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是2014年,按照天干地支的换算,从1894年开始,正是第二个甲午年。而在第一个甲午年中,中国历经了五千年历史中最为黑暗、动荡,但也是最为激奋、热血沸腾的岁月。虽然,这样一场节节败退的战争致使中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陷入半殖民地的黑暗统治,但也正是这份刻骨铭心的“惨败”,让我们清醒地看到时局的没落以及夜郎自大的腐朽,“师夷长技以制夷”固然可以借鉴,但本质的变革才是最为根本的新生。新中国成立后在社会主义的道路上探索,问题重重在所难免,但不可否认的是,从四万万人到十三亿人的成长中,中国、中国人只会愈发强大地立于世界之林。
派系内乱的腐朽
有人认为中日甲午战争不是中日两个国家的战争,而是以李鸿章为代表的北洋势力和以慈禧为代表的保守派之间的战争,日本只不过是慈禧用来削弱北洋势力的工具,而其目的是重新获得对大清的控制。因为在甲午战争之前,清政府的军事、经济,甚至政治都是控制在以汉人为主的北洋势力手中。对此,慈禧等人不可能无动于衷。战争的结果是李鸿章在内部孤立和外部打击下输掉了战争,势力被严重削弱,保守派逐步接收了洋务派势力,包括军队和企业。
可以说,甲午中日战争不是中国各族与外国侵略者的冲突,而是民族冲突的延伸。蒙古族统治下的元朝,曾一度将中国国土面积扩张至2000万平方公里,比之如今的960万平方公里,岂止是两倍之差?中国56个民族,各民族之间生活环境、民族风俗、文明开化各有不同,有些居于落后的蛮荒之地,难免会对汉人的富足有所觊觎。而封建等级制度的严格划分,更是加深了各个阶层之间的矛盾。满清入关时期,凭借马背上的英勇之力一举攻陷京师,但长久寄居在特权之上的安逸富贵,逐渐泯灭了这样的热血狂放。直至弹丸之地的岛国都开始谋划边界附属国时,慈禧还在妄想凭借此外力,消灭国内危及自身极权的汉人党派,她大大低估了日本的野心,也同样鼠目寸光的高估了自己对时局的判断。
醍醐灌顶的顿悟
人们对甲午战争最关键的一役——黄海海战的失利猜测诸多,但不外乎北洋水师军费紧缺、编制混乱、装备落后、政府腐败、上下异心、消息泄露等。而据史料载,当时中国海军有北洋、南洋、福建、广东四支水师舰队,世界排名第七,亚洲第一。而在1870年,中国的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总量的17.2%,仅次于英国,是世界第二。战前,中国士大夫普遍以“天朝”自居,认为“倭不度德量力,敢与上国抗衡,实已螳臂当车,以中国临之,直如摧枯拉朽”!
但黄海海战一役,却以致远、经远、超勇、扬威、广甲五艘军舰沉没损毁,千余官兵葬身大海告终!虽然,当时的战况是日本首先撤退,但这以小欺大还算打了个平手的对战,只能说败得不合常识,败得出人意料!
这让当时的大清国举国哗然。此后,人们开始反思“泱泱大中华却输给一个小日本”,真的是我们的装备武器落后,兵士贪生怕死?上层统治阶层倍受质疑,中国知识界和各阶层民众开始以不同的形式展开救亡图存的斗争,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义和团运动等救亡运动,开始在中国的土地上如燎原之火遍地燃烧。从另一方面来说,中日甲午战争的开始,也同样是一个新时代的到来,这场以小国战胜大国的战争,逐渐瓦解了封建极权统治的局面,打破了晚清政府天朝大国的幻梦,促使中国开始寻求步人世界大舞台的变革方式。
自强不息的变革
甲午海战的失败,导致中国的制海权彻底丧失,世界各国瓜分中国的速度加快,并使日本军国主义迅速膨胀。日本掠夺大量资源,发展经济工业,中国却被抑制。不过这也使得中国国内的反帝反殖反封的浪潮越来越高,并因此加速了清朝的覆灭和革命的到来。
当时,20岁出头的梁启超在《戊戌政变记》附录《改革起原》中写到:“唤起吾国四千年之大梦,实自甲午一役始也”。这一年,30岁不到、受过西式医科教育的孙中山上书北洋大臣李鸿章,直陈改革主张,虽壮志未酬,却在上海遇到了革命挚友宋耀如。同年底,孙中山在夏威夷成立兴中会,即后来的中国国民党。再之后,中国共产党在团结所有受难民众的基础上,众志成城、英勇抵抗,以无数先烈的牺牲赢得今天的新中国成立。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为解决国民生产力发展缓慢、人民温饱问题及科技教育落后等历史遗留问题作出巨大贡献;其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根据各个历史阶段经济发展的需要,适时自我完善和发展,中国经济、文化、教育、军事等方面全方位高速发展。
2010年之后,中国海军摸索新型驱逐舰技术。作为我国海上反导防御体系的主战平台,具备和美军DDG1000和阿利伯克III相当的作战能力,装备有激光反导炮、HQ-26导弹、新型燃气轮机等的055型驱逐舰已成为我们2020~2030年时期的主力装备,驱逐舰制造技术水平达到世界第一流水平。
