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在道具堆穿行

来源 :西部散文选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enk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草经冬而不枯、花非春而常开的南方是无雪可踏的。踏雪是一只猫,一个多月的小奶猫。我起的名字,因为它全身灰黑唯有四只爪子是雪白的,宛如在白雪皑皑的雪地里走了一遭,它携着雪的寒气让南方的冬天多冷了几度。
  南方的冬天是湿冷的,迷蒙的雨已经连续下了大半个月。这个冬天干洗店的生意特别好。店里的衣架很拥挤,长长短短五颜六色的羽绒服前胸贴后背。高档低档的羽绒服都蜂拥来这里干洗,灰鸭毛、白鸭毛、鹅毛、狐狸毛、貉子毛的气息密集地汇融,禽类羽毛的气息在这里互相倾轧。很多时候我们得从动物身上获取温暖。我有两件羽绒服轮流穿着,轮穿得脏腻了都没有熬来太阳,只好送来了干洗店。很羡慕有暖气的北方啊,进了室内就脱羽绒服,羽绒服对于北方人来说真的就只是雨衣而已。
  从干洗店出来到了办公室,我看见一只母猫蹲在印有“出入平安”的红地垫上,它冲我喵了一声飞快地跑了。我一下子认出了它,下颚到腹部全部是白的,背是灰黑的。
  前段时间它在单位的窗台上闲庭信步,笨重而又笃定,像巡视她的后花园。窗外是一棵长得像肯德基鸡腿的芒果树,阳光是和煦的,肥硕的鸡腿矗立起来,有巍峨的气势,可以想象裹着鸡蛋面粉烘烤过的鸡腿是香喷喷的,我甚至觉得那棵树散发出孜然粉的气息,猫像剪影一样从鸡腿般的树荫穿过,它的肚子是殷实的沉甸甸的,阳光打在她的体毛上绣出毛茸茸的温馨,所谓富足安详大概就是这样的意境吧,我一时有点看呆了。
  猫的身影消失的刹那,我突然醒悟———那只猫怀孕了。
  后来想起来踏雪那时候是在母猫肚子里了。
  生活有序地进行,按部就班上班,抬头看窗台,有时候它在,有时候它不在。在若有若无的日子里,猫消失了一段时间。
  再看见它的时候,它警醒地窜进画堆里。所谓画堆是楼梯口一个安了防盗网上锁的角落,里面堆放了大量各个县(市、区)送上来参展的油画作品,有木框有箱子,有散放的油画作品。隔着不锈钢栏杆,我屏住呼吸守候了很久,终于看见它站立着,三只小猫挤在它肚子下吃奶,它被挤得有点踉踉跄跄,它在努力稳住,它必须稳住,让三只小猫逐个掂量奶头,逐个吸吮,守着奶袋子的小猫是富足的,猫妈妈必须稳住这样的富足。
  入冬后雨缠缠绵绵地下着,气温一直是四摄氏度左右,没有暖气的南方比北方还冷。一楼的道具堆里此起彼伏响起了猫细弱的声音。
  搁置着的两层木台阶铺有红地毯,上面飘着两只小猫,有人轻呼:猫步,猫走红地毯了。看见人的刹那,它们全部隐进了道具堆,因为太仓促,感觉它们是跌进了道具堆。呵,这道具堆真是一个浩大的迷宫。
  道具堆真是很丰富多彩啊,简直是一个巨大的原始森林。道具堆里有演出用的桃花树,树根是一个长方形的箱体,装饰有假草以遮盖机关,带有滑轮,有时候来跳广场舞的大妈争先恐后在这几棵假桃花树旁摆POSE照相。可能是树假得像真的,再或者上了年纪,假得好看才是最重要的。
  有花当然也有植物,铺在演出现场用的假草皮放在墙角,高高的一沓。几十捆甘蔗依靠在墙上,甘蔗塑料感极强,笔直得僵硬,叶子绿得很规矩很彻底,没有一张叶子是斑驳的,没有一张叶子是被虫啃过的,完美得不对劲。我的同事曾经持着甘蔗上台跳甘蔗舞,他嘟嘟囔囔:我都胖成这个样子了,啤酒肚又大,还得跳。我们笑说:你是“中国糖都”最茁壮的那蔸甘蔗啊。他垂头丧气地说:好吧,其他甘蔗都营养不良。
