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教学改革如火如荼,农村教学也不甘寂寞,各地纷纷进城学习取经,教师们可谓忙的不亦乐乎,教育主管部门也在积极倡导,各种教学比武也精彩纷呈。然而一段时间下来,笔者发现很多改革雷声大雨点小,叫得多做得少。很多完全是应付上面的检查,检查来上改革的模式,检查完了还是照旧应试课堂。学生成了教育改革最大受害者,他们学习失去了方向,不知所措。笔者在农村教语文十余载,经历很多次改革,觉得当下农村改革困境重重,乱象纷呈。现将自己的一点看法和主张述诸笔端,与大家交流。
一、困境
(一)生搬硬套城里模式,没有重视农村的实际情况。城乡不仅经济上差距大,文化上差距更大。过来我们的教育只重视城里的发展,忽视了乡里学校的建设。城乡教育严重失衡,城乡教育的差距不断拉大,教育改革都是从上而下,鄉里的学校都是学习城里的教学模式。然而我们实际上面对的是两个不同群体的学生,成绩好点学生都在城里的“名牌”学校,成绩一般或差点的都在农村。适合城里学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不一定适合农村的学生,而我们的改革都是同样的模式,农村的老师大多是照搬城里的教学方法。农村的学生上课很“受伤”,分组讨论他们大多是不知所措,回答问题都是勉强举手,特别是语文课,由于学生知识面窄,资料又少,导学案他们还真不知道该怎么办。上课完全是为了完成老师的所谓导学案,生怕老师要求的他们不会,哪里有自己的独特感受和领悟?
(二)农村学校生源锐减,教师老化,教研工作难以持续开展。现在农村学校人数不断减少老师只退不增,有些乡镇一个年级只有一个班,没有所谓教研组,一个人怎么讨论研究,更谈不上互相学习,互相交流。加上老师年龄老化,很多教师不愿学习,更谈不上转变教学理念和方法。还有些偏远的村小,只有一个教师,学生两个年级只有十几个人,教学改革基本是空白。即使有所谓的改革,也是昙花一现。
(三)教风学风浮躁。教师待遇不高,很多农村教师都是半边户,仅靠工资生活,经济拮据。很多教师不得不一边上课,一边带做农活。极大影响教师学习深造。有些教师不得不做第二产业。或多或少的影响他们学习时间,使他们无法安心从事教学,更谈不上教改。农村的学生大多是留守儿童,长时间的缺乏家庭教育,缺少亲情,使他们在心理上,感情上感到不安,在家与爷爷奶奶没有共同个语言,特别是每逢节假日,别人时合家团圆,而他们却要饱受相思之苦。这些情绪不可避免的带到学习上,课堂中来,教学改革要得到他们的支持很难。
(四)教改投入不够,教学条件落后。虽然这几年农村教学条件得到极大改善,但是要适应现在教学改革的需要,笔者认为还远远不够。首先是农村学校没有专门的教改经费,教改还停留在形式上,一个学期上几堂公开课就是改革吗?我想不是。其次是教学硬件落后,图书室大多是学生的读物,电脑还不够普及,很多教师没机会碰电脑,多媒体教室大多是大门紧闭,还怕弄坏,大多教师根本不会用。教师还是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张嘴。
二、出路
(一)大力加强农村教师培训,定期定时到县城集中培训。过来我们也搞过不少的培训,但效果都不佳。原因很多,但最重要的是要牺牲教师节假日时间,并且时间短,教师无法安心,也难以学到什么。笔者认为对农村教师的培训,应定时定量,完全可以轮训。来缓解教师老化,知识老化等问题。
(二)建立城乡教师流动机制,合理配置教师资源。当下困扰教改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农村教师缺编,城里老师人满为患。“好老师”都被筛选进了城,乡里的教师大多都是本地教师在本地教书,有的一教就是一生。教师哪有上进心,没有竞争哪有教改的进步?因此,教师的流动势在必行。合理的流动就会带动大家交流,知识才会最快更新。农村教改才有希望。
(三)加大教改经费投入,不断改善农村办学条件。教育部门要有专门的教改经费,学校要有专门的经费投入。最大限度调动教师的教改积极性,让教改进的来,留得住,并且能生根发芽。做到教师有资料可看,有电脑可用,教研组有经费可使。
(四)提高农村教师待遇,让农村教师安心从教。农村学校生源少,学校经费也少,教师基本上没有“灰色”收入,加上大多数是半边户。要让他们安心教书必须提高他们待遇。要让他们不吃老本,不断学习,更应提高他们待遇。笔者看到与些地方已经有了一些好政策,如在农村教师,政府每月给他们600——1000多的补贴。极大调动了农村教师的积极性。
(五)探索一条适合农村学校的教学改革之路。根据农村学校的实情,改革农村的课堂教学。不唯上,不盲从。农村学校学生大多是留守儿童,我们能不能通过改革留住留守儿童的心,给他们更多温暖。农村学校课堂能不能开一些贴近农村实际的课程,都是我们可以探讨的问题。
(六)合理整合农村教育资源。农村近年来出生人口减少,有一部分学生从小就随父母在外打工读书。原来的村小有的只有几个学生读书。教师同时要教一二年级,但学生数量又少,极大浪费教育资源,教学改革也无法进行。因此人数实在少的村小可以分流合并,也可以办好寄宿制学校来解决远点学生的上学问题,提高学习质量,推动农村教学改革。让最偏远的学生老师能投入到教学改革中。
当然,每项改革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农村学校的教学改革也不例外,可能从某种程度上说,困难要大得多。但是不能因为有困难就不改,也不能要改而乱改。作为一名农村一线教师,我将一如既往的关注农村教学的改革,参与改革,推动改革。
一、困境
(一)生搬硬套城里模式,没有重视农村的实际情况。城乡不仅经济上差距大,文化上差距更大。过来我们的教育只重视城里的发展,忽视了乡里学校的建设。城乡教育严重失衡,城乡教育的差距不断拉大,教育改革都是从上而下,鄉里的学校都是学习城里的教学模式。然而我们实际上面对的是两个不同群体的学生,成绩好点学生都在城里的“名牌”学校,成绩一般或差点的都在农村。适合城里学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不一定适合农村的学生,而我们的改革都是同样的模式,农村的老师大多是照搬城里的教学方法。农村的学生上课很“受伤”,分组讨论他们大多是不知所措,回答问题都是勉强举手,特别是语文课,由于学生知识面窄,资料又少,导学案他们还真不知道该怎么办。上课完全是为了完成老师的所谓导学案,生怕老师要求的他们不会,哪里有自己的独特感受和领悟?
