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章回鹘源流
1.1回鹘名称的变迁
回鹘族出自铁勒。铁勒又是战国秦汉时期的丁零,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高车。在南北朝和隋朝时又有韦纥,乌护,乌纥等不同的名字。隋大业年间605年,为了反抗突厥人的统治,拔也古、仆骨、回纥、覆罗等部落结成同盟,统称为回纥。唐德宗贞元四年遣唐使奏请改回回纥为回鹘,自此,“回鹘”成为后世汉文史书等文献比较通用的正式名称,一直沿用到五代、宋辽金时期。而在蒙元时期,回鹘的译名最为复杂。最为常见的译名是畏兀儿。他们坚持了佛教信仰,更多地吸收了突厥、西藏文化,逐渐开始向现代裕固人转化。在公元13世纪以后,回鹘并入了察合台汗国。此时的塔里木盆地正受着伊斯兰教的影响,新疆地区的回鹘人也逐渐信仰伊斯兰教,更多融合了中亚波斯和阿拉伯文化,逐渐向现代维吾尔族人转化。1935年,民国时期的新疆省政府以文件的形式将新疆地区信仰伊斯兰教的少数民族定名为“维吾尔族”。
第二章 回鹘族女性服饰
2.1回鹘族女性服饰特点
西迁以后,唐宋时期的回鹘服饰最明显特征表现在他们的冠帽上,冠帽种类也多于服装种类。对服饰类别的命名基本用官帽的样式来指称,男女分而论之。唐宋时期的回鹘女子,主要以袍为主,妆容艳丽,饰品华丽并且美丽。服饰类别的名称与男子服饰相同以头冠特征来指称,种类比男子服饰少,主要是有桃形冠和花蕾冠。
2.2回鹘族桃形冠
2.2.1回鹘族桃形冠的概况
桃形冠因冠的形状下大上小,形如仙桃而得名。桃形冠是回鹘女人供养人最有代表性的一种服饰,因其特征显著而为大家所熟知。带这种头冠的回鹘女供养人形象在敦煌、新疆两地都有出现。根据头冠的一些细节和服装样式上的不同,可将其细分为两类;交领长袍和对襟长袍。
2.2.2回鹘族桃形冠的特点
这一类带桃形冠穿交领长袍的回鹘女子以供养人的形式在敦煌壁画中出现。这些女供养人的身份曹氏家族联姻的甘州回鹘公主,以及他们与曹氏家族的后代。其服饰特征主要是带桃形冠,桃形冠外形曲线光滑简单;发饰也比较简洁,带多层项链,穿窄袖交领长袍。此类交领长袍的闭合方式是在胸前用紅带系带。基本结构为交领右衽;此类交领长袍的领部和袖口装饰相同,都是花鸟图案,有的仅缠枝图案,有的为凤鸟衔枝。领部;女供养人胸前的方块造型,形状为菱形图案,类似斜放的比较方正四方形。
综上所述,此类服装的典型特征是头戴桃形冠,红色绢巾后垂,拖长至臀部。发饰多为钗,带耳饰,多层项链。窄袖长袍以红色绢巾系结,领部和袖部有刺绣纹样,多为缠枝花鸟纹装饰。穿着交领长袍,领部开的较低,交合处大部分在胸部以下几乎靠近腰部,露出圆形领行的里衣。
2.3回鹘族的花蕾冠
花蕾冠恰似将一朵或两朵蠢蠢欲开的荷花花瓣连茎一起折下竖立在回鹘女供养人的头部顶端。装饰手法有两种:一支花蕾或两支花蕾。此类服饰与其他服饰有一个很大区别,同类服饰中,花蕾冠的形状在几个石窟遗址中也各有不同。主要是集中在北庭高昌回鹘佛寺遗址。按照敦煌、新疆两地壁画中供养人的排列方式,一般来说排位越前尺寸越大的供养人则威望越高。典型的服饰特征是戴单只或双只花蕾冠,花蕾状如莲花,穿圆领窄袖长袍,右侧直开襟。领部,门襟,手臂上部及下摆都有非曲线装饰。在北庭高昌回鹘佛寺遗址中,回鹘女供养人所戴的花蕾冠,花蕾形如莲花,而非菱形,但花茎长并粗,此类头冠造型比较特殊,为新疆地域所独有,在其他地区无出现。综上所述,这种冠应该与桃形冠有着紧密联系。
第三章 回鹘族女性服饰的配饰
