蚁群的“神经系统”

来源 :科学之谜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xc19891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蚂蚁是我们常见的昆虫之一。它们是典型的社会型群体,个体间具有明确的分工,例如善于步行奔走的工蚁负责外出觅食、建造巢穴;体型较大的兵蚁负责保护蚁群;蚁后负责繁殖后代等。蚁群中明确的分工与人体内各大系统的分工及合作很相像,兵蚁就像我们的皮肤系统,蚁后像是生殖系统,负责大部分工作的工蚁像我们的神经系统。
  你也许会好奇,蚁群中地位最低的工蚁怎么会是神经系统呢?原来在一种叫做针毛收获蚁的蚁群当中,工蚁的觅食行为和人类神经系统中信息的传递有极大的相似之处。这是美国斯坦福大学生态学家在一项研究中发现的。
  工蚁间的信息传递
  在针毛收获蚁的群体中,有一群负责外出探险的工蚁,它们先出门探查周围的环境,看外面有没有刮风和发大水,或是蜘蛛等天敌。如果它们没有回来,那些在洞穴口待命负责觅食的工蚁就知道外面暂时不安全。然后很快又会有下一批工蚁出门探险。总之当探险的工蚁回到巢穴里,说明外面是安全的,于是待命的第1组工蚁就会在3秒内立刻出去觅食。第2组工蚁会在洞穴口待命,等待第1组工蚁回归时带来信息。如果第1组工蚁发现的食物很多,第2组工蚁也会立刻行动。第1组工蚁则在放好食物后,继续在洞穴口待命,形成一個紧凑的觅食链。如果第1组工蚁迟迟没有回来,或是回来后说发现的食物很少,第2组工蚁就不会离开洞穴了。
  工蚁们不仅采集食物的效率非常高,而且它们在“评估”风险上也做得非常优秀。它们深知“得不偿失”的道理,不会耗费过多的资源去采集较少的食物。科学家们认为,这种行为类似于人类神经系统中的反馈调节。
  反馈调节指的是神经系统会对人体其他系统的需求做出反应,有的调节起到促进的作用,有的起抑制的作用。举个简单的例子,例如当你肚子饿的时候,你的胃会告诉大脑,大脑会提醒你需要进食了,然后你就会去找东西吃,这是身体各系统共同合作完成一个行为的正反馈调节过程;当你吃了很多东西以后,胃部会告诉大脑食物已经足够了,然后你的大脑就会告诉你别再吃了,你就知道自己已经饱了,这就是一个大脑抑制你行为的负反馈调节过程。在这两种反馈类型的驱动下,我们人类的身体机能才得以保持平衡。
  相似的反馈系统
  科学家们把蚁群的觅食行为和人类神经系统做比较,蚁群外出探险的工蚁类似于人类神经系统中的输入信息,探险工蚁给在洞穴口待命的工蚁提供信息,由后者判断外出觅食与否。很简单,如果食物很多,觅食工蚁选择出门觅食,探险工蚁对觅食工蚁起到了兴奋作用,是正反馈机制;反之如果食物量很少,觅食工蚁就不会出门了,是负反馈机制。
  我们人类靠两种反馈机制达成身体需求的平衡,缺少其中一种都会使身体发生异样,蚂蚁也一样。在工蚁的觅食行为中,一味地相信探险工蚁带回来的信息是不行的,蚁群得学会抉择,才能保证自身的安全。例如在1936年,一位生物学家目睹了一群蚂蚁围着一棵树不停地转圈,这群转圈的蚂蚁是根据之前来过这里探险的蚂蚁留下的信息素踪迹来行动的。它们没有思考这里到底有没有食物,就只是盲目地跟着信息素走,然后越来越多的蚂蚁加入这个转圈队伍,最终这些蚂蚁就累死了。就像人类“正反馈”一样,当肚子饿了,就不停地吃,吃饱了也不给大脑“负反馈”,以至于吃撑。
  如果这些蚂蚁和针毛收获蚁的觅食工蚁一样认为外头没有食物或是有什么潜在危险就不走出巢穴,那就不会发生这样的事了。觅食工蚁的行为不仅能保证蚁群的安全,还能使它们快速适应新的环境,例如探险工蚁在外出了解新环境后,会回来告诉觅食工蚁,觅食工蚁再告诉洞穴里的蚂蚁,这样几乎蚁群里的蚂蚁都知道外头的环境是什么样的,从而做出自己的选择。
  蚂蚁的行为和我们人类神经系统的工作机制如此类似,发现这一点有什么用处呢?由于我们大脑内部的信息传递非常迅速,并且是发生在分子层面上的,所以通过直接观察来研究几乎是不可能的。如果能通过观察针毛收获蚁群体的行为,比如准备出门觅食的工蚁与觅食回来的工蚁的交互次数、交互时间等,收集数据并建立数学模型研究人类大脑神经系统,那便是人类大脑神经学一个的重大突破。
其他文献
多年前战争遗留下一片荒凉沙漠,里面还埋藏了许多地雷、炸弹。为排除炸弹还沙漠以安宁,两个机器人进入这片地区。一号机器人在扫描中发现一块可疑的球体,用触手小心翼翼地搬弄它,要确定究竟是石头还是炸弹,若是炸弹就要拆除。这时二号机器人跟着过来,它一边扫描一边与一号交流,注意力也放在这块可疑物体上,试着去分析它,并尝试照着一号的样子去做。  社交学习  这不是实景,乃是一幅想象的画面,向人们展示机器人之间具
