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如今高中语文教学的现状着实令人堪忧,由于教学存在低效率的现象,学生在写作方面存在很多问题。文体方面:写出来的文章文体不明确;立意方面:所选立意不够深刻,停留在较浅的层次,并且缺乏多样性;材料筛选和处理方面:材料的选择缺乏新意,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只是对材料进行简单地搬运和加工,没能充分考虑到其与文章主旨的联系;语言方面:文章大多华而不实,语言的运用不能体现个性;结构方面:存在逻辑混乱、杂而无序等问题。高中语文教师都清楚作文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与难度,尽管众多教育者为此做了不少努力,可教学效果并不理想。
一、存在的问题
1.作文教材系统性、连贯性欠缺
毋庸置疑,各地现行的语文教材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验证了其合理性。然而,教材在作文教学方面存在明显的不足,各版语文教材都明显侧重于阅读能力的训练而忽视了作文的练习,这一点从教材的编排上可以明显看出,有关作文的练习占教材的篇幅相当少,这与考试对作文的高要求是很不相符的。
2.作文教学内容无序、随意
如今的高中作文教学突出了无序的特点,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教材编排、教师本身经验等问题造成的。作文教学内容的随意性比较强,教什么、怎么教,基本上都是语文教师自己决定的,而不是充分征求学生的意见,也没有因材施教。
3.学生对作文不够重视
社会和家长对语文学科的重要性没有充分的认识,重理轻文的现象依旧普遍存在。从教师的教学安排也可以看出,理科教师一般会安排大量的习题进行“题海”训练,学生也乐意花费时间和精力。相反,语文科目上所花费的时间则少之又少,更别提写作练习了。
4.“阅读本位”写作教学弱化
读与写在语文的学习中应当是相伴存在的,两者地位相当且紧密联系,然而现实情况却并不是这样。高中生一方面由于学业繁重,基本没有课余时间来读课外书;另一方面相当数量的高中生阅读能力有待提高,对文章的阅读仅停留在一知半解的阶段。写作能力的提高必须依赖于阅读能力的提升。因此,在编写语文教材时就形成了读为主、写为辅的教材结构。这样的教材编排会给学生乃至教师一种学习上的错觉,就是阅读的重要性是高于写作的,只有通过阅读和模仿才能提高写作能力。
5.作文教学受功利性目的影响
学校对教师教学能力的评价体系是建立在考试成绩的基础之上的,而作文作为影响语文成绩的重中之重,自然也受到了这种功利化评价体系的负面影响。一味地追求卷面分数,高中语文教师在长时间的教学实践中基本都形成了自己的写作教学“秘籍”,如何教导学生将所掌握的材料快速转化成一篇成形的文章,又能尽量准确地找到给分点,这成为了如今教师们教学的目标之一。
6.学生缺乏生活感悟、阅读量小
许多学生对写作是有一定抵触情绪的,由于缺乏生活体验,情感自然也比较贫乏。加之时刻处于考试的压力下,学生多是为了写作而写作,对写好作文没有特别强烈的愿望,这种单纯应付任务式的写作又怎么会提高写作水平呢?课堂上的写作练习对他们来说已经十分痛苦,所谓的课后练笔自然更无从谈起了。究其根本,这种局面的形成与语文教师缺乏热情也不无关系。
二、解决的策略
1.构建科学系统的作文教学体系
教材是语文学习的基础,尤其是写作部分,现如今的教材编排多有不合理之处,想要解决高中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首先应该在教材的编写上有所突破。教材编写者必须针对实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同时遵循教学的客观规律,去除语文教材编排中的不合理之处,科学系统地进行编写。比如现如今的苏教版必修课本,在作文教学的序列化上就存在系统性缺失的问题,在记叙文的编排上缺少记叙文的基本训练点,在议论文的编排上缺少与现实生活紧密关联的“时评”文体训练,却加入了“散文”的训练,这是大部分高中学生的语文能力所达不到的。
