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告顾客是一种什么样的企业策略?

来源 :成功营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c8585895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胡泳 曾任《环球管理》总编,兼任《互联网周刊》编委会主席、《三联生活周刊》专栏作家。2000年,创办了以互联网经济学及商务管理模式为研究重点的互联网研究与发展中心。现为中央电视台经济信息联播节目主编。
  真正优秀的公司,不论身处哪一个行业,都认为自己实际上是从事服务的。
  19 03 年,亨利·福特创办福特汽车公司,他的梦想是把汽车普及化和大众化。当时美国的汽车业由一小撮人操控,汽车售价昂贵,利润奇高。为了维护此种暴利,这一小撮人成立了汽车协会,与福特公司势同水火。在私欲的驱使之下,汽车协会决定封杀福特,以侵犯专利权为由把福特告上法庭。
  本来,两家商业机构打官司与公众无关,但汽车协会随即却走出了拙劣的一招:控告数以百计购买福特汽车的顾客,理由是它们购买平价汽车。这怎能不激起公愤!聪明的亨利·福特马上抓住这个机会,把自己塑造成劫富济贫的罗宾汉,一方面大力推广公司的汽车,另一方面为顾客购买诉讼保险。官司的结果是福特胜出,但谁胜谁负已不重要,因为官司拖了八年,科技的进步早已把汽车制造业带入了新纪元。
  福特的忠告是:只有“狭窄的头脑”( littlemin-ds )才会以官司抵挡新科技。
  1903 年距今恰好一个世纪,但令人遗憾的是,“狭窄的头脑”依然大行其道。 9 月份,美国唱片业协会( RIAA )首次发起大规模起诉非法下载音乐者的行动,并将第一批 261 人告上法庭,他们每人从网上非法下载和传播的音乐歌曲至少在 1000 首以上。该协会表示,还打算将更多人告上法庭。
  RIAA 的控告理由看上去相当充足:据它自己统计,自 2000 年中期以来,全美 CD 唱片的销售量已大幅下滑了 31% ,而在线音乐下载正是“罪魁祸首”。另据估算,自 1999 年以来美国音乐行业因为网民从网上下载音乐作品并与他人共享的活动损失了约 7 亿美元。
  美国唱片业协会并不是第一次将非法下载歌曲的纠纷诉诸法庭,在 2000 年, RIAA 就曾联合其他机构将提供网上免费交换文件的 Napster 网站告上法庭。这起诉讼大获成功,导致 Napster 结业。可是,控告 Napster 和控告网民却有天壤之别,因为 Napster 是唱片公司的竞争对手,而网民是唱片公司的顾客。何况,据估计,全美有将近 6000 万网民使用文件交换网站,其中包括全国半数的青少年。
  控告网民是一个很大的公关失策,因为长远而言,舆论的影响力一定会超过法庭的裁决。
  
  回溯“中国互联网第一案”
  
