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体系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指导意见》对建立健全以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为统领,涵盖公共教育、劳动就业创业、社会保险、医疗卫生、社会服务、住房保障、公共文化体育、优抚安置、残疾人服务等9个领域的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体系、各行业领域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体系、地方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体系提出指导意见,对以标准化规范中央与地方支出责任分担方式、推进县域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制度统一、促进各地区各部门基本公共服务质量水平有效衔接,优化资源配置、再造服务流程、改进服务质量、提升服务效益、明确权责关系、创新治理方式进行全面部署,明确了到2025年、到2035年的主要目标。
关键词: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对策研究
引言:
基本公共服务是指在达成必然社会共识的要求下,结合我国经济社会总体发展水平,为实现国家凝聚力,社会正义以及保障公民基本权利而打造出的公共服务内容。这意味着政府应在不同的阶段为社会提供根本的、不同的标准,最终,大抵对等的服务将有助于公平调配。实现公平和效率的统一。县域根本公共效能均等化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是完成乡村振兴战略的重中之重,县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开展不光有利于县域融合发展,因为县域二元社会体制,招致县域基本公共服务歪斜,加大了县域之间的差距,所以,只有提高县域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才有利于减小县域差距,缓解县域发展的不平衡,早日按时按量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一、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含义和特点
公共服务是来自西方发达国家的“新公共服务”和“新公共管理运动”引进中国的思想,就个别来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指政府要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最基本的、与经济发展程度相适应的,可以展现公平正义准绳,全体人民不论任何民族,区域、地方,都应该平等的享受大致均等的公共产品和服务。从我国实践出发,根本公共效能的内容主要是包含:一是基本民生服务,如就业服务、社会救助、养老保险;二是公共事业服务,如公共教育、公共卫生、公共文化、科学、卫生等。技术、人口控制、第三,基本公共福利服务,如公共服务。公共设备、生态保护、环境维护等是社会保障、生产保障、消费保障、国防保障等公共安全服务。这也充分说明,只要这些根本公共效能完善了,才能使得整体社会成员共享改革开放和社会发展的成果,现如今,我国的县域差距较大,县域非均等化问题比较突出,县域之间,包含基础教育,公共医疗,社会保障基本公共效能方面的差距逐步拉大,与我国完成县域服務均等化相悖,所以要处理问题,就必须抓住主要矛盾,解决我国县域服务均等化中存现的问题,提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由于县域二元户籍制度,大大加深了城镇和乡村之间的差距,减弱了农民群体平等的享受医疗、住房、退休养老、基本生活保障,破除县域二元结构,缩小城市与农村之间的间隔,突破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围墙,拉近城市与农村之间的交流互动,完成县域资源共享。
二、新时代提升我国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现如今,我国的基本公共效能的供应差距,主要是体现在县域根本公务效能的不均等,差异性供给,注重城市的发展,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更大的财政支持以助于城市的快速发展,而乡村的根本公共效能的供应受到财政的因素而开展迟缓,提高我国县域根本公共效能均等化是非常有需要的,城市开展的再好,不好好发展农村,只会导致两极分化严重,社会生活、公民素质、社会治安都会因两极分化而带来一系列连带效应。
(一)县域社会保障方面
在社会保障方面,县域的差距尤其明显,2007年底,农村社会保障只包含社会保障制度,如协作医疗和养老保险,社会保障制度,如五保障支持,低收入,根本生活支援,特殊照顾和安置,但失业保险,工业和商业保险,生育保险和住房保障。许多社会福利项目都没有。面对县域基本公共效能的不平等,严重加大了县域公共医疗、基础教育、社会基本保障的距离,使得农民有病不敢治,与城市教育资源的天差地别,养老社保也不如城镇覆盖的广泛,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加速了医药卫生体制的变革,我国逐渐全面建立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逐渐减少城镇社会保障之间的不平等。
(二)城乡基础教育方面
教育问题在县域之间的分水岭尤为严重,城镇居民享用优渥的教育资源,农村的基础教育设施薄弱,师资力量也远不及城镇,大部分青年外出打工,留下小孩成为留守儿童,由老人照顾,在学业上的不重视,导致很多留守儿童不用心学习,加上城镇的待遇比农村好,更多教师愿意在城镇教学,导致乡村教师资源流失,而且在教育经费投放上,城镇也明显优于农村。
(三)县域公共医疗卫生方面
在公共医疗的资源投放上,明显城镇的医疗水平比农村好太多,一流的设备,医生水平,医疗环境。在乡村得了大病只能去城镇医疗,农村的医疗水平太低,导致很多人病情延误,增加了农村的死亡率,加上一些社会医疗社会保障方面的不平等,更导致一些农村居民有病报销不到位,增加了家庭的负担。