在制订教学计划时,教师要紧密结合高中学生的身心特点,有步骤有特色地安排作文教学。不同阶段的高中生,他们对事物的看法和接纳程度是不同的,因此,他们的写作能力存在差异,教师自然就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安排。对于刚迈入高中校园的高一学生,应以培养他们的阅读习惯为主,增加他们的阅读量。同时安排相对比较简单的记叙文和较为复杂的议论文穿插进行教学,让他们在训练中掌握一些基本的写作技巧,打好写作的基础;对于高二阶段的学生,对写作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概念,这时应安排更贴近应试要求的命题作文与半命题作文进行教学,让他们在能熟练应对考试的基础之上,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到了高三,着重关注的应是培养学生的思维分析能力,教导他们如何将平时的积累活用到写作中去,并不被高考的压力所束缚,在取得理想成绩的同时,为以后的身心发展奠定人文基础。
教师在进行语文作文教学的过程中,应尽量做到因材施教,对于不同的学生可以尝试布置不同的写作题目和类型。对于文学素养较好的学生可以布置一些寓意较深的题目,对于文学素养一般的学生可以布置常规类的练习。与此同时,在作文评讲过程中,教师最好做到合理分配时间,可以先进行常规训练的评讲,其次再对较难的训练进行评讲,注意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对于常规训练的评讲更注重讲述审题、思考、文章布局;对于较难的训练则应该注重题目的切入点、如何将文章写得有深度的讲解。
对于作文的评判标准,教师不应该有先入为主的态度。如有的教师提倡辞藻华美,认为华丽的词句能够吸引阅卷教师的目光,从而在考试中获得高分;也有教师认为光有辞藻,而内容空洞无物的文章会引起阅卷者的厌烦,他们提倡文章应当有真情实感。教师应该将评判的标准教给学生,让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有一定的自我评判标准,切忌“一刀切”。
2.立足文本、立足生活进行写作训练
首先是教材文本的阅读。如今教材所选文章不论篇幅长短,都有其过人之处,或辞藻华美,或主旨深刻。这些课文是我们最直接也最容易掌握的储备素材。写作的过程,其实就是把自己生活中的积累通过自己的语言展现给别人看的过程。那么将课文中一些优美的词句与写作技巧积累下来,并化为己有,也未尝不是提高写作能力最有效最简单的方式。
其次是重视课外的阅读系统化。高中三年“读什么”和“怎么读”很重要。例如,我们可以在高一新生入学的时候就给学生开一个书单,这些书可以分三年读完,根据学生的情况高一可以读有文采、有内涵的散文,高二读一些小说,高三读一些专著或者理论性强的书,这样一来,学生的语言、思维的训练都有了依托,也符合当下高考的要求。课余时间欣赏别人的作品,与课堂上对课文的学习必然是不同的。在积累到一定的量时,就会对作品产生新的观感,不再停留在文章的浅层,而会更多地思考作品的構思、语言、手法等。仅仅依靠短短的课堂学习时间是满足不了提升写作能力的要求的。因此,要想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阅读这一环节是必不可少的。课内的教学必须与
课外的积累相结合,才能将写作训练的效果最大化。
最后,生活是写作素材来源最广的所在,真情实感也是直接来自于生活的体验。都说艺术来源于生活,写作又何尝不是。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去体验生活,学生也应该积极配合,在生活中多去接触一些新鲜事物,关注政治时事,培养自己的思辨能力和大局意识。一个善于观察生活的人,必然是富有真情实感的人,文章一旦有了情感,自然就会不受考试等压力的束缚,写起作文来也会充满激情。
3.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然而,对写作感兴趣的高中生却寥寥无几。三点一线式的生活几乎将他们生活的热情消耗殆尽,时时刻刻弥漫着的考试压力使得他们没有闲情逸致去体验生活。学校、家长乃至社会都在试图给他们营造一个专心读书的环境,但效果并不理想。想要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最重要的是应该给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的机会。每天面对做不完的试卷,又哪里会有真情实感呢?最简单的,让学生在寒暑假期间参加一些社会实践,丰富生活体验,多接触一些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接触不到的东西,那么在写作时就会有很直观的效果,也更容易将自己的真情实感在写作中体现出来。让学生平时多写写随感,学生每周可以做一些摘录,尽量让学生在写作的时候用上自己摘录的内容,这样每周一篇大作文,既让学生有了成就感,又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从而调动学生的兴趣。