  这使我想起 1999 年北京恒升公司诉用户王洪及两家媒体侵害名誉一案,法院的判决结果是:王洪及两家媒体败诉,恒升赢得了近百万元的赔偿。
  案情并不复杂:消费者王洪购买了恒升出品的电脑,遇到问题,又不能在企业那里获得满意的解决,气愤之下,他在网上建立了声讨恒升的主页。
  消费者批评企业,企业把消费者告上法庭,这似乎是一起简单的民事经济案件;但问题在于,消费者批评的载体是在网上,因而,恒升公司把互联网推上了法庭。此案中,互联网输了,输给了一家造电脑的公司。
  无论从哪一个方面看,这桩案子都可以称得上中国互联网第一案。消费者权益保护是恒升案的焦点,但网络上的言论自由则是此案的内核。迅速发展的互联网以其有力之手,把原子世界的法律戳破了不止一个窟窿。
  当时的审判法官说:“近年来,个人名誉权逐步得到重视,但法人名誉权相对被忽视了。实际上,法人名誉受到侵害,其损失往往更大。”判决一个消费者个人赔偿 50 万元,法官相信可以起到“惩戒作用”。姑且不论上述前提的是非对错(根据什么标准断定法人名誉受到的侵害一定大于个人名誉?),我想不明白的是,法院在惩戒什么?惩戒消费者对厂商的产品公开表示不满的行为吗?它又在鼓励什么?鼓励厂商打击消费者吗?在一个网络赋予消费者前所未有的能力的时代?
  我想说的是,互联网对企业提出了远远高于个人的要求。原因很简单,在传统的商业世界里,是企业为王;而在网络时代,由于网络有效地降低了消费者转投其他厂商的成本,消费者成为真正的上帝。
  真正优秀的公司,不论身处哪一个行业,都认为自己实际上是从事服务的。
  根据美国市场营销协会的定义,服务是“用于出售产品或者连同产品一起出售的活动、利益或满足感”。也就是说,服务是一种包含更高价值和实用性的商品。据统计,全球 IT 服务业总产值已经占到整个 IT 业的 37% ~ 38% ,伴随国内 IT 业突飞猛进的发展,以及行业和家庭用户对服务新理念的逐步认同,我国 IT 专业服务市场的年增长率超过 34% 。
  恒升公司隶属于 IT 业,它难道看不到“硬”工业正在全面收缩?就连强大的 PC 业领袖 Dell 和 Gateway 都在急着做 Internet 服务商,而 IBM 、 Sun 和 HP 都主张一种系统公用设施模式,让用户按需购买处理能力、应用软件和其他服务项目。 IBM 公司认为自己最好的广告是“ IBM 就是服务”。 IBM 认为,产品的价格和技术差别正在逐步缩小,影响客户购买产品的因素除产品的品牌和公司的形象之外,最关键的还是服务品质。服务能够主导产品销售的趋势,服务的最终目的是提高顾客的回头率,扩大市场占有率。大多数观察家都同意, IBM 几十年来一直没有在技术方面居于领导地位,它的优势靠的是服务上的高度责任感。
  HP 董事长卡莉·菲奥里纳说得好:“ Internet 公司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使 Internet 更友好,更有个性和亲和力。而且, Internet 经济更是服务经济,不是技术经济。”
  像 HP 、 IBM 这样的优秀公司都向自己所服务的顾客学习。它们为顾客提供无可匹敌的质量、服务和可靠性,提供功效显著又经久耐用的产品。然而,对很多中国公司来说,良好服务只是作为一种例外来提供的,这难道不让人痛心吗?认为用户真讨厌的公司实在是太多了。这些公司认为他们的行为变幻莫测,搞坏了精心编制的战略计划;他们的活动使公司的运行成了一团乱麻(就恒升用户而言,你没有按该公司设计好的步骤申请售后服务是不可饶恕的大错);最可恨的是,用户竟然还顽固地坚持所买去的产品非得好用不可!
  顾客可不是累赘,他们是厂商的衣食父母,是厂商的饭碗。许多富于革新性的公司都是从顾客那里获得关于产品的最好主意的,因为他们经常听取顾客的意见。恒升为何不能把消费者的投诉过程当作一次学习呢?须知,“以顾客为中心”就意味着“承认每个人都是以自己的尺度来认识服务的”。否则,尽管可以一时封住消费者的口,但消费者却能够用脚投票。
  
