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合唱教学在小学音乐课堂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可以说是小学音乐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歌唱教学也是小学音乐教学中最容易实现的,但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往往只局限于在聆听的基础上把歌唱会,缺少对学生合唱储备能力的培养意识。而合唱教学在低年段常常一带而过,缺乏循序渐进的培养。在低年段没有一定的储备,到了中高年级才开始着手合唱教学,教学效果常常不尽如人意。因此,较早的在课堂中渗透合唱,可以为以后的合唱之路打下扎实的基础。
关键词:小学低段;班级合唱教学;能力储备;策略
新课标明确指出:“要重视和加强合唱教学,使学生感受多声部音乐的丰富表现力,尽早建立与他人合作演唱的经验,培养群体意识及协调、合作能力。”合唱能力的培养需要尽早介入,从低段起,就要老师扎根日常,循序渐进的渗透多声部教学,有了前期的铺垫和能力储备,进入中高段,面对较复杂的合唱曲才不会束手无策。
一、多声部教学的重要性
随着新课改的逐步深入,音乐课不单单是教学生唱歌,而是要培养良好的音乐感觉和高尚的艺术情操。因此,如今的小学音乐课堂也发生了质的飞跃,教材更丰富,课堂的形式也更加多元化。作为教师的我们在进行音乐教学活动中,应不断琢磨整合教材,探究出适应现代学生的新型教学方式,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如今,合唱教学在教材中的分量很重,但实施起来却有一定的难度。尤其是到了三年级,大量合唱作品的涌现,课堂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学生对最基本的音准都难以把握,识谱视唱能力欠缺,这给合唱的进展造成了很大的困难。教师在教唱二声部时,由于学生能力的有限,常常束手无策,有时不得不把二声部省去,把它当成单声部的歌曲来学习。造成这样的直接原因就是在低年段缺少对合唱能力的储备。学生在听觉上对声部缺乏一个逐步熟悉和认识的过程。
二、多声部教学的策略与方法
(一)在游戏活动中,体会多声部的错落有致
小学生大多天性活泼,对吸引力强的事物往往很感兴趣,游戏常常是他们的最爱,我们可以从这一点入手,让他们在愉悦的氛围中走进多声部。
“双手节奏”的训练方式是诸多节奏训练中最基础和最行之有效的方法。节奏是旋律的骨架,它包含着时间感、空间感和一定的韵律感。
我们可以给出固定的节拍,把全班分成若干组,每一组在同一拍点上进行不同节奏型的反复练习,以此来形成不同声部的重叠,让学生感受不同声部错落有致的进行。或是教师敲击固定的节奏型,学生在恒拍感的作用下,与教师的声部交替进行,这种一问一答的形式,可以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会聆听。教师也可以用鼓敲出稳定的节拍,学生在同一拍点下进行即兴节奏的问答,这种声音的重叠锻练了他们对节奏的把控能力。
还可以通过声势律动,把学生分成若干组,在教师恒拍的作用下,学生做不同节奏的声势练习。学生根据不同的声势,感受节奏的起起伏伏。
例如:学生1 脚 手 腿腿 腳 脚 手 腿腿 脚
学生2 肩肩 脚脚 手手 腿腿 肩肩 脚脚 手手 腿腿
用不同打击乐器的相互配合也是训练学生感受体验多声部的方法,将学生分组,不同组使用不同的乐器,在固定的节拍下,不同乐器相互合作,让学生边听边感受此起彼伏的音响效果。还可以用诵读+声势+打击乐器的方式进行有目的的进行多声部训练。
(二)歌唱诵读结合,建立多声部歌唱意识
低年段课本上的歌曲都比较简单,多声部作品几乎没有。此时就需要老师来给学生建立多声部的意识。二声部的诵读可以说是一种很有效的体验多声部的方式。
