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起叶帅,我脑海里会浮现出这样的一些片段:
他渊博。谈天说地,引经据典,古诗文名句,常常脱口而出。毛泽东论诗,有“剑英善七律”之评。就是在“文革”发配湖南时,他也会在书信中风趣地改写柳宗元的《江雪》状景抒怀:“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高楼出世翁,独赏湘潭雪。”我推测,老帅绝不是在抒发闲情逸致,而是必有所思。
他多才。父与子,一个拉二胡,一个吹笛子,合奏一曲;翁与婿,四手联弹,合奏钢琴。叶帅爱乐,颇有古风,“曲有误,周郎顾”。
他慈爱。在办公室,可以把孩子放在摇篮床里,一边用脚摇,一边批文件。
他随和。一次洗澡时,警卫员大意了,误将他反锁在浴室两个小时,过后,党支部要给警卫员处分,他还哈哈大笑:处分啥?孩子嘛,就是贪玩。无心作恶恶不罚嘛!
他谨慎。在粉碎“四人帮”的关键时刻,他会一天换几个驻地,会留意西郊机场飞机数量的变化、钓鱼台汽车的进出、中南海门前的动向。但他的谨慎,也不是谨小慎微、束手束脚,而是透着放达。“文革”中他受到批判时,仍然会收留那些父母被关押批斗无家可归的孩子。
和许多反抗剥削压迫、寻求翻身解放揭竿而起的革命者不同,叶帅是从仕途顺遂、高官厚禄的人生道路,走上九死一生、艰苦卓绝的革命征程的。作为国民革命军的高级将领,他感到国民党开始变了,变成了一个腐败的党,已经不是人民希望的了,于是他找到共产党。舍弃养尊处优,甘愿千辛万苦;舍弃轿子挑夫,甘愿穿上草鞋;舍弃咖啡奶粉、饼干白兰地,甘愿粗茶淡饭、忍饥挨饿;舍弃每月几万大洋,甘愿分文不取。所有这些,只为民族的复兴、国家的富强、人民的幸福。
尽管此后还有王明路线的打击、“旧军阀”的批判、“地方主义”的指责、“二月逆流”的去职,但他始终积极乐观、无怨无悔。在今天有些人看来,叶帅舍弃的恰恰是许多人毕生的追求,甚至成为“成功人士”的标准。取舍之间差距何在?在乎“个人”二字也。叶帅的人生,绝没有这个选项。
有人说:谈论20世纪的中国,不能不提三个人,那就是孙中山、蒋介石、毛泽东。而这三个人都曾器重的,惟有一人,那就是叶剑英。此言不虚。1922年粤军陈炯明叛变,炮击大总统府,25岁的海军陆战队营长叶剑英率部接应,护卫孙中山脱险。此后,他参加了筹备黄埔军校,任教授部副主任,他可以不用通报、佩剑出入蒋介石行营。就连他最初加入共产党的申请,也因为受到蒋介石的器重需要考验而被拒绝。参加共产党后,在毛泽东麾下,他从苏区、遵义、延安、西柏坡,一路杀进北京城,赢得毛泽东“诸葛一生惟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的赞誉。
所谓“大事”者,历史关节点也。
推翻帝制、走向共和,他投身国民革命;打倒军阀、统一中国,他随军誓师北伐;国共分裂、革命低潮,他参与创建人民军队。
在南昌起义发动前的关键时刻,他得知国民党反动派要围歼贺龙、叶挺所部的阴谋,连夜通报叶挺,使贺、叶部火速移师南昌,保证了起义的顺利实现。历史有时惊人地相似,类似的情节,以后还将在长征路上重现。
在中央苏区,他作为总参谋长协助毛泽东指挥作战,在第二、三次反“围剿”中,亲身感受到和体会到毛泽东的正确。当王明路线把持中央,排挤毛泽东时,同样是从苏联回来的叶帅,没有站在留洋同学的一边,而是坚定地站在“土生土长”的毛泽东一边。随同毛泽东的被免职,他也被调任红军大学校长。
长征路上,遵义会议后,一、四方面军会师。在党中央与张国焘的那场斗争中,叶帅从电报中发现张国焘的异动,及时报告毛泽东,使党中央迅速北上,脱离险境。由于后来毛泽东和周恩来多次赞扬他“立了大功,救了红军”,此事遂广为人知。
“文革”十年浩劫,是叶帅度过的最艰难的岁月。难就难在,他必须在顾全大局的考虑下,做出艰难的抉择。有人说,叶帅在“文革”中没有被彻底打倒、关押坐牢,是幸运的。此实为浮泛之言。要说幸运,那也是党和国家、人民的幸运。他在台上,疾言厉色,怒对宵小;拍案而起,不惧权奸;仗义执言,保护干部。他始终是横亘在野心家篡党乱军路上的一座不可逾越的高山。他在台上,就保留了斗争的权利和未来的希望。而对他个人来说,毫无幸运可言。
