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和创新能力是新课标的精髓。以情境方式所展开的探究教学,可以较好地体现对学生认知活动的组织和对学生思维活动的激发与导引。一、阐述了问题情境教学的内涵、意义,二、重点结合教学案例探讨问题情境教学模式,三、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及有效性。
【关键词】历史教学 问题情境 创新能力
日本著名的教育家川上正教授明确指出:“独创能力是国家兴旺发达的关键所在。”“为创造性而教”,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核心。启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成为具有创造能力的人才,是中学历史教学研究和实践的一个重要课题。新课标也要求历史老师在教学中能够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表现, 鼓励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独立思考与感悟。在教学中要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就必须使认知过程成为一个再创造的过程,使学生在自觉、主动、深层次的参与过程中,实现发现、理解、创造与应用,在学习中学会学习。而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明显的意识倾向和情感共鸣,是主体参与的条件和关键。问题情境教学,可以较好地体现对学生认知活动的组织和对学生思维活动的激发与导引,培养创新人才。下面是本人对情境教学的一些浅见和运用。
一、问题情境教学的内涵和意义
“问题情境”就是疑问建立的逻辑背景,是在教材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情境的过程。问题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一种教学模式。问题情境教学法突破了以往教学方法中唯智主义的框框,其特点是言、行、情三者融为一体,其核心是激发学生的情感。在教学中,教师若能够为学生创设使学生积极参与、乐此不疲的问题情境,营造出宽松、愉悦的教学环境,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全面实施新课标,升华课堂教学改革起到重要作用。
二、问题情境教学的一般模式:情境激趣—问疑讨论—反馈小结—拓展创新。如“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的课堂教学:
(1) 情境激趣。首先播放历届奥运会一些精彩片断和古代雅典的一些辉煌画面, 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提问: 片断告诉我们什么信息? 奥运会的创办国是谁? 雅典的地形有什么特点? 这与中国的地形有何区别?这种地形对经济, 政治有何影响? 通过图片和问题将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
(2) 提问设问, 质疑讨论。教师提出问题, 创设问题情境吸引学生主动思维是教学的核心, 而学生质疑则是情境教学中的最高境界。高中学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逻辑思维及推理能力,在教师的语言、情感的协助下,围绕问题按照一定的递进顺序有层次地进行讨论,营造一种畅所欲言的讨论环境,使学生在这种氛围中任意发挥,充分表现自己,感受他人。在上面情境激趣的基础上接着提问: 什么是民主? 究竟有哪些因素推动雅典民主的发展? 雅典公民为什么都愿意去开会, 哪些是非公民, 非公民有民主权吗? 在识字率不高的古代如何保证民主的运行? 对破坏民主行为如何审判? 审判员身份有什么条件限制? 通过老师创设问题和学生质疑讨论, 学生基本了解了雅典民主的内容和特点。在师生的互动中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但此环节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讨论中搜集普遍性的问题,同时给学生提供相关的信息,开拓解题的思路,鼓励每个同学发表意见,特别要引导平时不善言的同学谈出自己的看法,允许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3)反馈小结。 “发现规律,得出结论”是培养学生科学抽象的活动过程。自主学习和小组讨论后,教师及时汇总学生的探究情况,让学生畅所欲言,提出自己的见解,同时发表在探究中发现的问题,教师要用赞赏的态度,激励的语言,友好的微笑倾听学生的发言,使学生在毫无压抑的氛围中陈述自己的观点,充分肯定学生积极思考问题的态度。通过上述分析讨论师生共同总结出①雅典民主不是某个天才的瞬间发明, 而是200多年颠簸曲折、不断创新的产物。②雅典民主既有利也有弊。③它与现代民主有不同。在此基础上老师再总结雅典民主在灿烂辉煌的同时, 也有着种种难以克服的弊端, 而且正是这些弊端最终导致雅典民主走向灭亡。另外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大家还应该学习雅典公民中每个人都为国效力, 尽职尽责的主人翁精神。
(4)拓展创新。恩格斯讲过一个民族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 每一刻也不能离开思维。把知识应用于新情况,解决实际问题才能体现创新。①为什么古代中国选择专制主义而雅典选择民主政治? ②雅典民主为现代民主政治提供了哪些宝贵经验?通过结论迁移运用于不同的场合,既增强学生思维的发散与集中,又可以达到知识完全意义的构建。