三、当前推进我国县域服务均等化的问题对策
在教育资源、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体制方面多向农村倾斜,引进更多优秀的人才进入农村,加快农村的发展,为农村发展事业汇入新鲜的血液,要让贫困的村民学会致富,全面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光靠政府的一味帮扶也是不够的,也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致富,积极响应政府的号召,补齐短板,使得农村和城镇一样平等的享受权益,完成县域根本效能服务均等化。
(一)完善公共财政体制
1.建立以均等化为导向的转移支付制度。
目前,我国传统的转移支付制度对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作用已经弱化,无法满足新诉求,因此,建立以均等化为导向的转移支付制度刻不容缓:一是试行纵向转移与横向转移相结合的模式。我国采用纵向转移模式,与横向模式的分离导致中央政府财力不足,无法满足地区间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诉求。因此应该将“上级对下级”的纵向模式与“东部对西部”横向模式相结合,不仅利用中央财力,同时利用经济发达地区财力支持贫困乡镇公共服务供给。二是通过逐步取消税收返还和体制补助两种分税制弊端下弱化均等化效果的转移支付形式。三是规范专项转移支付。进一步加大对地方财力性转移支付力度、清理和整合专项转移支付,提高一般转移性支付比重,增加基层财政的可支配财力。 2.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和税收体系
首先是财政支出结构的调整实现三转变:一是由重经济建设向重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转变。减少对财政性资本支出、经济建设、国防支出,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公共医疗、社会保障、基础设施的投资;二是由重城市投资向重农村投资转变;即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改变过去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济战略,采取农业工业并重的经济战略;三是由重经济发达地区向重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转变,即政府财政应适当减少对东部沿海地区的支出以增加西部内陆地区、边疆贫困地区的财政支出。其次是税收体系的调整。在现行划分中央、地方固定收入、分享收入的基础上,结合税制改革和“正税、消费”改革,根据新增加和调整税种的情况,设计出中央、省级、市县三种税种划分的框架。中央政府和省级政府明确税种划分,将那些与稳定国民经济、收入分配、自然资源有关的,税基流动性大的及其进出口关税划归中央。将那些税基流动性小的、水源分布较广的税种划归地方县域。
(二)健全县域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机制。
1.建立基本公共服务监督管理机制。
目前我国县域政府、村委会缺乏公共服务供给监督机制,导致村委会、镇政府没有动力机制与激励机制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最大化的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与水平。建立农村公共服务监督管机制从以下两方面着手:一是建立以省政府、州政府与乡政府、村委会、农民为主体的行政监督管理机制,一方面省级政府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受到来自乡政府、村委会的“自下而上”的监督,体现科学化与民主化;乡镇政府能够接受来自省级政府“自上而下”的监督,规范自身行为。通过“上下结合”的形式完善监督机制。二是完善社会监督,通过社会舆论、大众传媒、公众、公民团体、压力集团等社会行为主体依据法定权力。经法定程序,对乡镇政府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标准、方式、内容、结果进行监督并反馈,来约束乡镇政府行为规范,促使乡镇政府提供更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切实满足农民真正需求。
2.建立畅通的农民利益需求表达机制。
我国公共服务供给机制属于政府主导型模式,公共服务的提供往往以政府意志和官员偏好为依据,是一种“自上而下”的供應方式,忽视了农民需求偏好和对农民需求的反应,公众在表达自己需求和偏好时往往有意愿表达,却没有途径。因此,要实现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机制由“自上而下”向“自下而上”的转变。即建立畅通的农民利益需求表达机制。真正的使作为弱势群体的农民以主动者的姿态参与到公共服务供给中来,而不是被动的接收服务,拓宽农民参与公共服务供给渠道,畅通表达农民各自的利益需求,使政府真正了解农民的现实需求和偏好,针对性并富有时效性的提供符合农民需求的基本公共服务,进一步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发展。
四、结束语
当前,在扶贫攻坚上我们国家是采用从大水漫灌到精确滴灌,同时这个理念也可用于推进我国县域服务均等化中来,均等化不是像漫天散花一样,用过多的社会资源,无论城镇还是乡村,无论贫穷还是富贵,一律不分轻重缓急的帮扶,出现强者越强,弱者越弱的“马太效应”这样只会加重我国县域之间的差距,不能从源头上解决问题,要想从源头上解决问题,还需要以国家治理能力的提升来推进县域根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经过正视县域之间开展的不平衡,打破县域二元户籍制度,树立健全县域基本公共效能多元供应机构性变革,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多元性供给体制变革,了解需求与供应之间的关系。
参考文献:
[1]樊继达.以新发展理念引领县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9(05):34-37.
