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为推进公众政治参与,实现和谐社会建设目标,通过分析和谐社会视角下公众政治参与面临的现实困境,并结合我国具体实际提出推进我国公众政治参与的科学对策,以此来指导和推进我国当前的和谐社会建设。
[关键词]和谐社会;政治参与;困境;对策
中图分类号:D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09-0338-01
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我国的和谐社会建设进入了关键时期。在深入和发展的过程中,我国人民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了空前的发挥和体现。在历史新时期,顺利实现社会转型,构建和谐社会,成为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调动公民有序政治参与不仅是健全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实现民主政治现代化的重要途径,而且也关系到我国和谐社会建设以及改革开放的深入和推进程度,因此新时期如何调动公民政治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以及有序性,更好地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成为学术界讨论的一大议题。
1、和谐社会视野下我国公民政治参与面临的现实困境
1.1 公民参与意识淡薄,参与层次低
当前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处于初期及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均衡等影响,我国公民参与的总体水平较低,公民参与政治生活和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广度和深度仍处在一个较低的层次上。公众参与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不高,参与的普遍性不足,公民参与的初始点总是与自身的利益相结合,正如马克思所说的“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随着政治改革的深入,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逐步得到完善,但我国公民参与意识依然薄弱,参与层次仅仅停留在与自身有关的物质利益方面。当前政治体制改革缓慢,甚至难以持续下去,关键在于我国公民参与意识尚未得到根本性转变。
1.2 公民参与组织基础薄弱,参与机制不健全
公民政治参与的核心环节在于公民参与公共决策的制定和治理,实现与政府的互动。然而目前在中国,由于受传统官僚制的影响,这类民间社会组织的发展受到了很大限制,在“处理危机中起到辅助和补充作用”。公民参与组织基础薄弱主要还是在于我国政治体制改革不完善,公民参与的相关机制不健全,公民组织无法获得独立且平等的主体地位。
1.3 公民获取信息渠道狭窄,参与信息不对称
有效的信息来源是公民参与政治生活和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前提条件。由于改革开放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差异性,公众获取信息的渠道也呈现出地区、阶段和层级的差异性特点。公民获取信息的差异在某种程度上直接决定着公民参与的热情和能力。在当前情况下,信息不对称成为影响公民参与程度普遍存在的一大问题。公民获取信息的来源主要是电视、广播等大众媒介以及政府的政策等,渠道狭窄,很容易被政府或强势团体控制,公民参与呈形式化、表演化和被操纵的危险。下层弱势群体获取公众信息的不完善、不对称不仅降低了公民的判断力,而且也严重影响了公民参与政治生活和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积极性。
1.4 政府角色定位失误,缺乏对公民参与的足够重视
目前政府对公民参与的开放程度不够,还远不能满足广大民众日益增强的参与政治生活的要求。由于受传统官僚制思想和 “精英决策”体制的影响,我国政府官员对公民参与往往持一种漠视甚至敷衍的态度,“往往只重视公众形式上的政治参与,局限于对民意代表、官员的选拔和监督上,相反,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公众参与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政府在公共管理中普遍存在的这种对公民参与的漠视、排斥甚至是限制,导致公众参与不能、诉求无门的局面,造成了严重的后果,例如近些年来一些地区频频出现的群众集体上访甚至严重的群众性冲突事件等,这些都为我国的政府机构改革拉响了警钟。
2、新形势下推进公民政治参与的科学对策
2.1积极转变教育方式,努力提高公民素质
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公民的政治参与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本质要求和重要内容,是人民当家作主的题中应有之义。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同时也是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根本动力。” 目前我国教育方式仍未得到根本性转变,仍以传统的应试教育为主,与竞争、自由、开放、民主的现代文明极不相适应,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公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政治素养,影响了人民群众政治参与的广度和深度,阻碍了我国政治文明建设以及和谐社会的实现。为了保证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目标的顺利实现,政府必须加大教育投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实现教育方式根本性转变,努力提高公民政治素养。