3.1回鹘族女性服饰的配饰概况
回鹘的饰件种类丰富且具有独特性,冠帽往往是少数民族服饰也是回鹘最主要的特征。
回鹘女性的耳环一般以粗大的圆环最多见。圆环直径较大,圆环外均匀分布点缀了几颗小圆珠。除了耳环以外回鹘女性的耳坠也造型丰富,大致可分为人物造型耳坠、垂珠式耳坠和植物花卉造型耳坠。在石窟中,也出现女供养人的耳坠为迦陵频迦造型。垂珠式耳饰的坠子成上小下大带有圆意的垂珠形。体积较大,约与耳朵的长度相当。植物花卉式耳饰,可以分为有花托和无花托两类。花托式耳坠仅在新疆地域壁画所示,共同特征的耳坠挂在一个或者两个的圆环上,圆环下有一个三到四片小叶子组成的花托。花托以下的造型则多种多样;无花托式耳坠,在敦煌壁画中的女供养人都喜爱佩戴。无花托式耳坠一个圆环下有三垂珠造型。也有在两个相套的圆环下坠垂珠装饰和耳坠由四个圆球组成了一个菱形,好像垂着硕果累累的葡萄。
3.1.2发饰
隋唐时期花钿以金为原料制作而成,也被称为“金钿”。花钿的结构可分为两种,其一是在背后装一短柄,像发簪之股,使用时直接插于发髻。其二则是制成薄片状,花芯部分或花瓣周围留有小孔,使用时另以簪钗之类的饰物固定。汉族花钿的造型多种多样,以团花形或椭圆花形较为多见,其他各种折枝花形、云朵行等不一而足。回鹘虽是少数民族,但对花钿的喜好与汉族女子相同,花钿的造型丰富并且富有特色。在新疆壁画中,由于回鹘女供养人的发饰有不同处,其花鈿造型也有不同。其中一部分回鹘女供养人头上正中间戴一桃形冠,发鬓颇似一对蝴蝶的翅膀向两边伸展,不但有左右,还分上下,横展在脸的两边。
从以上分析中可以看出,花钿主要与桃形冠相配插戴,或者说由于桃形冠的主要是回鹘公主以及相关贵族,他们有更多的财力来佩戴花钿发饰。敦煌、新疆两地的回鹘女性虽然都戴桃形冠,但她们的发饰大相径庭,敦煌地区的回鹘女子发饰相对简洁,花钿的造型体积相对小而简单。而新疆地区的女子发式比较复杂,能供插花钿的范围也扩大,所以花钿的造型比较多样,面积也较大。
3.1.3步摇
敦煌、新疆两地的回鹘女性都佩戴簪和钗,但是是否佩戴步摇成为了两地的装扮区别之一。因为新疆地区的回鹘女性头上并无发现步摇,但敦煌地区的女性却大部分佩戴步摇。步摇是中国汉族女子一直沿用的饰品。敦煌地区的回鹘女性,佩戴的正是上有垂珠的步摇。步摇的形制双脚钗身,钗首呈如意头状,缀绿宝石一,下有垂珠,垂珠上镶嵌两颗绿宝石。
回鹘女子服饰之桃形冠对襟长袍在敦煌和新疆地区的壁画中都有出现,服饰相似度很高,表现了他们之间深切的渊源。但对不要这一饰件的研究,可以发现步摇并不出现在新疆回鹘女子形象上,所以敦煌地区周边的回鹘女子服饰相对新疆地区受汉族服饰的影响更大。
3.1.4梳篦
梳篦既是整理头发的用具,也是装点头发的饰品,一直是汉族女子喜爱的妆饰。插梳之风,直至魏晋以后才流行起来,到了唐代,更是盛行一时。女供养人的服饰没有做更多改变,穿襦裙和批帛,头上插梳和簪。
第四章 回鹘与汉族文化交流
在北朝时期开始回鹘在其民族统一的过程中与汉服保持着紧密的文化交流,随着回鹘部落的逐渐统一、强大、回鹘与汉族的经济、政治、文化交往更加频繁。回鹘早期的服饰面料是以皮革为主,这与游牧兼狩猎的生产类型相关。在其进贡唐朝的物品中常见有马、驼、貂皮等物,而唐朝回赠物中绢之类的丝织品非常普遍。在敦煌地区,曹义金政权与回鹘联姻,去回鹘公主为夫人,敦煌洞窟中公主头梳高髻,头戴桃形凤冠,基本保持了回鹘服饰的特征。另外有些侍从也会出现回鹘、汉族混合穿着的样式。可见,回鹘服饰在汉民族的影响。
总的来说,回鹘与汉族之间的服饰交流,不仅局限于回鹘王室与上层贵族,普通百姓的服饰也受到了文化交流的影响。
