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幅艺术作品都是有生命的有灵魂的,通过研究学习发现这个生命力的源泉是什么,对我们在欣赏大师作品或身边优秀的艺术作品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主要是在创作主体、艺术作品的品格,题材的来源等几个方面来阐述绘画作品的真实性。
艺术家 绘画作品 真实性
在绘画的过程中,艺术家作为创作者扮演的是桥梁的的作用。在艺术创作中把原汁原味的“灵感”展现在作品中,展现在鉴赏者的面前,从而让鉴赏者们也能感受到所加的佐料——艺术家的审美情感。将真的生活,真的情感,真的精神世界,真实的表现出来,让艺术贴近欣赏者,回归到生活。
艺术家主体的“真实”
作品出自人品。作品,就是创造、制作和品格。无作不成品,无品非大作。
(1)品格
一个人的品格养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儿时的事情可能对一生的性格、人品的养成起着至关重要的的作用。虽然绘画作品所面对的观者其层面有些不同,但画家通过他真诚的态度,能够让其作品真正的为更多的人接触,并有积极的反应,这是艺术作为一种具有社会性功能的个人行为的精神价值,同时也实现了艺术家的创作价值。比如19世纪现实主义画家米勒,家庭贫困,生活艰难,但是沐浴在父母给予的爱河,再加上祖母虔诚的宗教信仰,造就了米勒的悲天悯人的细腻的情感。这样的品格的养成,也就决定了米勒绘画的品格了。他用毕生的精力来追求田园风景诗意般的情趣,讴歌真实的农民淳朴和劳动的伟大。人品在画作上已经展露的无疑了。这种感受让欣赏者如同沐浴在春风里。这种感受在《播种者》、《拾穗者》、《晚钟》、《收获者的午餐》等作品中洋溢着,让欣赏者品味着醇厚人性的关怀,也正是米勒作品魅力所在。
(2)主体性的“真”
主体性是在艺术创作过程中针对艺术家所处的地位提出来的。艺术家怀着极大的热情、主动性和创造精神 ,它貫穿在创作的每一个环节。这一个环节中艺术家起到一个主导的作用,以表现艺术家自我主体为主,而自我才是真实的。主体性大体现在艺术思想和绘画技法上。绘画思想是创作者长期的生活经验积累、艺术实践所总结的,这本身就具有了创造性、独特性。这是艺术家在围绕着本我这个主体需求而做出创造。艺术创作主体在对生活中的创作素材进行选择时就已经开始了思想渗透工作,从而借助这些素材表现出自己的情感和理想。这个主体性的表现不是创作者不修边幅的随便表现,应该是提炼的、简洁的、大众化容易被大家接受的,这样才是成功的、是真实的。
“真实”的再现生活
艺术家的生活离不开社会、自然,三者是一个统一体。就如同镜子一样,艺术作品就是镜面,现实世界在画面中呈现,显现在世人面前。
(1)“真实”的再现社会
社会是艺术创作的源泉,每一件艺术作品的出现都可以在现实社会中找到它的根源。艺术家通过自己的观察、总结、提炼,转化成艺术形象在画作中表现出来。米勒第一次以劳动者作为中心主题来创作,用真实的情感记录了他对生活的感受,在《树苗嫁接者》、《播种者》和《捆干草者》等作品中,他追求的不是表现理想化生活,更不是表现农村生活时掺杂社会批判的意思。米勒要的是生活真实的模样,给人一种充实感觉。威廉·莱布尔和米勒一样都有在农村生活的经历,在作品中他以写实手法来表现农村,反映出他对这一题材的真实情感。米勒和莱布尔都是在深入了解农村生活,这种生活给他们带来的情感上的影响是深刻的。这是再现风景同时也表现艺术家的真实情感。
(2)“真实”的再现自然
印象派画家受到画家库尔贝的“让艺术面向当代生活的写实主义主张”的影响,他们不再是表现历史、神话、宗教等题材,而是大胆走出画室,表现自然的东西,在自然中寻找绘画的生命力。他们抛弃传统另辟蹊径,努力寻找自然的真实面貌,同时也是在寻找自我的真实的情感面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时空观念在西方绘画中也有很好的表现。印象派主张,我们在表现了客观世界的空间真实后,他们追求表现色彩瞬间的变化,为了抓住瞬间的色彩,他们基本上都是到野外写生,相对比在画室创作或采集素材回画室画画的人,他们的画更接近真实,更客观,更真实。这样能更好的表现自然特点。在印象派的风景画中体现出他们对于自然的理解和描绘,要比古典画家局限于画室之中描写出来的对自然的记忆要生动得多,真实得多。不是那么千篇一律的,看上去不太呆板,只要静心欣赏,总会有新的东西发现,这就是一幅画作的生命力,这就是对自己情感的诚实,对自然的诚实所得到的回报。