  有植物的地方也是有山川的。几座山岭横七竖八叠着,一座压着一座,用泡沫和油画颜料制作出的山岭,看起来厚重实际上轻飘飘。山岭是在演戏剧小品时用的,灯光总能迷惑观众,更或许观众愿意被迷惑换取片刻的艺术享受。
  我还知道道具堆很多玄妙的东西。几十把没有弦不能弹奏的摆拍用的天琴,几百双板鞋,表示民族团结竞走用的板鞋,一袋子黄灿灿的脚铃,几百个绣有花的小绣球,几百个坠有长长红纱巾互动抛出去的大绣球,几十杆红艳艳的红旗,几百朵足球大的粉色的花,几百朵金光闪闪的花球,一堆塑料花。花是啦啦队、迎宾群众用的———这些东西制造起来的热闹声势浩大,音乐是一个巨大的无形的机关指挥它们整齐划一。
  散落的荧光棒是蓝色的,上万只荧光棒啊,从演出现场回收回来,曾经执行过追星任务伴随着欢呼的荧光棒,现在它们被关闭了开关,控制了光,集体沉默着,韬光养晦蓄势着,卧薪尝胆等待更大的演出。
  在这些道具中,荧光棒是我唯一使用过的道具,我曾经是一个很合格的观众。合格的观众的行当一般是配有矿泉水、小红旗、小红帽、雨衣,这是白天露天演出观众的标配,晚上得配上荧光棒。那些排山倒海的荧光棒海洋很多时候是排练过的,有口令引导的,可控的。它们负责“营造气氛”。“营”与“造”都是人工的痕迹,技术的、从众的、团结的、被规划的。
  几只开关失灵的荧光棒在幽暗的角落里发出不合群的荧光,我知道晚上所有的灯关掉后,那几只猫夜里和这些光做伴了。一闪一闪,貌似有很多小猫在眨眼吧,然后看起来它们是合群的。这个角落需要不合群的荧光棒。它们会很快耗尽它们微弱的不合群的光,当然道具堆总是不断地被翻找,总有一些荧光棒被触动到了机关,于是被动地成为不合群发光的道具,这又怎么样,猫需要这些光,虽然看起来没有温暖。
  发现道具堆有猫咪叫声的几天里,我坐在办公室电脑前敲打着晚会用的节目串词,花团锦簇的串词我写得轻车熟路,当然我手上形成的只是初稿草稿而已,还得给大大小小的领导改,在一定程度上我也是在制造道具吧,文字的道具,比如我经常使用“精彩纷呈”“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激动人心的一刻即将到来———”。
  我的工作生活乏善可陈,塑料感也很强,可是我也在努力让塑料变成硅胶吧,看起来真实一点,触摸起来手感好一点。但是没有温度。我捂不热那些文字。我基本上是一个对生活缺乏热情的人。
  我突然听见外面汽车启动的声音,天气很冷,发动机要热很久才能开。我同事闲闲地说了一句:一听就是丰田车启动的声音,合资车和国产车启动的聲音就是不同。   紧接着我听见有人惊呼:那只猫死了,那只母猫,肯定是吃了被毒死的死老鼠,我的车差点碾过去了———这段时间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办公室要求集中灭鼠。
  我没出去看死去的母猫,可以想象,僵硬的猫被雨弄湿,然后像缩水小了一号的劣质衣服,皱巴巴的被丢在了垃圾桶。然后我就知道道具堆里为什么有小猫咪了,它们没有奶袋子衔了,它们要出来觅食。
  我出来看小猫咪,实际上经常看见的只有两只。这次它们溜达在打榔舞用的榔上,榔很大,像一只小舟,但是不是诺亚方舟,榔里堆放了七八根杵。一只猫受惊跌进了粉色花堆,一只颤巍巍立在杵头,小心再小心,好像在敛住自己的声息,甚至是徒然敛住自己的体重,杵是泡沫做的,轻晃了两下它跌下了花堆,花是假花,当然是冰冷的。
  很快整栋楼的人都知道母猫死了。几个帅哥来看猫了。有一个拿来猫粮,把矿泉水瓶剪了半截盛水,还有纸箱,他说:我想捉它回去养,这么冷的天气,还在吃奶的猫会死的。
  我说:你怎么会有猫粮啊?
