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势与政策”课程新构模式有效性研究

来源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sjy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同济大学“形势与政策”课程化改革突破课程体系的传统框架,“以学生为中心”建构了一套旨在服务于学生成长和发展需要的课程教学模式。课程的创新构架在历经四年的实施之后,开展了大范围的实证调查,以探究课程新构模式的有效性和科学性,并努力查找问题、研究办法,推进课程化改革的内涵式发展。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 模式; 教学效果; 调查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4)03-0043-05
  “形势与政策”课程作为教育部、宣传部着力推行的一门大学生必修课,是高校利用课程化平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大学生了解国情社情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2004年中央16号文件颁布之后,全国各高校进一步提高对于“形势与政策”课程的重视,但由于课程自身的特殊性,课程的内容构架如何完善、课程的教学水平如何提升、课程的实施效果如何加强,始终是困扰课程改革推动者的三大难题。
  一、“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新构模式
  同济大学近几年摸索课程教学体系,尝试进行课程内容的新构架。遵照教育部的统一要求,2009年课程获得学分并在全校范围内进行授课,其中一、二学年共2个学分,重点进行课堂教学;三、四学年不设学分,主要开展实践教学。学校围绕学生成长成才的切实需求出发,将学生的综合素质培育与课程教学内容密切联系,摸索并构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内容构架,并不断结合“形势与政策”课程命题的要求,充实和完善课程体系。在内容体系中,确立了大学生个体发展的五个目标,分别是政治发展目标、思想发展目标、身心发展目标、职业发展目标和能力发展目标,并据此设立了五个专题板块,区分了动态化教学内容和常态化教学内容,专题板块的内容设置并非封闭的、固化不变的,而是一个开放式的菜单系统,院校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选择适合的内容进行授课,并且根据社会形势的变化不定期对具体的教学内容作出调整。课程的内容体系注重体现教学的层次性,既有适合全校学生学习的内容,如国内外基本形势及热点问题解读,也有针对不同年级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的教学内容,如身心发展板块中设置了新生适应、时间管理、压力管理、人际交往等不同层次的内容,分别面向大一、大二的学生进行授课;思想发展板块中设置了专业思想教育板块,各院系可以结合专业特点进行授课,如同济大学医学院就开展了颇具特色的医风医德专题课程等。
  五大板块不同层次的课程通过校、院、班三级平台分阶段进行授课。三个平台各具优势——校级平台整合全校的优势教学资源,集中力量打造课程的亮点,开展大型的报告会、校级讲座;院级平台发挥院系的专业优势进行专题内容的设计,有侧重地开展主题板块的教学,如有针对性的职业规划教育、聘请重量级的专家学者或知名校友开展专业思想教育等,由专职辅导员担任授课教师;班级平台利用小班化人数少、形式活泼的特点,设计主题班团活动,选择学生最关心的焦点问题深入探讨,启迪心智,提升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
  经过几年的探索和实践,课程体系逐步建立并得到有效的运行。为深入了解课程体系新构之后的授课效果,更直接地获取学生的学习需求,进一步推动课程改革的内涵式发展,2013年同济大学开展了关于“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的有效性调查。
  二、“形势与政策”课程有效性调查的基本情况
  同济大学“形势与政策”课堂授课的主体是全校各学院一、二年级的学生,他们对于课程授课有着最为直接和新鲜的感知。针对这一情况,我们拟定了调查的主要对象为大一、大二的本科生。本次调查通过在同济大学发放并且回收问卷的形式进行,共计发放问卷1000份,回收有效问卷767份,回收有效率为76.7%。从调查对象分布上看,性别和专业分布基本符合整个学校的学生分布规律,本次调查结果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本次调查重点在于了解三方面的情况:一是本科生对于目前“形势与政策”课程体系的认知度和接受度;二是课程的教学质量及授课效果;三是课程的教学管理情况。
