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37岁的李桂俭第一次走进婆家大门,就面临着人生的重大抉择:到底是留下照料年迈病重的婆婆和瘫痪十年的小叔子,还是回去当一名她期盼已久的正式职工。
每天清晨,因患骨髓炎瘫痪在床的宁永琦都是在嫂子李桂俭的轻声呼唤中醒来,开始一天的生活。算起来,88岁的李桂俭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照料宁永琦51个年头了。他们二人之间没有血缘关系,今年73岁的宁永琦是李桂俭的小叔子,是她丈夫最小的弟弟。作为儿媳,李桂俭还送走了患有严重心脏病她服侍了33年的婆婆。
这个祖籍天津的普通家庭妇女李桂俭,被当地人亲切地称为“徽州嫂娘”。她经历了怎样悲苦坎坷的人生,还得从半个世纪前,李桂俭记忆中那个刺骨寒冬说起。
1959年腊月的一天,领着三个孩子随丈夫远赴内蒙通辽支边的李桂俭,收到了一封发自丈夫老家安徽屯溪的加急电报:公公去世了,让他们火速回去奔丧。但不凑巧的是,丈夫宁永吉正在外地出差。就在李桂俭一边联系、催促丈夫赶回,一边四处筹集奔丧费用的时候,意外发生了。
接电报的第二天,李桂俭10岁的大儿子遭遇车祸。
当李桂俭赶到车祸事发地点时,孩子已伤重身亡。而两年前,李桂俭12岁的大女儿因食物中毒救治不及时死亡。此时的李桂俭再也无法承受第二次突如其来的打击,一头栽倒在了路旁。
丈夫宁永吉出差回来,抱头痛哭之后,夫妇俩强忍着丧子之痛,带着三儿子和四女儿踏上了回乡奔丧之路。这时,李桂俭正孕育着小儿子宁子风。
李桂俭一家赶到安徽省黄山市屯溪区昱西街婆家时,已是1959年的腊月二十四了,宁永吉兄弟姐妹们也赶了回来。这是37岁的李桂俭嫁给宁永吉后第一次跨进公婆的家门,然而她这个儿媳头一次见到的公婆,竟然一个尸骨未寒,一个风烛残年。床上还躺着一个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的瘫痪病人——她的小叔子宁永琦。
把老人的后事料理完,一家人不禁为现实境况犯愁:瘫痪在床10个年头的宁永琦,一直由过世的老父亲照料。宁永琦的母亲,也就是李桂俭的婆婆,是个小脚老太太,患有严重的心脏病,自己还需要别人照料,根本顾不了这个瘫痪儿子,而宁永琦的兄弟姐妹们也没有留下照顾这一老一瘫的可能。
李桂俭说,他们是来奔丧的,事后还要回去,家里人有的在湖北,有的在四川,近的也在省内不同城市。你说谁来照顾啊?那时候家里经济也很困难。
这时,俩弟弟提出嫂子能不能留下来。
其实不用别人提,李桂俭也想过留下,但是她一旦留下照顾这个家,她为之努力和盼望多年的,即将由家属工转为正式工的机会就将彻底失去了。
因为不愿给家人带来这么大的麻烦,时年23岁,患骨髓炎致瘫10年的宁永琦流露出了轻生厌世的情绪。
他说,怎么办呢,到时候再看吧,要死随时都可以死。
身为媳妇和嫂子,李桂俭不忍心看到婆家一老一瘫无人照料,她和丈夫一合计,做出了一个改变她人生的决定:她留下来服侍婆婆和小叔子,维持这个岌岌可危的家。
李桂俭说,算了,我留下来,让他们回去安心工作,我把持这个家,不管怎么着,帮着老太太把这个家看住。
当年的李桂俭也不是没有考虑过,这一步迈出去,自己肩上的担子将增加多大的分量。除了一个7岁、一个4岁两个孩子和即将诞生的婴儿需要抚育之外,还要服侍两个病人,但情势又不容她过多考虑。
