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主要介绍了瑞雷波勘探、结合工程地质测绘、钻探、井探等多种手段进行勘察,这种综合手段的应用,既达到勘察目的,又节省勘察成本,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岩土工程;滑坡;稳定性
On an engineering analysis and management of landslide stability
Ma Long,Yang Xing-lin,Chen Peng
(Shandong Zhengyuan construction Co.,Ltd Jinan Shandong 250001)
【Abstract】This article mainly introduces Rayleigh Wave exploration,combine with engineering geological mapping,drilling,shaft-driving and other methods to explore,the application of this integrative method's makes good exploration and saves much costs.
【Key words】Geotechnical Engineering;Landslip;stability
1. 前言
某拟建工程地区,总建筑面积14万m.2,场地东侧山峰海拔131.28m,山坡坡度较陡,一般为30~42°;场地西北侧由数个山包呈北北东向排列,山顶标高90.5~104.3m,地形坡度20~30°,以上山体均为剥蚀残丘,分布花岗岩及其风化残积、坡积物。建设用地地面标高13.5~56.7m,地形纵向坡度一般<5°。场地东侧山坡多处发生滑坡、崩塌现象,因此本工程的边坡和滑坡稳定性分析成为本次勘察的重中之重。
按照规范要求,应查明边坡和滑坡一定深度内岩土体情况,提供岩土层参数,由于山势较陡,植被发育,常规钻探工作较为困难,而井探深度有限,为此,我们采用先进的瑞雷波勘探、结合工程地质测绘、钻探、井探等多种手段进行勘察,这种综合手段的应用,既达到勘察目的,又节省勘察成本,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 勘察目的及工作量布置
2.1 首先通过工程地质测绘和调查:收集区域地质资料,了解区域地质构造背景;收集地区气象、水文资料;调查植被、高洪水位及其发生时间、淹没范围;调查不良地质作用类型、分布形态、范围及可能对工程的不良影响,然后通过勘察手段,揭示场地的地质情况,阐明不良地质作用,并根据获取的岩土参数,计算与分析,着重提出边坡和滑坡的勘察建设性结论以及防治措施与建议。
2.2 勘探点布置。
由于本工程基底母岩为燕山期花岗岩,山坡、山顶残积土覆盖层较薄,山脚坡残积土较厚,且发育滑坡、崩塌不良地质作用,所于针对上述条件,山坡、山顶以布置物探点为主、由于物探无法取得土体物理力学参数,故配合采用井探——取样、观测滑动面;山脚以布置钻探为主、配合采用物探、井探,并进行物探与钻探对比试验,以取得场地土层物探划分参数,本次边坡与滑坡勘察共完成153个勘探点,主要沿垂直边坡走向、平行滑坡主轴方向布置勘探孔,钻孔间距30~40m,其中钻探孔23个,井探23个,物探孔144个(21个钻孔做对比孔),取土样35件、岩石样14件,水样4件,标贯试验92次。本次物探采用瑞雷波勘探的基本原理。