这种两难的抉择,很像《赵氏孤儿》中,程婴和公孙杵臼面临生死选择。就像程婴,“文革”中,叶帅艰难的“活”在政治舞台上。坚守在前沿,要战斗又不能无谓“牺牲”;周旋于乱世,要临大节而不辱。这需要高超的政治智慧和斗争艺术,需要高度的原则性和灵活性,需要“相忍为党”的宽阔胸怀。他曾被批判抄家、流放赋闲,成年子女与女婿都被下狱。如此境遇,在仍任职最高的领导干部中,惟叶帅一人。而他沉着镇静,思虑筹划、静观其变。终于迎来了又一个历史关节点。
粉碎“四人帮”,下决心当然离不开华国锋,但谋划准备、组织实施则端赖叶帅。说实在的,粉碎“四人帮”的凌晨,在叶帅驻地召开的政治局会议,如果没有叶帅坐镇,恐怕统一认识、作出决议不会那么顺利。华国锋会前私下和叶帅谈,会上又正式提出,请叶帅担任党中央主席。叶帅坚辞不受,就连在当时惟有他最合適的军委主席这个职务,他也推辞了。坚推华国锋,惟愿从旁协助,这是何等的境界和胸怀啊!此后,他力主并推动了邓小平的复出,“四五”运动的平反和对毛泽东的全面评价。为开创新局,尽心竭力。这是作为政治家的叶剑英。
叶之为帅,当然是军事家。坊间常有议论,说他没有统领过自己的部队,没有亲自指挥过大兵团作战,因此在开国元帅中,是最弱的。许多人不明就里,人云亦云。这种完全不符合事实的妄说,有必要加以澄清。
所谓军事家者,实有两类:一类临阵搏杀、攻城拔寨、横扫干军如卷席;一类运筹帷幄、居中调度、胸中自有百万兵。前一类现身于外,易万众瞩目;后一类隐形于内,故知者盖寡。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我军纵横转战、百炼成钢、将星云集,其中佼佼者亦众。然号称“老总”者居多,尊为“参座”者寡,惟叶帅一人。那些统领千军,独当一面的战将,对叶帅也是充满信服和尊重之情。
从1930年到中央苏区任总参谋部部长起,叶帅战争年代的大部分时间都在中央军委总参谋部工作。众所周知,总参谋长是最高统帅部机关的领导者、是最高统帅的直接下属,不“给力”的人是干不长久的。叶帅在这个并不看好的位置上任职时间如此之长,足见他是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领导同志指挥作战得力助手,深得统帅信任和倚重。
总参谋部是我军最高统帅部的领导机关和指挥中心。叶帅是毛主席领导下我军总参谋部的创建者。在中央苏区,他就着手组建了我军作战指挥系统,构建了作战、情报、通信、供给四大职能部门,此后,他不断提高总参谋部贯彻军委战略意图、组织实施战役指挥的能力,改进完善机关建设,培养了一大批业务素质和水平很高的专业参谋人员,使总参谋部成为最高统帅得心应手的左膀右臂。而回顾自己的军事生涯,他却淡淡地说:“不要说我有什么功劳,我这辈子就是干打杂的。
当年率部在陕北作战的王震曾经说过:有些同志以为中央和毛泽东转战陕北期间,没有参谋部,这是一种误解,“毛主席在陕北之所以能够料事如神,指挥若定,后方委员会起了重要作用。”此乃知
将军决胜岂止在战场。统帅也好,将军也罢,俱往矣!如今,老一代活跃在中国政坛上的人物,风流云散,化为青山,永伴江河。他们故去了,但他们留给中华民族的一切,是后人不该也无法忘记的。
(摘自《南方周末》)
他渊博。谈天说地,引经据典,古诗文名句,常常脱口而出。毛泽东论诗,有“剑英善七律”之评。就是在“文革”发配湖南时,他也会在书信中风趣地改写柳宗元的《江雪》状景抒怀:“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高楼出世翁,独赏湘潭雪。”我推测,老帅绝不是在抒发闲情逸致,而是必有所思。
他多才。父与子,一个拉二胡,一个吹笛子,合奏一曲;翁与婿,四手联弹,合奏钢琴。叶帅爱乐,颇有古风,“曲有误,周郎顾”。
他慈爱。在办公室,可以把孩子放在摇篮床里,一边用脚摇,一边批文件。
他随和。一次洗澡时,警卫员大意了,误将他反锁在浴室两个小时,过后,党支部要给警卫员处分,他还哈哈大笑:处分啥?孩子嘛,就是贪玩。无心作恶恶不罚嘛!
