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何上好一节语文优质课呢?作为一个新课改精神下的实践者,通过近两年的摸索,我认为要把握好如下几个环节:
1. 课前沟通、营造气氛
良好的师生关系既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更是教学的切入口。如何在短时间内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呢?我是这样做的:
2005年11月份,我在上一节优质观摩课。面对陌生的环境、学生和听课者,我不由紧张起来,向窗外看了一眼,突然灵机一动向学生道白:“早就听说咱们班的学生知识丰富,思维敏捷。特别是发言时口若悬河,妙语连珠,今天的天气这么阴冷,希望同学们能用最精彩的发言给大家送来冬日的阳光,好不好?”简短交流,使同学们很快与我亲近起来。我不再紧张,学生们也不再胆怯,在我的朗读和讲解中,我们很快融为一体,那节课上得尤为顺畅、成功。
因此,我认为课前沟通能给学生营造一个温馨、和谐的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愉快进入角色。
2. 深入浅出,环环相扣
新编语文教材追求人文教育与语文能力培养的协同互补,在语文能力培养的过程中使学生文化品味和语文素养得以提高,如何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中渗透这些能力呢?
2.1 深入浅出: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光,相击而生灵光。对文本、问题的把握做到由浅入深,深入浅出方能在阅读教学中逐步提高学生的文化品味。
如执教《散步》一文时,先让学生阅读,学生读后,我顺势引导学生:欣赏完这篇散文,大家有何感受?学生有的说感受到家庭的和谐,有的说感受到中年人身上肩负的承前启后的责任等等。在肯定学生精彩发言的基础上,我顺势利导:文中哪些词句可以看出家庭的和谐?结合本文谈一谈为什么中年人肩负着巨大的责任?学生踊跃发言,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2.2 环环相扣:教学是一门艺术。有的课波澜不惊,却水到渠成,意犹未尽。有的课大肆渲染,极力铺陈,却主次不明。我想关键取决于环节之间的过渡。
执教《珍珠鸟》一文,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为了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我设计这些问题:
A. 我为珍珠鸟做了哪些?画出文中 “我”的举动。
B. 珍珠鸟儿有什么反应?
C. 如何理解最后一句的含义?
同学们在解读课文的基础上。几个问题的设计由浅入深,由表及里,自然而然就能深入理解课文,挖掘出本文的主旨。
3. 亮点展示,拓展空间
教学既是一个探索的过程,又是一个展示的过程,展示什么?展示我们的独到之处,使每节课都有亮点吸引学生,展示个人教学魅力。
如刚刚学过的《核舟记》一文,具体死板的说明使课堂气氛非常沉闷,我灵机一动,何不让学生动手动脑表演呢?这样更便于学生把握好人物的神情和具体姿态。我找了三位同学上台分别扮演苏轼、佛印、鲁直,我班陈鹏宇同学高高胖胖,憨态可掬,敞开衣襟,露出肚子,矫首昂视,把佛印的神情和动作模仿得淋漓尽致,使同学们开怀大笑,这样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语文课堂可展示的亮点很多,这需要我们老师有一双慧眼和一颗慧心,才使我们的语文课大放光彩、魅力无限。
4. 问题定位,清晰明了
很多老师总是说课堂上针对同一个问题同学之间的观点背道而驰,但都很精彩,自己莫衷一是,如《我的叔叔于勒》一文,学生提出到底亲情重要,还是金钱重要?这就给我们提出一个新的问题:问题定位要清晰。任何一个问题,如果缺少老师的点拨和总结,那么再精彩的看法也只能是泛泛而谈。所以新课改给老师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要求我们要认真钻研教材拓宽自己的视野,提高人文素质。
以上这些是在摸索和探索的过程中,我个人的一些心得体会。陆游说:“如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我想只要我们积极探索,大胆实践,乐于总结,语文教学繁华似锦的春天一定在不远处……
1. 课前沟通、营造气氛
良好的师生关系既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更是教学的切入口。如何在短时间内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呢?我是这样做的:
2005年11月份,我在上一节优质观摩课。面对陌生的环境、学生和听课者,我不由紧张起来,向窗外看了一眼,突然灵机一动向学生道白:“早就听说咱们班的学生知识丰富,思维敏捷。特别是发言时口若悬河,妙语连珠,今天的天气这么阴冷,希望同学们能用最精彩的发言给大家送来冬日的阳光,好不好?”简短交流,使同学们很快与我亲近起来。我不再紧张,学生们也不再胆怯,在我的朗读和讲解中,我们很快融为一体,那节课上得尤为顺畅、成功。
因此,我认为课前沟通能给学生营造一个温馨、和谐的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愉快进入角色。
2. 深入浅出,环环相扣
新编语文教材追求人文教育与语文能力培养的协同互补,在语文能力培养的过程中使学生文化品味和语文素养得以提高,如何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中渗透这些能力呢?
2.1 深入浅出: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光,相击而生灵光。对文本、问题的把握做到由浅入深,深入浅出方能在阅读教学中逐步提高学生的文化品味。
如执教《散步》一文时,先让学生阅读,学生读后,我顺势引导学生:欣赏完这篇散文,大家有何感受?学生有的说感受到家庭的和谐,有的说感受到中年人身上肩负的承前启后的责任等等。在肯定学生精彩发言的基础上,我顺势利导:文中哪些词句可以看出家庭的和谐?结合本文谈一谈为什么中年人肩负着巨大的责任?学生踊跃发言,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2.2 环环相扣:教学是一门艺术。有的课波澜不惊,却水到渠成,意犹未尽。有的课大肆渲染,极力铺陈,却主次不明。我想关键取决于环节之间的过渡。
执教《珍珠鸟》一文,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为了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我设计这些问题:
A. 我为珍珠鸟做了哪些?画出文中 “我”的举动。
B. 珍珠鸟儿有什么反应?
C. 如何理解最后一句的含义?
同学们在解读课文的基础上。几个问题的设计由浅入深,由表及里,自然而然就能深入理解课文,挖掘出本文的主旨。
3. 亮点展示,拓展空间
教学既是一个探索的过程,又是一个展示的过程,展示什么?展示我们的独到之处,使每节课都有亮点吸引学生,展示个人教学魅力。
如刚刚学过的《核舟记》一文,具体死板的说明使课堂气氛非常沉闷,我灵机一动,何不让学生动手动脑表演呢?这样更便于学生把握好人物的神情和具体姿态。我找了三位同学上台分别扮演苏轼、佛印、鲁直,我班陈鹏宇同学高高胖胖,憨态可掬,敞开衣襟,露出肚子,矫首昂视,把佛印的神情和动作模仿得淋漓尽致,使同学们开怀大笑,这样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语文课堂可展示的亮点很多,这需要我们老师有一双慧眼和一颗慧心,才使我们的语文课大放光彩、魅力无限。
4. 问题定位,清晰明了
很多老师总是说课堂上针对同一个问题同学之间的观点背道而驰,但都很精彩,自己莫衷一是,如《我的叔叔于勒》一文,学生提出到底亲情重要,还是金钱重要?这就给我们提出一个新的问题:问题定位要清晰。任何一个问题,如果缺少老师的点拨和总结,那么再精彩的看法也只能是泛泛而谈。所以新课改给老师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要求我们要认真钻研教材拓宽自己的视野,提高人文素质。
以上这些是在摸索和探索的过程中,我个人的一些心得体会。陆游说:“如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我想只要我们积极探索,大胆实践,乐于总结,语文教学繁华似锦的春天一定在不远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