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课程标准把“激发学生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作为体育教学的基本理念之一。学生运动兴趣的激发必须依据高中学生的心理特点,讲究教学目标的可及性、教学活动的主体性、教学评价的激励性和教学管理的艺术性,为学生创设体育教学的乐学环境。
关键词:体育教学乐学环境创设
新课程标准把“激发学生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作为体育教学的基本理念之一。然而教者发令,学者强应,身顺而心违的现象在高中体育教学中还是普遍存在,致使出现了学生不喜欢上体育课的怪现象,严重地影响了体育课的教学效果。如何激发学生上体育课的兴趣?这是摆在体育教师面前的一道难题。笔者在体育教学的实践与研究中,从教学目标的可及性、教学活动的主体性、教学评价的激励性和教学管理的艺术性四个方面着手,致力创设体育教学乐学环境,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并进而开发学生的潜能,优化教学效果。
1、教学目标的可及性
所谓教学目标的可及性,是指根据体育项目的特点,针对各位学生的身体素质,在远度、高度、时间、次数等方面设置不同的,通过努力能够达到的目标。如在“引体向上”的教学中,对身体素质好的学生要求达到10次、20次,并要求做到肩部与铁杠相平,而对身体素质不好的学生要求达到1次、2次,只要鼻尖碰到铁杠就算达到要求,或者只要头顶碰到铁杠就算完成任务等等。这种教学目标是动态的、可及的,随着学生的身体素质与技能的提高,教学目标也适当提高。
众所周知,学生性别、身体素质与个性都不同,如果我们只规定一个统一教学目标,许多学生势必无法达到,就会挫伤大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与体育课及体育教师产生无形的抵触情绪,不利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如在“引体向上”的教学中,如果规定每个学生必须达到20次,由于一部分学生臂力差、动作不协调,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练了好多次也达不到要求。当个体发现自己行为中存在的问题比自己原来想象的还要复杂,往往就不能对行为中的问题进行正确的分析,更谈不上去改变它,这样个体就会陷入困境。这时,最明智的办法是给学生设置一个“可及”的目标,就像跳起来刚好能摘下的桃子一样。学生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能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起个体活动的动机,从而提高目标本身对个体的吸引力。这种目标为人们的不断自我完善提供了外在的强化物,使人们能不遗余力地朝着既定目标前进。
2、教学活动的主体性
让学生成为课程教学的主人是创设体育教学的乐学环境重要因素之一。在教学过程中,笔者从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出发,设计适应学生心理状况和认识规律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从而大大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2.1让学生探究
教育学家第斯多惠曾说:“不好的教师是传授真理,好的教师是叫学生去发现真理”。高中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有了明显的进步,在学习和实践中,他们逐渐学会独立思考,在面临各种问题时能有根有据地表示自己的意见。他们常常产生疑问,喜欢争论和议论。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我们可以采用探究法进行教学,让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动口,相互团结合作完成各种练习任务,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2.2让学生创新
“想象比知识更重要,让想象插上翅膀,让学生驰骋于想象的空间,无疑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创新的空间。”高中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性有了很大的发展,能在思维过程中比较全面地看问题,注意事物之间的各种联系,能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去分析研究问题。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我们不但要引导学生去主动探究,还要注重引导学生去想象、去创新。笔者在这方面进行很多尝试,都收到了很大的效果。
3、教学评价的激励性
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了解学生在学习中取得的成绩与存在的不足,从而改进教学,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认识自我、发展自我的空间。新课标对体育教学的评价重心逐渐转向更多地关注学生的运动体验过程、探究的过程和努力的过程,因此必须应注重教学评价的激励性。笔者在实践中体会到,教学评价的激励性必须注意以下两个问题。
3.1及时进行教学评价
