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品德课程资源丰富且具有开放性,它以其具体形象、生动活泼和学生能够亲自参与等特点,给学生多方面的信息刺激,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激发学生兴趣,对学生的发展具有独特的价值,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时只有站好高度、讲究角度、把握尺度,才能提高其有效性,为教学服务,为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服务。
关键词:有效 资源 高度 角度 尺度
品德课程资源丰富且具有开放性,它以其具体形象、生动活泼和学生能够亲自参与等特点,给学生多方面的信息刺激,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身临其境,在愉悦中增长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这是传统教科书所无法代替的。教师在处理时不能“照单全收”,也不能“全盘遗弃”,要有“慧眼”,有舍有取,把好三度:高度、角度和尺度,提高课程资源利用与开发的有效性。
一、站好高度,深入浅出
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不能浮于表面,泛泛而谈。不要为了开发而开发、利用而利用,要有效地开发教材资源、生活资源。教材资源开发利用应“源于教材而高于教材”,生活资源的开发利用要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决定教师的教育教学视野。
1、纸上得来终觉浅——取于教材而高于教材
品德与社会第七册《我们和诚信在一起》,教材准备了一个外国故事《凡卡的故事》,这个故事是根据著名儿童小说《诺言》改编的。我在使用这一教材时,是这样进行教学的:
老师:“同学们,我们先来做个游戏好吗?”生兴奋地齐答好。
老师:“老师请五个小朋友先来做游戏,我也是小朋友。”请了三个男生,两个女生。学生到讲台前。
老师:“我们来玩个打仗游戏怎么样?”大家点头。
“﹡﹡,你是上士,我是中尉,你必须听我的命令。现在我命令你守住弹药库,我们五个人去攻打敌人的阵地。记住,没有我的命令,绝不许离开岗位。”老师指讲台说:“这就是弹药库。我们出发。”老师带着其他四名学生从前门出去,后门进来,边走边对跟着我的四个学生说:“天晚了,我们回家去了。”老师请四位学生回到座位。
这时,其他学生喊:“﹡﹡,游戏结束了,你下来。”﹡﹡稍犹豫就会座位了。
老师问:“同学们,你们为什么叫﹡﹡下去?”“﹡﹡,你为什么回去了?”学生都说,大家都回了,﹡﹡也应该回去。老师没有马上对学生的意见问答题做出评价, 对学生说:“刚才我们做的游戏,有位外国小朋友也做过。你们想知道他们怎么做游戏吗?”老师接着讲《凡卡的故事》,然后组织辩论:凡卡该不该走?这样的教学,基于教材,但又高于教材,辩论不再是“纸上谈兵”,学生真正懂得答应了别人就要努力做到,即使是游戏;但碰到特殊情况,也应灵活处理。既让学生肯定诚实守信的行为品质,又要使学生知道要学会保护自己,体现了一种人文关怀。教材资源进行了“二度开发”,“源于教材而高于教材”,教材资源的开发利用有深度。
2、为有源头活水来——源自生活却高于生活
品德与社会学科的专家鲁洁老师说:“道德存在于人的整体、整个生活之中,不会有脱离生活的道德。”儿童的品质与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课程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但并不是儿童生活的简单翻版,课程的教育意义在于对儿童生活的引导,用经过生活锤炼的有意义的教育内容教育学生。这就要求品德与社会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源于学生生活,但要高于学生生活。如《平安回家》这一课,学生根据生活经验的积累,对于安全方面的知识已知道很多了。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就要了解学生已知的,课堂上进行梳理、深化,解决学生感到困难的模糊的问题,如红灯还亮着,但左右两边都没车能向前行吗?乡村公路没有交通标志又该怎么办?红绿灯用箭头表示的怎么通行?……