三、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
你可以把马拉到河边,却无法迫使它饮水。问题的设计要以培养学生的兴趣为前提,要尽可能符合学生当前的认知水平,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这样才便于师生在课堂上共同讨论、探究。创设问题情境的途径有多种,但都要注意利用学生的直接经验或间接经验。老师创设问题情境的办法就是设法让学生把要学习的内容与他们的经验建立联系,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常处于“若有所思”的状态,方能做到“学”、“疑”、“思”相结合,逐渐形成问题意识,学习解决问题的办法。
1. 通过新旧知识的联系创设问题情境。老师采用提问或小练习等形式组织学生有重点地对与新课密切相关的旧知识进行测评,一方面发现薄弱点及时查漏补缺,另一方面可以检测出学生对新知识的趋向程度以及解决新问题的知识和技能准备,同时可使学生把新旧知识串联,激活原有知识,进行知识的迁移。如学习 “经济体制改革”这课的教学,其中有关农村改革我这样设计:①改革开放之初, 我国农业生产急待解决什么问题?②党和政府采取了哪些重要措施, 取得什么成效? ③现阶段, 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从中国古代农业发展我们应该借鉴哪些经验? 吸取什么教训? 这样, 从提出问题到学生探究问题, 解决问题。没有过多的讲述。但学生的自主地位却得到了体现, 思维能力得到了强化。旧知识得到检查, 新知识得到解决。 2.通过教学目标创设问题情境。通过学生自己的思考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在学习“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内容时,引用20世纪三十年代美国一个煤矿工人的家庭对话:“妈妈, 天气这么冷, 为什么不生火炉呢?” 一个小女孩问。妈妈叹口气说:“因为你爸爸失业了, 我们没有钱买煤。” “妈妈, 爸爸为什么会失业呢?”“因为煤太多了”通过这一问题情境, 学生加深了对经济大危机的原因和特点的理解, 思维自然就活跃起来。再如讲“罗斯福新政”的内容中关于“以工代赈”政策时, 设问:“有人对罗斯福建议说, 发放救济款要比大规模兴建工程更经济, 更省钱。你觉得发放救济款和大规模兴建工程的方式, 哪一种更好, 为什么?”通过这样设疑不仅使学生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 并且在轻松愉快的学习中完成教学任务。
3. 通过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创设问题情境。学习的本身是为了应用,能把实际生活中的例子与历史知识相联系,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更能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例如在学习了“百家争鸣”后,为了加深对各派思想的理解, 让学生有一次切身的体验。我在班上进行了一次大讨论。先让班上喜欢儒家、道家、法家和墨家的同学各为一组。请同学们根据各派的观点设想:假如你是班主任, 针对我们班自修、自习的纪律问题, 你会采取怎样的政策? 问题抛出后, 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儒家的学生代表说:要对违纪同学进行苦口婆心的劝说, 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实行德治, 仁政。同时要建立一套“礼”制定班规。道家的学生代表说:顺其自然, 不干涉,“无为而治” 。法家的学生代表说:我会先制定一套严格的班规 ,让大家熟读班规。如有同学违规, 必定严惩, 绝对不手软。墨家的学生代表说:我要身体力行, 以身作则, 每天坐班管理。更会“兼爱”每一个同学。通过学生自己的研究,既学到知识又培养创新思维和能力。也令学生感受到原来历史离我们不远, 生活中也有历史。
4. 通过与社会现实问题联系创设问题情境。社会现实问题往往是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引入社会现实材料并创设问题情境,既可活跃课堂气氛,引导学生关注国内外大事,又可理论联系实际,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每当教材内容与某个时事热点有某种内在联系时,有些学生总希望能发表自己的“高见”作为一名历史老师, 这不正是进行思想教育的最好契机吗? 例如我在讲台湾问题时, 会联系经常火爆的钓鱼岛问题。有的同学在网上找出了钓鱼岛问题由来, 还有同学能把台湾官员、日本媒体、美国媒体、中国官方的态度, 中国民间保钓、台湾民保等等相关的钓鱼岛问题都提出来。效果显著并且往往令人惊奇。这种情境既唤起了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让学生开动脑筋,查资料,想办法,既学到知识,又提高了研究创新能力,学习效果很好。
5. 通过教学媒体创设问题情境。每一种教学媒体都有其自身的结构、性能、特点、适用范围、条件和操作方法。因此,我们应充分发挥各种媒体的优点,精心选择媒体,进行优化组合创设问题情境。而多媒体教学具有图文并茂, 声相兼并的听觉、视觉效果, 能生动、直观形象地把教学内容展示出来, 能把教学中抽象的问题直观化, 简单化等特点。在教学中深受老师和学生的欢迎, 尤其是面对教学中的疑难问题。例如我在导入“新文化运动”时, 就运用了下面四幅图画。辅以问题:结合图片思考, 近代中国的有识之士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 已经进行了哪些探索? 目的达到了吗? 这样一来学生的思维一下子打开了, 纷纷发表意见, 激活了课堂。
