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素质教育实行以来,初中教育教学不只是关注学生的知识接受情况了,现已把焦点放在对学生的素质培养上。在数学科目的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将“育人”的目标放在首位,将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出来,使得学生更好的投入到数学教学中。本文就当前环境下初中数学教学的一些难点与要点进行分析,就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进行探讨,并提出一些策略。
关键词:初中数学;主体作用;学生;具体策略
初中数学的历史漫长,其教学模式也是经过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磨练形成的,但随着新课改的实施,传统的教学模式因过于死板、單一已不再适用。为了进一步发展初中数学,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手段,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更好的投入学习中,这样才能进一步改善课堂教学现状以提高课堂效率。
一、发挥学生在数学教学中主体作用的必要性
传统的教学方式只是教师在一味的给学生灌输知识,严重忽视学生的接受能力和个性兴趣,教师已经成为了主导课堂的人。这种错误的观念,不仅无法完成教学目标,更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学的心理。教师和学生同时都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对象,但就目前我国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总是表现出学生围绕老师的现象,教师已经完全代替了学生主体,课堂的主体性已经出现了偏离和缺失的现状。由于教师没有给学生创造自主学习、思考和活动的机会,学生在接受教师的知识时,没有进行思考,完全由教师迅速将学生强制带上思路,导致学生接受了知识但不能进行了解,从而也达不到教学的真正目的。
所以,随着新课标的推行,改变了传统教学方式,把课堂主体放在学生身上,要求教师在授课的同时,必须重视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了解学生看待问题的方法,不能照本宣科,及时根据学生反馈,对课堂内容和进度以及教学方式进行相应的调整。教师不仅要注重学生个人的个性,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和独立探索能力,激发学习兴趣,更要在课堂上给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的平台,及时和学生沟通,了解学生想法,打造一个师生关系和谐的学习氛围。
二、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具体策略
1.结合生活实际,激发学习兴趣
正所谓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对于初中学生而言,兴趣也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对数学科目产生兴趣才有投入学习的动力,积极参与到解决数学问题的动机。在这一方面,要求教师应以不断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积极鼓励他们参与到数学的各项学习活动中去,从而不断的提升学习的效率。实际上,初中数学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改革后,书本上的知识几乎都非常贴近现实,我们只要利用现实生活中遇见的问题,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就能很好的进行课堂教学活动。
初中数学课堂中,经常会用到结合生活的例子,比如在解析一元一次方程式的环节中,经常出现路程、物品单价和总数、涉及利润等知识。在解决面积问题时,教师可以就地取材,就同学们所在的教室,已知面积为50㎡,而教室的宽为5m,假设教室的长为X米,可以从面积公式中得出X x 5 = 50㎡,求出X的值。通过就学生们周围可见的事物,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更可以通过实地的测量活动,求证方程式的准确性,更能加深学生们对一元一次方程的掌握。
2.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良好的课堂氛围是保障课堂纪律与课堂学习效率的关键因素,对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非常有利。所以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初中数学教师应注重起师生之间的交流,以相互交流情感的方式传递知识,形成融洽的课堂环境,促使学生积极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更好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首先,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让学生了解到教学活动的公平性,充分关注学生的个性特点,课上多多鼓励学生的言行,使得学生踊跃的参与到发言与教学实践活动中。其次,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将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应进行耐心的疏导与启发,使之能够在轻松地学习环境下提升自信,更容易投入到数学教学中。打造平等、愉快、和谐的数学教学氛围,不仅能充分的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更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保障了数学教学效率。
3.倡导分工、分组合作学习
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提高课堂的有效性是初中数学教学最重要的目标,新课改后对于数学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都有明显的改变,这无论对于教师还是学生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而传统的教学模式,只注重一味的数学知识理论灌输,没有注重学生的接受能力。一个班级中,由于学生的学习方法不同,个体之间的差异较为明显,所以,其学习效果也各有不同。学生个人的思维灵敏度、智商、以及逻辑判断能力都不同,有的学生基础较为扎实,却对新知识的探索等方面存在弱点,而有的学生对于知识具有创新精神,但其基础能力较差,运用知识的能力较弱,从而导致了分层现象出现。对于这种情况我们可以采取设立学习小组,分层进行教学的方式,以为不同阶段的学生安排不同的学习任务的方式,来树立学生自信心,逐步实现知识的理解与运用。通过设立学习小组的方式,促使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互相帮助、共同促进,仅仅围绕学生是主体来进行活动,充分的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除此之外,通过分组合作学习,锻炼了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不仅可以形成良性的竞争,使得学生发挥潜力,更能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困难的能力。
总之,在初中数学教学活动中,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就必须深刻认识到学生是主体的观念,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不断完善教学模式和方法,打造积极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的潜力发挥,更好的完成学习目标。
参考文献:
[1]夏志亮. 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J]. 吉林教育,2010,04:90-91.
[2]黄永翠,袁长久. 浅谈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性的策略[J]. 新作文(教育教学研究),2010,01:32.
[3]唐巍. 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J]. 吉林教育,2010,22:74.