  他说:我养有猫的,一只是宠物猫,一只是捡来的。
  我说:你经常下乡,猫怎么办啊?
  他说:我有猫砂的,猫很容易养的,很安静,吃得又少———留够水和粮就行,可以管几天,每天让它们自己出去溜达,我留着门缝,它们都会自己回来。
  最终他没有把猫捉住,猫粮吃完了,他下乡演出去了。
  我开始喂猫了。
  经常过来吃的就是踏雪了。我把一个蒸熟的肉丸一点点掰碎搁在A4纸上放在角落。这个角落有桃花枝蔓延过来,红旗垂下长长的旗角,看起来很热烈的一个就餐环境,像我小时候春游在野外就餐。我的肉丸是我母亲选了上等的精肉专门加工成的肉丸,什么淀粉都没有,如果她知道我拿这么好的肉丸喂猫会很不高兴的。
  我很少看见它就餐的样子,似乎就餐是一件很隐私的事情,再路过时,纸上只有油渍,规规矩矩显出原来食物盛放的影子。
  这两天一场热烈的颁奖晚会正在筹备运作中,道具堆不断有人翻找东西,黛色的山岭不断被抛到空中跌下来,当然没有碎。猫都躲起来了。
  红旗扛走了,天琴拿走了。
  我们的总导演在掂量要不要在演出开场暖场时用上木棉花瓣。那些木棉花瓣大得像《西游记》里铁扇公主的芭蕉扇。椭圆的花瓣中心是血红的,慢慢地血红颜色洇出来,渐变成了粉红,一圈粉红套着一圈血红。他把两个花瓣套在手臂上,蹁跹了两下,又做了一个飞翔的姿势,说,舞台效果不错吧,像不像天使。
  我哑然失笑。
  我们极力劝说不要在舞台上用这个花瓣。我们没敢说出口这个木棉花瓣,看起来像手术台上用过的台布,更或者像是即将抛弃的卫生巾。虽然这花瓣曾经在无数灯光的作用下人海战术的队形变化下唯美瑰丽,但是近看它们呆板、笨重、污秽。这是只适合无人机航拍的花瓣。
  我们齐声建议,用上那些五彩扇吧,可以变幻出五颜六色呢。
  总导演捉起道具堆里的纸扇,倒腾变幻了几个颜色,红黄绿蓝青,再做了一个高举献礼的动作,突然说:不行,这一举起来就像献花圈一样,往观众席献花圈。
  我们目瞪口呆了一下,突然笑喷。
  不敢想象颁奖晚会在纸扇下变成追悼会。这些手翻五色花扇,花花绿绿,在万人运动会开幕式上用过,排山倒海地把人淹没,呼啦啦涌上一片黄,然后再亮出一片绿一片青,颜色以独裁霸道的方式制造热闹。可是小时候参加的折纸花做花圈,清明扫墓用的,居然也是花花绿绿的。转念间,觉得沉痛时刻需要的颜色和欢乐时刻需要的颜色居然是雷同的。转换居然也是自如的。也许诡异的是,沉痛的时候我们隐晦地需要热闹,欢乐时我们需要敞亮的热闹。
  道具堆咯吱响了一下,猫的身影从甘蔗丛掠过。我们的笑声惊动了猫。
  猫不知道我们的快乐,它只会受惊,其实我也不知道我们的笑声是快乐吗,只是开涮一下作为一个地球人的一种生理现象,开涮一下死亡,我们主动标识上有些生理现象是污秽有些生命轮回是不祥的。死亡是存在的,只是更多的时候我们有意识屏蔽掉它,不想端着它活在深刻里,当深刻变得无时无刻时,我承认生命是紧致结实的,但是紧致有时候也会变成紧张和慌张。
  我们之所以笑,更多是因为我们需要活得松弛一点。
  又有人说楼外有一只死去的猫,是很小的猫。
  天冷得万物瑟缩,有些生命是熬不过去的,丛林法则是这样的,适者生存也是这个道理。我知道了,道具堆里的猫只剩下两只了。
  我们谈起了野猫。一位同事说,我家在一楼的时候经常有一只野猫在家门口叫,我妈就喂它东西,为了喂它,我们天天买鱼吃鱼吃得都腻了,那只野猫天天在固定时间来讨吃的,后来还抓来老鼠放在我家门口献礼,告诉我们,我不白吃我也是干活的。