2.2 扩大政府信息公开透明,实现信息对称
有效信息是公民参与的基础。如果没有充足的信息,公民只能是“肓参”,提出的意见就没有任何实际意义。一定程度的知情权是公民参与的必备前提,缺少充分、必要的准确信息公民也就失去了实际参与的能力。有偏向、被误导和被控制的信息可能会导致公民错误的参与,甚至成为政府实现不良目的的工具。因此,当前形势下必须加大政府机构改革,扩大公民的政治参与权,实现政府与公民的良性互动。“提高政府行政和决策方面的透明度,并建立完备的信息系统,通过咨询机构、大众信息网络和质询制度的建立,便于公众及时适当地获取信息资源,依据信息参与决策与监督。”
2.3 加强制度化建设,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
当前我国公民政治参与面临的困境无非主要是缺少制度基础和法律保障。在此情况下公民参与显得力不从心,公民参与无法可依,公民利益也无法得到有效保障。因此只有在民主权利保障制度和法律健全的情况下公民才有可能真正投入到参与政治生活的行动去。美国著名政治学家塞缪尔·亨廷顿指出:“一个政治制度能否对那些提出新要求的集团所使用的新的政治手段加以吸收,缓和并使之合法化,实际上是对这个制度的适应性的一种考验。”正如邓小平同志指出的:“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完善公众参与的制度和程序,将公民参与纳入法律制度的保障之内,将激发公民参与政治的热情,培养和增强公民的民主意识、参政意识,提高公民对政府政策的政治认同感,从而减少公共政策在后期的实施过程中所受到的阻力。
2.4 大力发展生产力,积极培育和健全市场经济体制
公民参与程度的高低与我国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也是密不可分的。一般来说市场经济发展早,生产力发展快的地区,其社会文明程度高,公众参与程度也较高。因此,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促进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以经济活动方式的改变推动公众政治观念和政治活动方式的改变。作为一种经济运作方式,市场经济同样也是一种社会生活方式,它在促进社会生活方式改变的同时,也以其广泛和深刻的渗透力,影响着社会公民的政治文化,如民主、自由、平等、正义、权利、法治等意识和观念。马克思说得好,“商品是天生的平等派”。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不仅可以通过统一的市场将分散封闭的社会生活联系起来,而且还能促进人们自由、平等、民主等“反映着商品生产关系的概念”的形成。
3、结语
为构建和谐社会,推进我国公众政治参与的积极性,应根据实际情况实事求事,并结合我国具体实际提出推进我国公众政治参与的科学对策,以此来指导和推進我国当前的和谐社会建设。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 人民出版社,1995,第1卷:82.
[2] 石路,蒋云根.论政府危机管理中的公众参与[J].理论导刊,2007(1).
[关键词]和谐社会;政治参与;困境;对策
中图分类号:D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09-0338-01
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我国的和谐社会建设进入了关键时期。在深入和发展的过程中,我国人民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了空前的发挥和体现。在历史新时期,顺利实现社会转型,构建和谐社会,成为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调动公民有序政治参与不仅是健全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实现民主政治现代化的重要途径,而且也关系到我国和谐社会建设以及改革开放的深入和推进程度,因此新时期如何调动公民政治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以及有序性,更好地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成为学术界讨论的一大议题。
1、和谐社会视野下我国公民政治参与面临的现实困境
1.1 公民参与意识淡薄,参与层次低
当前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处于初期及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均衡等影响,我国公民参与的总体水平较低,公民参与政治生活和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广度和深度仍处在一个较低的层次上。公众参与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不高,参与的普遍性不足,公民参与的初始点总是与自身的利益相结合,正如马克思所说的“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随着政治改革的深入,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逐步得到完善,但我国公民参与意识依然薄弱,参与层次仅仅停留在与自身有关的物质利益方面。当前政治体制改革缓慢,甚至难以持续下去,关键在于我国公民参与意识尚未得到根本性转变。
1.2 公民参与组织基础薄弱,参与机制不健全
公民政治参与的核心环节在于公民参与公共决策的制定和治理,实现与政府的互动。然而目前在中国,由于受传统官僚制的影响,这类民间社会组织的发展受到了很大限制,在“处理危机中起到辅助和补充作用”。公民参与组织基础薄弱主要还是在于我国政治体制改革不完善,公民参与的相关机制不健全,公民组织无法获得独立且平等的主体地位。
1.3 公民获取信息渠道狭窄,参与信息不对称