又如在讲改革开放的成果时, 我放了一段关于深圳变化的视频, 然后请学生回答问题: 视频告诉我们什么? 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 在你的周围能感受这种变化吗? 这样直观形象地运用多媒体教学,既丰富了教学内容又使学生的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得到积极发展。当然问题情境教学方式丰富多样, 还可以通过故事、史实、新闻报道、实物、表格和影像资料等创设问题。
四、问题情境设计的有效性
毫无疑问,良好的问题情境能极其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创设问题情境不是一种时尚,其必须为我们的教学服务,要讲究有效性。“问题情境”的创设和运用,实质上是启发式原则的具体化和形象化。要运用好启发式教学,教师必须能娴熟地驾驭教材,根据教学目的、教学特点创设情境。同时,还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和智能水平。要以学生的思维活动为依据,估计学生“想”的可能情况,引导学生“想”的方向,提高学生“想”的质量。问题的设置,应层层深入,梯度分明。提问学生,要根据不同程度的问题,让不同程度的学生来回答。既照顾到大多数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使他们不感到高不可攀,又要有一定的难度、深度和跨度,达到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使学生“跳跳就摘到果子”,又不轻而易举地获得成功。只有在对教材和学生全盘把握的基础上,教师才能站得高看得远,调控整个教学流程。
问题情境教学法创造了一种更适于学习的一种条件和氛围,同时,也使教师面临更多的知识挑战。学生各式各样的发问,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应不断学习、广猎信息,精心创设每一个问题,不断提高对教材处理的技术和概括问题的能力,才能在课堂教学中“驾轻就熟” 、“如鱼得水”。只有这样才能充分显示问题情境教学法的价值和优越性,我们才能和学生同时走进新世纪,同时感受新课改带给我们的冲击,同时享受新课程送给我们的丰硕成果!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稿)》.人民教育出版社.
[2] 薛彦 “精心设计课堂问题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
[3] 贾广磊,徐鸿雁 “问题情境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与体会(南京师范大学出版)
[4] 胡军哲 “高考复习在课堂”.中学历史教学,(华南师范大学出版).
[5] 史丹丹“现实关怀”——中学历史教学的“源头活水”. 中学历史教学, (华南师范大学出版).
【关键词】历史教学 问题情境 创新能力
日本著名的教育家川上正教授明确指出:“独创能力是国家兴旺发达的关键所在。”“为创造性而教”,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核心。启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成为具有创造能力的人才,是中学历史教学研究和实践的一个重要课题。新课标也要求历史老师在教学中能够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表现, 鼓励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独立思考与感悟。在教学中要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就必须使认知过程成为一个再创造的过程,使学生在自觉、主动、深层次的参与过程中,实现发现、理解、创造与应用,在学习中学会学习。而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明显的意识倾向和情感共鸣,是主体参与的条件和关键。问题情境教学,可以较好地体现对学生认知活动的组织和对学生思维活动的激发与导引,培养创新人才。下面是本人对情境教学的一些浅见和运用。
一、问题情境教学的内涵和意义
“问题情境”就是疑问建立的逻辑背景,是在教材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情境的过程。问题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一种教学模式。问题情境教学法突破了以往教学方法中唯智主义的框框,其特点是言、行、情三者融为一体,其核心是激发学生的情感。在教学中,教师若能够为学生创设使学生积极参与、乐此不疲的问题情境,营造出宽松、愉悦的教学环境,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全面实施新课标,升华课堂教学改革起到重要作用。
二、问题情境教学的一般模式:情境激趣—问疑讨论—反馈小结—拓展创新。如“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的课堂教学:
(1) 情境激趣。首先播放历届奥运会一些精彩片断和古代雅典的一些辉煌画面, 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提问: 片断告诉我们什么信息? 奥运会的创办国是谁? 雅典的地形有什么特点? 这与中国的地形有何区别?这种地形对经济, 政治有何影响? 通过图片和问题将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
