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东方”出发,我们的行囊里准备了足够多帮助我们克服前路困难的干粮了吗?
求学“西方”,我们在花费时间精力金钱之后,到底又想从那里带回些什么呢?
从拍摄《大国崛起》开始到《华尔街》、《货币》,李成才打造了可以高效完成国际题材的团队,而李成才也一直努力通过中国的视角和语境,解读发生在陌生土地上的故事,他的记录和智慧为中国的现代化转型寻找他山之石,他的作品秉承为决策者提供依据,为实践者提供镜鉴,为大众提供启示。
与李成才对话,我们会不自觉地放慢语速、低声提问并成为一个倾听者,生怕自己打扰这位尘世中的思考者。
承天道,为国人打开世界视野
李成才戏言,当你所做之事符合“天”道,天必佑之,而他正是带着某种上天的使命在拍摄和完成一部又一部纪录片。42岁做《大国崛起》,45岁做《华尔街》、48岁做《货币》,50岁又推出《创新》,10年光景四部重量级代表作的产生早已使得李成才成为中国纪录片的代表人物。从业20余年,为了准确真实又不失格调地完成高质量的纪录片,李成才长期往返或驻扎于美国、欧洲,对欧美基于两希文明所孕育而生的工具理性有着同情的理解,他的工作室也早已被密密麻麻的贴着便签的各国文献、书籍、杂志填满。
《大国崛起》投入了李成才大量的精力,不出意外地使他成为了“美国通”。对一个国家的审视可以来自多方面,李成才正是通过《华尔街》完成了从金融层面对美国乃至战后西方世界金融发展的纵览。“华尔街讲的是一条街道,其实反映了美国金融史,甚至兼顾了世界金融发展。”之于《货币》是创作难度最大的一个,“金融是一棵树的话,树干就是货币。货币关系,比其他社会关系,更容易量化,更靠谱,更透明。”至今,他都能一字不差地背诵出《货币》2分半钟的片头词,“我们是把货币当做人类文明的物证去解构的。”
电影是爱的艺术
艺术家当给人提供温暖
“真实的不一定是正确的,(我)在纪录片主题、拍摄角度和内涵的选择时,总是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当李成才谈及自己的艺术理想时,他喝了口茶,大拇指轻轻地摩挲着杯沿,淡淡地回答道。随后,他轻轻地朗读着引用了对于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的描写,“生活是不堪的、痛苦的、无望的,但它的音乐一定是纯净的、清澈的、充满希望的。它能给予疲惫的人们以温暖。而电影也理应是爱的艺术,它应该是善意的、温暖人心的东西。”
这份对提供温暖的期待成为李成才导演在拍摄《货币》《华尔街》时定下的规矩,在极尽可能还原现实的同时,他希望带给社会和观众的是一种正向的能量,是在疲惫城市中的一种抚慰。“人类学的坐标,经济学的角度,诗意的表达以及电视技术的魅力是拍摄一部好的纪录片的四个必要的元素。而这四个条件中,只有电视技巧是完全技艺性的。”而这种基于灵魂的真、善、美,正是艺术教育应该提供给人的。
创新时代,教育中寻找东西方平衡
一直都有“知识改变命运,知识创造财富”的说法。“中华文化一直都是向内求得文化,无论是儒家对修身的崇尚还是佛学对精神世界丰足的追求,在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中,‘义利之争’一直都是常常被提及的话题,只是‘利’往往被诠释成不‘义’的表现或者总是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而到了当代社会,由于受到西方世俗主义和全球化影响太大了,我们如今的中国人可能对钱看得也有点重了,生活得总是太着急了,又太喜欢去比较了。”李成才如是说。
尤其在闻及太多青少年抱怨国内各方面民生政治问题却又在留学期间无法融入国际社会的现象,李成才说:“太多的中国年轻人,他们只是生理上的中国人而不是精神上的中国人,他们失去了中华文化的‘根’。在面对外来文化冲击的时候,只有当对既有文化有了足够的理解和感受,在同多元文化的交流中才不会迷失,更能自信平等地去相互交流和学习,这需要积累,更需要平台。”无论是近期在互联网上流传的扎克·伯格写给女儿的信,还是彼得·戴曼迪斯(Peter H. Diamandis)和史蒂芬·科特勒(Steven Kotler)《富足》(Abundance:The Future Is Better Than You Think)中对当今世界的描述,都在表达李成才的观点“哪怕我们现在依旧存在贫穷、疾病、恐怖主义,但是未来一定是在变好的,这个社会在不断地变得文明。”