2.3 勘探点深度:勘探深度依滑坡体厚度及边坡高度而定,勘探点一般进入滑动面(或潜在滑动面)以下5~10m,坡脚勘探点一般进入中风化岩3~5m以上。
3. 瑞雷波勘探基本原理
瑞雷面波是一种沿介质自由表面传播的弹性波,其传播规律,反映了传播途径中所涉及介质的弹性参数。岩土的瑞雷波传播速度与剪切波速基本相等,对于岩石,二者误差不超过8%,对于土体,二者只有5%左右的误差,因此利用他们的相关性,瑞雷波勘探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岩土原位测试方法,在近年来得到长足发展,特别是瞬态多道瑞雷波勘探技术出现后,逐渐被应用于处理越来越多的工程地质问题。
弹性介质表面在受到竖向激振时,瑞雷波能量占到2/3,并且瑞雷波的衰减比其他波要小。采用多道(12道或24道)采集系统,可以在时间域中很好的识别面波成分,根据弹性波在半无限空间的传播规律,设计出最佳面波接受窗口。本次面波勘察采用lm道间距,12道采集,偏移距约为6m和9m,接收传感器使用4Hz垂直地震检波器。震源采用锤击方式,以18磅大锤敲击铝板激发面波。
数据信号处理采用频率波数谱分析法,输入地震记录后,确定瑞雷波时域窗口,经过二维傅立叶变换,把记录数据由时间——空间域转换到频率——波数域,得到二维振幅谱图象,在振幅谱图中拾取面波振幅等值线图的极大值,根据拾取的极大值求得面波频散曲线。测试仪器采用SWS—2多功能面波仪。
4. 勘察场地的地质条件、稳定性分析与评价
4.1 本次勘察揭示的岩土层除山谷、平地上部的人工素填土外,主要为山坡、坡脚分布的坡积土和黑云母花岗岩风化而成的残积土、强风化岩、中(微)风化岩,场地不存在大型断裂构造。坡脚地下水埋藏深度1.0~5.3m,为孔隙——裂隙型潜水。
4.2 场地不良地质作用类型。
场地东侧山坡、坡脚自北而南不到600m的长度上,存在9个小型滑坡、崩塌,如图1所示,其发育的高度位置接近,形态相似,形成滑坡、崩塌群。
图1 滑坡群(1#-9#)
滑坡体厚度一般小于6m,为浅层滑坡,滑坡体宽度20~45m,滑坡体长度35~100m,为小型滑坡,滑坡体主要为坡、残积土,滑动面主要发生在残积土中。
滑坡体滑坡后壁和周界明显,形成陡坎,滑坡两侧边界位置因水流冲刷,部分形成冲沟。
根据钻孔、井探及物探测试,滑动面存在低波速异常带,钻探揭露滑动面标贯击数较低,土体较松散,井探揭露,滑动面较光滑,滑动带厚度小,从本次勘察情况看,物探的低波速异常与井探直接观察,其效果比钻探更理想。
4.3 场地不良地质作用成因分析。
场地东侧山坡较陡,地形高差较大,山顶地形相对平缓,向下逐渐变陡,山坡下部及坡脚地形又变缓~呈馒头形;山顶及山坡上部,主要出露基岩,山坡下部及坡脚的覆盖层较厚。
山坡坡脚不良地质作用发育的原因,与上述地形地貌特征、岩土分布特征和大气降雨有相当大的关系,山顶相对平缓,汇集降雨水,向下,山坡变陡,加速地表雨水向下流动速度,山坡下部,地形又变缓,水流冲刷坡、残积土,部分水渗入土层中,(残积土中富含高岭土,遇水软化,强度降低)久而久之,土体产生崩塌、滑坡,但由于坡、残积土厚度较小,因此滑坡体厚度较小,由此形成了场地东侧众多小型滑坡、崩塌裙;滑坡发生后,滑坡土体强度降低,土体较松散,经多年雨水冲刷,在地形上,形成相对低洼地,有的形成冲沟。
4.4 滑坡稳定性分析计算。
本次勘察对坡积粉质粘土和残积粘性土还进行剪切和残余强度试验,岩石强度指标主要受裂隙性质控制,根据控制滑动的裂隙性质、充填胶结情况确定其强度参数(见表1)。