二、讲究角度,另辟蹊径
课程资源很丰富,教师在使用时要提高课程资源的实效,这就要求教师在开发利用课程资源时要结合新课程改革的理念,转变观念,做个有心人,巧妙利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
(一)关注孩子美丽生命
斯普朗格说:“教育的目的并非传授或接纳已有的东西,而是从人的生命深处唤醒他沉睡的自我意识,将人的生命感、创造力、价值感唤醒。”
《让家园更美好》让学生喜欢集体生活,积极参加各种有益的活动,情绪愉悦地生活,高兴地学,愉快地玩。《我们在长大》引导学生有积极应付挑战的勇气和信心(愿意尝试有挑战性的活动,不怕困难)。只有用审美的眼光与态度来面对生活,面对人生,才能真正懂得生活的真谛,才能真正善于创造生活又享受生活。
(二)培养孩子良好品德习惯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习惯。”养成教育是中小学教育永恒的主题,品德课堂是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主渠道。
1、以静制动,培养良好学习习惯
对于新入学的孩子而言,良好的学习习惯首先要从培养注意力开始。我在执教《动物、植物和我们》课前描述:教室一片吵杂,学生第一次进多媒体教室。教师高高举起双手,击掌三声示意停止吵闹,学生没有做出任何积极的响应。教师再次击掌,声音高涨依旧。
我拿起话筒,大声说话:“﹡﹡班的全体小朋友!” ,(此时话筒的音量盖过了孩子们吵闹声,孩子安静下来啦,老师也停住不说话)过了好一会儿,老师接着轻声说:“小朋友们,现在留老师开始轻轻说话,老师会越说越轻,如果你们能让老师的话得越来越轻,就说明你们听得越来越认真。今天看看哪个小朋友最有本领,能让留老师轻声上课。”(话音刚落,孩子们顿时安静下来。)
这一小小看似不经意的细节,竟是教师用独到的、极妙的细节处理方法,突然来半句音量特响语言,博得注意;接着是嘎然而止的停顿,再次引起学生的好奇;然后是语音一转,声音变轻,用艺术的语言魅力深深地吸引着孩子的注意。
2、引经据典,培养文明礼貌习惯
文明,礼貌的行为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标志。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是从小开始 长期实践而形成的。
不同年级的学生,文明礼貌教育的要求是不一样的。严格要求,分层训练,达到实效,利用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精神食粮。执教《家庭树》这课书,引用格言引导教育学生孝敬长辈,如:“出入告,入则面”;引用《弟子规》“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如《不同地区,不同生活》引导学生入乡问俗,《礼记》中说:“入境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
3、旁敲侧击,培养良好自理生活习惯
良好儿童的生活习惯是指儿童在科学引导的基础上,经过多次练习所形成的、符合儿童身心发育特点的良好的生活常规及初步的生活自理能力。
保持教室的清洁卫生,合理布置教室,给学生有一个舒适,和谐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养成自觉讲究卫生的习惯。如:执教《美丽的校园》(浙教版《品德与生活》一年级下册)一文,带领学生参观美丽的校园,激发学生喜欢美丽的校园,督促养成保护校园环境的习惯。
(三)培养孩子合作能力
课程改革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把合作学习提升为一种教学思想和教学方式,注重“合作意识”在教学中的体现,更是品德学科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如我校有位老师执教《集体力量大》,最后一个环节是让每个合作小组合作拼字游戏。这一游戏只有孩子有良好的合作意识,才能又快又好地完成,等各小组拼完字后,合作意识再次提升---全班合作,把各自拼出来的字,连成两句话贴到黑板上,板书新颖美观,有趣有效。如果其中一环完成不了,板书就没法完成,因此非常强调合作意识,体现合作的力量,体验合作的意义,分享合作的喜悦,初步培养合作意识与能力。