1.1回鹘名称的变迁
回鹘族出自铁勒。铁勒又是战国秦汉时期的丁零,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高车。在南北朝和隋朝时又有韦纥,乌护,乌纥等不同的名字。隋大业年间605年,为了反抗突厥人的统治,拔也古、仆骨、回纥、覆罗等部落结成同盟,统称为回纥。唐德宗贞元四年遣唐使奏请改回回纥为回鹘,自此,“回鹘”成为后世汉文史书等文献比较通用的正式名称,一直沿用到五代、宋辽金时期。而在蒙元时期,回鹘的译名最为复杂。最为常见的译名是畏兀儿。他们坚持了佛教信仰,更多地吸收了突厥、西藏文化,逐渐开始向现代裕固人转化。在公元13世纪以后,回鹘并入了察合台汗国。此时的塔里木盆地正受着伊斯兰教的影响,新疆地区的回鹘人也逐渐信仰伊斯兰教,更多融合了中亚波斯和阿拉伯文化,逐渐向现代维吾尔族人转化。1935年,民国时期的新疆省政府以文件的形式将新疆地区信仰伊斯兰教的少数民族定名为“维吾尔族”。
第二章 回鹘族女性服饰
2.1回鹘族女性服饰特点
西迁以后,唐宋时期的回鹘服饰最明显特征表现在他们的冠帽上,冠帽种类也多于服装种类。对服饰类别的命名基本用官帽的样式来指称,男女分而论之。唐宋时期的回鹘女子,主要以袍为主,妆容艳丽,饰品华丽并且美丽。服饰类别的名称与男子服饰相同以头冠特征来指称,种类比男子服饰少,主要是有桃形冠和花蕾冠。
2.2回鹘族桃形冠
2.2.1回鹘族桃形冠的概况
桃形冠因冠的形状下大上小,形如仙桃而得名。桃形冠是回鹘女人供养人最有代表性的一种服饰,因其特征显著而为大家所熟知。带这种头冠的回鹘女供养人形象在敦煌、新疆两地都有出现。根据头冠的一些细节和服装样式上的不同,可将其细分为两类;交领长袍和对襟长袍。
2.2.2回鹘族桃形冠的特点
这一类带桃形冠穿交领长袍的回鹘女子以供养人的形式在敦煌壁画中出现。这些女供养人的身份曹氏家族联姻的甘州回鹘公主,以及他们与曹氏家族的后代。其服饰特征主要是带桃形冠,桃形冠外形曲线光滑简单;发饰也比较简洁,带多层项链,穿窄袖交领长袍。此类交领长袍的闭合方式是在胸前用紅带系带。基本结构为交领右衽;此类交领长袍的领部和袖口装饰相同,都是花鸟图案,有的仅缠枝图案,有的为凤鸟衔枝。领部;女供养人胸前的方块造型,形状为菱形图案,类似斜放的比较方正四方形。
综上所述,此类服装的典型特征是头戴桃形冠,红色绢巾后垂,拖长至臀部。发饰多为钗,带耳饰,多层项链。窄袖长袍以红色绢巾系结,领部和袖部有刺绣纹样,多为缠枝花鸟纹装饰。穿着交领长袍,领部开的较低,交合处大部分在胸部以下几乎靠近腰部,露出圆形领行的里衣。
2.3回鹘族的花蕾冠
花蕾冠恰似将一朵或两朵蠢蠢欲开的荷花花瓣连茎一起折下竖立在回鹘女供养人的头部顶端。装饰手法有两种:一支花蕾或两支花蕾。此类服饰与其他服饰有一个很大区别,同类服饰中,花蕾冠的形状在几个石窟遗址中也各有不同。主要是集中在北庭高昌回鹘佛寺遗址。按照敦煌、新疆两地壁画中供养人的排列方式,一般来说排位越前尺寸越大的供养人则威望越高。典型的服饰特征是戴单只或双只花蕾冠,花蕾状如莲花,穿圆领窄袖长袍,右侧直开襟。领部,门襟,手臂上部及下摆都有非曲线装饰。在北庭高昌回鹘佛寺遗址中,回鹘女供养人所戴的花蕾冠,花蕾形如莲花,而非菱形,但花茎长并粗,此类头冠造型比较特殊,为新疆地域所独有,在其他地区无出现。综上所述,这种冠应该与桃形冠有着紧密联系。
第三章 回鹘族女性服饰的配饰
3.1回鹘族女性服饰的配饰概况
回鹘的饰件种类丰富且具有独特性,冠帽往往是少数民族服饰也是回鹘最主要的特征。