一、存在的问题
1.作文教材系统性、连贯性欠缺
毋庸置疑,各地现行的语文教材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验证了其合理性。然而,教材在作文教学方面存在明显的不足,各版语文教材都明显侧重于阅读能力的训练而忽视了作文的练习,这一点从教材的编排上可以明显看出,有关作文的练习占教材的篇幅相当少,这与考试对作文的高要求是很不相符的。
2.作文教学内容无序、随意
如今的高中作文教学突出了无序的特点,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教材编排、教师本身经验等问题造成的。作文教学内容的随意性比较强,教什么、怎么教,基本上都是语文教师自己决定的,而不是充分征求学生的意见,也没有因材施教。
3.学生对作文不够重视
社会和家长对语文学科的重要性没有充分的认识,重理轻文的现象依旧普遍存在。从教师的教学安排也可以看出,理科教师一般会安排大量的习题进行“题海”训练,学生也乐意花费时间和精力。相反,语文科目上所花费的时间则少之又少,更别提写作练习了。
4.“阅读本位”写作教学弱化
读与写在语文的学习中应当是相伴存在的,两者地位相当且紧密联系,然而现实情况却并不是这样。高中生一方面由于学业繁重,基本没有课余时间来读课外书;另一方面相当数量的高中生阅读能力有待提高,对文章的阅读仅停留在一知半解的阶段。写作能力的提高必须依赖于阅读能力的提升。因此,在编写语文教材时就形成了读为主、写为辅的教材结构。这样的教材编排会给学生乃至教师一种学习上的错觉,就是阅读的重要性是高于写作的,只有通过阅读和模仿才能提高写作能力。
5.作文教学受功利性目的影响
学校对教师教学能力的评价体系是建立在考试成绩的基础之上的,而作文作为影响语文成绩的重中之重,自然也受到了这种功利化评价体系的负面影响。一味地追求卷面分数,高中语文教师在长时间的教学实践中基本都形成了自己的写作教学“秘籍”,如何教导学生将所掌握的材料快速转化成一篇成形的文章,又能尽量准确地找到给分点,这成为了如今教师们教学的目标之一。
6.学生缺乏生活感悟、阅读量小
许多学生对写作是有一定抵触情绪的,由于缺乏生活体验,情感自然也比较贫乏。加之时刻处于考试的压力下,学生多是为了写作而写作,对写好作文没有特别强烈的愿望,这种单纯应付任务式的写作又怎么会提高写作水平呢?课堂上的写作练习对他们来说已经十分痛苦,所谓的课后练笔自然更无从谈起了。究其根本,这种局面的形成与语文教师缺乏热情也不无关系。
二、解决的策略
1.构建科学系统的作文教学体系
教材是语文学习的基础,尤其是写作部分,现如今的教材编排多有不合理之处,想要解决高中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首先应该在教材的编写上有所突破。教材编写者必须针对实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同时遵循教学的客观规律,去除语文教材编排中的不合理之处,科学系统地进行编写。比如现如今的苏教版必修课本,在作文教学的序列化上就存在系统性缺失的问题,在记叙文的编排上缺少记叙文的基本训练点,在议论文的编排上缺少与现实生活紧密关联的“时评”文体训练,却加入了“散文”的训练,这是大部分高中学生的语文能力所达不到的。
在制订教学计划时,教师要紧密结合高中学生的身心特点,有步骤有特色地安排作文教学。不同阶段的高中生,他们对事物的看法和接纳程度是不同的,因此,他们的写作能力存在差异,教师自然就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安排。对于刚迈入高中校园的高一学生,应以培养他们的阅读习惯为主,增加他们的阅读量。同时安排相对比较简单的记叙文和较为复杂的议论文穿插进行教学,让他们在训练中掌握一些基本的写作技巧,打好写作的基础;对于高二阶段的学生,对写作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概念,这时应安排更贴近应试要求的命题作文与半命题作文进行教学,让他们在能熟练应对考试的基础之上,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到了高三,着重关注的应是培养学生的思维分析能力,教导他们如何将平时的积累活用到写作中去,并不被高考的压力所束缚,在取得理想成绩的同时,为以后的身心发展奠定人文基础。