三、把握尺度,正确取舍
课程资源是取之不尽的,在众多的能为我课程服务的课程资源中,教师要善于取舍。如果看到与课程有关的资源不加选择地拿到课堂上,只会造成资源的低效甚至无效堆砌。教师要甄别、取舍课程资源,适度开发利用课程资源,把握课程资源有效开发与利用的尺度,提高课程资源的有效度。
1、筛选教材资源
教师如何结合学生实际进行筛选教材,对学生真正学会品德课程有着更重要的意义。如第三册品德与生活中《假期安全真重要》一课,主要是侧重于暑假里的安全问题。暑假已经过去,显然是没有意义,我们就引导学生如何安全过节,如今年的中秋节,国庆节日?首先,预测出门时会遇到哪些安全问题?然后设计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
2、拓展教材资源
教材与其他普通读物的不同在于,它必须要通过教学来实现学生的自我建构。可以说,是教学赋予了教材资源第二次生命。
我们在教学中就不应仅仅满足于停留在教材资源原有的基础和层次上,而是要在此之上进行拓展、辐射。我还是以《平安回家》这一课时为例,一开始我拍了近二十个交通标志的照片,除了常见的红绿灯、禁止行人行驶标志、机动车道标志外,还有一些比较复杂的交通标志,如道路变窄、两车交会、时速限制标志等,简直在培养小小驾驶员了。课上下来,学生只觉得有很多交通标志,应该看懂这些标志才能平安回家,事实上那么多交通标志一节课时间,不要说三年级的小朋友记不住,就是成人也难以记住。况且一节并不是要让学生把什么都记住,那是不现实的。老师修改教案后决定在其他班级再上一次。第二次,我只用了与学生关系密切的几个交通标志:红绿灯(而且是用箭头表示的)、机动车和非机动车道标志、禁止行人标志,其他的在学生制作的标志中有选择的展示,这样有重点选择交通标志,学生印象深刻,教学效果好。
教学不是简单地重复,开发课程资源也不是简单地重复,需要有梯度,还要掌握尺度,不是停留在肤浅的资源表面,但也不能过于拔高要求,让孩子无法达到要求,而远离目标。只有在矛盾和冲突中把握尺度,才会不断进步,才能成就孩子完美的人生。有效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把好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三度”,立足学生生活,从教材资源、学生生活资源、校内外课程资源等方面,才能真正提高品德教育的实效。
关键词:有效 资源 高度 角度 尺度
品德课程资源丰富且具有开放性,它以其具体形象、生动活泼和学生能够亲自参与等特点,给学生多方面的信息刺激,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身临其境,在愉悦中增长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这是传统教科书所无法代替的。教师在处理时不能“照单全收”,也不能“全盘遗弃”,要有“慧眼”,有舍有取,把好三度:高度、角度和尺度,提高课程资源利用与开发的有效性。
一、站好高度,深入浅出
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不能浮于表面,泛泛而谈。不要为了开发而开发、利用而利用,要有效地开发教材资源、生活资源。教材资源开发利用应“源于教材而高于教材”,生活资源的开发利用要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决定教师的教育教学视野。
1、纸上得来终觉浅——取于教材而高于教材
品德与社会第七册《我们和诚信在一起》,教材准备了一个外国故事《凡卡的故事》,这个故事是根据著名儿童小说《诺言》改编的。我在使用这一教材时,是这样进行教学的:
老师:“同学们,我们先来做个游戏好吗?”生兴奋地齐答好。
老师:“老师请五个小朋友先来做游戏,我也是小朋友。”请了三个男生,两个女生。学生到讲台前。
老师:“我们来玩个打仗游戏怎么样?”大家点头。
“﹡﹡,你是上士,我是中尉,你必须听我的命令。现在我命令你守住弹药库,我们五个人去攻打敌人的阵地。记住,没有我的命令,绝不许离开岗位。”老师指讲台说:“这就是弹药库。我们出发。”老师带着其他四名学生从前门出去,后门进来,边走边对跟着我的四个学生说:“天晚了,我们回家去了。”老师请四位学生回到座位。
