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导入是新课教学的前奏曲,一个好的新课导入应是新、旧知识的纽带,承上启下的桥梁。一个好的新课导入,更应能启迪学生的想象力,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励学生探索新知,让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学到更多的知识。
【关键词】导入高中数学兴趣
新课教学的第一个环节是导入,40分钟一堂课,重在导入,难在导入,成败的一半在导入,怎么导入新课,是整个教学设计中必须特别注意的。一个好的新课导入应是新、旧知识的纽带,承上启下的桥梁。一个好的新课导入,更应能启迪学生想象力,引发学生学习兴趣,激励学生探索新知,让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学到更多的知识。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对于一节课来说学生刚接触到一些新生的知识,新课导入的好坏对学生的学习和掌握此知识点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我们有必要对新课导入作一些研究,让他为我们接下来的课程打基础!新课导入是课堂教学的先导,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怎样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情感、启迪智慧、诱发思维呢?我们要紧紧抓住新课导入这一环节,教师从实际出发的精心安排的新课导入,可以为新课创设教学意境,使学生迅速进入角色,按教师的要求进行学习、思索,可以为新课的教学需要激起学生的探索欲望,从而形成良好的心理动态,可以为新课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埋设教学措施的引线,成为新课启发教学的先导。下面谈一谈我们根据数学素质教育的要求,在高中数学新课导入中的几种尝试。
1、借助生活实际导入
数学知识多来源于实际生活,因此,数学问题的引入经常可以联系生产、生活实践,让学生积极思考,引导学生探究新知识,学生就能意识到数学并非一味枯燥和抽象,可形成和发展数学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如《函数模型的应用实例》这节课开始,可介绍澳大利亚曾由于兔子的过度繁殖,吃掉了大量牧草,威胁牛羊的生存,说明一个种群的数量,在自然状态下一般符合对数增长模型,而在没有天敌和食物充足的理想状态下,将呈指数增长模型,从而导入本节内容。这种利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实例分析和揭示事物一般规律的课堂引入,既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又能体现数学的生活性本源。
2、忆旧导入
当新旧知识联系较紧密时,用回忆旧知识来自然地导入新课也是常用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导入新课,既可以复习巩固旧知识,又可把新知识由浅到深、由简单到复杂、由低层次到高层次地建立在旧知识的基础上,从而有利于用知识的联系来启发思维,促进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例如:在学习“反函数”时,使学生回忆函数及映射的定义,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反过来思考,从而引进反函数的概念。这样导入,学生能从旧知识的复习中发现一串新知识,清楚反函数与原函数的关系,并且掌握了反函数的定义。
3、直接导入
直接导入法又叫“开门见山”导入法,我们谈话写文章习惯于“开门见山”,这样主体突出,论点鲜明。当一些新授的数学知识难以借助旧知识引入时,可开门见山地点出课题,立即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函数单调性的证明时,直接提出函数单调性的定义,告诉学生直接从图像观察出来的单调性并不精确,只有通过定义证明才行,提出用定义证明的方法步骤,进行证明。这种方法直截了当,让学生容易理解。
4、问题导入法,活跃学生思维潜能
高中阶段的学生有着强烈的好奇欲,对一些新颖的东西总想看个究竟。以问题导入,可使数学知识在问题情境中得以生成,同时展现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真正地理解数学,从而激发学生的思考欲望,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生将知识转化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设置一些适当的问题,创设逐疑探秘的情境,诱发学生的思维。如在学习解斜三角形《正弦定理、余弦定理》这一节前,笔者设置了一系列的问题:在初中时我们学习直角三角形的勾股定理:a2 b2=c2;了解了直角三角形三边的关系,那么斜三角形的三边又是什么样的关系呢?是a2 b2 x2=c2还是a2 b2-x2=c2?呢,如果存在这样的关系,那x=?,通过这样的提问和启发从而引出正弦定理、余弦定理。但是在以问题进行新课导入时,应把握几点:第一,以问引思,提出问题只是导入的起步,最关键的是应通过问题目来活跃学生思维潜能。第二,巧设问题,教师应针对课本内容的重点与难点来设置一定的问题。
5、实验式导入
数学来源于生活,教学也离不开实验,实验导入法,就是通过安排学生自己动手,引导学生观察,根据新课的内容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探究的好奇心和动力,教师由此引入新课的正题。比如,笔者讲授《棱柱与棱锥的体积》这一节课时,就和学生一起做了这样的实验,笔者取来底、高相等的三棱柱和三棱锥容器及一些小米,叫学生把小米分别往容器装完后,观察两件容器容量的区别,学生们很快得出这样的结论,等高等底的情况下,圆锥体积等于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的结论。在此基础上,笔者提出这样一个问题:等高等底的各种形状的椎体和柱体是否都是和试验中的情况一样呢?怎样取得理论上的结论证明呢?带着学生的好奇,把新课的内容一步步展开,学生对此课的知识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总之,数学课堂教学导入的方式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它熔铸了教师殚思竭虑的智慧,凝聚了教师创造性的思维劳动,反映出教师深厚的功底。优秀的教师往往能因势利导,根据具体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导入方法。需要教师根据具体的课题结合语言、神态等进行艺术创造,才能使学生从“跃跃欲试”到“意犹未尽”,以高涨的热情、旺盛的求知欲投入到新的学习任务中去,以及更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导入高中数学兴趣
