行托底安置,并帮助79家招用就业困难人员企业享受就业扶持政策。
“除了开展‘就业援助月’活动,今年,我们还先后开展了‘春风行动’、‘民营企业招聘月’、残疾人就业帮扶活动、‘百日千万网络招聘专项行动’等,为劳动者求职就业和用人单位用工招聘搭建人力资源供需平台。”甘华锋表示。
三大“暖心工程”温暖残疾人家庭
家住江安县的高维勤每天天不亮就起床为三个患有罕见先天性软骨病的女儿准备早饭,照顾一家老小饮食起居是高维勤每日生活的必备内容。一年365天她就像陀螺一样不敢停歇地旋转着,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转眼就是23年,“从女儿患病开始,我的整个生活重心都放在了三个女儿身上。”高维勤说。
江安县扶残助残协会党支部书记、会长徐晓容告诉记者,在江安县,像高维勤这样的“陀螺人”家庭还有5000余个,每户至少有一个残疾人需要看护,年龄从9岁到80岁不等,以半身瘫痪、肢体残疾居多。
在“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中,江安县从残疾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出发,创新推出“助残陀螺人”项目,通过实施“减负”“纾困”“授渔”三大“暖心工程”,帮助残疾人及其背后像陀螺一样整日不停旋转的“陀螺人”,为残疾人家庭照亮前行之路,点燃希望之光。
“我们发起‘助残陀螺人’项目其实源于高大姐,她每天需要照顾这么多人,24小时连轴转,我们觉得这个群体更需要被社会关注。”徐晓容表示,江安县扶残助残协会通过实施“减负”工程,定期给“陀螺人”家庭提供陪护、心理疏导、基础家政等帮扶性服务,让“陀螺人”有释放压力和喘息的机会;通过实施“纾困”工程,吸纳护工、医生、理发师等爱心人士100余名组建志愿者团队,建立帮扶残疾人长效机制,并制定残疾人日常生活补助、子女教育补助、大病救助补贴“两补助一补贴”政策,让残疾人常存温暖;通过实施“授渔”工程,建立轻度残疾人帮助重度残疾人的新型服务模式,聘用轻度残疾人到助残“陀螺人”家中,提供做饭洗衣、打扫卫生、洗头理发、按摩复健等服务,对于重残家庭及“陀螺人”,提供家政料理服务、手工定制、直播带货创业等就业岗位,让残疾人家庭充满希望。
邹小平是“授渔”工程的志愿者,每周她都会到残疾人家庭帮他们买菜、洗头、打扫卫生等,不仅如此,她还带动了很多身边的人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帮助更多残疾人。“每次看到他们发自内心的笑容,我都很开心。”邹小平表示。
家住江安县的张琴属于轻度残疾,但家中还有位重度残疾的母亲,此前张琴一直在家中照顾一家老小饮食起居,家里全靠母亲的残疾人补助和低保维持生计。“通过‘授渔’工程,我在空余时间有机会到重度残疾人家中开展照护服务,真的很感谢‘助残陀螺人’这个项目,帮助我们就业,为我们减轻经济负担。”张琴说。
截至目前,江安县“助残陀螺人”项目已募集爱心资金100余万元、爱心物资价值80余万元,帮扶“陀螺人”家庭150户,服务总次数达4500余人次。
让“老有所养”有温度更有品质
近日,记者在高县沙河镇马道村范家湾组沙河特困人员供养服务设施(敬老院)项目现场看到,工人们正在紧张有序地施工,加快推进项目工程建设进度。
沙河特困人员供养服务设施(敬老院)项目相关负责人介绍,该项目于去年11月开工建设,目前,已完成主体及室内装框,外保温层已全面完工,地面铺设、内墙抹灰已基本完成,水电、消防安装完成80%,正在刷外墙漆及总平建设,预计10月底竣工。
“敬老院规划建有老年居住用房、厨房、餐厅、书画阅览室、娱乐活动室、公用浴室、护理室、洗衣房、库房等功能室,并配套电梯、健身器材、公共绿化等,不仅能满足老有所需、老有所养,也能实现老有所学、老有所乐。”高县社会救助服务中心主任罗学元告诉记者,此前,高县共有15个公办养老院1150张床位,该项目建成完工后将新增200张床位。
“项目建成后,将更好地满足沙河镇250余名特困供养人员集中供养需求,同时发挥区域性辐射服务功能,为周边复兴镇、月江镇、胜天镇等区域300余名散居特困供养人员提供集中供养照料服务支持。”罗学元补充说,在优先满足特困供养人员集中供养需求的前提下,敬老院还可以为重度残疾人等特殊群体提供有偿寄养、托养等服务,进一步提升沙河镇作为中心镇的兜底保障服务能力,提升全县养老服务水平。
让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沙河特困人员供养服务设施(敬老院)项目建设只是高县“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的缩影。近年来,高县把推进养老服务工作作为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着力点,稳步推进“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的养老服务新格局。
目前,高县已建成城镇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22个,农村社区(村)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11个,农村老年活动中心46个,农村养老服务站(点)138个,实现所有农村社区(村)养老服务设施全覆盖。(责编/蒋筱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