[4]朱为群. 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J]. 数学学习与研究,2010,18:11.
[5]朱晓燕. 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主体性[J]. 数学学习与研究,2013,20:125.
关键词:初中数学;主体作用;学生;具体策略
初中数学的历史漫长,其教学模式也是经过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磨练形成的,但随着新课改的实施,传统的教学模式因过于死板、單一已不再适用。为了进一步发展初中数学,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手段,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更好的投入学习中,这样才能进一步改善课堂教学现状以提高课堂效率。
一、发挥学生在数学教学中主体作用的必要性
传统的教学方式只是教师在一味的给学生灌输知识,严重忽视学生的接受能力和个性兴趣,教师已经成为了主导课堂的人。这种错误的观念,不仅无法完成教学目标,更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学的心理。教师和学生同时都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对象,但就目前我国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总是表现出学生围绕老师的现象,教师已经完全代替了学生主体,课堂的主体性已经出现了偏离和缺失的现状。由于教师没有给学生创造自主学习、思考和活动的机会,学生在接受教师的知识时,没有进行思考,完全由教师迅速将学生强制带上思路,导致学生接受了知识但不能进行了解,从而也达不到教学的真正目的。
所以,随着新课标的推行,改变了传统教学方式,把课堂主体放在学生身上,要求教师在授课的同时,必须重视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了解学生看待问题的方法,不能照本宣科,及时根据学生反馈,对课堂内容和进度以及教学方式进行相应的调整。教师不仅要注重学生个人的个性,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和独立探索能力,激发学习兴趣,更要在课堂上给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的平台,及时和学生沟通,了解学生想法,打造一个师生关系和谐的学习氛围。
二、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具体策略
1.结合生活实际,激发学习兴趣
正所谓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对于初中学生而言,兴趣也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对数学科目产生兴趣才有投入学习的动力,积极参与到解决数学问题的动机。在这一方面,要求教师应以不断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积极鼓励他们参与到数学的各项学习活动中去,从而不断的提升学习的效率。实际上,初中数学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改革后,书本上的知识几乎都非常贴近现实,我们只要利用现实生活中遇见的问题,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就能很好的进行课堂教学活动。
初中数学课堂中,经常会用到结合生活的例子,比如在解析一元一次方程式的环节中,经常出现路程、物品单价和总数、涉及利润等知识。在解决面积问题时,教师可以就地取材,就同学们所在的教室,已知面积为50㎡,而教室的宽为5m,假设教室的长为X米,可以从面积公式中得出X x 5 = 50㎡,求出X的值。通过就学生们周围可见的事物,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更可以通过实地的测量活动,求证方程式的准确性,更能加深学生们对一元一次方程的掌握。
2.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良好的课堂氛围是保障课堂纪律与课堂学习效率的关键因素,对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非常有利。所以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初中数学教师应注重起师生之间的交流,以相互交流情感的方式传递知识,形成融洽的课堂环境,促使学生积极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更好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首先,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让学生了解到教学活动的公平性,充分关注学生的个性特点,课上多多鼓励学生的言行,使得学生踊跃的参与到发言与教学实践活动中。其次,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将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应进行耐心的疏导与启发,使之能够在轻松地学习环境下提升自信,更容易投入到数学教学中。打造平等、愉快、和谐的数学教学氛围,不仅能充分的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更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保障了数学教学效率。
3.倡导分工、分组合作学习
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提高课堂的有效性是初中数学教学最重要的目标,新课改后对于数学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都有明显的改变,这无论对于教师还是学生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而传统的教学模式,只注重一味的数学知识理论灌输,没有注重学生的接受能力。一个班级中,由于学生的学习方法不同,个体之间的差异较为明显,所以,其学习效果也各有不同。学生个人的思维灵敏度、智商、以及逻辑判断能力都不同,有的学生基础较为扎实,却对新知识的探索等方面存在弱点,而有的学生对于知识具有创新精神,但其基础能力较差,运用知识的能力较弱,从而导致了分层现象出现。对于这种情况我们可以采取设立学习小组,分层进行教学的方式,以为不同阶段的学生安排不同的学习任务的方式,来树立学生自信心,逐步实现知识的理解与运用。通过设立学习小组的方式,促使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互相帮助、共同促进,仅仅围绕学生是主体来进行活动,充分的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除此之外,通过分组合作学习,锻炼了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不仅可以形成良性的竞争,使得学生发挥潜力,更能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困难的能力。
总之,在初中数学教学活动中,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就必须深刻认识到学生是主体的观念,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不断完善教学模式和方法,打造积极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的潜力发挥,更好的完成学习目标。
参考文献:
[1]夏志亮. 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J]. 吉林教育,2010,04:90-91.
[2]黄永翠,袁长久. 浅谈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性的策略[J]. 新作文(教育教学研究),2010,01:32.
[3]唐巍. 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J]. 吉林教育,2010,22:74.
[4]朱为群. 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J]. 数学学习与研究,2010,18:11.
[5]朱晓燕. 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主体性[J]. 数学学习与研究,2013,2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