有效的信息来源是公民参与政治生活和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前提条件。由于改革开放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差异性,公众获取信息的渠道也呈现出地区、阶段和层级的差异性特点。公民获取信息的差异在某种程度上直接决定着公民参与的热情和能力。在当前情况下,信息不对称成为影响公民参与程度普遍存在的一大问题。公民获取信息的来源主要是电视、广播等大众媒介以及政府的政策等,渠道狭窄,很容易被政府或强势团体控制,公民参与呈形式化、表演化和被操纵的危险。下层弱势群体获取公众信息的不完善、不对称不仅降低了公民的判断力,而且也严重影响了公民参与政治生活和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积极性。
1.4 政府角色定位失误,缺乏对公民参与的足够重视
目前政府对公民参与的开放程度不够,还远不能满足广大民众日益增强的参与政治生活的要求。由于受传统官僚制思想和 “精英决策”体制的影响,我国政府官员对公民参与往往持一种漠视甚至敷衍的态度,“往往只重视公众形式上的政治参与,局限于对民意代表、官员的选拔和监督上,相反,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公众参与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政府在公共管理中普遍存在的这种对公民参与的漠视、排斥甚至是限制,导致公众参与不能、诉求无门的局面,造成了严重的后果,例如近些年来一些地区频频出现的群众集体上访甚至严重的群众性冲突事件等,这些都为我国的政府机构改革拉响了警钟。
2、新形势下推进公民政治参与的科学对策
2.1积极转变教育方式,努力提高公民素质
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公民的政治参与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本质要求和重要内容,是人民当家作主的题中应有之义。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同时也是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根本动力。” 目前我国教育方式仍未得到根本性转变,仍以传统的应试教育为主,与竞争、自由、开放、民主的现代文明极不相适应,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公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政治素养,影响了人民群众政治参与的广度和深度,阻碍了我国政治文明建设以及和谐社会的实现。为了保证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目标的顺利实现,政府必须加大教育投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实现教育方式根本性转变,努力提高公民政治素养。
2.2 扩大政府信息公开透明,实现信息对称
有效信息是公民参与的基础。如果没有充足的信息,公民只能是“肓参”,提出的意见就没有任何实际意义。一定程度的知情权是公民参与的必备前提,缺少充分、必要的准确信息公民也就失去了实际参与的能力。有偏向、被误导和被控制的信息可能会导致公民错误的参与,甚至成为政府实现不良目的的工具。因此,当前形势下必须加大政府机构改革,扩大公民的政治参与权,实现政府与公民的良性互动。“提高政府行政和决策方面的透明度,并建立完备的信息系统,通过咨询机构、大众信息网络和质询制度的建立,便于公众及时适当地获取信息资源,依据信息参与决策与监督。”
2.3 加强制度化建设,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
当前我国公民政治参与面临的困境无非主要是缺少制度基础和法律保障。在此情况下公民参与显得力不从心,公民参与无法可依,公民利益也无法得到有效保障。因此只有在民主权利保障制度和法律健全的情况下公民才有可能真正投入到参与政治生活的行动去。美国著名政治学家塞缪尔·亨廷顿指出:“一个政治制度能否对那些提出新要求的集团所使用的新的政治手段加以吸收,缓和并使之合法化,实际上是对这个制度的适应性的一种考验。”正如邓小平同志指出的:“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完善公众参与的制度和程序,将公民参与纳入法律制度的保障之内,将激发公民参与政治的热情,培养和增强公民的民主意识、参政意识,提高公民对政府政策的政治认同感,从而减少公共政策在后期的实施过程中所受到的阻力。
2.4 大力发展生产力,积极培育和健全市场经济体制
公民参与程度的高低与我国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也是密不可分的。一般来说市场经济发展早,生产力发展快的地区,其社会文明程度高,公众参与程度也较高。因此,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促进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以经济活动方式的改变推动公众政治观念和政治活动方式的改变。作为一种经济运作方式,市场经济同样也是一种社会生活方式,它在促进社会生活方式改变的同时,也以其广泛和深刻的渗透力,影响着社会公民的政治文化,如民主、自由、平等、正义、权利、法治等意识和观念。马克思说得好,“商品是天生的平等派”。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不仅可以通过统一的市场将分散封闭的社会生活联系起来,而且还能促进人们自由、平等、民主等“反映着商品生产关系的概念”的形成。
3、结语
为构建和谐社会,推进我国公众政治参与的积极性,应根据实际情况实事求事,并结合我国具体实际提出推进我国公众政治参与的科学对策,以此来指导和推進我国当前的和谐社会建设。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 人民出版社,1995,第1卷:82.
[2] 石路,蒋云根.论政府危机管理中的公众参与[J].理论导刊,2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