新课教学的第一个环节是导入,40分钟一堂课,重在导入,难在导入,成败的一半在导入,怎么导入新课,是整个教学设计中必须特别注意的。一个好的新课导入应是新、旧知识的纽带,承上启下的桥梁。一个好的新课导入,更应能启迪学生想象力,引发学生学习兴趣,激励学生探索新知,让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学到更多的知识。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对于一节课来说学生刚接触到一些新生的知识,新课导入的好坏对学生的学习和掌握此知识点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我们有必要对新课导入作一些研究,让他为我们接下来的课程打基础!新课导入是课堂教学的先导,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怎样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情感、启迪智慧、诱发思维呢?我们要紧紧抓住新课导入这一环节,教师从实际出发的精心安排的新课导入,可以为新课创设教学意境,使学生迅速进入角色,按教师的要求进行学习、思索,可以为新课的教学需要激起学生的探索欲望,从而形成良好的心理动态,可以为新课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埋设教学措施的引线,成为新课启发教学的先导。下面谈一谈我们根据数学素质教育的要求,在高中数学新课导入中的几种尝试。
1、借助生活实际导入
数学知识多来源于实际生活,因此,数学问题的引入经常可以联系生产、生活实践,让学生积极思考,引导学生探究新知识,学生就能意识到数学并非一味枯燥和抽象,可形成和发展数学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如《函数模型的应用实例》这节课开始,可介绍澳大利亚曾由于兔子的过度繁殖,吃掉了大量牧草,威胁牛羊的生存,说明一个种群的数量,在自然状态下一般符合对数增长模型,而在没有天敌和食物充足的理想状态下,将呈指数增长模型,从而导入本节内容。这种利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实例分析和揭示事物一般规律的课堂引入,既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又能体现数学的生活性本源。
2、忆旧导入
当新旧知识联系较紧密时,用回忆旧知识来自然地导入新课也是常用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导入新课,既可以复习巩固旧知识,又可把新知识由浅到深、由简单到复杂、由低层次到高层次地建立在旧知识的基础上,从而有利于用知识的联系来启发思维,促进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例如:在学习“反函数”时,使学生回忆函数及映射的定义,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反过来思考,从而引进反函数的概念。这样导入,学生能从旧知识的复习中发现一串新知识,清楚反函数与原函数的关系,并且掌握了反函数的定义。
3、直接导入
直接导入法又叫“开门见山”导入法,我们谈话写文章习惯于“开门见山”,这样主体突出,论点鲜明。当一些新授的数学知识难以借助旧知识引入时,可开门见山地点出课题,立即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函数单调性的证明时,直接提出函数单调性的定义,告诉学生直接从图像观察出来的单调性并不精确,只有通过定义证明才行,提出用定义证明的方法步骤,进行证明。这种方法直截了当,让学生容易理解。
4、问题导入法,活跃学生思维潜能
高中阶段的学生有着强烈的好奇欲,对一些新颖的东西总想看个究竟。以问题导入,可使数学知识在问题情境中得以生成,同时展现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真正地理解数学,从而激发学生的思考欲望,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生将知识转化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设置一些适当的问题,创设逐疑探秘的情境,诱发学生的思维。如在学习解斜三角形《正弦定理、余弦定理》这一节前,笔者设置了一系列的问题:在初中时我们学习直角三角形的勾股定理:a2 b2=c2;了解了直角三角形三边的关系,那么斜三角形的三边又是什么样的关系呢?是a2 b2 x2=c2还是a2 b2-x2=c2?呢,如果存在这样的关系,那x=?,通过这样的提问和启发从而引出正弦定理、余弦定理。但是在以问题进行新课导入时,应把握几点:第一,以问引思,提出问题只是导入的起步,最关键的是应通过问题目来活跃学生思维潜能。第二,巧设问题,教师应针对课本内容的重点与难点来设置一定的问题。
5、实验式导入
数学来源于生活,教学也离不开实验,实验导入法,就是通过安排学生自己动手,引导学生观察,根据新课的内容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探究的好奇心和动力,教师由此引入新课的正题。比如,笔者讲授《棱柱与棱锥的体积》这一节课时,就和学生一起做了这样的实验,笔者取来底、高相等的三棱柱和三棱锥容器及一些小米,叫学生把小米分别往容器装完后,观察两件容器容量的区别,学生们很快得出这样的结论,等高等底的情况下,圆锥体积等于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的结论。在此基础上,笔者提出这样一个问题:等高等底的各种形状的椎体和柱体是否都是和试验中的情况一样呢?怎样取得理论上的结论证明呢?带着学生的好奇,把新课的内容一步步展开,学生对此课的知识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总之,数学课堂教学导入的方式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它熔铸了教师殚思竭虑的智慧,凝聚了教师创造性的思维劳动,反映出教师深厚的功底。优秀的教师往往能因势利导,根据具体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导入方法。需要教师根据具体的课题结合语言、神态等进行艺术创造,才能使学生从“跃跃欲试”到“意犹未尽”,以高涨的热情、旺盛的求知欲投入到新的学习任务中去,以及更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