如果说《大国崛起》《华尔街》《货币》是通过历史题材的剖析从而完成对社会问题的展示,那么《创新之路》可以说讲的更是关于中国的故事。“我们是从中国出发,带着中国的疑问,在世界范围内寻找方法。”李成才说。在一个环境中有很多因素可以支持创新,李成才尤为推崇教育。“我们这次在拍摄《创新之路》的时候,有两集是谈教育。一集谈基础教育,一集谈大学教育。基础教育里面,就包含我们的小学教育、家庭教育、社会给予的教育;大学教育里面,美国的上海总领事说美国有一流的大学,一流大学是指什么?这些可能指创新,因为创新最重要的是人才,人才背后其实就是教育,教育背后其实就是你上什么样的小学,受什么样的文化,学什么样的东西。”
当李成才导演在拍摄日本、德国、美国、以色列的教育的时候,觉得和中国近似的是日本。日本的明治维新和中国的洋务运动其实诞生在同一个时期,都是在 19 世纪 60 年代左右。李成才说:“在这个时代里面,中国的洋务运动仅仅解决了中国如何造铁路,中国需要引进电话,我们要引进现代工业的东西。但是那时候最应该做而没有做的反而是引进一些现代教育的东西。”
纵观日本历史,以前它的小学和中国的私塾是一样的,但到了 19 世纪明治维新之后,不管东京大学,包括现代的小学,他们整个教育制度发生大的改变。这个大的改变是强调了动手的力量,强调了动脑的力量,强调了人的主观独立性,譬如一定要完成自己的一些事情,就像日本的幼儿园2岁到 5、6 岁的孩子,他们大部分事情是需要自己做。我们跟拍他们小学,坐上自己的校车、穿上自己的礼服、背上自己的书包,带上自己的便当自己去幼儿园,然后去了幼儿园要把礼服换掉,在那里摸爬滚打。幼儿园陈设也是一样,里面有鱼、有植物,有花,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在幼儿园吃在家里自己带的饭,学校里面不供应。但是学校里面提供牛奶,可以把这些牛奶盒子收集起来做成剪纸画,然后中午吃完饭自己去刷牙。我觉得这个在中国幼儿园是没有的。中国的幼儿园是小皇帝,这个对我们触动是很大的。里都是在这样条件下成长起来的一代,怎么去担当,怎么去创业,怎么去创新?这个疑问对李成才一直触动很大。
李才成认为,在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这个大的坐标系下,作为一个中国纪录片导演、知识分子,应该寻找合适的方式去表达自己对中国当今社会现实的观察和思考。而这必须要借助西方工具理性的一套纪录片理论,而在解释中国问题上,“如何寻找基于自己成长和文化背景下的信仰认同,从自己的文化中汲取创新的能量,应该就是新时代下中国人急需解决的问题。”而当谈及如何实现这一目标的时候,李成才则提出在纪录片这个领域,商业模式的建立,公司化进程的提高,既有利于国内纪录片价值评估体系的建立也可以保证让创作者有更好的空间去提供更好质量的作品。“中国在这个领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要向西方学习。”
基于对西方社会的发展、兴盛以及衰落的理解,同时结合李成才多年以来对西方文化尤其是两希文明的理解,同人为和诚挚地邀请李成才成为同人书院的特约嘉宾和顾问,通过结合同人书院六个月的课程,结合李成才设计的行走于欧洲和美国的暑期项目,来完成对西方世界工具理性、自由民主的真实体验。同人书院也定期邀请李成才做客紫玉山庄,用他丰富的人生经历和对西方世界艺术式的解读来带领我们行走于东西方。
如今天命之年,他的案台上摞起厚厚中华传统经典书籍。当对话的空隙,李成才在思索中轻抚桌上的古籍经典,仿佛正透过扉页,寻觅着,搜寻着如何寻找并记录下来属于我们东方的答案。
求学“西方”,我们在花费时间精力金钱之后,到底又想从那里带回些什么呢?