  空气中大量涌进卤味食物的气息,我知道演员需要的几百份快餐来了。食物的气息在楼道里蒸腾,食物的气息总是代表着一种富足的气息。
  快餐永远是烧鸭、白斩鸡肉、扣肉三大组合,肉的气息夹杂着芫荽、酱油、梅菜、辣椒、油盐的气味,浓烈生猛,那是人类生存的基础气息吧,肠胃的响应热烈起来。我不知道这是不是猫类需要的气息。但是在人类活着的大环境下,它们会适应。
  我领了快餐从盒饭里把最厚实的那一块鸡胸脯肉拿出来,一点点撕开放在A4纸上,还是放在桃花树下。我知道它会穿过山岭,假的山,越过草皮,假的草皮,走过甘蔗林,假的甘蔗林,跳过花瓣,假的花瓣,来到真的食物面前。即便生活的环境里,都是假的、冰冷的道具,但是食物的气息是真的,食物的气息是暖的,逶迤地在道具的缝隙里飘游。
  我们躲在门后,看见踏雪来了,它四只脚在暗地里格外耀眼,简直不是踏雪了是踏着祥云而来,我不知道它知不知道妈妈已经死了,知不知道它的一个弟弟或者妹妹刚刚死了。
  它吃得狼吞虎咽。我们低声说,慢点慢点,还有还有。
  吃了几天肉,它的毛发开始有了光泽,它允许我们在两米外观望它,这是它的安全距離。   它闷头吃着,没有声息。我们又开始着急了,怎么老是踏雪来吃啊,你快点喵叫几声啊,叫另外一个弟弟或者妹妹来吃啊。它仿佛听见我们的心声,抬头喵叫了几声,道具堆的另一头另外一只也咪叫了一声呼应。我想,它们应该传递了信息。
  我来到了颁奖晚会现场。
  因为冷风冷雨,启动了预案,本来在室外的演出临时搬进了剧场。剧场一下子变得拥挤。穿羽绒服的观众把位置填得结结实实。
  很热烈的开场舞,为了互动需要,观众席每一层台阶都安排了一个互动演员,民族服饰,大红、短袖、短裙,露着一圈小蛮腰。邀请来的领导对这样的隆重有点不安,低声催促:快点演吧,那么冷,搞那么隆重干什么,赶紧叫台下的演员穿上衣服,会冻坏身体的。
  锣鼓响着,舞蹈激越。LED屏幕变幻着背景,从始至终真的很热闹,很高大上。
  我们需要热闹,因为我们活在这个世界终究是孤独的,而那些热闹其实很多时候像彩色的泡沫,留不下来,灭了,只是灭的时候要挣扎着响一下。
  灯光暗下来,零星的荧光棒挥起来,我们的总导演年轻荷尔蒙蓬勃,喜欢羽绒服搭配花花绿绿的夏威夷風格沙滩短裤过冬,热气腾腾地跑前台后台。一场演出让他临时拥有“总导演”这个头衔,他被这个头衔的使命驱动着。他一直后悔没有人手发一根荧光棒,所以热闹没有发挥到极致。他是一个迷恋热闹的人,制造热闹是他痴迷的事业。
  零星的荧光棒光像走散的孩子,东窜西窜,像一撇一捺各行其是,没有聚拢配合成为一个字,更或许一撇一捺在黑暗中互相寻找。我突然觉得那才是生活的常态。
  我静静地坐在最角落的一个位置,听着耳边有小男孩小声欢呼:这个阿姨很肥,那个也肥,那个更胖,那么多胖阿姨在台上……
  我抬眼看了一下,是一场群众性的时装秀。呵呵,胖有胖的快乐,她们给小男孩带来的快乐也是真实的。
  我在剧场的角落划着手机看微博,看着一些强力输出价值观的微博。然而我更愿意看科普的东西,关于生命是这样的———“和卵子结合的这些精子并不是跑得最快的那一个,而是最幸运的那一个,想要和卵子成功结合,只有一个精子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很多的精子共同努力才可以,每一个卵子都有一层透明的保护膜,精子需要通过这些保护膜,并且将这些保护膜撞出一个精子能够通过的空间,才能结合,那么游动最快的精子的头部撞上去以后可能会死亡,而后面的一些精子就比较幸运了,所以才会进入这个表层,与卵子相结合成受精卵。”