(二)农村学校生源锐减,教师老化,教研工作难以持续开展。现在农村学校人数不断减少老师只退不增,有些乡镇一个年级只有一个班,没有所谓教研组,一个人怎么讨论研究,更谈不上互相学习,互相交流。加上老师年龄老化,很多教师不愿学习,更谈不上转变教学理念和方法。还有些偏远的村小,只有一个教师,学生两个年级只有十几个人,教学改革基本是空白。即使有所谓的改革,也是昙花一现。
(三)教风学风浮躁。教师待遇不高,很多农村教师都是半边户,仅靠工资生活,经济拮据。很多教师不得不一边上课,一边带做农活。极大影响教师学习深造。有些教师不得不做第二产业。或多或少的影响他们学习时间,使他们无法安心从事教学,更谈不上教改。农村的学生大多是留守儿童,长时间的缺乏家庭教育,缺少亲情,使他们在心理上,感情上感到不安,在家与爷爷奶奶没有共同个语言,特别是每逢节假日,别人时合家团圆,而他们却要饱受相思之苦。这些情绪不可避免的带到学习上,课堂中来,教学改革要得到他们的支持很难。
(四)教改投入不够,教学条件落后。虽然这几年农村教学条件得到极大改善,但是要适应现在教学改革的需要,笔者认为还远远不够。首先是农村学校没有专门的教改经费,教改还停留在形式上,一个学期上几堂公开课就是改革吗?我想不是。其次是教学硬件落后,图书室大多是学生的读物,电脑还不够普及,很多教师没机会碰电脑,多媒体教室大多是大门紧闭,还怕弄坏,大多教师根本不会用。教师还是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张嘴。
二、出路
(一)大力加强农村教师培训,定期定时到县城集中培训。过来我们也搞过不少的培训,但效果都不佳。原因很多,但最重要的是要牺牲教师节假日时间,并且时间短,教师无法安心,也难以学到什么。笔者认为对农村教师的培训,应定时定量,完全可以轮训。来缓解教师老化,知识老化等问题。
(二)建立城乡教师流动机制,合理配置教师资源。当下困扰教改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农村教师缺编,城里老师人满为患。“好老师”都被筛选进了城,乡里的教师大多都是本地教师在本地教书,有的一教就是一生。教师哪有上进心,没有竞争哪有教改的进步?因此,教师的流动势在必行。合理的流动就会带动大家交流,知识才会最快更新。农村教改才有希望。
(三)加大教改经费投入,不断改善农村办学条件。教育部门要有专门的教改经费,学校要有专门的经费投入。最大限度调动教师的教改积极性,让教改进的来,留得住,并且能生根发芽。做到教师有资料可看,有电脑可用,教研组有经费可使。
(四)提高农村教师待遇,让农村教师安心从教。农村学校生源少,学校经费也少,教师基本上没有“灰色”收入,加上大多数是半边户。要让他们安心教书必须提高他们待遇。要让他们不吃老本,不断学习,更应提高他们待遇。笔者看到与些地方已经有了一些好政策,如在农村教师,政府每月给他们600——1000多的补贴。极大调动了农村教师的积极性。
(五)探索一条适合农村学校的教学改革之路。根据农村学校的实情,改革农村的课堂教学。不唯上,不盲从。农村学校学生大多是留守儿童,我们能不能通过改革留住留守儿童的心,给他们更多温暖。农村学校课堂能不能开一些贴近农村实际的课程,都是我们可以探讨的问题。
(六)合理整合农村教育资源。农村近年来出生人口减少,有一部分学生从小就随父母在外打工读书。原来的村小有的只有几个学生读书。教师同时要教一二年级,但学生数量又少,极大浪费教育资源,教学改革也无法进行。因此人数实在少的村小可以分流合并,也可以办好寄宿制学校来解决远点学生的上学问题,提高学习质量,推动农村教学改革。让最偏远的学生老师能投入到教学改革中。
当然,每项改革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农村学校的教学改革也不例外,可能从某种程度上说,困难要大得多。但是不能因为有困难就不改,也不能要改而乱改。作为一名农村一线教师,我将一如既往的关注农村教学的改革,参与改革,推动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