(2) 提问设问, 质疑讨论。教师提出问题, 创设问题情境吸引学生主动思维是教学的核心, 而学生质疑则是情境教学中的最高境界。高中学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逻辑思维及推理能力,在教师的语言、情感的协助下,围绕问题按照一定的递进顺序有层次地进行讨论,营造一种畅所欲言的讨论环境,使学生在这种氛围中任意发挥,充分表现自己,感受他人。在上面情境激趣的基础上接着提问: 什么是民主? 究竟有哪些因素推动雅典民主的发展? 雅典公民为什么都愿意去开会, 哪些是非公民, 非公民有民主权吗? 在识字率不高的古代如何保证民主的运行? 对破坏民主行为如何审判? 审判员身份有什么条件限制? 通过老师创设问题和学生质疑讨论, 学生基本了解了雅典民主的内容和特点。在师生的互动中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但此环节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讨论中搜集普遍性的问题,同时给学生提供相关的信息,开拓解题的思路,鼓励每个同学发表意见,特别要引导平时不善言的同学谈出自己的看法,允许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3)反馈小结。 “发现规律,得出结论”是培养学生科学抽象的活动过程。自主学习和小组讨论后,教师及时汇总学生的探究情况,让学生畅所欲言,提出自己的见解,同时发表在探究中发现的问题,教师要用赞赏的态度,激励的语言,友好的微笑倾听学生的发言,使学生在毫无压抑的氛围中陈述自己的观点,充分肯定学生积极思考问题的态度。通过上述分析讨论师生共同总结出①雅典民主不是某个天才的瞬间发明, 而是200多年颠簸曲折、不断创新的产物。②雅典民主既有利也有弊。③它与现代民主有不同。在此基础上老师再总结雅典民主在灿烂辉煌的同时, 也有着种种难以克服的弊端, 而且正是这些弊端最终导致雅典民主走向灭亡。另外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大家还应该学习雅典公民中每个人都为国效力, 尽职尽责的主人翁精神。
(4)拓展创新。恩格斯讲过一个民族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 每一刻也不能离开思维。把知识应用于新情况,解决实际问题才能体现创新。①为什么古代中国选择专制主义而雅典选择民主政治? ②雅典民主为现代民主政治提供了哪些宝贵经验?通过结论迁移运用于不同的场合,既增强学生思维的发散与集中,又可以达到知识完全意义的构建。
三、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
你可以把马拉到河边,却无法迫使它饮水。问题的设计要以培养学生的兴趣为前提,要尽可能符合学生当前的认知水平,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这样才便于师生在课堂上共同讨论、探究。创设问题情境的途径有多种,但都要注意利用学生的直接经验或间接经验。老师创设问题情境的办法就是设法让学生把要学习的内容与他们的经验建立联系,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常处于“若有所思”的状态,方能做到“学”、“疑”、“思”相结合,逐渐形成问题意识,学习解决问题的办法。
1. 通过新旧知识的联系创设问题情境。老师采用提问或小练习等形式组织学生有重点地对与新课密切相关的旧知识进行测评,一方面发现薄弱点及时查漏补缺,另一方面可以检测出学生对新知识的趋向程度以及解决新问题的知识和技能准备,同时可使学生把新旧知识串联,激活原有知识,进行知识的迁移。如学习 “经济体制改革”这课的教学,其中有关农村改革我这样设计:①改革开放之初, 我国农业生产急待解决什么问题?②党和政府采取了哪些重要措施, 取得什么成效? ③现阶段, 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从中国古代农业发展我们应该借鉴哪些经验? 吸取什么教训? 这样, 从提出问题到学生探究问题, 解决问题。没有过多的讲述。但学生的自主地位却得到了体现, 思维能力得到了强化。旧知识得到检查, 新知识得到解决。 2.通过教学目标创设问题情境。通过学生自己的思考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在学习“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内容时,引用20世纪三十年代美国一个煤矿工人的家庭对话:“妈妈, 天气这么冷, 为什么不生火炉呢?” 一个小女孩问。妈妈叹口气说:“因为你爸爸失业了, 我们没有钱买煤。” “妈妈, 爸爸为什么会失业呢?”“因为煤太多了”通过这一问题情境, 学生加深了对经济大危机的原因和特点的理解, 思维自然就活跃起来。再如讲“罗斯福新政”的内容中关于“以工代赈”政策时, 设问:“有人对罗斯福建议说, 发放救济款要比大规模兴建工程更经济, 更省钱。你觉得发放救济款和大规模兴建工程的方式, 哪一种更好, 为什么?”通过这样设疑不仅使学生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 并且在轻松愉快的学习中完成教学任务。