[2]张敬兰. 加快推动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N]. 合肥晚报,2018-02-28(A03).
关键词: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对策研究
引言:
基本公共服务是指在达成必然社会共识的要求下,结合我国经济社会总体发展水平,为实现国家凝聚力,社会正义以及保障公民基本权利而打造出的公共服务内容。这意味着政府应在不同的阶段为社会提供根本的、不同的标准,最终,大抵对等的服务将有助于公平调配。实现公平和效率的统一。县域根本公共效能均等化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是完成乡村振兴战略的重中之重,县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开展不光有利于县域融合发展,因为县域二元社会体制,招致县域基本公共服务歪斜,加大了县域之间的差距,所以,只有提高县域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才有利于减小县域差距,缓解县域发展的不平衡,早日按时按量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一、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含义和特点
公共服务是来自西方发达国家的“新公共服务”和“新公共管理运动”引进中国的思想,就个别来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指政府要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最基本的、与经济发展程度相适应的,可以展现公平正义准绳,全体人民不论任何民族,区域、地方,都应该平等的享受大致均等的公共产品和服务。从我国实践出发,根本公共效能的内容主要是包含:一是基本民生服务,如就业服务、社会救助、养老保险;二是公共事业服务,如公共教育、公共卫生、公共文化、科学、卫生等。技术、人口控制、第三,基本公共福利服务,如公共服务。公共设备、生态保护、环境维护等是社会保障、生产保障、消费保障、国防保障等公共安全服务。这也充分说明,只要这些根本公共效能完善了,才能使得整体社会成员共享改革开放和社会发展的成果,现如今,我国的县域差距较大,县域非均等化问题比较突出,县域之间,包含基础教育,公共医疗,社会保障基本公共效能方面的差距逐步拉大,与我国完成县域服務均等化相悖,所以要处理问题,就必须抓住主要矛盾,解决我国县域服务均等化中存现的问题,提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由于县域二元户籍制度,大大加深了城镇和乡村之间的差距,减弱了农民群体平等的享受医疗、住房、退休养老、基本生活保障,破除县域二元结构,缩小城市与农村之间的间隔,突破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围墙,拉近城市与农村之间的交流互动,完成县域资源共享。
二、新时代提升我国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现如今,我国的基本公共效能的供应差距,主要是体现在县域根本公务效能的不均等,差异性供给,注重城市的发展,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更大的财政支持以助于城市的快速发展,而乡村的根本公共效能的供应受到财政的因素而开展迟缓,提高我国县域根本公共效能均等化是非常有需要的,城市开展的再好,不好好发展农村,只会导致两极分化严重,社会生活、公民素质、社会治安都会因两极分化而带来一系列连带效应。
(一)县域社会保障方面
在社会保障方面,县域的差距尤其明显,2007年底,农村社会保障只包含社会保障制度,如协作医疗和养老保险,社会保障制度,如五保障支持,低收入,根本生活支援,特殊照顾和安置,但失业保险,工业和商业保险,生育保险和住房保障。许多社会福利项目都没有。面对县域基本公共效能的不平等,严重加大了县域公共医疗、基础教育、社会基本保障的距离,使得农民有病不敢治,与城市教育资源的天差地别,养老社保也不如城镇覆盖的广泛,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加速了医药卫生体制的变革,我国逐渐全面建立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逐渐减少城镇社会保障之间的不平等。
(二)城乡基础教育方面
教育问题在县域之间的分水岭尤为严重,城镇居民享用优渥的教育资源,农村的基础教育设施薄弱,师资力量也远不及城镇,大部分青年外出打工,留下小孩成为留守儿童,由老人照顾,在学业上的不重视,导致很多留守儿童不用心学习,加上城镇的待遇比农村好,更多教师愿意在城镇教学,导致乡村教师资源流失,而且在教育经费投放上,城镇也明显优于农村。
(三)县域公共医疗卫生方面
在公共医疗的资源投放上,明显城镇的医疗水平比农村好太多,一流的设备,医生水平,医疗环境。在乡村得了大病只能去城镇医疗,农村的医疗水平太低,导致很多人病情延误,增加了农村的死亡率,加上一些社会医疗社会保障方面的不平等,更导致一些农村居民有病报销不到位,增加了家庭的负担。
三、当前推进我国县域服务均等化的问题对策
在教育资源、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体制方面多向农村倾斜,引进更多优秀的人才进入农村,加快农村的发展,为农村发展事业汇入新鲜的血液,要让贫困的村民学会致富,全面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光靠政府的一味帮扶也是不够的,也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致富,积极响应政府的号召,补齐短板,使得农村和城镇一样平等的享受权益,完成县域根本效能服务均等化。
(一)完善公共财政体制