在激励理论中,有一个很着名的实验。实验者把参与实验的人分成两组进行割稻子比赛,两组的人员素质、稻田的条件与数量都相等,所不同的是甲组每割过10米就能得到一面小红旗,而乙组则没有。实验结果甲组比乙组要快得多;第二次实验则是给乙组所在的田块每10米插上小红旗,而甲组却没有,其结果是乙组比甲组快得多。实验结果告诉我们:人们的工作成绩得到及时肯定,那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就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一个人的“需要”与“激励”间隔的时间越短,激励得越及时,其激励的效果就越好,反之,时间间隔越长,激励效果就越差。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发现了学生的进步和闪光点,哪怕是一点点,都应及时进行激励性评价,使学生得到鼓励和肯定,从而增强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3.2正确进行教学归因
“人性最深切的需求就是渴望别人的欣赏。”因此,作为一名体育教师,我们首先要转变观念,不能眼睛只看着学生的缺点,要看到学生的长处、闪光点,学会欣赏他们,在与学生交往的过程中,增强和谐、温暖和美好的感情。以鼓励、引导来代替指责,以调动学生潜在的能力,自觉地克服缺点,弥补不足。
在对学生进行鼓励的同时,也必须对学生的不足做出正确、合适的引导。韦纳的成功和失败归因理论告诉我们归因的两个步骤:第一,观察者必须决定归因是内在的还是外在的;第二,进行了那种归因之后,观察者还必须决定成功或失败是稳定地发生的还是不稳定地发生的。下图是概括了韦纳等人有关这些因素的如何联合起来形成最后归因的观点。
不同归因可以影响学生以后的行为。学生在做体育动作时失败了,教师如果把它归于内部稳定的原因的话,认为学生是能力不行,学生就不再努力了,打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果是把它归于自身的努力不够,学生就可以发奋图强来弥补自己的不足。如果归于外在原因的话,说是任务难度大,学生对此更是无能为力,也不利于发挥学生的潜能;如果动作的失败是由于运气不好,也许会激发学习的热情,学生还会再试试看。
4、教学管理的艺术性
在高中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冲突和矛盾是在所难免的。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要注意教学管理的艺术性,一旦出现冲突和矛盾时,教师要如何主动、积极、巧妙地加以解决或化解,使师生关系始终处在融洽或趋于融洽的格局之中。
体育教学常受场地、器材、气候等因素的干扰,严格规范的课堂纪律既能保证体育教学的顺利实施,也能防止运动伤害。然而“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教师如果一味苛求学生,以猫对老鼠的姿态出现,到头来不仅只能使自己变成孤家寡人,师生关系紧张,而且还会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
实践证明,良好的教学氛围可以帮助学生通过感性支撑点,启动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增强学生的内心体验,引起学生的愉快情绪和探索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卢家楣.情感教学心理学原理的实践应用[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郑全全、俞国良.人际关系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关键词:体育教学乐学环境创设
新课程标准把“激发学生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作为体育教学的基本理念之一。然而教者发令,学者强应,身顺而心违的现象在高中体育教学中还是普遍存在,致使出现了学生不喜欢上体育课的怪现象,严重地影响了体育课的教学效果。如何激发学生上体育课的兴趣?这是摆在体育教师面前的一道难题。笔者在体育教学的实践与研究中,从教学目标的可及性、教学活动的主体性、教学评价的激励性和教学管理的艺术性四个方面着手,致力创设体育教学乐学环境,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并进而开发学生的潜能,优化教学效果。
1、教学目标的可及性
所谓教学目标的可及性,是指根据体育项目的特点,针对各位学生的身体素质,在远度、高度、时间、次数等方面设置不同的,通过努力能够达到的目标。如在“引体向上”的教学中,对身体素质好的学生要求达到10次、20次,并要求做到肩部与铁杠相平,而对身体素质不好的学生要求达到1次、2次,只要鼻尖碰到铁杠就算达到要求,或者只要头顶碰到铁杠就算完成任务等等。这种教学目标是动态的、可及的,随着学生的身体素质与技能的提高,教学目标也适当提高。
众所周知,学生性别、身体素质与个性都不同,如果我们只规定一个统一教学目标,许多学生势必无法达到,就会挫伤大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与体育课及体育教师产生无形的抵触情绪,不利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如在“引体向上”的教学中,如果规定每个学生必须达到20次,由于一部分学生臂力差、动作不协调,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练了好多次也达不到要求。当个体发现自己行为中存在的问题比自己原来想象的还要复杂,往往就不能对行为中的问题进行正确的分析,更谈不上去改变它,这样个体就会陷入困境。这时,最明智的办法是给学生设置一个“可及”的目标,就像跳起来刚好能摘下的桃子一样。学生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能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起个体活动的动机,从而提高目标本身对个体的吸引力。这种目标为人们的不断自我完善提供了外在的强化物,使人们能不遗余力地朝着既定目标前进。
2、教学活动的主体性
让学生成为课程教学的主人是创设体育教学的乐学环境重要因素之一。在教学过程中,笔者从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出发,设计适应学生心理状况和认识规律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从而大大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2.1让学生探究