各符号意义详见《岩土工程勘察规范》,滑坡体计算结果见表2,从计算结果可以看出:当滑坡体表面不考虑地面荷载时,滑坡安全系数为0.96~1.21,考虑地面荷载q=10KPa时,滑坡安全系数为0.93~1.19,安全系数一般小于1.35,即山脚的滑坡群均处于I临界状态,遇暴雨或地震作用,坡脚切坡,都可能再次滑动,故均应进行处理。
滑坡稳定性验算成果表表2
5. 不良地质现象治理方法
5.1 不良地质作用治理方案选择:本场地的山体植被较发育,高差大,且已经超出征地范围,故采用大规模削坡是不可能的;清除滑坡体,将形成新的陡坡,产生新的不稳定;若采用抗滑挡墙,挡土墙基础深度必须超过滑动面一定深度,由于滑坡体处于临界不稳定状态,基槽开挖时,将大大降低抗滑段抗滑力,会引起滑坡体重新滑动;若采用悬臂式方柱,由于残积土厚度不大,方柱需嵌入岩石一定深度,给施工带来困难;采用方柱加设预应力锚杆,方柱深度可浅些,间距可加大,由于滑坡体厚度不大,锚杆长度也不必太长,只要考虑采用该方案。
5.1.1 1#~6#塌滑体滑动面浅,采用预应力锚杆——方柱支挡,方柱采用人工挖孔桩,挖孔桩间距取4m,预应力锚杆间距取2m,方柱顶部采用连续梁连接,连续梁之上根据地形不同高度设置挡板,保留山体植物。
5.1.2 7#滑坡体厚度超过6m,亦采用方柱加设预应力锚杆支挡,为了与滑坡体外整个切坡形成的边坡支护相协调,滑坡体亦切成台阶状,坡面采用网格剿锚杆支护。
5.1.3 8#滑坡位于冲沟附近,沟口采用石砌挡土墙,挡土墙内填土(压实),提高抗滑力,塌滑土体夯实,采用网格梁加锚杆支护。
5.1.4 9#崩塌形成新的边坡,坡面采用网格梁加锚杆支护。
网格加锚杆(非预应力锚杆)支护,是将锚杆设置在网格梁交叉点上,网格内种草,防止受雨水冲刷,产生水土流失。
预应力锚杆杆体采用钢绞线,自由段进行防腐处理,锚具及其使用应符合规范要求;网格锚杆杆体采用二级钢筋。
5.2 不良地质现象治理施工。
5.2.1 治理滑坡、加固边坡时,首先进行排水系统施工,雨季时应做好水的排导和防护工作。
5.2.2 滑坡治理时,先施工方柱,再施工预应力锚杆,最后进行连续梁和挡板施工,锁定锚杆。7#滑坡锁定锚杆后,自上而下切坡、自上而下进行网格锚杆施工。
挖孔桩施工时应间隔跳打,桩身混凝土浇注后方可进行相邻挖孔桩成孔。
5.2.3 对于网格锚杆支护,先施工锚杆,再施工钢筋混凝土网格,网格可嵌入坡体或压在坡面上。
5.2.4 锚杆主要以强、中等风化岩为锚固层。
5.2.5 挡土墙基础施工时应避开雨季,基槽开挖时,应避免地基土浸水,减少扰动,基槽开挖后,对基槽进行施工验收,采用“钎探”、“触探”等手段,保证地基承载力达到设计要求。验收后应立即清除虚土,进行封底。
5.2.6场地挡土墙砌置后,在墙背后回填新近填土,分层填土、分层压实。
6. 结论
6.1 本工程场地东侧山坡存在大量小型滑坡、崩塌,勘察采用多种手段、综合分析判断,可相互验证,效果良好,节省勘察成本。
6.2 场地东侧浅层滑坡群,是山体地形条件和地质条件决定的,在雨水作用下,产生小型滑坡,因此对滑坡的治理首先应做好排水工作,设置截水沟、排水沟,排水系统必须先行施工。
6.3 山坡脚发育的滑坡、崩塌处于临界(不)稳定状态,必须进行治理,本工程采用方柱+预应力锚杆支护。
6.4 滑坡治理时,施工顺序非常重要,应先施工方柱,再施工预应力锚杆,锁定锚杆后,有切坡的,应自上而下分层切坡,分层施工网格锚杆。
参考文献
[1]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 GB50021-2001(2009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2002.3.
[2] 工程地质手册(第四版).
