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使时间前行?责怪大爆炸吧!

来源 :飞碟探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z14785236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物理学家经常把我们所在的宇宙描述成四维的时空,包括空间的三维和时间的一维。可是,只要引力允许或者不存在什么固体障碍,我们便能自由地穿越空间,对方向的选择可以说是随心所欲;但时间总在催促我们向前,不管我们愿意与否,都得朝着预定的那个方向——未来——前进。
  时间之箭的方向,携带着我们从过去走到现在,再走向未来。怎样才能把这个箭头调转,让它指向过去?这一点无人知晓。有关回到过去的各种逻辑悖论成为非常棘手的问题。多亏了狭义相对论里被称为时间膨胀的预测,前往遥远未来的旅程才相对容易理解,那就是赶紧飞快地移动。
  理论物理学家肖恩·卡罗尔在他2010年出版的新书《从永恒到这里》中,试图对时间为什么毫不动摇地沿着同一个方向前进这一问题进行解释。2008年6月,他曾在《科学美国人》里撰文对这些概念进行扩展,认为有必要融合时间、熵和宇宙论这三个看似不同的概念。
  粗略地说,熵指的是随着时间的推进系统出现混乱的程度,这是热力学第二定律的规定。卡罗尔用早饭做例子来说明熵的无法改变:炒熟的鸡蛋无法还原成生鸡蛋,倒入咖啡的牛奶不可能再舀出来。这些系统一定是混乱或高熵的,每个例子都展示了持续增长的熵如何使这个世界充满无法逆转的进程,并且将过去与未来分隔:炒一盘鸡蛋和给咖啡中加牛奶这样的事在时间上只能有一个方向。
  可是,熵为什么总是在增长?为了解答这个问题,卡罗尔转向了宇宙论,因为只有宇宙论才必须解释宇宙初始的熵为什么那么低。我和他就这些问题进行了对话。
  时间有什么让人感兴趣的地方呢?对一个纯真幼稚的人来说,时间就是掠过我们的那个东西,我们对它一点儿办法也没有,它的行为是不变的。
  在写这本书时,有两点在激励着我。其一是,我们都很熟悉时间是什么,我们都在利用它,比如说我们都会看表;其二是,当你试图像一个认真的科学家或哲学家那样搞明白时间是什么时,疑问就产生了——物理学的基本定理将过去和未来完全等同对待,而这个世界却不是这样,里面有很大的差异:过去已经发生,而未来还没有。如果知道如何协调这个问题,那该多好!这就是过去200年里人们一直在思考的时间的问题。
  我认为这是一个既重要又有趣的问题,是一个值得讨论的话题。可是我总觉得有什么东西使这个问题显得有些特别,那就是“过去为什么与将来不同”以及“最终到底会是什么结局”这类问题的答案。不仅仅是你我现在在此谈论的事情,也不只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时间的流逝问题,而是与整个宇宙有密切联系的,牵涉到大爆炸时发生了什么、我们的宇宙开始时是什么样的特殊条件。
  要对我们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事情有一个充分的理解,就需要考虑到大爆炸时发生了什么。从本质上讲,这不但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对它的思考真是很酷的一件事),也是科学家没有给予多少重视的一个谜题。我们远不知道这个问题的最终答案是什么,因此没有多想它。所以,我想提醒大家关注一下时间之箭与宇宙论之间的联系,这里不仅包括普通读者,也包括科学界的朋友。我认为这是现代科学面临的一个根本难题,需要我们牢记在心。
  我深信,科学是一个更大的文化的一部分,并非孤零零的自身。因此,我想让大家感觉到,就在我们思考宇宙、空间、时间、经验、记忆、自由意志等所有问题时,这既是科学,也是我们的日常生活,也是我们生活在其中的文化。那么,为什么不把它们归拢到一起呢?))让我们再回到科学问题,思考一下熵这个概念。它与时问之箭究竟是怎样联系在一起的?
