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以往的教学在很多情况下,都是教师“教”过之后,才让学生读一读、说一说,学生只是在重复教师的思想。这样的被动学习,既不利于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又扼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新的阅读方式“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习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它具体落实在课堂教学中,即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去自学、交流、发现。
引导学生自学,重点在于授之以法,教学生在求知的路上能自己探索,这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到达点。对小学生而言,应该让学生掌握读懂一篇文章的要求、步骤和读法。
二、培养学生自读自悟的能力
自读自悟是培养语文自学能力的第一步。“自读自悟”提倡先让学生自学,让他们自己去读,自己用心去领悟。“悟”的过程就是通过观察用心去思考语言的内涵,去咀嚼文字的滋味,去体验文字的情感。学生的“悟”,在于教师巧妙适时的引导。当前的阅读教学牵引太多,引是无形的,牵是有形的。前者使学生兴趣盎然地“品味”,后者使学生面带难色地“吞咽”。
以《趵突泉》描写小泉眼这段教学为例,我把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的工作,交给学生自己做,我只是“穿针引线”,为学生“铺路搭桥”。路是学生一步一步走过来的。学生通过默读,深入理解内容;通过绘画,将抽象的文字用形象的图画表现出来;通过评价,仔细读文、评品合一;通过朗读,把体会感受读出来;通过想象,把美表现得更加淋漓尽致。教学的全过程,让学生自己“丰衣足食”,即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让学生去想、去读、去说;让学生以主人的姿态去开拓知识,增长技能。
三、培养学生表达质疑的能力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能够积极思维,主动质疑问难,就能一改“被动接受”为“主动发现”。培养学生从敢问到善问,并完成由自主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对启迪学生思维,点燃他们智慧火花,养成学生主动活泼的学风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学生能在阅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分析并解决问题,标志着他们可以凭借自己的积极思考,去发现和开拓新的知识领域,这是学习语文的质的飞跃。
我在教《小儿垂钓》这首古诗时,在学生自读后,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学生对古诗中的字词提出了疑问。这首诗的古今词义相差很远,学生问了很多问题,面对学生的提问,我并不急于作答,而是鼓励他们主动探索,运用幻灯投影出“小儿垂钓”图,创设情境,激发学生主动思考。通过启发诱导,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欲,学生“茅塞顿开”。他们不仅很快运用观察法看图理解了“蓬头”、“稚子”、“垂纶”等词,还运用联系上下文精读和查字典、补充、换词等方法读懂了其它词,体验到了求知的乐趣。
四、培养学生积累运用的能力
学习语言,重在积累,重在运用。我在教学过程中,努力发掘教材的语言因素,努力实现具有综合性的课堂训练。它主要包括确定训练的内容,设计训练的形成,创造训练的各种点拨训练的疑难,纠正训练时出现的错误。其中训练的综合性表现在:(1)多种感官活动相结合。(2)巩固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3)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相结合。(4)数量与质量相结合。在教学《观潮》“潮来”时一段中,我的做法是:学生自学课文后,圈画出描写潮水声势的词并上台板书。在杂乱的板书里,学生发现无法表达出“潮来”时的情形。于是,我用幻灯片演示我画的潮水来时的图景,请学生选择已板书的词,为图画配说明词,并根据图画和说明词,按顺序表达“潮来”时的情景。在播放“潮来”时的录像时,学生评议文章是否表达出潮来之势,该如何朗读潮来时的描写。总体来说,这一课时的训练体现了听、说、读、写各个方面,将理解、体会、掌握、表达、评价、运用融为一体,注重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如情感、兴趣、竞争性、注意力的培养。学生在教师的主导下依靠自己的努力,主动获取知识,锻炼才智,获得了成功的喜悦。
责任编辑邱丽
以往的教学在很多情况下,都是教师“教”过之后,才让学生读一读、说一说,学生只是在重复教师的思想。这样的被动学习,既不利于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又扼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新的阅读方式“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习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它具体落实在课堂教学中,即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去自学、交流、发现。
引导学生自学,重点在于授之以法,教学生在求知的路上能自己探索,这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到达点。对小学生而言,应该让学生掌握读懂一篇文章的要求、步骤和读法。
二、培养学生自读自悟的能力
自读自悟是培养语文自学能力的第一步。“自读自悟”提倡先让学生自学,让他们自己去读,自己用心去领悟。“悟”的过程就是通过观察用心去思考语言的内涵,去咀嚼文字的滋味,去体验文字的情感。学生的“悟”,在于教师巧妙适时的引导。当前的阅读教学牵引太多,引是无形的,牵是有形的。前者使学生兴趣盎然地“品味”,后者使学生面带难色地“吞咽”。
以《趵突泉》描写小泉眼这段教学为例,我把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的工作,交给学生自己做,我只是“穿针引线”,为学生“铺路搭桥”。路是学生一步一步走过来的。学生通过默读,深入理解内容;通过绘画,将抽象的文字用形象的图画表现出来;通过评价,仔细读文、评品合一;通过朗读,把体会感受读出来;通过想象,把美表现得更加淋漓尽致。教学的全过程,让学生自己“丰衣足食”,即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让学生去想、去读、去说;让学生以主人的姿态去开拓知识,增长技能。
三、培养学生表达质疑的能力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能够积极思维,主动质疑问难,就能一改“被动接受”为“主动发现”。培养学生从敢问到善问,并完成由自主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对启迪学生思维,点燃他们智慧火花,养成学生主动活泼的学风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学生能在阅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分析并解决问题,标志着他们可以凭借自己的积极思考,去发现和开拓新的知识领域,这是学习语文的质的飞跃。
我在教《小儿垂钓》这首古诗时,在学生自读后,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学生对古诗中的字词提出了疑问。这首诗的古今词义相差很远,学生问了很多问题,面对学生的提问,我并不急于作答,而是鼓励他们主动探索,运用幻灯投影出“小儿垂钓”图,创设情境,激发学生主动思考。通过启发诱导,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欲,学生“茅塞顿开”。他们不仅很快运用观察法看图理解了“蓬头”、“稚子”、“垂纶”等词,还运用联系上下文精读和查字典、补充、换词等方法读懂了其它词,体验到了求知的乐趣。
四、培养学生积累运用的能力
学习语言,重在积累,重在运用。我在教学过程中,努力发掘教材的语言因素,努力实现具有综合性的课堂训练。它主要包括确定训练的内容,设计训练的形成,创造训练的各种点拨训练的疑难,纠正训练时出现的错误。其中训练的综合性表现在:(1)多种感官活动相结合。(2)巩固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3)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相结合。(4)数量与质量相结合。在教学《观潮》“潮来”时一段中,我的做法是:学生自学课文后,圈画出描写潮水声势的词并上台板书。在杂乱的板书里,学生发现无法表达出“潮来”时的情形。于是,我用幻灯片演示我画的潮水来时的图景,请学生选择已板书的词,为图画配说明词,并根据图画和说明词,按顺序表达“潮来”时的情景。在播放“潮来”时的录像时,学生评议文章是否表达出潮来之势,该如何朗读潮来时的描写。总体来说,这一课时的训练体现了听、说、读、写各个方面,将理解、体会、掌握、表达、评价、运用融为一体,注重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如情感、兴趣、竞争性、注意力的培养。学生在教师的主导下依靠自己的努力,主动获取知识,锻炼才智,获得了成功的喜悦。
责任编辑邱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