[文章编号]1006-7619(2011)03-15-208
[作者简介] 马龙(1979-),男,籍贯:山东泰安人,学历:大专学历,职称:助理工程师,毕业于长春工程学院。
【关键词】岩土工程;滑坡;稳定性
On an engineering analysis and management of landslide stability
Ma Long,Yang Xing-lin,Chen Peng
(Shandong Zhengyuan construction Co.,Ltd Jinan Shandong 250001)
【Abstract】This article mainly introduces Rayleigh Wave exploration,combine with engineering geological mapping,drilling,shaft-driving and other methods to explore,the application of this integrative method's makes good exploration and saves much costs.
【Key words】Geotechnical Engineering;Landslip;stability
1. 前言
某拟建工程地区,总建筑面积14万m.2,场地东侧山峰海拔131.28m,山坡坡度较陡,一般为30~42°;场地西北侧由数个山包呈北北东向排列,山顶标高90.5~104.3m,地形坡度20~30°,以上山体均为剥蚀残丘,分布花岗岩及其风化残积、坡积物。建设用地地面标高13.5~56.7m,地形纵向坡度一般<5°。场地东侧山坡多处发生滑坡、崩塌现象,因此本工程的边坡和滑坡稳定性分析成为本次勘察的重中之重。
按照规范要求,应查明边坡和滑坡一定深度内岩土体情况,提供岩土层参数,由于山势较陡,植被发育,常规钻探工作较为困难,而井探深度有限,为此,我们采用先进的瑞雷波勘探、结合工程地质测绘、钻探、井探等多种手段进行勘察,这种综合手段的应用,既达到勘察目的,又节省勘察成本,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 勘察目的及工作量布置
2.1 首先通过工程地质测绘和调查:收集区域地质资料,了解区域地质构造背景;收集地区气象、水文资料;调查植被、高洪水位及其发生时间、淹没范围;调查不良地质作用类型、分布形态、范围及可能对工程的不良影响,然后通过勘察手段,揭示场地的地质情况,阐明不良地质作用,并根据获取的岩土参数,计算与分析,着重提出边坡和滑坡的勘察建设性结论以及防治措施与建议。
2.2 勘探点布置。
由于本工程基底母岩为燕山期花岗岩,山坡、山顶残积土覆盖层较薄,山脚坡残积土较厚,且发育滑坡、崩塌不良地质作用,所于针对上述条件,山坡、山顶以布置物探点为主、由于物探无法取得土体物理力学参数,故配合采用井探——取样、观测滑动面;山脚以布置钻探为主、配合采用物探、井探,并进行物探与钻探对比试验,以取得场地土层物探划分参数,本次边坡与滑坡勘察共完成153个勘探点,主要沿垂直边坡走向、平行滑坡主轴方向布置勘探孔,钻孔间距30~40m,其中钻探孔23个,井探23个,物探孔144个(21个钻孔做对比孔),取土样35件、岩石样14件,水样4件,标贯试验92次。本次物探采用瑞雷波勘探的基本原理。
2.3 勘探点深度:勘探深度依滑坡体厚度及边坡高度而定,勘探点一般进入滑动面(或潜在滑动面)以下5~10m,坡脚勘探点一般进入中风化岩3~5m以上。
3. 瑞雷波勘探基本原理