那时的宁永琦骨髓炎很严重,腿肿得很粗,骨头都露了出来,往外流脓血,臭得不得了。
李桂俭说,用大粗草纸垫着流出的脓水,给他换药时,脑袋得钻到被子里去。那个气味没法说。他自己大便也不行,拉到纸上,我捧着那个纸倒出去
宁永琦说,嫂子不嫌我,还要照顾婆婆,像照顾小孩一样。
谁能够想象,如此艰难、繁琐的服侍活儿,李桂俭每天要重复好多次,一年要重复365天。
三儿子宁子民说,我父亲每月就回来一次。家里这一摊子事都是我母亲干,包括烧饭、洗洗涮涮、照顾叔叔、奶奶,从早忙到晚。(图1)
家里人口多粮食不够吃,李桂俭始终坚守着这样的原则:把最好的食物给婆婆和小叔子,次些的给孩子,她自己吃最差的甚至忍饥挨饿。
李桂俭说,那个时候没有正经粮食,面粉是连麦皮一起磨的,不是真正的面。怎么办呢,我就用筛子筛,细一点的,就给他们娘俩吃。上面粗一点的我和孩子煮粥吃,所以邻居给孩子起了个外号叫“麦皮”。
“麦皮”大名宁子风,是李桂俭的第五个孩子,虽说宁子风是吃麦皮长大的,但他天资聪慧,从小学到大学习成绩都优秀,大学毕业后,考上了北京钢铁学院的研究生。然而,1983年的夏天,再次传来噩耗,这个深受全家宠爱的宁子风,给了母亲李桂俭致命的打击。
李桂俭说,学校来电话说出事了,他吃了安眠药了。
悲痛欲绝的李桂俭哭得昏天黑地,这个打击实在是太沉重了。
后经推测,宁子风是由于患了抑郁症才走上绝路的。加上意外夭折的大女儿和大儿子,李桂俭这是第三次遭受丧子之痛了,对于一位母亲来说,内心的悲痛无法言喻,但在年迈体弱、又最疼爱小孙子的婆婆面前,李桂俭还必须极力隐瞒。
她不敢在婆婆跟前哭,因为奶奶最喜欢宁子风。从那以后李桂俭明显苍老了。
婆婆直到去世,都不知道宁子风的事儿,老人家一直以为小孙儿在国外读书、工作。时至今日,李桂俭还记得婆婆在弥留之际的情景:
婆婆说我拜托你了,千万别把宁永琦扔掉不管了。我说你放心,有我在一天,就照顾他一天,说着说着她就没气了。(图2)
从1959年开始到婆婆97岁时无疾而终,李桂俭服侍婆婆33年。服侍瘫痪的小叔子至今也51年。在她的精心护理下,小叔子不但没有生过褥疮,腿伤也早已愈合。现如今,虽说还不能下床,但基本生活已经能够自理,而且还当起了家里的财务总管。
李桂俭说,钱由他管着,买东西是我的事儿。让他管点儿事,他高兴啊。
宁子民说,别看叔叔躺在床上,他还看书自学,听收音机。后来家里有了电视机,那时还没有摇控器,他就用一根竹竿换台。他不愿意麻烦我母亲。
自从37岁跨进宁家大门定居安徽黄山,现年88岁高龄的李桂俭就再也不曾远离。令人感慨万分的是,为了这个家、为了瘫痪在床的小叔子,51年来,她不曾参观游览过近在咫尺的黄山,更别提回远隔千里的天津老家。她不是不想休息,不是不想回老家,她最大的心愿就是能回天津看看,但是一直走不开。
李桂俭说,我一个人留下了,就像一只桶有了桶箍,这个桶就散不了,假如这个桶散了就没有这个家了。
这些年来,李桂俭的事迹引起了巨大的社会反响,她被评为安徽省“十大精神文明事迹”、“感动安徽先进人物”,以及黄山市“十大文明市民标兵”等光荣称号,成就了盛传不衰的长嫂比母佳话。
半个多世纪以来,这位普通的家庭妇女,被人们称作徽州嫂娘的李桂俭,一直在践行她的承诺——精心照料一老一瘫,维系好一个家;50多年里,她无时无刻不在播撒着人性光辉,如冬日暖阳、温暖人心。