总结
一幅作品的生命力在于它的真实性。这个真实是创作者加客观事实所给予的。两者缺一不可。只有创作者就缺少可客观的真实,没有了灵感的来源,没有了现实依据,也就是没有了根。这样作品的内容是幻想的,是经不起推敲的,也让欣赏者以走马观花式的方式来欣赏,引不起他们的注意,他们不会为此驻足观看。那样这个作品在创作之处就失去了意义,创作结束也就意味着作品的失败。没有了人这个创作主体,也就没有了创作过程的桥梁,艺术也就无从谈起。所以这一切的完成需要人也需要客观事实。就如画家徐冰所说,自己对艺术的态度是,“你生活在哪就面对哪的问题,有问题就有艺术,这是我一贯的态度。我做艺术从来不从形式、风格、流派这些角度去进入艺术。”问题是生活中发生也可以是人自身精神或生理出现的问题。生活的问题对创作者来说间接的自身的是直接的。但这一切都是真实的,对创作者这个关键环节的影响也是真实的。这个影响被创作者诚实的记录,转化成艺术作品的题材或灵感的来源。材料的真加上情感的真也就造就了艺术作品的永恒性。只是在选择二者的时候有了侧重点。绘画的生命的永恒并不仅仅局限于画的内容,有生命力的绘画作品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真实性,这样的作品是可以感染人的。许多名垂青史的艺术大师的作品,他們的作品无论是具象还是抽象,无论是写实还是变形,其之所以有永恒的生命力在于大师们所表现出的驾驭画面的能力和无穷的艺术感染力。
[1] 王斌.浅谈绘画创作中的情感认识[J].美术大观,2008.
[2] 吴达志译《米勒传》[M].人民美术出版社,1985.7.
[3] 任仲龙.浅谈绘画创作中情感的认识[J].中国科技信息,2008.
[4] 徐冰.我的真文字[M].中信出版社,2015.10.
艺术家 绘画作品 真实性
在绘画的过程中,艺术家作为创作者扮演的是桥梁的的作用。在艺术创作中把原汁原味的“灵感”展现在作品中,展现在鉴赏者的面前,从而让鉴赏者们也能感受到所加的佐料——艺术家的审美情感。将真的生活,真的情感,真的精神世界,真实的表现出来,让艺术贴近欣赏者,回归到生活。
艺术家主体的“真实”
作品出自人品。作品,就是创造、制作和品格。无作不成品,无品非大作。
(1)品格
一个人的品格养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儿时的事情可能对一生的性格、人品的养成起着至关重要的的作用。虽然绘画作品所面对的观者其层面有些不同,但画家通过他真诚的态度,能够让其作品真正的为更多的人接触,并有积极的反应,这是艺术作为一种具有社会性功能的个人行为的精神价值,同时也实现了艺术家的创作价值。比如19世纪现实主义画家米勒,家庭贫困,生活艰难,但是沐浴在父母给予的爱河,再加上祖母虔诚的宗教信仰,造就了米勒的悲天悯人的细腻的情感。这样的品格的养成,也就决定了米勒绘画的品格了。他用毕生的精力来追求田园风景诗意般的情趣,讴歌真实的农民淳朴和劳动的伟大。人品在画作上已经展露的无疑了。这种感受让欣赏者如同沐浴在春风里。这种感受在《播种者》、《拾穗者》、《晚钟》、《收获者的午餐》等作品中洋溢着,让欣赏者品味着醇厚人性的关怀,也正是米勒作品魅力所在。
(2)主体性的“真”
主体性是在艺术创作过程中针对艺术家所处的地位提出来的。艺术家怀着极大的热情、主动性和创造精神 ,它貫穿在创作的每一个环节。这一个环节中艺术家起到一个主导的作用,以表现艺术家自我主体为主,而自我才是真实的。主体性大体现在艺术思想和绘画技法上。绘画思想是创作者长期的生活经验积累、艺术实践所总结的,这本身就具有了创造性、独特性。这是艺术家在围绕着本我这个主体需求而做出创造。艺术创作主体在对生活中的创作素材进行选择时就已经开始了思想渗透工作,从而借助这些素材表现出自己的情感和理想。这个主体性的表现不是创作者不修边幅的随便表现,应该是提炼的、简洁的、大众化容易被大家接受的,这样才是成功的、是真实的。