  我明白了。
  人到中年,我已经不习惯和任何人诉说心情了,凡事沉甸甸压在心里,甚至谨慎地拒绝写散文,怕暴露自己过于“丧”的心境,进而成为话题。我是一个悲观主义者,得到什么东西也已经不再认为是常规正常的了,而是惶恐地觉得是捡漏,是那只捡漏的精子。生命充满了捡漏。
  我站起来拉上羽绒服的拉链穿行在零星的荧光棒光中,恍惚像那只穿行在道具堆的小猫,那只捡漏活下来的小猫。既然我们的生命源于一个捡漏的精子,那么,在寒冷的冬天我们也给别的生命提供捡漏的机会吧。
  感谢捡漏吧。就算生活的周遭都是道具,我们依然有我们活下去的缝隙,朝着热闹走过去,哪怕只是路过待在角落。
  ———选自中国西部散文网
其他文献
一  母亲递过一管竹筒水,说,喝吧,喝了这管水,兴许病就好了。你起身,半卧,任由母亲将水咕噜咕噜灌进你的嘴巴。高烧让你觉得身体任何一处都变得厚厚的、绵绵的,像一堆就要燃烧的棉花。你又慵懒地躺下去,许多黑色的云重新漫过来,遮挡了一切。一股凉意像融化的冰,顺着食道逐渐化开,每漫过一处,就仿佛有生命在复苏,乌云渐渐散去,你慢慢回归自我,清醒起来。  母亲说,她实在没法子了,这是她摸着黑去仙人井求来的水,
期刊
一  已是第二天的早晨,几个人站在吊脚楼的窗前,一股清冷的寒气穿过古老的寨门,纠集着永远不会古老的时光,一起向远方而来的陌生者,传递着三江侗寨别样的冬天。  站在吴校长家的吊脚楼上,往侗寨的中央眺望,一轮巨大的红日沉浸在氤氲的雾气里,整个寨子里弥漫着一股朦胧的神秘气息。攒尖式双叠顶的鼓楼,耸立地指向天空,天为乾,地为坤。太阳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冉冉升在鼓楼的弧线旁,美仑美幻,天地同辉,乾坤交融,凝
期刊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四届冬季运动会是经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由内蒙古自治区举办。  第十四届全国冬季运动会设置7个大项、15个分项、109个小项。设置滑冰(速度滑冰、短道速度滑冰、花样滑冰)、滑雪(高山滑雪、越野滑雪、跳台滑雪、自由式滑雪、单板滑雪)、冬季两项、冰球、冰壶、雪车、雪橇七大项。设置轮滑、轮滑冰球、陆地冰壶、滑轮、滑轮+射击、跳台滑草、跳台滑草+滑轮项目。  今天,我们以散文诗的形式,向人
期刊
时间过得真快,一天到晚忙忙碌碌,感觉冬天来临没几天,不经意间就到过年了,回头一看各方面成绩和收获却不大,思绪不免有些沉重,有些失落。好在有一点小小的安慰,我编辑的散文集《高原山花》和我作词的歌曲《我的家乡叫大方》也相继面世了,并受到人们的关注和喜爱。  春节(俗称过年)是中华各民族最重视也是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一年到头,一家人欢聚一堂,团团圆圆,其乐融融。据记载,中国人民过春节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