(潘成 图片摄影)
每天清晨,因患骨髓炎瘫痪在床的宁永琦都是在嫂子李桂俭的轻声呼唤中醒来,开始一天的生活。算起来,88岁的李桂俭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照料宁永琦51个年头了。他们二人之间没有血缘关系,今年73岁的宁永琦是李桂俭的小叔子,是她丈夫最小的弟弟。作为儿媳,李桂俭还送走了患有严重心脏病她服侍了33年的婆婆。
这个祖籍天津的普通家庭妇女李桂俭,被当地人亲切地称为“徽州嫂娘”。她经历了怎样悲苦坎坷的人生,还得从半个世纪前,李桂俭记忆中那个刺骨寒冬说起。
1959年腊月的一天,领着三个孩子随丈夫远赴内蒙通辽支边的李桂俭,收到了一封发自丈夫老家安徽屯溪的加急电报:公公去世了,让他们火速回去奔丧。但不凑巧的是,丈夫宁永吉正在外地出差。就在李桂俭一边联系、催促丈夫赶回,一边四处筹集奔丧费用的时候,意外发生了。
接电报的第二天,李桂俭10岁的大儿子遭遇车祸。
当李桂俭赶到车祸事发地点时,孩子已伤重身亡。而两年前,李桂俭12岁的大女儿因食物中毒救治不及时死亡。此时的李桂俭再也无法承受第二次突如其来的打击,一头栽倒在了路旁。
丈夫宁永吉出差回来,抱头痛哭之后,夫妇俩强忍着丧子之痛,带着三儿子和四女儿踏上了回乡奔丧之路。这时,李桂俭正孕育着小儿子宁子风。
李桂俭一家赶到安徽省黄山市屯溪区昱西街婆家时,已是1959年的腊月二十四了,宁永吉兄弟姐妹们也赶了回来。这是37岁的李桂俭嫁给宁永吉后第一次跨进公婆的家门,然而她这个儿媳头一次见到的公婆,竟然一个尸骨未寒,一个风烛残年。床上还躺着一个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的瘫痪病人——她的小叔子宁永琦。
把老人的后事料理完,一家人不禁为现实境况犯愁:瘫痪在床10个年头的宁永琦,一直由过世的老父亲照料。宁永琦的母亲,也就是李桂俭的婆婆,是个小脚老太太,患有严重的心脏病,自己还需要别人照料,根本顾不了这个瘫痪儿子,而宁永琦的兄弟姐妹们也没有留下照顾这一老一瘫的可能。
李桂俭说,他们是来奔丧的,事后还要回去,家里人有的在湖北,有的在四川,近的也在省内不同城市。你说谁来照顾啊?那时候家里经济也很困难。
这时,俩弟弟提出嫂子能不能留下来。
其实不用别人提,李桂俭也想过留下,但是她一旦留下照顾这个家,她为之努力和盼望多年的,即将由家属工转为正式工的机会就将彻底失去了。
因为不愿给家人带来这么大的麻烦,时年23岁,患骨髓炎致瘫10年的宁永琦流露出了轻生厌世的情绪。
他说,怎么办呢,到时候再看吧,要死随时都可以死。
身为媳妇和嫂子,李桂俭不忍心看到婆家一老一瘫无人照料,她和丈夫一合计,做出了一个改变她人生的决定:她留下来服侍婆婆和小叔子,维持这个岌岌可危的家。
李桂俭说,算了,我留下来,让他们回去安心工作,我把持这个家,不管怎么着,帮着老太太把这个家看住。
当年的李桂俭也不是没有考虑过,这一步迈出去,自己肩上的担子将增加多大的分量。除了一个7岁、一个4岁两个孩子和即将诞生的婴儿需要抚育之外,还要服侍两个病人,但情势又不容她过多考虑。
那时的宁永琦骨髓炎很严重,腿肿得很粗,骨头都露了出来,往外流脓血,臭得不得了。