3. 通过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创设问题情境。学习的本身是为了应用,能把实际生活中的例子与历史知识相联系,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更能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例如在学习了“百家争鸣”后,为了加深对各派思想的理解, 让学生有一次切身的体验。我在班上进行了一次大讨论。先让班上喜欢儒家、道家、法家和墨家的同学各为一组。请同学们根据各派的观点设想:假如你是班主任, 针对我们班自修、自习的纪律问题, 你会采取怎样的政策? 问题抛出后, 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儒家的学生代表说:要对违纪同学进行苦口婆心的劝说, 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实行德治, 仁政。同时要建立一套“礼”制定班规。道家的学生代表说:顺其自然, 不干涉,“无为而治” 。法家的学生代表说:我会先制定一套严格的班规 ,让大家熟读班规。如有同学违规, 必定严惩, 绝对不手软。墨家的学生代表说:我要身体力行, 以身作则, 每天坐班管理。更会“兼爱”每一个同学。通过学生自己的研究,既学到知识又培养创新思维和能力。也令学生感受到原来历史离我们不远, 生活中也有历史。
4. 通过与社会现实问题联系创设问题情境。社会现实问题往往是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引入社会现实材料并创设问题情境,既可活跃课堂气氛,引导学生关注国内外大事,又可理论联系实际,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每当教材内容与某个时事热点有某种内在联系时,有些学生总希望能发表自己的“高见”作为一名历史老师, 这不正是进行思想教育的最好契机吗? 例如我在讲台湾问题时, 会联系经常火爆的钓鱼岛问题。有的同学在网上找出了钓鱼岛问题由来, 还有同学能把台湾官员、日本媒体、美国媒体、中国官方的态度, 中国民间保钓、台湾民保等等相关的钓鱼岛问题都提出来。效果显著并且往往令人惊奇。这种情境既唤起了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让学生开动脑筋,查资料,想办法,既学到知识,又提高了研究创新能力,学习效果很好。
5. 通过教学媒体创设问题情境。每一种教学媒体都有其自身的结构、性能、特点、适用范围、条件和操作方法。因此,我们应充分发挥各种媒体的优点,精心选择媒体,进行优化组合创设问题情境。而多媒体教学具有图文并茂, 声相兼并的听觉、视觉效果, 能生动、直观形象地把教学内容展示出来, 能把教学中抽象的问题直观化, 简单化等特点。在教学中深受老师和学生的欢迎, 尤其是面对教学中的疑难问题。例如我在导入“新文化运动”时, 就运用了下面四幅图画。辅以问题:结合图片思考, 近代中国的有识之士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 已经进行了哪些探索? 目的达到了吗? 这样一来学生的思维一下子打开了, 纷纷发表意见, 激活了课堂。
又如在讲改革开放的成果时, 我放了一段关于深圳变化的视频, 然后请学生回答问题: 视频告诉我们什么? 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 在你的周围能感受这种变化吗? 这样直观形象地运用多媒体教学,既丰富了教学内容又使学生的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得到积极发展。当然问题情境教学方式丰富多样, 还可以通过故事、史实、新闻报道、实物、表格和影像资料等创设问题。
四、问题情境设计的有效性
毫无疑问,良好的问题情境能极其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创设问题情境不是一种时尚,其必须为我们的教学服务,要讲究有效性。“问题情境”的创设和运用,实质上是启发式原则的具体化和形象化。要运用好启发式教学,教师必须能娴熟地驾驭教材,根据教学目的、教学特点创设情境。同时,还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和智能水平。要以学生的思维活动为依据,估计学生“想”的可能情况,引导学生“想”的方向,提高学生“想”的质量。问题的设置,应层层深入,梯度分明。提问学生,要根据不同程度的问题,让不同程度的学生来回答。既照顾到大多数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使他们不感到高不可攀,又要有一定的难度、深度和跨度,达到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使学生“跳跳就摘到果子”,又不轻而易举地获得成功。只有在对教材和学生全盘把握的基础上,教师才能站得高看得远,调控整个教学流程。
问题情境教学法创造了一种更适于学习的一种条件和氛围,同时,也使教师面临更多的知识挑战。学生各式各样的发问,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应不断学习、广猎信息,精心创设每一个问题,不断提高对教材处理的技术和概括问题的能力,才能在课堂教学中“驾轻就熟” 、“如鱼得水”。只有这样才能充分显示问题情境教学法的价值和优越性,我们才能和学生同时走进新世纪,同时感受新课改带给我们的冲击,同时享受新课程送给我们的丰硕成果!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稿)》.人民教育出版社.
[2] 薛彦 “精心设计课堂问题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
[3] 贾广磊,徐鸿雁 “问题情境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与体会(南京师范大学出版)
[4] 胡军哲 “高考复习在课堂”.中学历史教学,(华南师范大学出版).
[5] 史丹丹“现实关怀”——中学历史教学的“源头活水”. 中学历史教学, (华南师范大学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