从拍摄《大国崛起》开始到《华尔街》、《货币》,李成才打造了可以高效完成国际题材的团队,而李成才也一直努力通过中国的视角和语境,解读发生在陌生土地上的故事,他的记录和智慧为中国的现代化转型寻找他山之石,他的作品秉承为决策者提供依据,为实践者提供镜鉴,为大众提供启示。
与李成才对话,我们会不自觉地放慢语速、低声提问并成为一个倾听者,生怕自己打扰这位尘世中的思考者。
承天道,为国人打开世界视野
李成才戏言,当你所做之事符合“天”道,天必佑之,而他正是带着某种上天的使命在拍摄和完成一部又一部纪录片。42岁做《大国崛起》,45岁做《华尔街》、48岁做《货币》,50岁又推出《创新》,10年光景四部重量级代表作的产生早已使得李成才成为中国纪录片的代表人物。从业20余年,为了准确真实又不失格调地完成高质量的纪录片,李成才长期往返或驻扎于美国、欧洲,对欧美基于两希文明所孕育而生的工具理性有着同情的理解,他的工作室也早已被密密麻麻的贴着便签的各国文献、书籍、杂志填满。
《大国崛起》投入了李成才大量的精力,不出意外地使他成为了“美国通”。对一个国家的审视可以来自多方面,李成才正是通过《华尔街》完成了从金融层面对美国乃至战后西方世界金融发展的纵览。“华尔街讲的是一条街道,其实反映了美国金融史,甚至兼顾了世界金融发展。”之于《货币》是创作难度最大的一个,“金融是一棵树的话,树干就是货币。货币关系,比其他社会关系,更容易量化,更靠谱,更透明。”至今,他都能一字不差地背诵出《货币》2分半钟的片头词,“我们是把货币当做人类文明的物证去解构的。”
电影是爱的艺术
艺术家当给人提供温暖
“真实的不一定是正确的,(我)在纪录片主题、拍摄角度和内涵的选择时,总是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当李成才谈及自己的艺术理想时,他喝了口茶,大拇指轻轻地摩挲着杯沿,淡淡地回答道。随后,他轻轻地朗读着引用了对于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的描写,“生活是不堪的、痛苦的、无望的,但它的音乐一定是纯净的、清澈的、充满希望的。它能给予疲惫的人们以温暖。而电影也理应是爱的艺术,它应该是善意的、温暖人心的东西。”
这份对提供温暖的期待成为李成才导演在拍摄《货币》《华尔街》时定下的规矩,在极尽可能还原现实的同时,他希望带给社会和观众的是一种正向的能量,是在疲惫城市中的一种抚慰。“人类学的坐标,经济学的角度,诗意的表达以及电视技术的魅力是拍摄一部好的纪录片的四个必要的元素。而这四个条件中,只有电视技巧是完全技艺性的。”而这种基于灵魂的真、善、美,正是艺术教育应该提供给人的。
创新时代,教育中寻找东西方平衡
一直都有“知识改变命运,知识创造财富”的说法。“中华文化一直都是向内求得文化,无论是儒家对修身的崇尚还是佛学对精神世界丰足的追求,在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中,‘义利之争’一直都是常常被提及的话题,只是‘利’往往被诠释成不‘义’的表现或者总是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而到了当代社会,由于受到西方世俗主义和全球化影响太大了,我们如今的中国人可能对钱看得也有点重了,生活得总是太着急了,又太喜欢去比较了。”李成才如是说。
尤其在闻及太多青少年抱怨国内各方面民生政治问题却又在留学期间无法融入国际社会的现象,李成才说:“太多的中国年轻人,他们只是生理上的中国人而不是精神上的中国人,他们失去了中华文化的‘根’。在面对外来文化冲击的时候,只有当对既有文化有了足够的理解和感受,在同多元文化的交流中才不会迷失,更能自信平等地去相互交流和学习,这需要积累,更需要平台。”无论是近期在互联网上流传的扎克·伯格写给女儿的信,还是彼得·戴曼迪斯(Peter H. Diamandis)和史蒂芬·科特勒(Steven Kotler)《富足》(Abundance:The Future Is Better Than You Think)中对当今世界的描述,都在表达李成才的观点“哪怕我们现在依旧存在贫穷、疾病、恐怖主义,但是未来一定是在变好的,这个社会在不断地变得文明。”
