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有不少妈妈放弃自己的工作和发展,做起了全职妈妈。她们大都感叹,自己每天不是忙着接送孩子上学,陪孩子上特长班,就是忙着打理孩子的日常生活,一切都是围着孩子转,为此牺牲了自己的爱好、事业,“孩奴”成了自身的代名词。
其实,我们需要给自己一点空间,解放孩子,也解放大人,只有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才能与孩子进行良好的互动。
家长漫谈
@天天妈:儿子出生后,我的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变。孩子小的时候因为没人照看,我只好辞职自己在家带他,几乎是全天候的战斗,逛街、旅游、美容、健身都与我无缘了。好不容易有点休息时间,还要看些育儿书,学习怎么才能更好地培养儿子。
@花儿:女儿才上幼儿园,我就给她报了3个兴趣班。因为我在家当全职妈妈,家里的经济来源就少了,让女儿上这些学习班是一笔很大的开销,但为了孩子的将来,我宁可和老公一起省吃俭用,也一直坚持让孩子去学习,唯恐她比别的孩子落后。
@丹宁:我对儿子管教比较严厉,每天监督着他练习老师布置的功课,惹得孩子抱怨连连,老公也认为我给了孩子太多压力,不同的观念让我们常常为了孩子的教育问题而争吵。因为和老公的冲突不断,再加上对儿子表现不佳的忧虑,我感觉自己的情绪越来越烦躁。为了孩子我辞了职,可现在孩子也没能让我满意,我觉得我根本没有了自己。
@可可:我认为“孩奴”这种说法比较片面,有了孩子我们就应该承担起养育和教育的责任,必然要为此付出精力和财力。但生活是多个元素组成的,孩子、婚姻、事业、亲情、友情,这些元素之间要平衡,不能偏倚某一方。关爱孩子,但不要把孩子当成生活的全部。
@Dd1983:我是个“80后”,也是个两岁孩子的妈妈。生下孩子后,经济上的负担和精神上的压力,的确让我感到很沉重。哪个家长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有个好的将来?但我不认为满足孩子的需要和满足自己的需求是对立的,在教育、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或许会做出一些牺牲,但有些问题是可以协调的,比如和孩子培养共同的兴趣爱好,这样培养孩子的同时自己也能享受其中。
@加菲猫:孩子总有一天会长大,会有属于自己的生活,会脱离我们展翅高飞,所以家长培养几个自己的兴趣,干一份能体现自身价值的工作,有属于自己的社交群体,也是很重要的。而且,父母的生活方式、精神面貌对孩子而言,本身就是一种言传身教,父母会生活、爱生活,家庭气氛和谐愉快,孩子的心态也会更积极健康。如果把生活的重心、全家的希望都集中在孩子身上,不仅让自己身心疲惫,对孩子的成长也没好处。每个人都需要有自己的私人空间,家长如此,孩子也不例外。
专家点评
教育孩子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家长自己成长的过程。家长如果能够自觉认识到这一点,就会把表面上繁杂、琐碎,甚至有些恼人的过程,变成一个充满挑战、提升自我和不断品味幸福的过程。在当代的家庭教育中,两代人相互教育、共同提高的现象已经越来越明显。
现在有一些家长成了“毫不利己,专门利孩”的“孩奴”,这恐怕要从人生观、价值观的高度才能找到问题的根源。我们的文化传统中弥漫着一种重经验、人情性质的文化模式,长期在这种狭隘的环境中生活,人们容易只看到血缘、亲属与自己的利害关系,看不到社会、世界对自己人生的重要意义,慢慢变得“用经验、人情来对抗理性”而不能自拔。
每个人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最能够鲜明地表现出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所谓“孩奴”就是把爱孩子、照顾孩子,看成自己人生的全部,忘记了自己来到这个世界上的全部使命是什么。因此,成为“孩奴”的家长,现在要做的不仅仅是“给自己留点空间”,而应该是全面协调,使自己和孩子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即使是为了培养孩子,“孩奴”的生活方式也是不可取的。首先,身教重于言教。父母这种狭隘的精神面貌和生活方式,怎么能够培养出目光远大、有理想、有抱负的下一代?一个满视野只有自己的孩子,满脑子只有小家庭的家长,在他们的教育下,不可能产生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优秀人才。
其次,现代的家庭教育对父母有着越来越高的要求。在这个时代,一个不能持续提高自己的人,肯定跟不上日新月异的发展。父母如果仅仅是为孩子活着,自己不学习、不思考、不上进,天长日久就丧失了教育孩子的资格。可以说,“孩奴”实际上是用自己的行动在打倒自己的目标。
整天围着孩子打转,会让全职妈妈的世界变得越来越小,眼里只有孩子的生活起居和学习成绩,这不仅在给自己加压,也给孩子带来压力,而且过于关注孩子,就难免忽视了丈夫,家里的矛盾冲突越来越多。
我们不能甘当“孩奴”,三句话不离孩子,丧失自己的个人空间,这样做家长累孩子也累……适当给自己一点空间,去发展自己的爱好或事业,要有适当的社会活动,放松自己、转移注意、调整情绪,不仅孩子能健康成长,家庭关系也更为融洽了。
