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务实性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也是我们党一贯提倡的思想作风,但在实际工作中往往难以做到这一点。毛泽东曾指出:真正的理论在世界上只有一种,就是从客观实际中抽出来又在客观实际中得到了证明的理论,没有任何别的东西可以称得起我们讲的理论。求真务实是邓小平理论的理论风格,同时他个人也称得上是我们党实事求是的典范。邓小平理论文风朴实、不讲空话,在简明扼要的论述中,总是包含着深刻的思想内容。而且他一直以来把务实、管用、解决实际问题作为他思考问题的出发点和归宿。1978年5月开始的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就曾得到邓小平的大力支持。此外他还多次提出要“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干老实事”,也就是实事求是。
邓小平反对平均主义的思想也突出的体现了务实性的特点。首先,邓小平的反对平均主义思想是根据中国的现实国情提出的。邓小平提出反对平均主义的思想不是根据个人的主观臆断,也不是出于对马克思经典的教条式理解,而是根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提出来的。邓小平反对平均主义的思想的提出既有它的历史背景和理论基础,同时更重要的是有坚实的现实基础。他的这一思想首先做到了来源于实践。其次,邓小平反对平均主义思想也不断地在实践中得到验证。某种思想是否正确最主要的标准是要用实践来进行检验。邓小平反对平均主义思想也不断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得到检验。正如他所讲的:“我们改革开放的成功,不是靠本本,而是靠实践,搞实事求是。”邓小平通过提出一系列的具体措施来反对平均主义,并在现实中收到了实效,使全体人民的生活比改革开放前更加富裕。在分配领域中兼顾了效率与公平,更大程度上激发了劳动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人民性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同样邓小平也十分注重人民群众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不久他就指出:对于我们党的现状来说,我个人觉得,群众路线和实事求是是特别重要的。首先,邓小平反对平均主义的途径是从群众中得来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作为破除平均主义的重要途径之一在农村出现以后,许多人认为这是分田单干,这样的做法会动摇公有制的经济基础,所以当时很多人采取了反对的态度。邓小平以敏锐的洞察力看到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实践中对于发展生产力所起的巨大推动作用,果断地加以支持,并在全国推广,从而带来了农村分配领域的全面改革,破除了“大锅饭”式的分配方式。“农村搞家庭联产承包,这个发明权是农民的。农村改革中的好东西,都是基层创造出来的,我们把它拿出来加工提高作为全国的指导。”其次,邓小平反对平均主义的目的是为了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为此邓小平曾多次强调:“社会主义时期的主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使社会物质财富不断增长,人民生活一天天好起来。对于生产力水平、经济发展带来的最终成果,他指出:社会主义财富属于人民,社会主义的致富是全民共同富裕。
三、辩证性
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内容,作为一名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邓小平深刻地把握了这一思想精髓。辩证法思想在邓小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与实践过程中得到了充分的运用,解决了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一系列难以解决的矛盾。他的思想中的辩证性是在总结我党在成熟和发展过程中的教训基础上产生的。历史上我党曾犯过“左”和“右”的错误,归结其原因,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没有把握好辩证法。我们在有些问题的认识上不是站在一个极端就是走向另一个极端,这样的错误认识给我们的革命和建设事业带来了惨重的损失。为此邓小平强调我们既要警惕右,又要防止“左”。邓小平的反对平均主义的思想当中同样渗透了他的辩证思维,处处体现着辩证的特点。他既主张反对平均主义,鼓励多劳多得,同时又注意防止两极分化的产生。在反对平均主义的过程中,他主张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同时又强调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在分配领域中,既主张打破平均主义,初次分配要注重效率,同时又不忘强调在二次分配中要兼顾社会公平。
四、创新性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是一项崭新的事业。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是一个重大的历史课题。但是这一重大课题在马列主义书本里没有现成的答案,世界上也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照搬照抄。邓小平理论上的创新性表现在不唯本本,不搬教条,不抄模式,勇于探求真理。在对平均主义问题的认识上同样鲜明地体现出了创新性的特点。在平均主义和社会主义关系的问题上,打破了把平均主义和社会主义等同起来的观点,提出“平均主义不是社会主义”,澄清了两者之间的关系,为科学阐述“什么是社会主义”确立了认识前提。同时在破除平均主义的途径与方式上也体现出了他的创造精神。比如,通过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打破了农村长期以来的平均主义分配模式。而这种创举在当时有些人是不认可的,可实践证明这种做法鼓励多劳多得,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此外,他鼓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通过先富帮助和带动后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做法,打破了在生产过程中追求平均发展、同步发展的旧思路、旧理念,也同样开创了新中国经济发展史上的新途径。总之,邓小平在反对平均主义的过程中针对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结合中国具体国情做出了新的回答。而他的这些回答都充满了创新性,体现了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勇于创新的理论勇气,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
参考文献:
