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基础”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在本文中简称为“基础”)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中的一门重要课程,该课程要求从当代大学生面临和关心的实际问题出发,以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法制观教育为主线,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通过理论教学和实践体验,帮助大学生形成崇高的理想信念,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从教学实践上看,各高校在培养计划中通常把“基础”课放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的第一门来开设,主要对大一第一学期的新生讲授,因此,这门课的教学实效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对课程体系的认知和把握,如何提高这门课的教学质量也就成为了一个突出的问题。
从这门课程的特征、性质与重要性来考虑,如何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来实现教学目的,这一直是我们在教学工作中思考和探索的主要问题。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如果单纯采用以知识点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这门课就失去了本身应该具有的鲜活性与实践性,学生容易感觉枯燥和乏味,教学内容对于学生来说容易变成纯粹的机械记忆。
在诸多教学方法中,我们比较看好情境教学法。情境教学法作为一种新颖的教学方法,主要通过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生动具体的情境,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相关能力得到发展。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与创新思维能力,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在“基础”课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法,更有助于体现该课程深刻的思想性、较强的理论性、鲜明的实践性等特征,与其他教学方法相比有着诸多的优势。
二 情境教学法在“基础”课教学中的应用案例解析
在“基础”课教学中应用情境教学的方法,必须经过充分的设计准备,其中包括主题的选择、教学活动的开展、有效的评价激励等等。以下是笔者在讲授该课程第三章“领悟人生真谛创造人生价值”,第一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部分的情境教学设计方案。
1 选题
教材这一章共三节内容,分别讲述人生观、人生价值、科学对待人生环境三个问题,其中第一节是本章内容逻辑上的起点,后两节内容既是第一节内容的展开,又是对第一节主题的深入。同时,只有学生的人生观正确了,才能培养起良好的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也更有助于学生理解人生理想、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方面的具体内容,在笔者看来,这一节内容在该课程中具有突出的重要性。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关键在于对“人的本质”有正确的认识,教学中的关键问题就在于如何引导学生有效理解“社会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社会关系的总和决定了人的本质”这样的论断,为此,应当重点围绕这一问题来设计教学情境和展开情境教学。
2 教学活动的开展
第一,引入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基础”课教学内容具有强烈的社会生活性,如果能引入学生关注或者经历过的社会生活材料来创设情境,无疑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引导学生对这些生活场景做更深入的思考。在说明“人的本质”这一问题时,笔者引入了儿童心理发展中“童年时期的追问”这一现象来创设情境,儿童在智力发展的初期通常会问父母这样的一个问题——“我是怎么来的?”通过提示学生对自身生活场景的回忆,这一问题可以有效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起学生进一步探究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这一基础上进一步提示学生,这一“追问”的目的并不是要问“我的身体是怎么来的?”这一自然过程,而是要开始探讨“人生的意义和本质是什么?”这样的深层课题。通过引入这一生活场景,激发起学生求知欲的同时,顺利过渡到了教学活动所要围绕的主题。
第二,设计问题情境,启发学生思维。“基础”课是针对青年学生中广泛存在的思想认识问题来开设的一门重要课程,其教学内容具有鲜明的“问题色彩”和丰富的“问题源”,从这些“问题”人手,可以有效切入学生的思想,从而真正达到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目的。在讲授“人的本质”这一问题时,笔者设计了“个人的生命究竟在多大的程度上属于自己?”这样一个问题来提问学生。学生能围绕这一问题进行有效的思考和探讨,主要的观点有两种:一种观点认为人可以控制自己的身体和活动,至少身体是属于个人的;另一种观点认为在个人身上体现出了很多的社会文化元素,人们的思想观念也体现出了很大的共通性与历史传承性。在学生围绕这一问题充分讨论的基础上,笔者引导学生应当树立这样的认识——“社会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人的自然属性也深深打上了社会属性的烙印。”