教育学家第斯多惠曾说:“不好的教师是传授真理,好的教师是叫学生去发现真理”。高中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有了明显的进步,在学习和实践中,他们逐渐学会独立思考,在面临各种问题时能有根有据地表示自己的意见。他们常常产生疑问,喜欢争论和议论。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我们可以采用探究法进行教学,让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动口,相互团结合作完成各种练习任务,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2.2让学生创新
“想象比知识更重要,让想象插上翅膀,让学生驰骋于想象的空间,无疑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创新的空间。”高中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性有了很大的发展,能在思维过程中比较全面地看问题,注意事物之间的各种联系,能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去分析研究问题。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我们不但要引导学生去主动探究,还要注重引导学生去想象、去创新。笔者在这方面进行很多尝试,都收到了很大的效果。
3、教学评价的激励性
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了解学生在学习中取得的成绩与存在的不足,从而改进教学,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认识自我、发展自我的空间。新课标对体育教学的评价重心逐渐转向更多地关注学生的运动体验过程、探究的过程和努力的过程,因此必须应注重教学评价的激励性。笔者在实践中体会到,教学评价的激励性必须注意以下两个问题。
3.1及时进行教学评价
在激励理论中,有一个很着名的实验。实验者把参与实验的人分成两组进行割稻子比赛,两组的人员素质、稻田的条件与数量都相等,所不同的是甲组每割过10米就能得到一面小红旗,而乙组则没有。实验结果甲组比乙组要快得多;第二次实验则是给乙组所在的田块每10米插上小红旗,而甲组却没有,其结果是乙组比甲组快得多。实验结果告诉我们:人们的工作成绩得到及时肯定,那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就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一个人的“需要”与“激励”间隔的时间越短,激励得越及时,其激励的效果就越好,反之,时间间隔越长,激励效果就越差。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发现了学生的进步和闪光点,哪怕是一点点,都应及时进行激励性评价,使学生得到鼓励和肯定,从而增强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3.2正确进行教学归因
“人性最深切的需求就是渴望别人的欣赏。”因此,作为一名体育教师,我们首先要转变观念,不能眼睛只看着学生的缺点,要看到学生的长处、闪光点,学会欣赏他们,在与学生交往的过程中,增强和谐、温暖和美好的感情。以鼓励、引导来代替指责,以调动学生潜在的能力,自觉地克服缺点,弥补不足。
在对学生进行鼓励的同时,也必须对学生的不足做出正确、合适的引导。韦纳的成功和失败归因理论告诉我们归因的两个步骤:第一,观察者必须决定归因是内在的还是外在的;第二,进行了那种归因之后,观察者还必须决定成功或失败是稳定地发生的还是不稳定地发生的。下图是概括了韦纳等人有关这些因素的如何联合起来形成最后归因的观点。
不同归因可以影响学生以后的行为。学生在做体育动作时失败了,教师如果把它归于内部稳定的原因的话,认为学生是能力不行,学生就不再努力了,打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果是把它归于自身的努力不够,学生就可以发奋图强来弥补自己的不足。如果归于外在原因的话,说是任务难度大,学生对此更是无能为力,也不利于发挥学生的潜能;如果动作的失败是由于运气不好,也许会激发学习的热情,学生还会再试试看。
4、教学管理的艺术性
在高中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冲突和矛盾是在所难免的。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要注意教学管理的艺术性,一旦出现冲突和矛盾时,教师要如何主动、积极、巧妙地加以解决或化解,使师生关系始终处在融洽或趋于融洽的格局之中。
体育教学常受场地、器材、气候等因素的干扰,严格规范的课堂纪律既能保证体育教学的顺利实施,也能防止运动伤害。然而“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教师如果一味苛求学生,以猫对老鼠的姿态出现,到头来不仅只能使自己变成孤家寡人,师生关系紧张,而且还会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
实践证明,良好的教学氛围可以帮助学生通过感性支撑点,启动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增强学生的内心体验,引起学生的愉快情绪和探索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卢家楣.情感教学心理学原理的实践应用[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郑全全、俞国良.人际关系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