  我想,大家很可能听说过“熵”这个词儿,熵增加是热力学的第二定律。英国小说家和物理学家C.P.斯诺有这么一个著名的插曲(至少在科学家中很著名):他竭力说服人们不但要懂文学,也得懂科学,他举的一个例子就是热力学第二定律,即熵增加。
  的确是这样。我认为这是一个极好的例子,实际上被人们低估的有关时间之箭的一切——如我们认为“时间如何工作”、过去一成不变、未来还可以更改等——都是因为熵的缘故。你能记得昨天,但是不能记得明天,也是因为熵。你出生时小,然后长大,绝对不会一生下来就大,然后越长越小,这都是熵的缘故。所以我认为,熵在我们一生中都起着关键的作用,而这一点却被人们低估了。
  要想理解热力学第二定律,或者说时间之箭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如何起作用,我们根本用不着讨论宇宙论。随便拿起一本统计力学课本,你会发现里面根本不讨论宇宙论。所以,要用热力学第二定律就需要理解大爆炸、知道它如何起作用,这个说法是不正确的。问题是,要想理解它存在的根本原因,就得有宇宙论的知识,得知道大爆炸时发生了什么。
  一旦假定宇宙最初有个低熵,不管是什么原因,其他一切都会迎刃而解,课本里就是这样讲的。可是我们远不满足于此,我们得理解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昨天的熵比今天低?
  要想理解昨天的熵为什么低于今天,那就得有宇宙论。
  如果从宇宙论的立场审视时间,过去的低熵条件是怎样的?看上去如何?
  早期的宇宙平稳流畅,并在极其迅速地膨胀,处于稠密滚烫的状态。宇宙中有许多东西,但这时的宇宙处于极其低熵的状态,这就是个难题。我们正在试图对此做出解释,试图提出一种理论,弄明白到底是膨胀,还是周期宇宙或大反弹。我认为,当代的许多宇宙论未能做到这一点,这些理论都没有正视这个问题,而是有意回避。
  那么,这些不同的理论能否做出预测,让我们在理解时间和熵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检验呢?目前还不行。如果这些观点与观察到的东西没有关联,那么谈论它们就没有任何意义。我们首先得理解量子力学和引力的共同作用,然后才有希望确定如何正确地回答这些问题。
其他文献
广义相对论描述质量和能量如何引起时空弯曲。这个计算是复杂的,因此,爱因斯坦方程的精准解很罕见。1 9 6 3年,《物理评论快报》刊登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爱因斯坦方程的解。后来的分析表明,这个解是对自旋黑洞周围弯曲时空的独特描述。由于所有的黑洞都在自旋,所以这个解在天体物理学家研究黑洞行为及黑洞附近的物质活动时是必不可少的。这个描述时空曲率的精确解,用到了数学上一个被称为  度量张量的函数。设定空间的两
期刊
宇宙中的灰尘是一些极为细小的颗粒,由非晶质碳、碳酸盐和硅酸盐等物质组成,直径仅为1微米的几分之一,名为星尘。假如没有它们,我们的夜空一定会明亮很多,因为我们会看到更多的恒星;但假如真的没有它们,天上的恒星又会难以产生,因为正是它们冷却星际云,才促成星际云坍塌成恒星。与此同时,它们还促使一些微小的分子结合成更复杂的化学物质,引发一系列更神奇的化学变化。天文学家说,星尘是星球诞生的起点,是生命形成的材
期刊
即使你已经连续看了这些脸好几个月,你想请人到“你的太空舱”做客,还是只有这些脸,而且必须是所有的……脸。不过,在空间站举办宴会也是有规矩的,要按照接待客人的礼仪接待他们,不能让他们觉得失礼。  现在,客人来了,请拿出你最好的饭菜,而且分量要足。好吧,打开你一直囤积的软罐头牛排,取出你个人给养里的招牌菜(这些都是无人太空船定时送来的),分享一罐熏凤尾鱼、一份新墨西哥青辣椒,或  是一块老阿姆斯特丹奶