回鹘女性的耳环一般以粗大的圆环最多见。圆环直径较大,圆环外均匀分布点缀了几颗小圆珠。除了耳环以外回鹘女性的耳坠也造型丰富,大致可分为人物造型耳坠、垂珠式耳坠和植物花卉造型耳坠。在石窟中,也出现女供养人的耳坠为迦陵频迦造型。垂珠式耳饰的坠子成上小下大带有圆意的垂珠形。体积较大,约与耳朵的长度相当。植物花卉式耳饰,可以分为有花托和无花托两类。花托式耳坠仅在新疆地域壁画所示,共同特征的耳坠挂在一个或者两个的圆环上,圆环下有一个三到四片小叶子组成的花托。花托以下的造型则多种多样;无花托式耳坠,在敦煌壁画中的女供养人都喜爱佩戴。无花托式耳坠一个圆环下有三垂珠造型。也有在两个相套的圆环下坠垂珠装饰和耳坠由四个圆球组成了一个菱形,好像垂着硕果累累的葡萄。
3.1.2发饰
隋唐时期花钿以金为原料制作而成,也被称为“金钿”。花钿的结构可分为两种,其一是在背后装一短柄,像发簪之股,使用时直接插于发髻。其二则是制成薄片状,花芯部分或花瓣周围留有小孔,使用时另以簪钗之类的饰物固定。汉族花钿的造型多种多样,以团花形或椭圆花形较为多见,其他各种折枝花形、云朵行等不一而足。回鹘虽是少数民族,但对花钿的喜好与汉族女子相同,花钿的造型丰富并且富有特色。在新疆壁画中,由于回鹘女供养人的发饰有不同处,其花鈿造型也有不同。其中一部分回鹘女供养人头上正中间戴一桃形冠,发鬓颇似一对蝴蝶的翅膀向两边伸展,不但有左右,还分上下,横展在脸的两边。
从以上分析中可以看出,花钿主要与桃形冠相配插戴,或者说由于桃形冠的主要是回鹘公主以及相关贵族,他们有更多的财力来佩戴花钿发饰。敦煌、新疆两地的回鹘女性虽然都戴桃形冠,但她们的发饰大相径庭,敦煌地区的回鹘女子发饰相对简洁,花钿的造型体积相对小而简单。而新疆地区的女子发式比较复杂,能供插花钿的范围也扩大,所以花钿的造型比较多样,面积也较大。
3.1.3步摇
敦煌、新疆两地的回鹘女性都佩戴簪和钗,但是是否佩戴步摇成为了两地的装扮区别之一。因为新疆地区的回鹘女性头上并无发现步摇,但敦煌地区的女性却大部分佩戴步摇。步摇是中国汉族女子一直沿用的饰品。敦煌地区的回鹘女性,佩戴的正是上有垂珠的步摇。步摇的形制双脚钗身,钗首呈如意头状,缀绿宝石一,下有垂珠,垂珠上镶嵌两颗绿宝石。
回鹘女子服饰之桃形冠对襟长袍在敦煌和新疆地区的壁画中都有出现,服饰相似度很高,表现了他们之间深切的渊源。但对不要这一饰件的研究,可以发现步摇并不出现在新疆回鹘女子形象上,所以敦煌地区周边的回鹘女子服饰相对新疆地区受汉族服饰的影响更大。
3.1.4梳篦
梳篦既是整理头发的用具,也是装点头发的饰品,一直是汉族女子喜爱的妆饰。插梳之风,直至魏晋以后才流行起来,到了唐代,更是盛行一时。女供养人的服饰没有做更多改变,穿襦裙和批帛,头上插梳和簪。
第四章 回鹘与汉族文化交流
在北朝时期开始回鹘在其民族统一的过程中与汉服保持着紧密的文化交流,随着回鹘部落的逐渐统一、强大、回鹘与汉族的经济、政治、文化交往更加频繁。回鹘早期的服饰面料是以皮革为主,这与游牧兼狩猎的生产类型相关。在其进贡唐朝的物品中常见有马、驼、貂皮等物,而唐朝回赠物中绢之类的丝织品非常普遍。在敦煌地区,曹义金政权与回鹘联姻,去回鹘公主为夫人,敦煌洞窟中公主头梳高髻,头戴桃形凤冠,基本保持了回鹘服饰的特征。另外有些侍从也会出现回鹘、汉族混合穿着的样式。可见,回鹘服饰在汉民族的影响。
总的来说,回鹘与汉族之间的服饰交流,不仅局限于回鹘王室与上层贵族,普通百姓的服饰也受到了文化交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