瑞雷面波是一种沿介质自由表面传播的弹性波,其传播规律,反映了传播途径中所涉及介质的弹性参数。岩土的瑞雷波传播速度与剪切波速基本相等,对于岩石,二者误差不超过8%,对于土体,二者只有5%左右的误差,因此利用他们的相关性,瑞雷波勘探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岩土原位测试方法,在近年来得到长足发展,特别是瞬态多道瑞雷波勘探技术出现后,逐渐被应用于处理越来越多的工程地质问题。
弹性介质表面在受到竖向激振时,瑞雷波能量占到2/3,并且瑞雷波的衰减比其他波要小。采用多道(12道或24道)采集系统,可以在时间域中很好的识别面波成分,根据弹性波在半无限空间的传播规律,设计出最佳面波接受窗口。本次面波勘察采用lm道间距,12道采集,偏移距约为6m和9m,接收传感器使用4Hz垂直地震检波器。震源采用锤击方式,以18磅大锤敲击铝板激发面波。
数据信号处理采用频率波数谱分析法,输入地震记录后,确定瑞雷波时域窗口,经过二维傅立叶变换,把记录数据由时间——空间域转换到频率——波数域,得到二维振幅谱图象,在振幅谱图中拾取面波振幅等值线图的极大值,根据拾取的极大值求得面波频散曲线。测试仪器采用SWS—2多功能面波仪。
4. 勘察场地的地质条件、稳定性分析与评价
4.1 本次勘察揭示的岩土层除山谷、平地上部的人工素填土外,主要为山坡、坡脚分布的坡积土和黑云母花岗岩风化而成的残积土、强风化岩、中(微)风化岩,场地不存在大型断裂构造。坡脚地下水埋藏深度1.0~5.3m,为孔隙——裂隙型潜水。
4.2 场地不良地质作用类型。
场地东侧山坡、坡脚自北而南不到600m的长度上,存在9个小型滑坡、崩塌,如图1所示,其发育的高度位置接近,形态相似,形成滑坡、崩塌群。
图1 滑坡群(1#-9#)
滑坡体厚度一般小于6m,为浅层滑坡,滑坡体宽度20~45m,滑坡体长度35~100m,为小型滑坡,滑坡体主要为坡、残积土,滑动面主要发生在残积土中。
滑坡体滑坡后壁和周界明显,形成陡坎,滑坡两侧边界位置因水流冲刷,部分形成冲沟。
根据钻孔、井探及物探测试,滑动面存在低波速异常带,钻探揭露滑动面标贯击数较低,土体较松散,井探揭露,滑动面较光滑,滑动带厚度小,从本次勘察情况看,物探的低波速异常与井探直接观察,其效果比钻探更理想。
4.3 场地不良地质作用成因分析。
场地东侧山坡较陡,地形高差较大,山顶地形相对平缓,向下逐渐变陡,山坡下部及坡脚地形又变缓~呈馒头形;山顶及山坡上部,主要出露基岩,山坡下部及坡脚的覆盖层较厚。
山坡坡脚不良地质作用发育的原因,与上述地形地貌特征、岩土分布特征和大气降雨有相当大的关系,山顶相对平缓,汇集降雨水,向下,山坡变陡,加速地表雨水向下流动速度,山坡下部,地形又变缓,水流冲刷坡、残积土,部分水渗入土层中,(残积土中富含高岭土,遇水软化,强度降低)久而久之,土体产生崩塌、滑坡,但由于坡、残积土厚度较小,因此滑坡体厚度较小,由此形成了场地东侧众多小型滑坡、崩塌裙;滑坡发生后,滑坡土体强度降低,土体较松散,经多年雨水冲刷,在地形上,形成相对低洼地,有的形成冲沟。
4.4 滑坡稳定性分析计算。
本次勘察对坡积粉质粘土和残积粘性土还进行剪切和残余强度试验,岩石强度指标主要受裂隙性质控制,根据控制滑动的裂隙性质、充填胶结情况确定其强度参数(见表1)。
各符号意义详见《岩土工程勘察规范》,滑坡体计算结果见表2,从计算结果可以看出:当滑坡体表面不考虑地面荷载时,滑坡安全系数为0.96~1.21,考虑地面荷载q=10KPa时,滑坡安全系数为0.93~1.19,安全系数一般小于1.35,即山脚的滑坡群均处于I临界状态,遇暴雨或地震作用,坡脚切坡,都可能再次滑动,故均应进行处理。