  1.年级与性别分布
  从年级分布上看,在接受有效调查的767名学生中,2012级的学生有503名,占了学生总数的65.58%;2011级的学生有264名,占了学生总数的34.42%。从性别分布上看,在接受有效调查的767名学生中,男生有479名,占了学生总数的62.45%;女生有288名,占了学生总数的37.55%。这与同济大学以理工见长,男生多、女生少的情况相吻合。
  2.专业分布
  从专业分布上看,在接受有效调查的767名同学中,包括来自理科、工科、文史哲法类、经管、医科、艺术及其他等各学院各专业的同学。其中理科学生111名,占了学生总数的14.47%;工科学生347名,占了学生总数的45.24%;文史哲法类学生108名,占了学生总数的14.08%;经管专业学生78名,占了学生总数的10.17%;医科学生53名,占了学生总数的6.91%;艺术及其他类学生70名,占了学生总数的9.13%。
  三、调查分析
  1.对课程的了解与认知
  为了解和掌握学生对于课程的认知程度,调查问卷设计上分别就学分、学时、课程体系、授课形式等方面进行调查。
  学分上,过半数的学生认为每学期0.5学分已经足够,占了接受调查学生总数的50.06%。此外,26.29%的学生认为学分应该减少,23.65%的学生认为该课程的学分应该增加。在接受调查的学生中,2012级和2011级学生对于课程学分的态度基本一致,两者中认为每学期0.5学分已经足够的学生比例最高,认为最好不要学分的学生次之。由此可见,学生对于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具体见下图。
  学时上,超过三分之一的学生认为该课程学时适中,对于感兴趣的专题可以在课后主动深入学习,占了调查学生总数的33.25%;认为学时适中,并表示“对于感兴趣的专题,往往不能继续钻研”的学生数和认为学时过长并表示“一个月开一次班会就行了”的学生数比较接近,均占了学生总数的28.82%。在接受调查的学生中,2012级学生和2011级学生对于学时的认知不太一致,虽然基本上都认同学时适中,但2011级中有较多学生表示对于感兴趣的专题,可以在课后主动深入学习,2012级学生中则较少。由此可以看出,新生对于课堂教学的依赖程度较高,课堂吸收是他们比较认可的一种方式,而大二学生经过了一年的学习,逐渐摸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主动学习的能力有所提升,具体见下图。   目前“形势与政策”课的内容体系包括时事解析、心理引导、职业导航、创新创业、校史校情等内容。在接受调查的学生中,18.37%的学生明确表示很清楚,因为老师上课的时候讲过;48.91%的学生表示部分听说过,并表示感觉很丰富;21.29%的学生表示搞不清楚课程的内容体系;11.43%的学生表示太复杂,不关心课程的内容体系。2011级和2012级的学生在此问题上的态度基本一致。从问卷上看,第一、第二项共计67.28%的学生了解课程的内容体系,并且感觉到内容丰富,说明目前课程的推广与宣传还是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仍需进一步根据学生的需求来完善内容体系并广而告之,让更多的同学了解“形势与政策”课,喜欢“形势与政策”课。
  对于“形势与政策”的课程设计,36.47%的学生表示可行,并表示有的专题课程很有意思,24.61%的学生表示很好,有创新,根据学生成长的需求来设计,24.1%的学生表示马马虎虎,太多专题眼花缭乱,但鼓励课程创新;只有14.82%的学生表示无所谓。可见,有超过60%的学生对于“形势与政策”课的专题设计是认可和欢迎的。
  在调查学生感兴趣的“形势与政策”的专题中,对时事热点感兴趣的学生比例最高,占了学生总数的67.80%,其次,表示对职业生涯规划和创新创业感兴趣的学生数比例也较高,分别为51.11%和44.85%,接近三分之一的学生表示对心理健康指导、志愿服务以及校园文化与科创感兴趣,分别占了学生总数的28.29%、32.85%和26.33%,而对校史校情感兴趣的学生比较少,仅为19.69%,对思想道德和法纪安全以及学生党建感兴趣的学生最少。从中可以看出,绝大多数的学生对于时事的关注热情较高,与个人发展有关的一些专题次之,但我们也注意到学生对校史校情、思想道德、法纪安全以及学生党建等方面的内容不太感兴趣。尽管需要根据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来设计课程内容,但我们认为学生的发展离不开思想的引导,今后要进一步加强对于爱校荣校、思想价值引领等方面的教育,具体情况见下图。
  2.对课程教学及授课效果的评价
  为更好地了解“形势与政策”课的授课效果及学生的评价,问卷从学生的出勤率、上课状态、课堂气氛、对老师的评价、对授课形式的评价等几个角度进行考查。
  对于学生出勤,“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出勤率还是比较乐观的,65.26%的学生表示从未缺课,22.08%的学生表示偶尔有事缺课,但会跟老师请假,仅1.86%的学生表示经常缺课。