期刊
别特尔伯尤尔地区的考古发现,是近年来引起世界轰动的一项考古重大发现,证实这里是凯尔特人(Celt,又译盖尔特人、克尔特人、塞尔特人、居尔特人等)文明的发祥地。之前,考古学家只把这块土地当作世袭的大墓地。今天,学者正进一步挖掘其周围的居民点。尤其让学者感兴趣的是被认定为第一座凯尔特城的霍依列布尔格。  长期以来,我们已经习惯用古希腊罗马作家的观点看待凯尔特人。对他们来说,中欧的这些居民是原始社会第二
期刊
哈拉帕被考古学界称为长眠之城。公元前2 8 0 0年至公元前2 6 0 0年,哈拉帕是繁荣的经济中心。公元前2 6 0 0年,哈拉帕进入真正的城市时期(史称哈拉帕时期),并持续到公元前1 9 0 0年左右,是印度河流域最大、最有权势的政治经济中心之一。公元前2 3 0 0年至公元前1 9 0 0年,印度河流域的城市人口大增,装饰品、用具和制造技术越来越多样。公元前1 3 0 0年,由于贸易的繁荣,
期刊
威廉姆·詹姆斯在思考“事物到底是如何无中生有的”这个所有哲学难题的根本问题时总结道:“‘存在’的问题是所有哲学问题中最难回答的问题。”他认为“这个问题令人恼火之处在于它需要得到解释,却又否定任何解释的可能性”。他写道:“虚无和存在之间没有逻辑的桥梁作为纽带。”科学解释由因果组成,但是如果“虚无”是真正意义上的“一无所有”,它就无法引发其他事物的产生。问题不是我们无法找到“正确”的解释这么简单,而是
期刊
有两个细胞核的单细胞生物  如果你在这个世界的某个错误的地方喝了一杯不该喝的水,你的肠道可能会变成一种叫作贾第鞭毛虫的肠道寄生虫的家。在接下来的几个星期里,你的胃将强烈痉挛并且伴有严重的腹泻。让我们把这些痛苦放在一边,先说说贾第鞭毛虫吧。它拥有怪异而有趣的解剖结构。它由一个单细胞构成,看起来就像一个拖着4条尾状细丝的恶毒的泪滴,但它竟然拥有两个细胞核。很明显,它是一个真核生物,尽管它没有线粒体。此
期刊
澳大利亚天文学家通过观察距离地球5万亿千米的星体,测算出了银河系中暗物质的质量,是太阳的8000亿倍,仅为预期的一半。这一测量结果有助于破解一个困扰了天文学家20余年的难题——为何银河系周围的卫星星系如此少。根据目前的宇宙冷暗物质模型,银河系周围的卫星星系的数量应该比通过天文望远镜观测到的更多。如果把我们测量的暗物质质量应用于这个理论,它就会预言银河系周围只有3个卫星星系,这正是目前看到的实际情况
期刊
我刚上大学那会儿,海德格尔很流行,很多老师都会谈到他。所以,我也看了他的书,但真的没看懂。不过现在回想起来,似乎还是很有一些收获的,虽然收获可能和他的著作关系不大。  后来还陆续看了些很艰涩的书,哲学的、宇宙学的、经济学的都有,有些还看了两遍,但真正看懂的可能没几本,有些以为看懂的,可能也只是“以为看懂了”而已。世界这么复杂,要把在天才眼中都复杂无比的复杂说清楚,谈何容易?要说到让我们这样的普罗大
期刊
布莱恩·克雷格说,在他还是一个小男孩的时候,在电视中看到人类第一次登陆月球,当时就禁不住心生好奇:“这一切都是如何开始的?”在他的著作《宇宙大爆炸之前》中,这位英国科普作家探讨了物理学家和哲学家提出的各种旨在解释“我们是如何走到今天这一步的?”这个问题的理论。克雷格将科学比作一个社会网络,认为我们应该在保持心智的情况下,跳出现有的条条框框来思考问题。克雷格还用《吸血鬼猎人巴菲》(美国长篇魔幻电视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