期刊
水藻无处不在  无论是浩瀚的海洋里还是公园里的小池塘,你几乎在任何有水的地方可以找到水藻。在你的印象中,水藻是什么样的?是包裹着寿司的海苔,是海底的海藻森林,还是漂浮在池塘水面的绿藻?其实,这些都是水藻家族的成员。水藻是个庞大的家族,它们既不是动物,也不是植物,除了部分属于原核生物,大部分藻类属于一个特殊的群体——原生生物。  水藻种类繁多,分起类来实在不容易,一般将水藻分为两类:大型藻类和微藻。
期刊
说起飞艇,浮现在你脑海中的大概是动画片里或是历史书上的梭形飞行器,皆是庞然大物。用于考古的飞艇却不同,它们必须要足够小,小到足以在不破坏古建筑结构的情况下进入其内部探索。法国一家研究机构就开发了一款迷你飞艇,用于考古。  这款迷你飞艇的最初设计目的是为了探索埃及的胡夫金字塔。2017年11月,日本和法国的科学家发现在胡夫金字塔中隐藏着一个中空结构。  那么,这个中空结构到底有什么用?里面有什么东西
期刊
今天,在近地軌道上环绕运行的人造卫星,已超过1000颗。不仅有限的外层空间越来越拥挤,卫星的无线电信号也越来越“拥挤”,有些卫星信号可能会重叠,相互干扰。  为了避免这种问题发生,卫星信号必须在一个狭窄的频段内传输。要达到最精确校准,就离不开丹麦科技大学所建的全球最先进的消声室,又称无线电波暗室。  消声室通体被钢制的法拉第笼包围,阻止任何外部电磁波干扰,如Wi-Fi无线网络信号、手机信号等。室内
期刊
在生活中,你有没有发现照相机只能抓拍相机镜头之内的事物,对于拐角这样的隐蔽角落,相机却根本“无从下手”,而飞秒成像技术却能让相机看到拐角里的人。  飞秒,又叫毫微微秒,1飞秒等于1的负15次方秒。飞秒成像技术是指相机发出飞秒级的激光,每1飞秒拍摄一张图片,这意味着在1秒的时间里,飞秒照相机可以拍摄万亿张图片!  这个照相机是如何真实地重现拐角物体的呢?这个原理与雷达探测技术一样。雷达是发射电磁波,
期刊
如果有人問你,今天的地球是如何形成七大洲四大洋的,你大概会不假思索地回答:板块运动。的确,几十亿年来,板块构造一直在塑造着地表,板块持续而缓慢地运动,使地球有了山蜂、峡谷,也有了火山、地震。最近,科学家却发现,在未来,板块构造运动将会停止。  研究人员建立了地幔运动模型,研究了过去的30亿年间地幔的变化,发现地幔在持续冷却,而板块构造是地球释放内部热量的机制,换句话说,板块构造需要热量的推动,研究
期刊
小时候,教室的墙上会贴着诸如“平衡膳食金字塔”一类的图表,列出人们日常饮食中应该经常食用的食物,还注明了每天应摄入的量是多少。所以,打小我们便被教育“不能挑食”,人类在不同的成长阶段,还会根据身体需求的不同,制定个性化的饮食习惯。然而,动物的饮食如此单一,看起来却仍然很健康,这是怎么回事呢?  顾名思义,“均衡”意味着每天摄入的食物要含有人体所需的各种营养成分且含量适当,不仅可以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
期刊
今天,环境问题已经成了老生常谈。人类大规模的工业活动和对自然资源的消耗,破坏着全球的气候,造成了所谓的第六次物种大灭绝。因此,诺贝尔化学奖得主、荷兰大气化学家保罗·克鲁岑就提出,人类现在正处于一个地质学新纪元——人类世。也就是说,人类正在重塑地球。  然而,与源远流长的地球历史相比,我们塑造环境的能力只是近期才出现的现象,大部分的时间里,是环境塑造了人类。地球不断变化的物理特征让人类得以崛起,锻炼
期刊
月球非罪首  纵观历史,人类一直痴迷于悬于天上的月球,无论是神话故事,还是诗词歌赋,总有月球的身影。古时候,人们就注意到了月球与地球之间似乎存在某种紧密的联系,例如,月球能引起潮涨潮落。后来,科学家才用万有引力解释了月球为何能引起地球上的潮汐变化。  潮汐,是月球和太阳对地球的引力形成的,由于太阳的引力基本上变化不大,而月球围着地球转,在不同的角度,其引力会对地球产生不同的影响力。在农历初一、十五
期刊
世界上最轻的金属是什么?铝?还是锂?其实都不是。波音公司的工作人员向我们展示了非铝非锂的另一种金属——微格金属,它可能是世界上最轻的金属材料。  微格金属由微型空心管连接而成。空心管直径约100微米,壁厚只有100纳米。它们互相连接,构成了开放的蜂窝状聚合物结构。微格金属的结构又和人的骨头相似。骨头的内部是中空结构,看上去就像不规整的蜂窝一样,这意味着它质量很轻。微格金属是中空结构,中间的空气高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