  旧模式的没落只是时间问题
  
  无论从上世纪初的福特案、上世纪末的恒升案还是刚刚发生的美国唱片业状告网民案,我想不明白的都是,控告顾客算是一种什么样的企业策略。
  当然,你也可以认为,唱片业追究个人用户的法律责任并不是小题大作,因为免费下载音乐的兴起对于他们而言是生死存亡的大事。但你不能因此忘记两点:第一,考虑到公众效应,要是将普通消费者完全视为敌人的话,唱片业的形象就会迅速恶化;第二,解决问题之道应该是尝试有偿下载正版音乐作品,而不是一味兴讼。
  《纽约时报》指出,唱片业必须迅速改变做生意的方式,才有希望活过 21 世纪。消费者不想为一张 CD 付出 18 ~ 19 美元的高价,环球唱片近来削价 30% 的决定值得效仿;在线音乐销售代表未来潮流,如苹果公司的 iTunes 开张仅仅四个月,就以每首 99 美分的价格卖出 1000 万首歌曲,表明消费者仍愿为销售方式便捷合理的正版歌曲付钱。他们只是不想像现在这样,常常要只为一首歌买一整张 CD 。
  连斥责网民偷窃的《芝加哥论坛报》也承认,唱片业武断地规定产品的包装、定价及销售方式,消费者只能乖乖掏钱的旧商业模式,已经死期不远了。
  从长期看来,数字技术和 Internet 能前所未有地促进音乐、思想以及其他信息模式的开放,这些都将强有力地挑战多年来建立的商业和文化模式。
其他文献
沃尔玛的采购程序再狠,对付那些大企业有效,对中国小企业的前店后厂模式则毫无办法。极端一点讲,沃尔玛的竞价能力比我们那些小商品批发市场如何?谁会为买条毛巾大老远跑趟沃尔玛——家门口的店可能还更便宜三毛钱呢!    沃尔玛真的没什么可怕,他们在中国市场没什么活路可走。  沃尔玛听上去很厉害,业界闻声变色。他们的大规模采购、配送能力令人瞠目,有专家称,和沃尔玛合作是死——被他们压价压死,不和沃尔玛合作也
期刊
自从2003年下半年香港向大陆开放“自由行”之后,目前大陆34个主要城市的居民可以以“自由行”的身份赴港旅游。2004年大陆游客已经占香港入境游客的44.6%。这不仅带动了香港旅游业的繁荣,也给香港零售业带来了无限商机。今年5月黄金周,香港就接待了超过26万来自大陆的旅游者,比去年同期增长了34%。  2004年度香港零售业的总销售额达到了1916亿港币,约占香港总体经济生产的45%,其中消费电子
期刊
有钱的人再也不用去银行排队,而是进门坐沙发,喝现煮的咖啡,看当天的报纸,由专人伺候着。专门为尊贵客户服务的理财中心,将交易演变成营销。    汇丰是一个在香港有百余年历史的大银行。2000年初到香港的时候,身边的朋友对汇丰的服务恶评如潮。因为不管到哪间分行,都总是要排很长的队,并且长龙前进速度相当地缓慢。自己也去了几次,银行里熙熙攘攘挤满了不耐烦的人头,气氛压抑得让人透不过气来。从此对这间银行望而
期刊
嘉实基金在央视黄金时间投放的品牌广告,为基金公司品牌传播的“干柴”添了一把“烈火”。在产品创新浪潮之后,以消费者为重心的营销创新,已经成为基金公司品牌塑造的新趋势。    中国最大的合资基金管理公司——嘉实基金5月16日晚亮相央视的“远见者稳进”品牌广告片,让中国金融服务业着实侧目了一把。  配合新的品牌定位,嘉实基金的电视广告片于当晚通过中央电视台,以“财富论坛”直播节目“独家特约播出”的形式推
期刊
19 57年,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发表了他的名著《未来20年的美国》。他告诉美国企业说:“一切决定未来的重大事件都已经发生了 —— 不可逆转地发生了”;“我们必须下这样一个结论,那就是发生在美国之外的事件,不论我们乐于接受与否,将对美国的未来产生决定性的作用。”但这本书当时却没有受到多少重视,德鲁克本人也还没有那么大的名气。  在德鲁克的书出版20年以后,中国开始改革开放,那时有人编了一套引进新
期刊
2005,网络电视(IPTV)热潮急涌。  然而这是否真的是一个从消费者需求引发的新市场?看似前景无限的互动电视,多年来历经微软、美国在线等众多先驱企业的进出之后,这个狂卷巨额投资的黑洞已经弥补了当初商业概念的缺陷了吗?    共赴盛宴,还是飞蛾扑火?  2005,网络电视(IPTV)热潮急涌。  近期,IPTV中国峰会、2005北京中国国际广播电视信息网络展览会(CCBN)的热烈召开,UT斯达康
期刊
为中国成功人士和旅行者量身定做,与国际市场特色品牌运通卡的优势互补,突出体现全球服务、旅行优惠及舒适生活体验——    细分市场中的精英阶层客户,这是各家银行卡机构最新利益争夺的主战场。抓住有独特需求的高层次客户,意味着占据了银行卡市场蛋糕上最有价值含量的“奶油层”。中国工商银行(以下简称工行)在去年年底推出的牡丹运通卡产品,就将营销的目标锁定在了这一细分人群。    选择比肩同行伙伴     “
期刊
挥别那个投机的时代    从混沌走向精细,这是贯穿中国营销25年艰难演变的一条主线。  25年前,中国本土营销在鸿蒙中开始前行。“市场经济是热情奔放的哈萨克人,只要微启一扇小小的窗口,它的热情,立时会无处不在地充溢整个空间”。时至1980年,由于经济的整体复苏,中国本土营销开始全面启动。  1985年到1993年,中国本土营销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营销理论,在引进、消化、吸收和创
期刊
美国运通以不到10%的发卡量,  占据信用卡消费市场超过20%的份额。  以小搏大的源泉来自——  强调品牌战略,明确细分市场  依托基本需求,提供相应产品  通过附属品牌战略,实现差别化营销  强化持卡人服务,提高核心客户忠诚度    美国运通卡——以小搏大的经典案例    在国际银行卡市场中,美国运通所处的地位比较特殊。一方面,作为传统意义上的封闭型(closed loop)银行卡机构,运通卡
期刊
车展是场大营销。然而,这个刚刚过去的盛况空前的上海车展,对于参展商来说,营销价值几何?  经过2003年汽车市场的“井喷”和2004年的“寒冬”后,2005上海车展摇身一变成了“亚洲第一”、“世界第三”。理由似乎很充分:车展面积达到12万平方米,已经超过了北美底特律车展的8万平方米;参展企业达到1036家;福特、通用、奔驰、大众等巨头均把此次车展升级为全球A级车展,各跨国集团30多位CEO也将借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