这时,其他学生喊:“﹡﹡,游戏结束了,你下来。”﹡﹡稍犹豫就会座位了。
老师问:“同学们,你们为什么叫﹡﹡下去?”“﹡﹡,你为什么回去了?”学生都说,大家都回了,﹡﹡也应该回去。老师没有马上对学生的意见问答题做出评价, 对学生说:“刚才我们做的游戏,有位外国小朋友也做过。你们想知道他们怎么做游戏吗?”老师接着讲《凡卡的故事》,然后组织辩论:凡卡该不该走?这样的教学,基于教材,但又高于教材,辩论不再是“纸上谈兵”,学生真正懂得答应了别人就要努力做到,即使是游戏;但碰到特殊情况,也应灵活处理。既让学生肯定诚实守信的行为品质,又要使学生知道要学会保护自己,体现了一种人文关怀。教材资源进行了“二度开发”,“源于教材而高于教材”,教材资源的开发利用有深度。
2、为有源头活水来——源自生活却高于生活
品德与社会学科的专家鲁洁老师说:“道德存在于人的整体、整个生活之中,不会有脱离生活的道德。”儿童的品质与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课程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但并不是儿童生活的简单翻版,课程的教育意义在于对儿童生活的引导,用经过生活锤炼的有意义的教育内容教育学生。这就要求品德与社会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源于学生生活,但要高于学生生活。如《平安回家》这一课,学生根据生活经验的积累,对于安全方面的知识已知道很多了。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就要了解学生已知的,课堂上进行梳理、深化,解决学生感到困难的模糊的问题,如红灯还亮着,但左右两边都没车能向前行吗?乡村公路没有交通标志又该怎么办?红绿灯用箭头表示的怎么通行?……
二、讲究角度,另辟蹊径
课程资源很丰富,教师在使用时要提高课程资源的实效,这就要求教师在开发利用课程资源时要结合新课程改革的理念,转变观念,做个有心人,巧妙利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
(一)关注孩子美丽生命
斯普朗格说:“教育的目的并非传授或接纳已有的东西,而是从人的生命深处唤醒他沉睡的自我意识,将人的生命感、创造力、价值感唤醒。”
《让家园更美好》让学生喜欢集体生活,积极参加各种有益的活动,情绪愉悦地生活,高兴地学,愉快地玩。《我们在长大》引导学生有积极应付挑战的勇气和信心(愿意尝试有挑战性的活动,不怕困难)。只有用审美的眼光与态度来面对生活,面对人生,才能真正懂得生活的真谛,才能真正善于创造生活又享受生活。
(二)培养孩子良好品德习惯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习惯。”养成教育是中小学教育永恒的主题,品德课堂是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主渠道。
1、以静制动,培养良好学习习惯
对于新入学的孩子而言,良好的学习习惯首先要从培养注意力开始。我在执教《动物、植物和我们》课前描述:教室一片吵杂,学生第一次进多媒体教室。教师高高举起双手,击掌三声示意停止吵闹,学生没有做出任何积极的响应。教师再次击掌,声音高涨依旧。
我拿起话筒,大声说话:“﹡﹡班的全体小朋友!” ,(此时话筒的音量盖过了孩子们吵闹声,孩子安静下来啦,老师也停住不说话)过了好一会儿,老师接着轻声说:“小朋友们,现在留老师开始轻轻说话,老师会越说越轻,如果你们能让老师的话得越来越轻,就说明你们听得越来越认真。今天看看哪个小朋友最有本领,能让留老师轻声上课。”(话音刚落,孩子们顿时安静下来。)
这一小小看似不经意的细节,竟是教师用独到的、极妙的细节处理方法,突然来半句音量特响语言,博得注意;接着是嘎然而止的停顿,再次引起学生的好奇;然后是语音一转,声音变轻,用艺术的语言魅力深深地吸引着孩子的注意。
2、引经据典,培养文明礼貌习惯
文明,礼貌的行为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标志。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是从小开始 长期实践而形成的。