滑坡稳定性验算成果表表2
5. 不良地质现象治理方法
5.1 不良地质作用治理方案选择:本场地的山体植被较发育,高差大,且已经超出征地范围,故采用大规模削坡是不可能的;清除滑坡体,将形成新的陡坡,产生新的不稳定;若采用抗滑挡墙,挡土墙基础深度必须超过滑动面一定深度,由于滑坡体处于临界不稳定状态,基槽开挖时,将大大降低抗滑段抗滑力,会引起滑坡体重新滑动;若采用悬臂式方柱,由于残积土厚度不大,方柱需嵌入岩石一定深度,给施工带来困难;采用方柱加设预应力锚杆,方柱深度可浅些,间距可加大,由于滑坡体厚度不大,锚杆长度也不必太长,只要考虑采用该方案。
5.1.1 1#~6#塌滑体滑动面浅,采用预应力锚杆——方柱支挡,方柱采用人工挖孔桩,挖孔桩间距取4m,预应力锚杆间距取2m,方柱顶部采用连续梁连接,连续梁之上根据地形不同高度设置挡板,保留山体植物。
5.1.2 7#滑坡体厚度超过6m,亦采用方柱加设预应力锚杆支挡,为了与滑坡体外整个切坡形成的边坡支护相协调,滑坡体亦切成台阶状,坡面采用网格剿锚杆支护。
5.1.3 8#滑坡位于冲沟附近,沟口采用石砌挡土墙,挡土墙内填土(压实),提高抗滑力,塌滑土体夯实,采用网格梁加锚杆支护。
5.1.4 9#崩塌形成新的边坡,坡面采用网格梁加锚杆支护。
网格加锚杆(非预应力锚杆)支护,是将锚杆设置在网格梁交叉点上,网格内种草,防止受雨水冲刷,产生水土流失。
预应力锚杆杆体采用钢绞线,自由段进行防腐处理,锚具及其使用应符合规范要求;网格锚杆杆体采用二级钢筋。
5.2 不良地质现象治理施工。
5.2.1 治理滑坡、加固边坡时,首先进行排水系统施工,雨季时应做好水的排导和防护工作。
5.2.2 滑坡治理时,先施工方柱,再施工预应力锚杆,最后进行连续梁和挡板施工,锁定锚杆。7#滑坡锁定锚杆后,自上而下切坡、自上而下进行网格锚杆施工。
挖孔桩施工时应间隔跳打,桩身混凝土浇注后方可进行相邻挖孔桩成孔。
5.2.3 对于网格锚杆支护,先施工锚杆,再施工钢筋混凝土网格,网格可嵌入坡体或压在坡面上。
5.2.4 锚杆主要以强、中等风化岩为锚固层。
5.2.5 挡土墙基础施工时应避开雨季,基槽开挖时,应避免地基土浸水,减少扰动,基槽开挖后,对基槽进行施工验收,采用“钎探”、“触探”等手段,保证地基承载力达到设计要求。验收后应立即清除虚土,进行封底。
5.2.6场地挡土墙砌置后,在墙背后回填新近填土,分层填土、分层压实。
6. 结论
6.1 本工程场地东侧山坡存在大量小型滑坡、崩塌,勘察采用多种手段、综合分析判断,可相互验证,效果良好,节省勘察成本。
6.2 场地东侧浅层滑坡群,是山体地形条件和地质条件决定的,在雨水作用下,产生小型滑坡,因此对滑坡的治理首先应做好排水工作,设置截水沟、排水沟,排水系统必须先行施工。
6.3 山坡脚发育的滑坡、崩塌处于临界(不)稳定状态,必须进行治理,本工程采用方柱+预应力锚杆支护。
6.4 滑坡治理时,施工顺序非常重要,应先施工方柱,再施工预应力锚杆,锁定锚杆后,有切坡的,应自上而下分层切坡,分层施工网格锚杆。
参考文献
[1]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 GB50021-2001(2009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2002.3.
[2] 工程地质手册(第四版).
[文章编号]1006-7619(2011)03-15-208
[作者简介] 马龙(1979-),男,籍贯:山东泰安人,学历:大专学历,职称:助理工程师,毕业于长春工程学院。