如果说《大国崛起》《华尔街》《货币》是通过历史题材的剖析从而完成对社会问题的展示,那么《创新之路》可以说讲的更是关于中国的故事。“我们是从中国出发,带着中国的疑问,在世界范围内寻找方法。”李成才说。在一个环境中有很多因素可以支持创新,李成才尤为推崇教育。“我们这次在拍摄《创新之路》的时候,有两集是谈教育。一集谈基础教育,一集谈大学教育。基础教育里面,就包含我们的小学教育、家庭教育、社会给予的教育;大学教育里面,美国的上海总领事说美国有一流的大学,一流大学是指什么?这些可能指创新,因为创新最重要的是人才,人才背后其实就是教育,教育背后其实就是你上什么样的小学,受什么样的文化,学什么样的东西。”
当李成才导演在拍摄日本、德国、美国、以色列的教育的时候,觉得和中国近似的是日本。日本的明治维新和中国的洋务运动其实诞生在同一个时期,都是在 19 世纪 60 年代左右。李成才说:“在这个时代里面,中国的洋务运动仅仅解决了中国如何造铁路,中国需要引进电话,我们要引进现代工业的东西。但是那时候最应该做而没有做的反而是引进一些现代教育的东西。”
纵观日本历史,以前它的小学和中国的私塾是一样的,但到了 19 世纪明治维新之后,不管东京大学,包括现代的小学,他们整个教育制度发生大的改变。这个大的改变是强调了动手的力量,强调了动脑的力量,强调了人的主观独立性,譬如一定要完成自己的一些事情,就像日本的幼儿园2岁到 5、6 岁的孩子,他们大部分事情是需要自己做。我们跟拍他们小学,坐上自己的校车、穿上自己的礼服、背上自己的书包,带上自己的便当自己去幼儿园,然后去了幼儿园要把礼服换掉,在那里摸爬滚打。幼儿园陈设也是一样,里面有鱼、有植物,有花,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在幼儿园吃在家里自己带的饭,学校里面不供应。但是学校里面提供牛奶,可以把这些牛奶盒子收集起来做成剪纸画,然后中午吃完饭自己去刷牙。我觉得这个在中国幼儿园是没有的。中国的幼儿园是小皇帝,这个对我们触动是很大的。里都是在这样条件下成长起来的一代,怎么去担当,怎么去创业,怎么去创新?这个疑问对李成才一直触动很大。
李才成认为,在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这个大的坐标系下,作为一个中国纪录片导演、知识分子,应该寻找合适的方式去表达自己对中国当今社会现实的观察和思考。而这必须要借助西方工具理性的一套纪录片理论,而在解释中国问题上,“如何寻找基于自己成长和文化背景下的信仰认同,从自己的文化中汲取创新的能量,应该就是新时代下中国人急需解决的问题。”而当谈及如何实现这一目标的时候,李成才则提出在纪录片这个领域,商业模式的建立,公司化进程的提高,既有利于国内纪录片价值评估体系的建立也可以保证让创作者有更好的空间去提供更好质量的作品。“中国在这个领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要向西方学习。”
基于对西方社会的发展、兴盛以及衰落的理解,同时结合李成才多年以来对西方文化尤其是两希文明的理解,同人为和诚挚地邀请李成才成为同人书院的特约嘉宾和顾问,通过结合同人书院六个月的课程,结合李成才设计的行走于欧洲和美国的暑期项目,来完成对西方世界工具理性、自由民主的真实体验。同人书院也定期邀请李成才做客紫玉山庄,用他丰富的人生经历和对西方世界艺术式的解读来带领我们行走于东西方。
如今天命之年,他的案台上摞起厚厚中华传统经典书籍。当对话的空隙,李成才在思索中轻抚桌上的古籍经典,仿佛正透过扉页,寻觅着,搜寻着如何寻找并记录下来属于我们东方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