不同年级的学生,文明礼貌教育的要求是不一样的。严格要求,分层训练,达到实效,利用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精神食粮。执教《家庭树》这课书,引用格言引导教育学生孝敬长辈,如:“出入告,入则面”;引用《弟子规》“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如《不同地区,不同生活》引导学生入乡问俗,《礼记》中说:“入境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
3、旁敲侧击,培养良好自理生活习惯
良好儿童的生活习惯是指儿童在科学引导的基础上,经过多次练习所形成的、符合儿童身心发育特点的良好的生活常规及初步的生活自理能力。
保持教室的清洁卫生,合理布置教室,给学生有一个舒适,和谐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养成自觉讲究卫生的习惯。如:执教《美丽的校园》(浙教版《品德与生活》一年级下册)一文,带领学生参观美丽的校园,激发学生喜欢美丽的校园,督促养成保护校园环境的习惯。
(三)培养孩子合作能力
课程改革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把合作学习提升为一种教学思想和教学方式,注重“合作意识”在教学中的体现,更是品德学科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如我校有位老师执教《集体力量大》,最后一个环节是让每个合作小组合作拼字游戏。这一游戏只有孩子有良好的合作意识,才能又快又好地完成,等各小组拼完字后,合作意识再次提升---全班合作,把各自拼出来的字,连成两句话贴到黑板上,板书新颖美观,有趣有效。如果其中一环完成不了,板书就没法完成,因此非常强调合作意识,体现合作的力量,体验合作的意义,分享合作的喜悦,初步培养合作意识与能力。
三、把握尺度,正确取舍
课程资源是取之不尽的,在众多的能为我课程服务的课程资源中,教师要善于取舍。如果看到与课程有关的资源不加选择地拿到课堂上,只会造成资源的低效甚至无效堆砌。教师要甄别、取舍课程资源,适度开发利用课程资源,把握课程资源有效开发与利用的尺度,提高课程资源的有效度。
1、筛选教材资源
教师如何结合学生实际进行筛选教材,对学生真正学会品德课程有着更重要的意义。如第三册品德与生活中《假期安全真重要》一课,主要是侧重于暑假里的安全问题。暑假已经过去,显然是没有意义,我们就引导学生如何安全过节,如今年的中秋节,国庆节日?首先,预测出门时会遇到哪些安全问题?然后设计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
2、拓展教材资源
教材与其他普通读物的不同在于,它必须要通过教学来实现学生的自我建构。可以说,是教学赋予了教材资源第二次生命。
我们在教学中就不应仅仅满足于停留在教材资源原有的基础和层次上,而是要在此之上进行拓展、辐射。我还是以《平安回家》这一课时为例,一开始我拍了近二十个交通标志的照片,除了常见的红绿灯、禁止行人行驶标志、机动车道标志外,还有一些比较复杂的交通标志,如道路变窄、两车交会、时速限制标志等,简直在培养小小驾驶员了。课上下来,学生只觉得有很多交通标志,应该看懂这些标志才能平安回家,事实上那么多交通标志一节课时间,不要说三年级的小朋友记不住,就是成人也难以记住。况且一节并不是要让学生把什么都记住,那是不现实的。老师修改教案后决定在其他班级再上一次。第二次,我只用了与学生关系密切的几个交通标志:红绿灯(而且是用箭头表示的)、机动车和非机动车道标志、禁止行人标志,其他的在学生制作的标志中有选择的展示,这样有重点选择交通标志,学生印象深刻,教学效果好。
教学不是简单地重复,开发课程资源也不是简单地重复,需要有梯度,还要掌握尺度,不是停留在肤浅的资源表面,但也不能过于拔高要求,让孩子无法达到要求,而远离目标。只有在矛盾和冲突中把握尺度,才会不断进步,才能成就孩子完美的人生。有效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把好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三度”,立足学生生活,从教材资源、学生生活资源、校内外课程资源等方面,才能真正提高品德教育的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