期刊
都说“百川之水向东流”,然而,衡阳东乡有条不起眼的小河,不按照常理出牌,它从罗霄山深处,一路向西,涌入冠市镇内。  这条河,叫沙河。  弯弯的沙河,源远流长。它从历史走来,从大山深处一路潺潺而流,养育着万物生灵。冠市街、古皇山、刘氏宗祠、将军府、青年水库、杨武断桥、古树古井、龙王庙、保庵寺、罗家祠堂……矗立于沙河两岸,给那里的山山水水披上了神秘的面纱。  如此神奇的弯弯沙河,工作再忙,天气再热,我
期刊
一  最初的起源,像晴天刺向大地的一把利剑,恒久万年直插冰川,在青藏高原山涧,一束金色耀眼的光柱久久揽着一座一座冰峰,嘀嘀嗒嗒,涓涓成河,汇聚成川,于是一条自西向东奔腾的黄色巨龙,驰骋在华夏大地。  最初只是微弱的叮咚,不知经历了多少时间的磨砺,静逸过、欢畅过;包罗万象后平坦激荡过;东奔西荡暴躁过、呻吟过,生命征程一路奔驰,从高原到大海流经5464公里,曾被人们称为黄色的“浊河”,而更长久的却是养
期刊
天空下着小雨,夹杂着小雪粒。  冬天的夜有几分萧瑟,也有几分寒冷。  为了给女儿买一副白袖套,我不得不走出家门,来到华润万家超市门口。地摊还是和往日一样,一堆是袜子,一堆是小百货,一堆是各式各样的袖套。  “怎么没有人呢?”一个高个子的美女大声问到。  此时,我刚好站在她的背后。听到这样的声音,我立即左右巡视,没看到那位阿姨,我只好上前搭话。  “美女,你买什么?”  “白袖套。”  “哦,我也买
期刊
南国的仲夏如火,傍晚下班虽然夕阳西下了,但行走在钢筋水泥的马路上,依然热浪袭面,就像被铁板烙饼似的,烘热难耐。  途经钦州一桥旁小广场处的市民小舞台,看见几个工人忙着悬挂“采茶戏演出”的背景字幕,“采茶戏”三个字,瞬间勾起了我的回忆,儿时北大荒的那个惊慌失措的寒冬,在病危母亲床边第一次聆听父亲为母亲吟唱采茶戏的悲伤场景不断在我的脑海里回放,那蒙太奇的影像是如此清晰,恍如眼前。  四十年前,北大荒的
期刊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在这乍暖还寒的时节里,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引发的肺炎疫情,让庚子鼠年正月少了些许的佳节气氛。长彼此之间的来往没了,不出村、不窜户、不聚会……为了防止疫病漫延扩散,于是封村、封户、封路……居家不出门,成了这个节点的常态。这是全国战疫情的一个缩影。也因此阻档了许多归乡心切游子回家的路。乡愁很美,路却遥远。原打算回老家看看的我,也只好作罢。于是,勾起了我对家乡的思念
期刊
父爱如山,父亲的爱是沉甸甸的,儿女永远在山的庇护下。父爱犹如村前的那棵古樟树,枝繁叶茂,绿阴如盖,为儿女遮风挡雨,永远依靠。  说起父亲,我就想起那首熟悉的歌:“那是我小时侯,常坐在父亲肩头,父亲是儿那时登天的梯,父亲是那拉车的牛。”  我的家乡在桂林东乡一座普通的小村庄,村后青山如屏连绵不断,村前两条小溪如练蜿蜒而来,在村南汇合又潺潺而去。石桥座座如虹飞架,村内明清古建筑群保存完好,村外新樓节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