教师在进行语文作文教学的过程中,应尽量做到因材施教,对于不同的学生可以尝试布置不同的写作题目和类型。对于文学素养较好的学生可以布置一些寓意较深的题目,对于文学素养一般的学生可以布置常规类的练习。与此同时,在作文评讲过程中,教师最好做到合理分配时间,可以先进行常规训练的评讲,其次再对较难的训练进行评讲,注意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对于常规训练的评讲更注重讲述审题、思考、文章布局;对于较难的训练则应该注重题目的切入点、如何将文章写得有深度的讲解。
对于作文的评判标准,教师不应该有先入为主的态度。如有的教师提倡辞藻华美,认为华丽的词句能够吸引阅卷教师的目光,从而在考试中获得高分;也有教师认为光有辞藻,而内容空洞无物的文章会引起阅卷者的厌烦,他们提倡文章应当有真情实感。教师应该将评判的标准教给学生,让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有一定的自我评判标准,切忌“一刀切”。
2.立足文本、立足生活进行写作训练
首先是教材文本的阅读。如今教材所选文章不论篇幅长短,都有其过人之处,或辞藻华美,或主旨深刻。这些课文是我们最直接也最容易掌握的储备素材。写作的过程,其实就是把自己生活中的积累通过自己的语言展现给别人看的过程。那么将课文中一些优美的词句与写作技巧积累下来,并化为己有,也未尝不是提高写作能力最有效最简单的方式。
其次是重视课外的阅读系统化。高中三年“读什么”和“怎么读”很重要。例如,我们可以在高一新生入学的时候就给学生开一个书单,这些书可以分三年读完,根据学生的情况高一可以读有文采、有内涵的散文,高二读一些小说,高三读一些专著或者理论性强的书,这样一来,学生的语言、思维的训练都有了依托,也符合当下高考的要求。课余时间欣赏别人的作品,与课堂上对课文的学习必然是不同的。在积累到一定的量时,就会对作品产生新的观感,不再停留在文章的浅层,而会更多地思考作品的構思、语言、手法等。仅仅依靠短短的课堂学习时间是满足不了提升写作能力的要求的。因此,要想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阅读这一环节是必不可少的。课内的教学必须与
课外的积累相结合,才能将写作训练的效果最大化。
最后,生活是写作素材来源最广的所在,真情实感也是直接来自于生活的体验。都说艺术来源于生活,写作又何尝不是。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去体验生活,学生也应该积极配合,在生活中多去接触一些新鲜事物,关注政治时事,培养自己的思辨能力和大局意识。一个善于观察生活的人,必然是富有真情实感的人,文章一旦有了情感,自然就会不受考试等压力的束缚,写起作文来也会充满激情。
3.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然而,对写作感兴趣的高中生却寥寥无几。三点一线式的生活几乎将他们生活的热情消耗殆尽,时时刻刻弥漫着的考试压力使得他们没有闲情逸致去体验生活。学校、家长乃至社会都在试图给他们营造一个专心读书的环境,但效果并不理想。想要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最重要的是应该给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的机会。每天面对做不完的试卷,又哪里会有真情实感呢?最简单的,让学生在寒暑假期间参加一些社会实践,丰富生活体验,多接触一些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接触不到的东西,那么在写作时就会有很直观的效果,也更容易将自己的真情实感在写作中体现出来。让学生平时多写写随感,学生每周可以做一些摘录,尽量让学生在写作的时候用上自己摘录的内容,这样每周一篇大作文,既让学生有了成就感,又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从而调动学生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