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传统语文课注重知识的传授和灌输,忽视了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学效率低,教学方式单一。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必须从转变教育观念入手,以先进教育理念改造我们的课堂,使语文教学真正实现自主、优质、高效。近年来,我校“讲·学稿”的运用是课堂教学改革的一种新尝试,它能更好地克服传统教学的弊端。高质量的备课是提高课堂效率的保证。“讲·学稿”的运用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讲·学稿”最大的特点和优势就是促进学生搞好了预习,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了迁移,培养了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
关键词:“讲·学稿” 课堂效率 自主学习能力
传统语文课注重知识的传授和灌输,课堂教学的最基本特征是“讲授”,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为中心,忽视了学生在语文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形成了学生的被动学习的习惯,使得课堂教学效率低。课堂教学改革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在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方面的习惯和能力。
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精神,绝不是简单的方法问题。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必须从转变教育观念入手,以先进教育理念改造我们的课堂,使语文教学真正实现自主、优质、高效。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成为学习的主人。近年来,我校“讲·学稿”的运用是课堂教学改革的一种新尝试,它能更好地克服传统教学的弊端,实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学习能力这一目的;实现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使师生共同参与、共同创造。
高质量的备课是提高课堂效率的保证,是个人备课和集体备课有机的结合,集思广益提高了备课的质量。集体备课是一种合作。既然是合作,就会集结教师的思想精华,在研讨中互相启发,互相提高。在备课过程中,每一位教师都能积极参与讨论,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从而能提高备课的质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讲·学稿”的设计和运用不仅能够从学生学习兴趣和能力的培养出发,还注意到知识的难易层次性,知识的趣味性,课内外知识的结合以及课外的迁移拓展。例如,在上北师大版七年级(下)《长江》一课之前,我们预想到学生对写作意图的理解有难度,因此,我们在“讲·学稿”上就扼要介绍了相关情况,在讲课时补充有关的历史背景和作者的情况,使学生置身于上世纪六十年代那个特定的时代。我们还设计准备了相关影像资料,借助最先进的交互式电子白板,让学生去感受。我们发现,学生在上课时比以前上这一课时兴趣高,而且能积极参与,使得教学任务很轻松就完成了,且效果出奇的好。所以,“讲·学稿”的实施体现了“教学合一”,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另外,“讲·学稿”的运用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以前预习这一环节往往流于形式,学生只是提前读一读课文,对提高课堂教学没有明显的效果。然而,做好课前预习,既能顺利地进行课堂教学,又能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所以有效地进行课前预习是非常重要的,必不可少的。“讲·学稿”的使用很好地将预习落实到实处。如上课前一天,学生手中都收到教师发放的“讲·学稿”,完成有关浅层次的问题,例如学生自己查字词典,弄清字词的音、义;学会概括复述课文,学会理解课文的内容,感受课文语言特点和突出的写法等;同时阅读要有自己的思考,独立的见解,能提出疑难问题。例如,在设计《海燕》讲学稿时,我直接设了一个预习题:你还有什么疑问和发现,请写出来。有的学生知识面比较宽,对历史内容及对作者有全面的认识,提出了一些疑义。这样,学生上课时的目的性就更明确了,真正是带着问题听课,而且学生也更容易接受,教师讲起来也有目的和重点。
“讲·学稿”最大的特点和优势就是促进学生搞好预习,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迁移,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讲·学稿”既可当做课前预习的提纲,又可供学生课堂训练;既可当做家庭作业,还可充当复习资料,使学生在课堂上把预习中没有解决的问题通过相互交流和讨论得到解决。“讲·学稿”的使用,体现了先学后教的思想,很好地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讲·学稿”的运用,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改变了学生的学习习惯,注重了学生课前预习这一环节,使学生的知识储备增加了,课堂学习的起点也随之提高了,再不像以前那样被动接受,更好地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学习习惯。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成功运用“讲·学稿”可以使教师改变教学的单向灌输性,真正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自己去接触语文,去领会、去感受、去体验,积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行为习惯,使学生学习观也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这样,学生才能成为学习过程的主体,才能真正提高语文学习效率,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下面我就如何更好、更有效的利用“讲·学稿”谈一些想法:我经过认真反思,发现利用“讲·学稿”提高课堂效率的积极作用毋庸置疑,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我们已经发现“讲·学稿”在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学习习惯,课堂教学中促进师生互动,提高教学效果,巩固课后复习效率等多方面有着积极作用。但同时,“讲·学稿”也存在一些制约课堂教学效率的弊端。究其原因,我认为,是设计上存在问题。个别教师把“讲·学稿”误认为是“一页练习纸”,不预先界定学习目标,信马由缰,脚踩西瓜皮,滑到哪算哪,毫无目的可言。因此,我们在设定学习目标时要吃透教材,针对学生不同情况,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争取各个层面的学生都能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教师要切记“讲·学稿”必须要学生提前预习,要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和学习要点。在进行课堂教学前,教师要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检查,这样既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也能了解学生在预习时不足。教师掌握了第一手资料,便于课堂教学时精讲,有侧重的、有针对的讲解问题,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此外,教师还要对课后巩固延伸的练习加大检查的力度,并利用辅导课的时间重点解决少数学生遗留的问题。教育实践告诉我们:“兴趣是推动学生求知欲的强大内在动力,兴趣往往是创造的先导。”因此,要使事先已经知晓学习内容的学生保持学习的兴趣,开课就必须打动学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才可以提高课堂效率。与此同时,教师还要处理好预设目标与课堂生成的关系,使学生真正掌握知识。