第三,借用感性元素,增强情境感染力。“基础”课程自身的内容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较强的理论性,如果对教学活动把握不好,学生容易反映教学内容枯燥抽象、单调乏味或不易理解,为此,需要借助一些生动形象的感性元素以渲染气氛、衬托课题、活跃思维,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丰富学生的想象力。考虑到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中已经具有了一定的传统文化积淀,在说明“人的本质”问题时,笔者借用了中华传统经典中《孟子》的相关内容来增强教学内容的感染力。通过对传统经典的有效借鉴,在增强教学内容说服力的同时也从侧面提示了学生应该具有的人生态度,为后续教学内容的展开做了有效的铺垫。
在这部分的教学中,通过对教学情境的合理设计,既可以增强教学内容的感染力,也激发了学生的认知热情,“人的本质”问题得到了相对清晰的阐释。人在各自的社会生活中会形成具体的人生观,人生观主要是通过人生目的、人生态度和人生价值三个方面体现出来,这三个方面又相辅相成,共同围绕着人生观和“人的本质”展开。因此,这样的开场讲解也为本章内容的全面铺开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3 激励和评价
被欣赏的学生是快乐的。在情境教学中作为教师要懂得去欣赏学生,这样学生的创造精神也就充满了动力,情境教学的课堂也一定是生动活泼的。同时,合理的考评机制也能激励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应该尝试把学生在教学中的表现纳入到学生学习成绩的考核中来。
教师可以制作“课堂参与评价表”,对参与教学活动学生的资料准备、对提问的回答、参与者的语言表达等方面的表现进行评价。也可以在最终考核成绩中拿出一部分(经过尝试,笔者认为15%左右的比重是相对合适的)专门用来激励参与这类教学活动的行为,给予这些学生相应的分数奖励。问题
三 在“基础”课中开展情境教学应注意的几个
1 情境创设要注意让学生参与,突出与学生的实际联系
“基础”课中的情境创设,并不是教师把已拟定好的情境单纯呈现给学生的过程,而是应该把学生也当做与教师平等的情境创设主体,在教师主导下,通过师生的交流互动来共同实现教学情境的创设。因此,在这一过程中要注意考虑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要素,教学中要留意学生情绪的波教学研究 动与变化,突出与学生的实际联系,力争使教学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此外,情境教学法应用的成功与否,也在于学生原有的不正确认识是否得到纠正,新的观点是否已经确立,能否进一步用科学的认识来指导今后的学习、工作、生活,真正起到提高学生思想素质的作用。
2 注意与教学内容相契合,与学生以往知识背景相衔接
教学情境的创设与运用只是“引子”,目的是为了启迪学生产生联想和思考,因此,情境的设计必须与教学内容相契合,不能过于“牵强”或离题万里。如果这样的话,情境的创设不管多么精心巧妙、内容上如何生动有趣、效果上如何让学生喜闻乐见,也会显得“造作”,达不到教学情境为教学内容服务的目的,并且会极大影响教学活动的效率,结果只能是适得其反。同时,情境教学力图把各种枯燥的理论用形象生动的方式展现出来,使学生身临其境或如临其境,它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进而有助于学生特定认识的形成。因此,教师在教学内容的转化上要注意与学生以往的知识背景相衔接,切忌深奥和抽象。
3
注重与其他教学手段相结合,与有效的课堂管理与引导相配合
教学情境的创设在手段上要多样化,通过丰富多样的方式“变着花样”来吸引学生,使学生能顺利进入情境氛围,不致因为手段的单调而使教学活动显得乏味。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将现代多媒体技术用于辅助教学,优美简约的课件与高质量的声音影像资料相配合,能够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笔者在讲授“人生态度”部分的内容时,就曾播放了“感动中国”节目中关于“季羡林”老先生的影像片段,用学者高尚的情操向学生们展示正确人生态度的内容与重要价值,引起了学生们的强烈共鸣。同时,教师在组织情境教学时要注重对课堂的管理与学生的引导,教学活动要紧密围绕教学目的展开。
总之,情境教学法在“基础”课中的应用,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拓展学生的视野和想象空间,也更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既有利于知识的学习,又有利于相关能力的培养。教师在“基础”课教学中可以留意恰当运用情境教学的方法,主动创设有价值的教学情境,师生共建理想的教学课堂。
参考文献
[1]袁贵仁.努力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成为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毕生难忘的优秀课程[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6).
[2]欧光南.论思想政治理论研究式教学的问题情境创设策略[J].科教文汇,2007(10).
[3]李吉林情景教学情境教育[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
[4]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5.
[5]孟彩.高校德育实效性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3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