例如:苏教版一年级《不能告诉你》由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组合起来的节奏X X X ,可以让学生先按节奏诵读歌词,在熟读歌词后,配上象声词“ca”和“shua”。然后将全班进行分组,在恒拍感的作用下,由大部分学生读词,小部分学生用X X(ca ca)和X —(shua—)来伴奏,形成二声部诵读,伴奏音量要弱。以此来培养学生相互聆听、相互配合的能力,初步感受多声部的错落有致。
又如苏教版二年级《火车开啦》,通过设计情景,把学生分组,分别模仿汽鸣声、大轮声、小轮声,再一起合作表现火车开动的情景。在设计二声部时,选择了与歌曲音色对比较大的拟声词,让两个声部形成鲜明的对比。可以让学生先进行二声部诵读的配合。然后在歌曲学会演唱后,可以又唱又念,在合作表演中感受多声部织体的丰满以及多声部所带来的此起彼伏的音响效果。
三.歌曲与固定音型配合,培养多声部歌唱能力
“固定音型”主要用于低声部,指一个音乐动机或小型乐句不断重复贯穿于一段音乐或全曲中,形成固定的伴奏音型,为主旋律增加和声织体。固定音型的伴奏是合唱中比较容易入手的一种演唱方式,在低年级尤其适用,学生不仅合作快,还能感受到合唱的魅力。
例如苏教版二下《钟》,在歌曲中加上3—1—2—5这一固定音型,这一小动机采用了类似钟摆的旋律,加上“当—”这个拟声词后,符合歌曲情境,并与高声部形成鲜明的音色对比,在节奏型上也与歌曲形成了区分,学生唱起来朗朗上口。在合作中感受到了合唱所带来的艺术魅力,学生乐在其中。
再如苏教版二下《法国号》,在每个乐句结尾的长音处加上同音头的小动机,此起彼伏的音响效果让学生感受到了多声部所带了的和谐美、丰富美、层次美。
结论
合唱教学是小学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个学期,整个学年,甚至整个学段的教学中都要有意识的贯穿合唱教学。合唱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需要我们扎根日常,有计划地坚持多声部常态训练,循序渐进,层层深入。在低年段尽早为孩子们灌输多声部的和声意识和理念。让他们亲临合唱,享受合唱,感受合唱之美。
作者简介:
刘达文,(1991—),女,汉族,江苏常州,常州市紫云小学,中小学二级教师,本科,音乐教育。
作者单位:常州市紫云小学
关键词:小学低段;班级合唱教学;能力储备;策略
新课标明确指出:“要重视和加强合唱教学,使学生感受多声部音乐的丰富表现力,尽早建立与他人合作演唱的经验,培养群体意识及协调、合作能力。”合唱能力的培养需要尽早介入,从低段起,就要老师扎根日常,循序渐进的渗透多声部教学,有了前期的铺垫和能力储备,进入中高段,面对较复杂的合唱曲才不会束手无策。
一、多声部教学的重要性
随着新课改的逐步深入,音乐课不单单是教学生唱歌,而是要培养良好的音乐感觉和高尚的艺术情操。因此,如今的小学音乐课堂也发生了质的飞跃,教材更丰富,课堂的形式也更加多元化。作为教师的我们在进行音乐教学活动中,应不断琢磨整合教材,探究出适应现代学生的新型教学方式,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如今,合唱教学在教材中的分量很重,但实施起来却有一定的难度。尤其是到了三年级,大量合唱作品的涌现,课堂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学生对最基本的音准都难以把握,识谱视唱能力欠缺,这给合唱的进展造成了很大的困难。教师在教唱二声部时,由于学生能力的有限,常常束手无策,有时不得不把二声部省去,把它当成单声部的歌曲来学习。造成这样的直接原因就是在低年段缺少对合唱能力的储备。学生在听觉上对声部缺乏一个逐步熟悉和认识的过程。
二、多声部教学的策略与方法
(一)在游戏活动中,体会多声部的错落有致
小学生大多天性活泼,对吸引力强的事物往往很感兴趣,游戏常常是他们的最爱,我们可以从这一点入手,让他们在愉悦的氛围中走进多声部。