[1]邓小平.邓小平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也是我们党一贯提倡的思想作风,但在实际工作中往往难以做到这一点。毛泽东曾指出:真正的理论在世界上只有一种,就是从客观实际中抽出来又在客观实际中得到了证明的理论,没有任何别的东西可以称得起我们讲的理论。求真务实是邓小平理论的理论风格,同时他个人也称得上是我们党实事求是的典范。邓小平理论文风朴实、不讲空话,在简明扼要的论述中,总是包含着深刻的思想内容。而且他一直以来把务实、管用、解决实际问题作为他思考问题的出发点和归宿。1978年5月开始的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就曾得到邓小平的大力支持。此外他还多次提出要“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干老实事”,也就是实事求是。
邓小平反对平均主义的思想也突出的体现了务实性的特点。首先,邓小平的反对平均主义思想是根据中国的现实国情提出的。邓小平提出反对平均主义的思想不是根据个人的主观臆断,也不是出于对马克思经典的教条式理解,而是根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提出来的。邓小平反对平均主义的思想的提出既有它的历史背景和理论基础,同时更重要的是有坚实的现实基础。他的这一思想首先做到了来源于实践。其次,邓小平反对平均主义思想也不断地在实践中得到验证。某种思想是否正确最主要的标准是要用实践来进行检验。邓小平反对平均主义思想也不断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得到检验。正如他所讲的:“我们改革开放的成功,不是靠本本,而是靠实践,搞实事求是。”邓小平通过提出一系列的具体措施来反对平均主义,并在现实中收到了实效,使全体人民的生活比改革开放前更加富裕。在分配领域中兼顾了效率与公平,更大程度上激发了劳动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人民性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同样邓小平也十分注重人民群众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不久他就指出:对于我们党的现状来说,我个人觉得,群众路线和实事求是是特别重要的。首先,邓小平反对平均主义的途径是从群众中得来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作为破除平均主义的重要途径之一在农村出现以后,许多人认为这是分田单干,这样的做法会动摇公有制的经济基础,所以当时很多人采取了反对的态度。邓小平以敏锐的洞察力看到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实践中对于发展生产力所起的巨大推动作用,果断地加以支持,并在全国推广,从而带来了农村分配领域的全面改革,破除了“大锅饭”式的分配方式。“农村搞家庭联产承包,这个发明权是农民的。农村改革中的好东西,都是基层创造出来的,我们把它拿出来加工提高作为全国的指导。”其次,邓小平反对平均主义的目的是为了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为此邓小平曾多次强调:“社会主义时期的主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使社会物质财富不断增长,人民生活一天天好起来。对于生产力水平、经济发展带来的最终成果,他指出:社会主义财富属于人民,社会主义的致富是全民共同富裕。
三、辩证性
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内容,作为一名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邓小平深刻地把握了这一思想精髓。辩证法思想在邓小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与实践过程中得到了充分的运用,解决了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一系列难以解决的矛盾。他的思想中的辩证性是在总结我党在成熟和发展过程中的教训基础上产生的。历史上我党曾犯过“左”和“右”的错误,归结其原因,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没有把握好辩证法。我们在有些问题的认识上不是站在一个极端就是走向另一个极端,这样的错误认识给我们的革命和建设事业带来了惨重的损失。为此邓小平强调我们既要警惕右,又要防止“左”。邓小平的反对平均主义的思想当中同样渗透了他的辩证思维,处处体现着辩证的特点。他既主张反对平均主义,鼓励多劳多得,同时又注意防止两极分化的产生。在反对平均主义的过程中,他主张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同时又强调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在分配领域中,既主张打破平均主义,初次分配要注重效率,同时又不忘强调在二次分配中要兼顾社会公平。
四、创新性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是一项崭新的事业。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是一个重大的历史课题。但是这一重大课题在马列主义书本里没有现成的答案,世界上也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照搬照抄。邓小平理论上的创新性表现在不唯本本,不搬教条,不抄模式,勇于探求真理。在对平均主义问题的认识上同样鲜明地体现出了创新性的特点。在平均主义和社会主义关系的问题上,打破了把平均主义和社会主义等同起来的观点,提出“平均主义不是社会主义”,澄清了两者之间的关系,为科学阐述“什么是社会主义”确立了认识前提。同时在破除平均主义的途径与方式上也体现出了他的创造精神。比如,通过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打破了农村长期以来的平均主义分配模式。而这种创举在当时有些人是不认可的,可实践证明这种做法鼓励多劳多得,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此外,他鼓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通过先富帮助和带动后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做法,打破了在生产过程中追求平均发展、同步发展的旧思路、旧理念,也同样开创了新中国经济发展史上的新途径。总之,邓小平在反对平均主义的过程中针对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结合中国具体国情做出了新的回答。而他的这些回答都充满了创新性,体现了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勇于创新的理论勇气,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
参考文献:
[1]邓小平.邓小平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