(李雁宁 2013年度“北京市好家长”,著有《爱孩子没那么简单》一书)
其实,我们需要给自己一点空间,解放孩子,也解放大人,只有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才能与孩子进行良好的互动。
家长漫谈
@天天妈:儿子出生后,我的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变。孩子小的时候因为没人照看,我只好辞职自己在家带他,几乎是全天候的战斗,逛街、旅游、美容、健身都与我无缘了。好不容易有点休息时间,还要看些育儿书,学习怎么才能更好地培养儿子。
@花儿:女儿才上幼儿园,我就给她报了3个兴趣班。因为我在家当全职妈妈,家里的经济来源就少了,让女儿上这些学习班是一笔很大的开销,但为了孩子的将来,我宁可和老公一起省吃俭用,也一直坚持让孩子去学习,唯恐她比别的孩子落后。
@丹宁:我对儿子管教比较严厉,每天监督着他练习老师布置的功课,惹得孩子抱怨连连,老公也认为我给了孩子太多压力,不同的观念让我们常常为了孩子的教育问题而争吵。因为和老公的冲突不断,再加上对儿子表现不佳的忧虑,我感觉自己的情绪越来越烦躁。为了孩子我辞了职,可现在孩子也没能让我满意,我觉得我根本没有了自己。
@可可:我认为“孩奴”这种说法比较片面,有了孩子我们就应该承担起养育和教育的责任,必然要为此付出精力和财力。但生活是多个元素组成的,孩子、婚姻、事业、亲情、友情,这些元素之间要平衡,不能偏倚某一方。关爱孩子,但不要把孩子当成生活的全部。
@Dd1983:我是个“80后”,也是个两岁孩子的妈妈。生下孩子后,经济上的负担和精神上的压力,的确让我感到很沉重。哪个家长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有个好的将来?但我不认为满足孩子的需要和满足自己的需求是对立的,在教育、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或许会做出一些牺牲,但有些问题是可以协调的,比如和孩子培养共同的兴趣爱好,这样培养孩子的同时自己也能享受其中。
@加菲猫:孩子总有一天会长大,会有属于自己的生活,会脱离我们展翅高飞,所以家长培养几个自己的兴趣,干一份能体现自身价值的工作,有属于自己的社交群体,也是很重要的。而且,父母的生活方式、精神面貌对孩子而言,本身就是一种言传身教,父母会生活、爱生活,家庭气氛和谐愉快,孩子的心态也会更积极健康。如果把生活的重心、全家的希望都集中在孩子身上,不仅让自己身心疲惫,对孩子的成长也没好处。每个人都需要有自己的私人空间,家长如此,孩子也不例外。
专家点评
教育孩子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家长自己成长的过程。家长如果能够自觉认识到这一点,就会把表面上繁杂、琐碎,甚至有些恼人的过程,变成一个充满挑战、提升自我和不断品味幸福的过程。在当代的家庭教育中,两代人相互教育、共同提高的现象已经越来越明显。
现在有一些家长成了“毫不利己,专门利孩”的“孩奴”,这恐怕要从人生观、价值观的高度才能找到问题的根源。我们的文化传统中弥漫着一种重经验、人情性质的文化模式,长期在这种狭隘的环境中生活,人们容易只看到血缘、亲属与自己的利害关系,看不到社会、世界对自己人生的重要意义,慢慢变得“用经验、人情来对抗理性”而不能自拔。
每个人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最能够鲜明地表现出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所谓“孩奴”就是把爱孩子、照顾孩子,看成自己人生的全部,忘记了自己来到这个世界上的全部使命是什么。因此,成为“孩奴”的家长,现在要做的不仅仅是“给自己留点空间”,而应该是全面协调,使自己和孩子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即使是为了培养孩子,“孩奴”的生活方式也是不可取的。首先,身教重于言教。父母这种狭隘的精神面貌和生活方式,怎么能够培养出目光远大、有理想、有抱负的下一代?一个满视野只有自己的孩子,满脑子只有小家庭的家长,在他们的教育下,不可能产生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优秀人才。
其次,现代的家庭教育对父母有着越来越高的要求。在这个时代,一个不能持续提高自己的人,肯定跟不上日新月异的发展。父母如果仅仅是为孩子活着,自己不学习、不思考、不上进,天长日久就丧失了教育孩子的资格。可以说,“孩奴”实际上是用自己的行动在打倒自己的目标。
整天围着孩子打转,会让全职妈妈的世界变得越来越小,眼里只有孩子的生活起居和学习成绩,这不仅在给自己加压,也给孩子带来压力,而且过于关注孩子,就难免忽视了丈夫,家里的矛盾冲突越来越多。
我们不能甘当“孩奴”,三句话不离孩子,丧失自己的个人空间,这样做家长累孩子也累……适当给自己一点空间,去发展自己的爱好或事业,要有适当的社会活动,放松自己、转移注意、调整情绪,不仅孩子能健康成长,家庭关系也更为融洽了。
(李雁宁 2013年度“北京市好家长”,著有《爱孩子没那么简单》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