他谨慎。在粉碎“四人帮”的关键时刻,他会一天换几个驻地,会留意西郊机场飞机数量的变化、钓鱼台汽车的进出、中南海门前的动向。但他的谨慎,也不是谨小慎微、束手束脚,而是透着放达。“文革”中他受到批判时,仍然会收留那些父母被关押批斗无家可归的孩子。
和许多反抗剥削压迫、寻求翻身解放揭竿而起的革命者不同,叶帅是从仕途顺遂、高官厚禄的人生道路,走上九死一生、艰苦卓绝的革命征程的。作为国民革命军的高级将领,他感到国民党开始变了,变成了一个腐败的党,已经不是人民希望的了,于是他找到共产党。舍弃养尊处优,甘愿千辛万苦;舍弃轿子挑夫,甘愿穿上草鞋;舍弃咖啡奶粉、饼干白兰地,甘愿粗茶淡饭、忍饥挨饿;舍弃每月几万大洋,甘愿分文不取。所有这些,只为民族的复兴、国家的富强、人民的幸福。
尽管此后还有王明路线的打击、“旧军阀”的批判、“地方主义”的指责、“二月逆流”的去职,但他始终积极乐观、无怨无悔。在今天有些人看来,叶帅舍弃的恰恰是许多人毕生的追求,甚至成为“成功人士”的标准。取舍之间差距何在?在乎“个人”二字也。叶帅的人生,绝没有这个选项。
有人说:谈论20世纪的中国,不能不提三个人,那就是孙中山、蒋介石、毛泽东。而这三个人都曾器重的,惟有一人,那就是叶剑英。此言不虚。1922年粤军陈炯明叛变,炮击大总统府,25岁的海军陆战队营长叶剑英率部接应,护卫孙中山脱险。此后,他参加了筹备黄埔军校,任教授部副主任,他可以不用通报、佩剑出入蒋介石行营。就连他最初加入共产党的申请,也因为受到蒋介石的器重需要考验而被拒绝。参加共产党后,在毛泽东麾下,他从苏区、遵义、延安、西柏坡,一路杀进北京城,赢得毛泽东“诸葛一生惟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的赞誉。
所谓“大事”者,历史关节点也。
推翻帝制、走向共和,他投身国民革命;打倒军阀、统一中国,他随军誓师北伐;国共分裂、革命低潮,他参与创建人民军队。
在南昌起义发动前的关键时刻,他得知国民党反动派要围歼贺龙、叶挺所部的阴谋,连夜通报叶挺,使贺、叶部火速移师南昌,保证了起义的顺利实现。历史有时惊人地相似,类似的情节,以后还将在长征路上重现。
在中央苏区,他作为总参谋长协助毛泽东指挥作战,在第二、三次反“围剿”中,亲身感受到和体会到毛泽东的正确。当王明路线把持中央,排挤毛泽东时,同样是从苏联回来的叶帅,没有站在留洋同学的一边,而是坚定地站在“土生土长”的毛泽东一边。随同毛泽东的被免职,他也被调任红军大学校长。
长征路上,遵义会议后,一、四方面军会师。在党中央与张国焘的那场斗争中,叶帅从电报中发现张国焘的异动,及时报告毛泽东,使党中央迅速北上,脱离险境。由于后来毛泽东和周恩来多次赞扬他“立了大功,救了红军”,此事遂广为人知。
“文革”十年浩劫,是叶帅度过的最艰难的岁月。难就难在,他必须在顾全大局的考虑下,做出艰难的抉择。有人说,叶帅在“文革”中没有被彻底打倒、关押坐牢,是幸运的。此实为浮泛之言。要说幸运,那也是党和国家、人民的幸运。他在台上,疾言厉色,怒对宵小;拍案而起,不惧权奸;仗义执言,保护干部。他始终是横亘在野心家篡党乱军路上的一座不可逾越的高山。他在台上,就保留了斗争的权利和未来的希望。而对他个人来说,毫无幸运可言。