  对于上课的状态,17.47%的学生表示会在课堂上认真听课,积极讨论,36.27%的学生表示视情况而定,感兴趣的专题就会认真听,但也有一部分学生表示“形势与政策”课就是自习课,此类学生占了17.65%,同时也有28.61%的学生表示上课不认真,多数选择睡觉和玩手机。可见,虽然多数学生表示会出勤,但是有相当一部分同学身在曹营心在汉,未能够积极参与课程教学。
  对于课堂教学效果的评价,61.88%的学生认为部分课程实用、有趣,授课效果好,但同时也不否认有些专题课程效果一般;20.46%的学生认为课程内容充实有益,课堂气氛良好,17.66%的学生认为授课效果不好,其中9.91%的学生认为授课内容陈旧,提不起兴趣,勉强听听,7.75%的学生认为授课内容空洞乏味,昏昏欲睡。由此可见,学生对于课程的授课效果比较认可,但课程仍有提升的空间。
  学生对于教师教学的评价,55.94%的学生认为大部分教师态度很认真,备课很充分,知识储备丰富,吐字清晰,教态自然,31.16%的学生认为大部分老师态度认真,备课充分,但讲授的技巧需要提高,10.98%的学生认为大部分老师备课工作一般,仅仅是照本宣科,缺乏拓展性的内容,1.92%的学生认为大部分老师不怎么认真对待上课,PPT做得马虎,不知所云。可以知晓,大部分的学生对于教师的授课比较认可,但教师的授课技巧和教学水平仍需要提升,具体情况见下图。
  对于上课的形式,接近一半的学生表示任何专题只要老师讲得精彩都爱听,占了学生总数的49.28%,44.33%的学生表示户外上课能多些新鲜感,39.24%的学生对知名学者、专家的报告会也很感兴趣,13.56%的学生表示偏好班会课的深度讨论。根据调查结果可以发现,课程内容需要结合课程形式,有所创新才能吸引更多的学生,具体情况见下图。
  分析部分同学在“形势与政策”课堂上表现不够积极的原因,47.59%的学生认为主要是因为对课堂内容不感兴趣,21.27%的学生认为是因为教师讲课的风格不够吸引人,21.01%的学生认为是上课形式过于单调,10.13%的学生认为主要是因为学分太少,所以学生不够重视。据此,课程内容的设计是提升授课效果的关键所在。除此以外,还需要在教师讲课风格、授课形式上有所改进,具体情况见下图。
  3.对课程考核的意见
  很多同学对考评方式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和建议。首先在考核标准上,43.22%的学生认为应该采用出勤率+日常表现的方式进行考核,18.4%的同学认为除了出勤率,还应该考虑期末卷面成绩,15.62%的同学认为采用期末卷面成绩和日常表现,而也有17.43%的同学认为应该多方面考虑,结合出勤率、日常表现和期末卷面成绩进行考核。此外,也有5.33%的学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可见,大部分同学都同意要多方面综合评定课程成绩。
  其次,在谁来打分的问题上,38.98%的同学选择自我打分和互相打分结合,选择应该由班主任或者任课的教师打分的同学分别占到35.72%和31.29%,可以看出,多数同学认为班主任或者任课教师打分、自我打分和相互打分相对比较合理,只有少数的同学认为应该由年级辅导员打分,也有17位同学提出了其他的打分建议。
  最后,同学们对于“形势与政策”课程的设计,也提出了自己的一些想法和建议。其中有不少同学提出课程形式上可以有些创新:比如户外教学、影视教学以及座谈教学等,也有不少同学提出课程内容上可以有些改进:比如贴近学生生活,以职业规划和心理辅导为主,贴近现实生活,不要过于空泛等等。总体上来看,学生对于“形势与政策”课程未能够形成一个系统化的整体思考,从零星迸发的微观想法看,学生更加倾向于一些贴近学生实际需要的课程设计,形式更加灵活,内容更加多元,视角向下关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四、结语
  本次“形势与政策”课程的调查主要针对经过教学改革之后的“形势与政策”课程概念外延及涵盖的教学内容与传统的课程大不相同,且在国内高校中独树一帜的创新做法的实效性问题。这种着眼于学生成长与发展,以学生为中心进行课程教学设计的模式是否能够得到学生的认可,是否能够改变课程的面貌,提升教学效果,是我们在此次调查中首先希望了解的内容;同时课程体系的设计仍在进行之中,尚不够成熟,课程体系有待进一步得到检验和完善,从学生中了解授课反馈,及时查找问题,也是此次调查的重点。
  1.课程改革取得的成效
  从问卷调查数据来看,由于课程从校级-院级-班级三个层面得到有效的贯彻和实施,参与课堂教学的学生大部分对于多元化的课程内容和多层次的课程形式认知度较高,对于课程目前的体系内容和设计安排普遍较为接受。相比较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学生更加肯定目前学校对于该门课程所作出的创新尝试,深度的时事解析、专业的生涯指导、实用的创新创业教育、有效的心理辅导等内容,让学生感觉到耳目一新,且备感受用。更有一部分的学生因在课上受到启发,能够发现自己的兴趣点,在课后继续深入学习(大二年级的学生比较显著),积极发挥自我学习的主动性,使得课程的学习得到有效延伸,这在一定程度上契合了开放式课程体系的设计初衷。