“真实”的再现生活
艺术家的生活离不开社会、自然,三者是一个统一体。就如同镜子一样,艺术作品就是镜面,现实世界在画面中呈现,显现在世人面前。
(1)“真实”的再现社会
社会是艺术创作的源泉,每一件艺术作品的出现都可以在现实社会中找到它的根源。艺术家通过自己的观察、总结、提炼,转化成艺术形象在画作中表现出来。米勒第一次以劳动者作为中心主题来创作,用真实的情感记录了他对生活的感受,在《树苗嫁接者》、《播种者》和《捆干草者》等作品中,他追求的不是表现理想化生活,更不是表现农村生活时掺杂社会批判的意思。米勒要的是生活真实的模样,给人一种充实感觉。威廉·莱布尔和米勒一样都有在农村生活的经历,在作品中他以写实手法来表现农村,反映出他对这一题材的真实情感。米勒和莱布尔都是在深入了解农村生活,这种生活给他们带来的情感上的影响是深刻的。这是再现风景同时也表现艺术家的真实情感。
(2)“真实”的再现自然
印象派画家受到画家库尔贝的“让艺术面向当代生活的写实主义主张”的影响,他们不再是表现历史、神话、宗教等题材,而是大胆走出画室,表现自然的东西,在自然中寻找绘画的生命力。他们抛弃传统另辟蹊径,努力寻找自然的真实面貌,同时也是在寻找自我的真实的情感面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时空观念在西方绘画中也有很好的表现。印象派主张,我们在表现了客观世界的空间真实后,他们追求表现色彩瞬间的变化,为了抓住瞬间的色彩,他们基本上都是到野外写生,相对比在画室创作或采集素材回画室画画的人,他们的画更接近真实,更客观,更真实。这样能更好的表现自然特点。在印象派的风景画中体现出他们对于自然的理解和描绘,要比古典画家局限于画室之中描写出来的对自然的记忆要生动得多,真实得多。不是那么千篇一律的,看上去不太呆板,只要静心欣赏,总会有新的东西发现,这就是一幅画作的生命力,这就是对自己情感的诚实,对自然的诚实所得到的回报。
总结
一幅作品的生命力在于它的真实性。这个真实是创作者加客观事实所给予的。两者缺一不可。只有创作者就缺少可客观的真实,没有了灵感的来源,没有了现实依据,也就是没有了根。这样作品的内容是幻想的,是经不起推敲的,也让欣赏者以走马观花式的方式来欣赏,引不起他们的注意,他们不会为此驻足观看。那样这个作品在创作之处就失去了意义,创作结束也就意味着作品的失败。没有了人这个创作主体,也就没有了创作过程的桥梁,艺术也就无从谈起。所以这一切的完成需要人也需要客观事实。就如画家徐冰所说,自己对艺术的态度是,“你生活在哪就面对哪的问题,有问题就有艺术,这是我一贯的态度。我做艺术从来不从形式、风格、流派这些角度去进入艺术。”问题是生活中发生也可以是人自身精神或生理出现的问题。生活的问题对创作者来说间接的自身的是直接的。但这一切都是真实的,对创作者这个关键环节的影响也是真实的。这个影响被创作者诚实的记录,转化成艺术作品的题材或灵感的来源。材料的真加上情感的真也就造就了艺术作品的永恒性。只是在选择二者的时候有了侧重点。绘画的生命的永恒并不仅仅局限于画的内容,有生命力的绘画作品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真实性,这样的作品是可以感染人的。许多名垂青史的艺术大师的作品,他們的作品无论是具象还是抽象,无论是写实还是变形,其之所以有永恒的生命力在于大师们所表现出的驾驭画面的能力和无穷的艺术感染力。
[1] 王斌.浅谈绘画创作中的情感认识[J].美术大观,2008.
[2] 吴达志译《米勒传》[M].人民美术出版社,1985.7.
[3] 任仲龙.浅谈绘画创作中情感的认识[J].中国科技信息,2008.
[4] 徐冰.我的真文字[M].中信出版社,201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