在这卧薪尝胆的艰苦奋斗中,中国人民万众一心,致力于强国强军。这是“弱国无外交”的严酷警告,也是我们维护国家利益、保证和平安全的主要途径。甲午战争,中国虽然败了,但谁又能说,这不是另外一种“胜利”呢。战败的“屈辱”只会帮助中国凤凰涅槃,一步步走向更加繁荣强盛的明天。
派系内乱的腐朽
有人认为中日甲午战争不是中日两个国家的战争,而是以李鸿章为代表的北洋势力和以慈禧为代表的保守派之间的战争,日本只不过是慈禧用来削弱北洋势力的工具,而其目的是重新获得对大清的控制。因为在甲午战争之前,清政府的军事、经济,甚至政治都是控制在以汉人为主的北洋势力手中。对此,慈禧等人不可能无动于衷。战争的结果是李鸿章在内部孤立和外部打击下输掉了战争,势力被严重削弱,保守派逐步接收了洋务派势力,包括军队和企业。
可以说,甲午中日战争不是中国各族与外国侵略者的冲突,而是民族冲突的延伸。蒙古族统治下的元朝,曾一度将中国国土面积扩张至2000万平方公里,比之如今的960万平方公里,岂止是两倍之差?中国56个民族,各民族之间生活环境、民族风俗、文明开化各有不同,有些居于落后的蛮荒之地,难免会对汉人的富足有所觊觎。而封建等级制度的严格划分,更是加深了各个阶层之间的矛盾。满清入关时期,凭借马背上的英勇之力一举攻陷京师,但长久寄居在特权之上的安逸富贵,逐渐泯灭了这样的热血狂放。直至弹丸之地的岛国都开始谋划边界附属国时,慈禧还在妄想凭借此外力,消灭国内危及自身极权的汉人党派,她大大低估了日本的野心,也同样鼠目寸光的高估了自己对时局的判断。
醍醐灌顶的顿悟
人们对甲午战争最关键的一役——黄海海战的失利猜测诸多,但不外乎北洋水师军费紧缺、编制混乱、装备落后、政府腐败、上下异心、消息泄露等。而据史料载,当时中国海军有北洋、南洋、福建、广东四支水师舰队,世界排名第七,亚洲第一。而在1870年,中国的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总量的17.2%,仅次于英国,是世界第二。战前,中国士大夫普遍以“天朝”自居,认为“倭不度德量力,敢与上国抗衡,实已螳臂当车,以中国临之,直如摧枯拉朽”!
但黄海海战一役,却以致远、经远、超勇、扬威、广甲五艘军舰沉没损毁,千余官兵葬身大海告终!虽然,当时的战况是日本首先撤退,但这以小欺大还算打了个平手的对战,只能说败得不合常识,败得出人意料!
这让当时的大清国举国哗然。此后,人们开始反思“泱泱大中华却输给一个小日本”,真的是我们的装备武器落后,兵士贪生怕死?上层统治阶层倍受质疑,中国知识界和各阶层民众开始以不同的形式展开救亡图存的斗争,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义和团运动等救亡运动,开始在中国的土地上如燎原之火遍地燃烧。从另一方面来说,中日甲午战争的开始,也同样是一个新时代的到来,这场以小国战胜大国的战争,逐渐瓦解了封建极权统治的局面,打破了晚清政府天朝大国的幻梦,促使中国开始寻求步人世界大舞台的变革方式。
自强不息的变革
甲午海战的失败,导致中国的制海权彻底丧失,世界各国瓜分中国的速度加快,并使日本军国主义迅速膨胀。日本掠夺大量资源,发展经济工业,中国却被抑制。不过这也使得中国国内的反帝反殖反封的浪潮越来越高,并因此加速了清朝的覆灭和革命的到来。
当时,20岁出头的梁启超在《戊戌政变记》附录《改革起原》中写到:“唤起吾国四千年之大梦,实自甲午一役始也”。这一年,30岁不到、受过西式医科教育的孙中山上书北洋大臣李鸿章,直陈改革主张,虽壮志未酬,却在上海遇到了革命挚友宋耀如。同年底,孙中山在夏威夷成立兴中会,即后来的中国国民党。再之后,中国共产党在团结所有受难民众的基础上,众志成城、英勇抵抗,以无数先烈的牺牲赢得今天的新中国成立。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为解决国民生产力发展缓慢、人民温饱问题及科技教育落后等历史遗留问题作出巨大贡献;其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根据各个历史阶段经济发展的需要,适时自我完善和发展,中国经济、文化、教育、军事等方面全方位高速发展。
2010年之后,中国海军摸索新型驱逐舰技术。作为我国海上反导防御体系的主战平台,具备和美军DDG1000和阿利伯克III相当的作战能力,装备有激光反导炮、HQ-26导弹、新型燃气轮机等的055型驱逐舰已成为我们2020~2030年时期的主力装备,驱逐舰制造技术水平达到世界第一流水平。
在这卧薪尝胆的艰苦奋斗中,中国人民万众一心,致力于强国强军。这是“弱国无外交”的严酷警告,也是我们维护国家利益、保证和平安全的主要途径。甲午战争,中国虽然败了,但谁又能说,这不是另外一种“胜利”呢。战败的“屈辱”只会帮助中国凤凰涅槃,一步步走向更加繁荣强盛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