李桂俭说,用大粗草纸垫着流出的脓水,给他换药时,脑袋得钻到被子里去。那个气味没法说。他自己大便也不行,拉到纸上,我捧着那个纸倒出去
宁永琦说,嫂子不嫌我,还要照顾婆婆,像照顾小孩一样。
谁能够想象,如此艰难、繁琐的服侍活儿,李桂俭每天要重复好多次,一年要重复365天。
三儿子宁子民说,我父亲每月就回来一次。家里这一摊子事都是我母亲干,包括烧饭、洗洗涮涮、照顾叔叔、奶奶,从早忙到晚。(图1)
家里人口多粮食不够吃,李桂俭始终坚守着这样的原则:把最好的食物给婆婆和小叔子,次些的给孩子,她自己吃最差的甚至忍饥挨饿。
李桂俭说,那个时候没有正经粮食,面粉是连麦皮一起磨的,不是真正的面。怎么办呢,我就用筛子筛,细一点的,就给他们娘俩吃。上面粗一点的我和孩子煮粥吃,所以邻居给孩子起了个外号叫“麦皮”。
“麦皮”大名宁子风,是李桂俭的第五个孩子,虽说宁子风是吃麦皮长大的,但他天资聪慧,从小学到大学习成绩都优秀,大学毕业后,考上了北京钢铁学院的研究生。然而,1983年的夏天,再次传来噩耗,这个深受全家宠爱的宁子风,给了母亲李桂俭致命的打击。
李桂俭说,学校来电话说出事了,他吃了安眠药了。
悲痛欲绝的李桂俭哭得昏天黑地,这个打击实在是太沉重了。
后经推测,宁子风是由于患了抑郁症才走上绝路的。加上意外夭折的大女儿和大儿子,李桂俭这是第三次遭受丧子之痛了,对于一位母亲来说,内心的悲痛无法言喻,但在年迈体弱、又最疼爱小孙子的婆婆面前,李桂俭还必须极力隐瞒。
她不敢在婆婆跟前哭,因为奶奶最喜欢宁子风。从那以后李桂俭明显苍老了。
婆婆直到去世,都不知道宁子风的事儿,老人家一直以为小孙儿在国外读书、工作。时至今日,李桂俭还记得婆婆在弥留之际的情景:
婆婆说我拜托你了,千万别把宁永琦扔掉不管了。我说你放心,有我在一天,就照顾他一天,说着说着她就没气了。(图2)
从1959年开始到婆婆97岁时无疾而终,李桂俭服侍婆婆33年。服侍瘫痪的小叔子至今也51年。在她的精心护理下,小叔子不但没有生过褥疮,腿伤也早已愈合。现如今,虽说还不能下床,但基本生活已经能够自理,而且还当起了家里的财务总管。
李桂俭说,钱由他管着,买东西是我的事儿。让他管点儿事,他高兴啊。
宁子民说,别看叔叔躺在床上,他还看书自学,听收音机。后来家里有了电视机,那时还没有摇控器,他就用一根竹竿换台。他不愿意麻烦我母亲。
自从37岁跨进宁家大门定居安徽黄山,现年88岁高龄的李桂俭就再也不曾远离。令人感慨万分的是,为了这个家、为了瘫痪在床的小叔子,51年来,她不曾参观游览过近在咫尺的黄山,更别提回远隔千里的天津老家。她不是不想休息,不是不想回老家,她最大的心愿就是能回天津看看,但是一直走不开。
李桂俭说,我一个人留下了,就像一只桶有了桶箍,这个桶就散不了,假如这个桶散了就没有这个家了。
这些年来,李桂俭的事迹引起了巨大的社会反响,她被评为安徽省“十大精神文明事迹”、“感动安徽先进人物”,以及黄山市“十大文明市民标兵”等光荣称号,成就了盛传不衰的长嫂比母佳话。
半个多世纪以来,这位普通的家庭妇女,被人们称作徽州嫂娘的李桂俭,一直在践行她的承诺——精心照料一老一瘫,维系好一个家;50多年里,她无时无刻不在播撒着人性光辉,如冬日暖阳、温暖人心。
(潘成 图片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