  学生对于担任“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授课教师普遍较为认可,认为绝大多数的老师上课态度认真、备课充分,所教授的内容充实有益,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把控课堂的良好秩序和氛围。不同兴趣需求的学生均能够从不同的专题课程中得到有效的信息,并且表示课堂授课对于提升综合能力有很大的意义和价值。
  2.课程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是学生对于课程的认知度尚需提高。由于同济大学的“形势与政策”课程围绕学生的成长与发展进行设计,内容丰富多元,并不局限于对学生进行国内外形势与大政方针的教育,尽管经过校-院-班各级平台授课的广泛宣传,大部分的学生已对于学校的特色课程有一定的了解,但仅有五分之一的同学表示很清楚;在课程授课形式上,也有超过五分之一的同学表示不了解或未体验过课程的多元化授课形式。因此,课程在推广和宣传方面仍需做出努力。
  二是提升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是课程改革的重点。问卷调查数据显示,学生的出勤率尚可,大部分的学生都能够根据课程安排按时上课,但上课的状态则不太乐观,感兴趣的内容就听听,不感兴趣则做自己的事情,上课的有效时间不多。此外,有接近半数的同学认为“教师是否讲得好”是一门课程是否能够吸引人的关键,其次是课程内容的设计是否贴近学生,授课的形式是否能体现更多的互动性和创新性,可见提升教学水平和课程的吸引力是一个系统性工程。从调查中发现,学生对于课程的发展有一定的期待,我们需要以逐步加强的师资队伍、不断完善的课程体系以及多层次创新性的授课形式增强课程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尽管贴近学生是我们设计课程内容的初衷,但是“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命题之义要求这门课最为重要的使命是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进行有效引导,教育学生正确看待国家和社会的形势,将个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有机融合。调查发现,学生对于校史校情、学生党建、思想道德等方面的内容兴趣不高,这主要是因为我们未能找到合适的切入点和有效的教学手段,因此,提升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更需要研究如何进一步激发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学习热情。
  三是课程教学管理的效能有待进一步加强。由于课程设置的特殊性,课程的管理未能完全纳入到学校统一的教学管理系统中,除了学生选课与其他课程一样在学校的教务系统中进行之外,具体到每一次课程的安排则是利用另外开发的单独的教学管理系统完成。因此,尽管有学分,课程的管理却在很大程度上需要依赖传统的校级-院级-班级-学生的逐级管理模式,信息传递是否到位影响到课程的教学效果,也考验着每一层面的管理者。根据调查数据反映,有相当一部分的学生在开学初未能收到院系的教学管理老师或者班主任发放的课表,或者对于整个学期的课程安排不甚了解,临时通知上课的情况比较常见,同时有约占十分之一的学生表示学期中很少见到班主任,这一在教学管理链条重要一环的失位直接影响到教学管理的效能,进而对整个课程教学带来一定的负面效应。
  四是课程的考核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目前“形势与政策”课的课业成绩,主要由班主任打分,成绩设置的比例建议为“日常表现30%+出勤30%+期末卷面成绩40%”,这一考核机制是否合理是我们希望通过调查得以了解的。根据调查数据显示,同学中主张由班主任打分、授课教师打分、自我打分和互相评价来确定课业成绩的所占比例相差不大;主张以出勤率+日常表现作为打分依据的比例超过40%,而以出勤率+期末卷面成绩、日常表现+期末卷面成绩、出勤率+日常表现+期末卷面成绩作为主要打分依据的所占比例都不足20%,从中可以看出,学生对于如何进行考核,还是存在各种不同的意见。考核指标如何设置,直接影响到学生如何看待和接受这门课程,同时课业成绩是否公平、公正也会影响到学生对课程的评价。如何更加科学合理地设置考核指标,完善考核机制,积极引导学生有计划、有重点地去完成教学目标,是下一步需要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李斌雄.试论高校学生形势政策教育的目标和规格要求[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2(10):39-42.