这种两难的抉择,很像《赵氏孤儿》中,程婴和公孙杵臼面临生死选择。就像程婴,“文革”中,叶帅艰难的“活”在政治舞台上。坚守在前沿,要战斗又不能无谓“牺牲”;周旋于乱世,要临大节而不辱。这需要高超的政治智慧和斗争艺术,需要高度的原则性和灵活性,需要“相忍为党”的宽阔胸怀。他曾被批判抄家、流放赋闲,成年子女与女婿都被下狱。如此境遇,在仍任职最高的领导干部中,惟叶帅一人。而他沉着镇静,思虑筹划、静观其变。终于迎来了又一个历史关节点。
粉碎“四人帮”,下决心当然离不开华国锋,但谋划准备、组织实施则端赖叶帅。说实在的,粉碎“四人帮”的凌晨,在叶帅驻地召开的政治局会议,如果没有叶帅坐镇,恐怕统一认识、作出决议不会那么顺利。华国锋会前私下和叶帅谈,会上又正式提出,请叶帅担任党中央主席。叶帅坚辞不受,就连在当时惟有他最合適的军委主席这个职务,他也推辞了。坚推华国锋,惟愿从旁协助,这是何等的境界和胸怀啊!此后,他力主并推动了邓小平的复出,“四五”运动的平反和对毛泽东的全面评价。为开创新局,尽心竭力。这是作为政治家的叶剑英。
叶之为帅,当然是军事家。坊间常有议论,说他没有统领过自己的部队,没有亲自指挥过大兵团作战,因此在开国元帅中,是最弱的。许多人不明就里,人云亦云。这种完全不符合事实的妄说,有必要加以澄清。
所谓军事家者,实有两类:一类临阵搏杀、攻城拔寨、横扫干军如卷席;一类运筹帷幄、居中调度、胸中自有百万兵。前一类现身于外,易万众瞩目;后一类隐形于内,故知者盖寡。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我军纵横转战、百炼成钢、将星云集,其中佼佼者亦众。然号称“老总”者居多,尊为“参座”者寡,惟叶帅一人。那些统领千军,独当一面的战将,对叶帅也是充满信服和尊重之情。
从1930年到中央苏区任总参谋部部长起,叶帅战争年代的大部分时间都在中央军委总参谋部工作。众所周知,总参谋长是最高统帅部机关的领导者、是最高统帅的直接下属,不“给力”的人是干不长久的。叶帅在这个并不看好的位置上任职时间如此之长,足见他是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领导同志指挥作战得力助手,深得统帅信任和倚重。
总参谋部是我军最高统帅部的领导机关和指挥中心。叶帅是毛主席领导下我军总参谋部的创建者。在中央苏区,他就着手组建了我军作战指挥系统,构建了作战、情报、通信、供给四大职能部门,此后,他不断提高总参谋部贯彻军委战略意图、组织实施战役指挥的能力,改进完善机关建设,培养了一大批业务素质和水平很高的专业参谋人员,使总参谋部成为最高统帅得心应手的左膀右臂。而回顾自己的军事生涯,他却淡淡地说:“不要说我有什么功劳,我这辈子就是干打杂的。
当年率部在陕北作战的王震曾经说过:有些同志以为中央和毛泽东转战陕北期间,没有参谋部,这是一种误解,“毛主席在陕北之所以能够料事如神,指挥若定,后方委员会起了重要作用。”此乃知
将军决胜岂止在战场。统帅也好,将军也罢,俱往矣!如今,老一代活跃在中国政坛上的人物,风流云散,化为青山,永伴江河。他们故去了,但他们留给中华民族的一切,是后人不该也无法忘记的。
(摘自《南方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