总之,如何更好、更有效地利用“讲·学稿”,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我们应在以后的实际中多探索,多动脑筋,从而真正有效利用“讲·学稿”。
(责编 张翼翔)
关键词:“讲·学稿” 课堂效率 自主学习能力
传统语文课注重知识的传授和灌输,课堂教学的最基本特征是“讲授”,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为中心,忽视了学生在语文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形成了学生的被动学习的习惯,使得课堂教学效率低。课堂教学改革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在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方面的习惯和能力。
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精神,绝不是简单的方法问题。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必须从转变教育观念入手,以先进教育理念改造我们的课堂,使语文教学真正实现自主、优质、高效。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成为学习的主人。近年来,我校“讲·学稿”的运用是课堂教学改革的一种新尝试,它能更好地克服传统教学的弊端,实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学习能力这一目的;实现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使师生共同参与、共同创造。
高质量的备课是提高课堂效率的保证,是个人备课和集体备课有机的结合,集思广益提高了备课的质量。集体备课是一种合作。既然是合作,就会集结教师的思想精华,在研讨中互相启发,互相提高。在备课过程中,每一位教师都能积极参与讨论,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从而能提高备课的质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讲·学稿”的设计和运用不仅能够从学生学习兴趣和能力的培养出发,还注意到知识的难易层次性,知识的趣味性,课内外知识的结合以及课外的迁移拓展。例如,在上北师大版七年级(下)《长江》一课之前,我们预想到学生对写作意图的理解有难度,因此,我们在“讲·学稿”上就扼要介绍了相关情况,在讲课时补充有关的历史背景和作者的情况,使学生置身于上世纪六十年代那个特定的时代。我们还设计准备了相关影像资料,借助最先进的交互式电子白板,让学生去感受。我们发现,学生在上课时比以前上这一课时兴趣高,而且能积极参与,使得教学任务很轻松就完成了,且效果出奇的好。所以,“讲·学稿”的实施体现了“教学合一”,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另外,“讲·学稿”的运用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以前预习这一环节往往流于形式,学生只是提前读一读课文,对提高课堂教学没有明显的效果。然而,做好课前预习,既能顺利地进行课堂教学,又能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所以有效地进行课前预习是非常重要的,必不可少的。“讲·学稿”的使用很好地将预习落实到实处。如上课前一天,学生手中都收到教师发放的“讲·学稿”,完成有关浅层次的问题,例如学生自己查字词典,弄清字词的音、义;学会概括复述课文,学会理解课文的内容,感受课文语言特点和突出的写法等;同时阅读要有自己的思考,独立的见解,能提出疑难问题。例如,在设计《海燕》讲学稿时,我直接设了一个预习题:你还有什么疑问和发现,请写出来。有的学生知识面比较宽,对历史内容及对作者有全面的认识,提出了一些疑义。这样,学生上课时的目的性就更明确了,真正是带着问题听课,而且学生也更容易接受,教师讲起来也有目的和重点。
“讲·学稿”最大的特点和优势就是促进学生搞好预习,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迁移,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讲·学稿”既可当做课前预习的提纲,又可供学生课堂训练;既可当做家庭作业,还可充当复习资料,使学生在课堂上把预习中没有解决的问题通过相互交流和讨论得到解决。“讲·学稿”的使用,体现了先学后教的思想,很好地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讲·学稿”的运用,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改变了学生的学习习惯,注重了学生课前预习这一环节,使学生的知识储备增加了,课堂学习的起点也随之提高了,再不像以前那样被动接受,更好地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学习习惯。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成功运用“讲·学稿”可以使教师改变教学的单向灌输性,真正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自己去接触语文,去领会、去感受、去体验,积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行为习惯,使学生学习观也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这样,学生才能成为学习过程的主体,才能真正提高语文学习效率,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下面我就如何更好、更有效的利用“讲·学稿”谈一些想法:我经过认真反思,发现利用“讲·学稿”提高课堂效率的积极作用毋庸置疑,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我们已经发现“讲·学稿”在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学习习惯,课堂教学中促进师生互动,提高教学效果,巩固课后复习效率等多方面有着积极作用。但同时,“讲·学稿”也存在一些制约课堂教学效率的弊端。究其原因,我认为,是设计上存在问题。个别教师把“讲·学稿”误认为是“一页练习纸”,不预先界定学习目标,信马由缰,脚踩西瓜皮,滑到哪算哪,毫无目的可言。因此,我们在设定学习目标时要吃透教材,针对学生不同情况,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争取各个层面的学生都能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教师要切记“讲·学稿”必须要学生提前预习,要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和学习要点。在进行课堂教学前,教师要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检查,这样既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也能了解学生在预习时不足。教师掌握了第一手资料,便于课堂教学时精讲,有侧重的、有针对的讲解问题,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此外,教师还要对课后巩固延伸的练习加大检查的力度,并利用辅导课的时间重点解决少数学生遗留的问题。教育实践告诉我们:“兴趣是推动学生求知欲的强大内在动力,兴趣往往是创造的先导。”因此,要使事先已经知晓学习内容的学生保持学习的兴趣,开课就必须打动学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才可以提高课堂效率。与此同时,教师还要处理好预设目标与课堂生成的关系,使学生真正掌握知识。
总之,如何更好、更有效地利用“讲·学稿”,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我们应在以后的实际中多探索,多动脑筋,从而真正有效利用“讲·学稿”。
(责编 张翼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