“双手节奏”的训练方式是诸多节奏训练中最基础和最行之有效的方法。节奏是旋律的骨架,它包含着时间感、空间感和一定的韵律感。
我们可以给出固定的节拍,把全班分成若干组,每一组在同一拍点上进行不同节奏型的反复练习,以此来形成不同声部的重叠,让学生感受不同声部错落有致的进行。或是教师敲击固定的节奏型,学生在恒拍感的作用下,与教师的声部交替进行,这种一问一答的形式,可以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会聆听。教师也可以用鼓敲出稳定的节拍,学生在同一拍点下进行即兴节奏的问答,这种声音的重叠锻练了他们对节奏的把控能力。
还可以通过声势律动,把学生分成若干组,在教师恒拍的作用下,学生做不同节奏的声势练习。学生根据不同的声势,感受节奏的起起伏伏。
例如:学生1 脚 手 腿腿 腳 脚 手 腿腿 脚
学生2 肩肩 脚脚 手手 腿腿 肩肩 脚脚 手手 腿腿
用不同打击乐器的相互配合也是训练学生感受体验多声部的方法,将学生分组,不同组使用不同的乐器,在固定的节拍下,不同乐器相互合作,让学生边听边感受此起彼伏的音响效果。还可以用诵读+声势+打击乐器的方式进行有目的的进行多声部训练。
(二)歌唱诵读结合,建立多声部歌唱意识
低年段课本上的歌曲都比较简单,多声部作品几乎没有。此时就需要老师来给学生建立多声部的意识。二声部的诵读可以说是一种很有效的体验多声部的方式。
例如:苏教版一年级《不能告诉你》由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组合起来的节奏X X X ,可以让学生先按节奏诵读歌词,在熟读歌词后,配上象声词“ca”和“shua”。然后将全班进行分组,在恒拍感的作用下,由大部分学生读词,小部分学生用X X(ca ca)和X —(shua—)来伴奏,形成二声部诵读,伴奏音量要弱。以此来培养学生相互聆听、相互配合的能力,初步感受多声部的错落有致。
又如苏教版二年级《火车开啦》,通过设计情景,把学生分组,分别模仿汽鸣声、大轮声、小轮声,再一起合作表现火车开动的情景。在设计二声部时,选择了与歌曲音色对比较大的拟声词,让两个声部形成鲜明的对比。可以让学生先进行二声部诵读的配合。然后在歌曲学会演唱后,可以又唱又念,在合作表演中感受多声部织体的丰满以及多声部所带来的此起彼伏的音响效果。
三.歌曲与固定音型配合,培养多声部歌唱能力
“固定音型”主要用于低声部,指一个音乐动机或小型乐句不断重复贯穿于一段音乐或全曲中,形成固定的伴奏音型,为主旋律增加和声织体。固定音型的伴奏是合唱中比较容易入手的一种演唱方式,在低年级尤其适用,学生不仅合作快,还能感受到合唱的魅力。
例如苏教版二下《钟》,在歌曲中加上3—1—2—5这一固定音型,这一小动机采用了类似钟摆的旋律,加上“当—”这个拟声词后,符合歌曲情境,并与高声部形成鲜明的音色对比,在节奏型上也与歌曲形成了区分,学生唱起来朗朗上口。在合作中感受到了合唱所带来的艺术魅力,学生乐在其中。
再如苏教版二下《法国号》,在每个乐句结尾的长音处加上同音头的小动机,此起彼伏的音响效果让学生感受到了多声部所带了的和谐美、丰富美、层次美。
结论
合唱教学是小学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个学期,整个学年,甚至整个学段的教学中都要有意识的贯穿合唱教学。合唱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需要我们扎根日常,有计划地坚持多声部常态训练,循序渐进,层层深入。在低年段尽早为孩子们灌输多声部的和声意识和理念。让他们亲临合唱,享受合唱,感受合唱之美。
作者简介:
刘达文,(1991—),女,汉族,江苏常州,常州市紫云小学,中小学二级教师,本科,音乐教育。
作者单位:常州市紫云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