  [2] 刘贵芹.采取有力措施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5(3):39-43.
  [3] 乔学斌.当前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的调查与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11(9):108-110.
  [4] 李斌雄.形势政策教育学:研究对象、内容和方法——基于高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经验的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12(10):45-48.
  [责任编辑:张俊华]
其他文献
摘 要: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能否在辅导员与大学生之间建立良好的双向沟通机制,是保证其工作时效性的一个关键环节。而认同感的建立则是这一沟通机制的必要前提,同时,构建认同感也对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建设、对辅导员个人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关键词:认同感; 双向沟通; 高校辅导员队伍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
期刊
摘 要:从人力资源开发的视角审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要坚持“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开发理念,构建新型的人力资源培训培养模式,注重人力资源管理机制的建设与创新,从而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人力资源价值的实现与整体素质的不断提升。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 教师队伍建设; 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  中图分类号: G641
期刊
19、20期為合刊
期刊
摘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统编教材抽象、晦涩、难懂,在教学中必须实现其向教学体系的转换才能达到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学目的。而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换的关键在于把握“即”与“离”的辩证法。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教材体系; 教学体系; “即”与“离”  中图分类号: G641
期刊
摘要:体谅模式重视情感在青少年成长和价值观培养中的作用,关注青少年的现实生活和内心世界。它通过一系列教材情景的设计来诱发青少年内在的关爱、体谅他人的动机,密切了师生关系,为价值观教育课堂带来了活力。  关键词:青少年;价值观;体谅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0)01-0114-03    “纵观历史,世界上的任何一个国家,都为教育树立了两个伟大
期刊
摘要:调查研究表明,当前高校教职工思想主流是好的,是健康向上的。他们关心学校的改革建设发展,关注学校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关注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的质量问题,愿意为学校的改革建设发展献计献策、出智出力。  关键词:高校教师思想状况;高校学科建设;高校人才培养;高校科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6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0)05-0123-06    一、调查范围和基本方法 
期刊
为服务于人才强国战略,推进高水平大学、重点学科和教师队伍建设,增强其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服务的能力,培养一批若干年后国家建设所需各行各业拔尖创新人才,国家留学基金委于2007年启动了“国家公派研究生项目”。截至2011年底,签约该项目的国内高校总数达到了60所。2013年国家公派研究生选派计划规模为6000人,较上年新增300人。[1]大连理工大学作为首批参与“国家公派研究生项目”的985工程建设高校
期刊
摘 要:公共危机对道德生活的影响具有二重性,无论对于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还是个人品德来说,都既有消极的方面又有积极的方面。在道德建设中,应当采取有力措施,加强引导和管理,让本身具有破坏性的公共危机变成道德建设的契机。  关键词:公共危机; 道德建设; 契机; 影响  中图分类号: G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09)01-0058-03    公共危机是对一定范
期刊
从过去老旧的“稀烂街”蝶变为如今幸福的“西南街”,成都市金牛区抚琴西南街片区在实施连片推进老旧院落改造、更新释放片区公共空间等系列工程后,成为一个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幸福的美好生活街区。  从大朋友小朋友在三间小教室里挤成一团,到孩子们在崭新的三层教学楼里上课,改扩建后的凉山州美姑县勒觉村小学让当地孩子们能够接受更好更完善的教育,为他们描绘出多彩未来。  ……  没有一种服务,比为群众办实事来
期刊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入新的历史时期,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的情况下,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促进创新驱动发展在我国现代化建设格局中处于核心地位,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动力之源。中共四川省委十一届九次全会审议通过《中共四川省委关于深入推进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