1.建立以均等化为导向的转移支付制度。
目前,我国传统的转移支付制度对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作用已经弱化,无法满足新诉求,因此,建立以均等化为导向的转移支付制度刻不容缓:一是试行纵向转移与横向转移相结合的模式。我国采用纵向转移模式,与横向模式的分离导致中央政府财力不足,无法满足地区间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诉求。因此应该将“上级对下级”的纵向模式与“东部对西部”横向模式相结合,不仅利用中央财力,同时利用经济发达地区财力支持贫困乡镇公共服务供给。二是通过逐步取消税收返还和体制补助两种分税制弊端下弱化均等化效果的转移支付形式。三是规范专项转移支付。进一步加大对地方财力性转移支付力度、清理和整合专项转移支付,提高一般转移性支付比重,增加基层财政的可支配财力。 2.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和税收体系
首先是财政支出结构的调整实现三转变:一是由重经济建设向重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转变。减少对财政性资本支出、经济建设、国防支出,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公共医疗、社会保障、基础设施的投资;二是由重城市投资向重农村投资转变;即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改变过去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济战略,采取农业工业并重的经济战略;三是由重经济发达地区向重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转变,即政府财政应适当减少对东部沿海地区的支出以增加西部内陆地区、边疆贫困地区的财政支出。其次是税收体系的调整。在现行划分中央、地方固定收入、分享收入的基础上,结合税制改革和“正税、消费”改革,根据新增加和调整税种的情况,设计出中央、省级、市县三种税种划分的框架。中央政府和省级政府明确税种划分,将那些与稳定国民经济、收入分配、自然资源有关的,税基流动性大的及其进出口关税划归中央。将那些税基流动性小的、水源分布较广的税种划归地方县域。
(二)健全县域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机制。
1.建立基本公共服务监督管理机制。
目前我国县域政府、村委会缺乏公共服务供给监督机制,导致村委会、镇政府没有动力机制与激励机制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最大化的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与水平。建立农村公共服务监督管机制从以下两方面着手:一是建立以省政府、州政府与乡政府、村委会、农民为主体的行政监督管理机制,一方面省级政府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受到来自乡政府、村委会的“自下而上”的监督,体现科学化与民主化;乡镇政府能够接受来自省级政府“自上而下”的监督,规范自身行为。通过“上下结合”的形式完善监督机制。二是完善社会监督,通过社会舆论、大众传媒、公众、公民团体、压力集团等社会行为主体依据法定权力。经法定程序,对乡镇政府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标准、方式、内容、结果进行监督并反馈,来约束乡镇政府行为规范,促使乡镇政府提供更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切实满足农民真正需求。
2.建立畅通的农民利益需求表达机制。
我国公共服务供给机制属于政府主导型模式,公共服务的提供往往以政府意志和官员偏好为依据,是一种“自上而下”的供應方式,忽视了农民需求偏好和对农民需求的反应,公众在表达自己需求和偏好时往往有意愿表达,却没有途径。因此,要实现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机制由“自上而下”向“自下而上”的转变。即建立畅通的农民利益需求表达机制。真正的使作为弱势群体的农民以主动者的姿态参与到公共服务供给中来,而不是被动的接收服务,拓宽农民参与公共服务供给渠道,畅通表达农民各自的利益需求,使政府真正了解农民的现实需求和偏好,针对性并富有时效性的提供符合农民需求的基本公共服务,进一步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发展。
四、结束语
当前,在扶贫攻坚上我们国家是采用从大水漫灌到精确滴灌,同时这个理念也可用于推进我国县域服务均等化中来,均等化不是像漫天散花一样,用过多的社会资源,无论城镇还是乡村,无论贫穷还是富贵,一律不分轻重缓急的帮扶,出现强者越强,弱者越弱的“马太效应”这样只会加重我国县域之间的差距,不能从源头上解决问题,要想从源头上解决问题,还需要以国家治理能力的提升来推进县域根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经过正视县域之间开展的不平衡,打破县域二元户籍制度,树立健全县域基本公共效能多元供应机构性变革,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多元性供给体制变革,了解需求与供应之间的关系。
参考文献:
[1]樊继达.以新发展理念引领县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9(05):34-37.
[2]张敬兰. 加快推动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N]. 合肥晚报,2018-02-28(A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